《傲慢與偏見》到底哪裡好看?
我覺得傲慢與偏見的大綱與現在的瑪麗蘇小說沒什麼區別啊,女主與男主剛開始互相看不上,互相鬥嘴,然後忽然就男主愛上女主,女主先不接受,最後還是過上了幸福生活。
我覺得它堪稱瑪麗蘇鼻祖啊。請哪位大神能給我解答一下,為什麼它被奉為經典?
題主 如果你只把它當成言情小說看 那自然會有這種故事梗概可是PP不僅僅是一部言情小說 簡奧斯汀對人物的刻畫能力 她的語言魅力 以及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傳遞的思想 都是PP成為經典的理由最後給題主一個鏈接楊絳:有什麼好 —— 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830474/
我大概高二的時候看的吧。。。當時沒什麼感覺。好像有很多女生推薦看這本書。大學了,想到兩性關係的時候,突然想到這本書,突然回憶書的內容,實在不知道那個地方能稱得上經典。相比《挪威的森林》《飄》一些名著,這本書簡直不是一個級別的。。。正如題主所說,這本書就是本yy小說。至於為什麼火。。。我記得我看過藍色版本《傲慢與偏見》的前言,譯者好像是給這樣的解釋(大概如此,不完全是一樣的):當時英國的小說家都在批判批判批判,讀者實在是看煩了,然後突然出現這麼滿足大家yy的小說(譯者好像給的解釋的突然出現一本風格不同的小說),然後佔領了市場,獲得了很多讀者。以至於流芳百世。至於現代嗎,估計女生們受到別人的想法:傲慢與偏見是經典啊,有逼格,在加上內容並不難讀,而且可以滿足大家的yy。所以風靡程度比其他經典更廣泛。我還上豆瓣特意看了一下,評分8.8.也有低評分的,低評分跟題主的想法差不多。
知乎也搜索了一下。有個高票回答:遇到自己的達西時,要有足夠的智慧把他認出來;沒遇到達西時,要有足夠的勇氣不把自己隨隨便便嫁出去。
說實話,實在不敢苟同,感覺這種思想就是yy書看多了。(別噴我)初中的時候讀的簡本,唯一收穫是知道了故事大概;大學的時候讀的英文本,覺得很多語言挺詼諧幽默。最近在家沒事,又拿出王科一譯本來讀。讀者多從人物形象塑造、心理描寫、愛情婚姻、語言等來評價這本書,只不過所得的結論有時會截然相反,如果作者有知,以她喜好從生活中找笑料的習慣,一定會覺得很搞笑。我也從這幾個方面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第一、人物形象塑造。書中的人物形象是立體的,也是典型的。作者通過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來實現這一點。以伊麗莎白為例。作者在很多地方寫出伊麗莎白很聰明,這種聰明尤其體現在她談話的機鋒上。比如第十一章最後(王科一譯本,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55~56頁。下同):
「原來達西先生是不能讓人笑話的!」伊麗莎白嚷道。「這種優越的條件倒真少有,我希望一 直不要多,這樣的朋友多了,我的損失可大啦。我特別喜歡笑話。」
「彬格萊小姐過獎我啦。」他說。「要是一個人把開玩笑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那麼,最聰明最優秀的人……─不,最聰明最優秀的行為……─也就會變得可笑了。」
「那當然羅,」伊麗莎白回答道,「這樣的人的確有,可是我希望我自己不在其內。我希望我怎麼樣也不會譏笑聰明的行為或者是良好的行為。愚蠢和無聊,荒唐和矛盾,這的確叫我覺得好笑,我自己也承認,我只要能夠加以譏笑,總是加以譏笑。不過我覺得這些弱點正是你身上所沒有的。」
「或許誰都還會有這些弱點,否則可真糟了,絕頂的聰慧也要招人嘲笑了。我一生都在研究該怎麼樣避免這些弱點。」
「例如虛榮和傲慢就是屬於這一類弱點。」
「不錯,虛榮的確是個弱點。可是傲慢……只要你果真聰明過人……你就會傲慢得比較有分寸。」
伊麗莎白掉過頭去,免得人家看見她發笑。
小說中像這樣的對話還有很多,都體現了她的頭腦靈活、聰明機敏又有自己的見解。不過也有人認為「作者會說『伊麗莎白是個聰明、得體的姑娘,卻沒有說她是怎麼聰明、得體的。』」為什麼會有這種觀點呢?
如在第二章(第23頁)」曼麗既沒有天才,格調也不高,雖說虛榮心促使她刻苦用功,但是同樣也造成了她一臉的女才子氣派和自高自大的態度。有了這種氣派和態度,即使她的修養再好些也無補於事,何況她不過如此而已。再說伊麗莎白,雖說彈琴彈得並不如她,可是落落大方,沒有矯揉造作的氣習,因此大家聽起來就高興得多了。」 「曼麗自高自大的態度和女才子的氣派」就沒有寫,伊麗莎白怎麼「落落大方」也沒有具體的描繪,直接下了一個結論來做對比,讓讀者只能從整本書的其他方面來找一些驗證。對於次要的人物和次要的情節,作者「貼標籤」的傾向更明顯。如對於韋翰的出場(第71頁):
他……談吐又十分動人。已經介紹之後,他就高高興興、懇懇切切地談起話來——既懇切,又顯得非常正派,而且又有分寸」……(第74頁)「可是他那麼和顏悅色,使她(伊麗莎白)不禁感覺到即使最平凡、最無聊、最陳舊的話,只要說話的人有技巧,還是一樣可以說得動聽」
對舅父嘉丁納的描寫(第234頁)「幸喜舅父的舉止談吐,處處都足以叫人看出他頗有見識,趣味高尚,風度優雅」。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對於麗迪雅、班納特太太、表兄柯林斯、達西姨母等人倒是刻畫得很生動。讓人不禁聯想:奧斯汀在生活中一定也特別喜歡觀察這類愚蠢、膚淺的言行,而對於正派或假裝正派的虛偽觀察得不夠。也許前者更容易找到笑料,而後者需要一段時間的細緻觀察和縝密思考。對於這一點,《紅樓夢》做得就好多了。曹雪芹很少給人物貼標籤,哪怕是一個次要人物。但是讀者能夠從書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形成對寶玉、黛玉、王熙鳳、甚至焦大、尤二姐等人物的深刻認識。
第二、心理描寫生動。舉一個例子,伊麗莎白拒絕了達西的求婚,在從達西的信中得知韋翰的真面目後,她內心是敏感又矛盾的。之後巧遇達西,又與達西妹妹相識。當天晚上作者伊麗莎白有一段心理描寫:作者依次寫到「她現在不明白現在是恨達西還是愛達西」然後又提到「她因為了解了達西的高尚品質現在一定都不討厭他了」,接著寫「她又感激達西。因為她曾經錯怪他,又斬釘截鐵拒絕他。這次相遇,他卻不計較」。又寫「伊麗莎白推測達西的這些言行說明達西對她仍有愛情」,後來又寫到「她既然不討厭他,也就不會討厭他再次求婚,可是自己該不該鼓勵達西呢」(參見第243頁)。將伊麗莎白由「矛盾——心生好感——感激——抱有希望——猶疑不決」的心理過程寫得很細緻、而且也很真實、自然。不過這種心理描寫有時會讓人覺得細緻卻不夠震撼,有些讀者覺得太「瑣碎」,也是很自然的。相比於奧斯汀,我更喜歡伍爾夫的心理描寫,更刻骨、更驚心動魄又不失真實。
第三、愛情和婚姻。奧斯汀選擇這個主題,並且細緻描繪了幾個鎮子上的日常交往和那個時代的人情世故,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與同時代的小說相比,更加寫實、更加自然、合理。不過讀者很多是看過了各個時代的小說作品的,所以與其他時代的優秀小說作對比後,讀者如果認為這本小說,或者說奧斯汀的小說格局小、過於瑣碎八卦也並不奇怪。
讀到一半時,我跟人說:大體來說我不喜歡這本書,我要把它細細讀完。別人問:為什麼不喜歡還要讀完?我說:細讀完了我才好意思評價。先寫這麼多吧。
講真,如果放在今天,就是很平庸的作品
難道就因為是鼻祖?
可我把電影和小說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 (幾年前……)小說里,每個字每個字的看,生怕遺漏細節…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就是喜歡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讀經典?
※這個時代為什麼要讀《左傳》?
※沒看過某本經典的書,或者沒看過某部經典的電影,是否會對生活有太大的影響?
※哪些經典吉他音色使你無法忘懷?它們是使用哪些經典箱頭、箱體、吉他和效果器實現的?
※有哪些公認經典你卻完全沒有共鳴的電影?
TAG:小說 | 經典 | 簡·奧斯汀JaneAusten | 傲慢與偏見書籍 | 瑪麗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