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300、上證指數等指數中的區別,為什麼要進行這麼多的分類?


對於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股票指數可能就是特指上證指數、深證指數、創業板指數,指數好像是個溫度計,偶爾看一眼指數漲跌,就直觀感受到市場的冷暖。對於操作滬深300股指期貨的投資者而言,指數就是一個交易品種,漲漲跌跌與銅、大豆、螺紋鋼這些商品期貨沒有太大差別。

想要搭建指數投資組合,就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學會獨立分析指數。首先要能看懂一個指數,知道指數編製的方法,指數代表的市場含義,以及指數的收益情況。一共分五個步驟,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吧。

一、指數來自於哪裡

指數也是一種金融商品,由指數運營公司提供。

在國內主要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以及這兩家合夥創辦的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提供。其它還有一些證券公司等機構編製的指數,目前不論是從權威性、市場公信力,還是跟蹤指數的基金數量規模來看,都不能與上證、深證、中證三家指數供應商相提並論。

國外股票指數主要由專門的指數商提供,例如:道瓊斯股票指數由道瓊斯公司運營,標普500指數由美國最大的證券研究機構標準普爾公司運營,日經指數由日本經濟新聞社運營,香港恒生指數由恒生銀行運營等等。

需要提醒大家,指數運營商編製運營指數,他們的首要目的不是準確反映市場走勢,而是把自己的指數商品推銷出去,收取授權費。知道存在這樣的利益驅動,有助於我們提高警惕,更加審慎的研究分析指數。

二、看懂第一個指數滬深300指數

你可以從各類金融網站、媒體、論壇等獲取指數的資訊,不過,我建議還是直接登陸指數編製機構官網,我們需要查看第一手資料。以滬深300指數為例,進入中證指數公司滬深300指數頁面。我們可以看到三個欄目,指數介紹、相關下載和行情走勢,重點是相關下載文件的《指數編製方案》。看懂指數的核心有兩個維度,一是成分股的選擇方法,二是權重的確定方法,了解指數收益率的計算和運用。

1、成分股的選擇方法。

成分股選擇方法常見的有被動選股、過濾選股兩類。

(1)被動選股

所謂被動選股,就是不加篩選。被動選股的目的是複製市場總體或者某個局部的表現。

滬深300就是採用被動選股方法,覆蓋滬深A股,剔除新上市(非創業板一個季度以內、創業板三年以內)和ST、*ST股票。然後按照日均成交金額排名,剔除靠後的50%,再按日均總市值排名,選取前300隻股票。滬深300成分股市值佔全部A股的60%以上,其風險和收益特徵與市場總體非常接近。

而中證500指數與滬深300指數的樣本空間相同,但是剔除滬深300指數樣本股,然後選擇日均總市值排名前500隻股票,因此反映滬深兩市小市值公司的整體狀況。

有一隻中證全指指數(000985),這個指數的成分股包含了全部滬深A股股票(剔除上市一個季度以內的新股、ST、*ST、暫停上市股票),完全被動選股的「市場指數」。

國外市場典型的被動選股的「市場指數」有標普500指數、羅素3000指數(Russell 3000)、威爾遜5000指數(Wilshire5000)等。其中,羅素3000指數(Russell 3000),成分股為美國300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股票,覆蓋了98%的市值。威爾遜5000指數(Wilshire5000)成分股更多,包含全部總部設在美國的上市公司,成分股最多的時候達到7500多隻,目前有3600隻左右。

(2)過濾選股

所謂過濾選股,就是使用一定的標準過濾掉不合格的股票,對成股份的要求比被動選股高很多。比如分紅水平就是常見的過濾選股標準。例如中證紅利指數(000922滬),設置的篩選規則是「過去兩年連續現金分紅且每年的稅後現金股息率均大於0」,這個設定就剔除了大量沒有現金分紅的公司。

2、權重的確定方法

成分股選出來以後,就要給不同的股票賦予相應的權重。所謂權重就是每個成分股所佔的比重。權重確定方法非常重要,相同一批成分股賦予不同的權重,形成指數的整體特徵會有很大的差異。確定權重的方法主要有市值加權和固定權重。

(1)市值加權

所謂市值加權,就是股票市值越大,所佔指數的比重就越大。市值加權又分為總市值加權、流動市值加權、流動性加權等。

滬深300指數就自由流通市值給予加權,以減少A股大量非流通股造成指數「失真」問題。根據中證網站最近的指數權重,滬深300指數第一權重股是中國平安(601318)權重4.07%,權重最小的是節能風電(601016)權重0.02%。

(2)固定權重

所謂固定權重,又成為等權指數,就是給每一個成分股賦予同樣的權重。

例如滬深300等權指數(000984),與滬深300指數的成分股完全相同,每個成分股都佔0.3%。理論上等權重指數個股和行業分布更加均勻。但是,某個基金複製等權重指數,建倉完成運行了一個交易日,各成分股漲跌不一,各種權重也變的參差不齊,難道基金經理每天要調倉嗎?這樣基金複製指數的成本就太高了。指數提供商想得很周到,實行定期調整,讓基金經理方便複製。滬深300等權指數每年調整兩次,與成分股調整同步進行。

採用等權方法構造的被動選股指數,把市值加權指數從以大盤股為主的規模特徵,轉化為中盤股的規模特徵,直觀的變化見下圖:

由此帶來指數的波動性等特徵也不同於市值加權指數。另外,成分股相同的情況下,等權指數收益一般高於市值加權指數,後面談到指數收益的時候再分析原因。

3、指數矩陣

至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矩陣:

通過這個矩陣,我們可以方便的理清不同指數的構造方法。比如滬深300指數左下象限,滬深300等權指數在右下象限,中證紅利指數在左上象限等等。這個矩陣是我們分析指數的好工具。

4、基本面加權

我們經常聽到晨星基金風格箱的說法,具體如下圖:

這個晨星基金風格箱與上述指數構成矩陣比較相像,但含義是不同的。

星基金風格箱,由著名的基金評級機構晨星公司在1992年推出,2002年進行了修正。兩個維度是規模和風格,所謂風格在這裡特指成分股是基本面劃分,分為價值、均衡、成長三類。因為價值股和成長股擁有不同的風險和收益水平,按照風格劃分基金,方便投資者選擇。其劃分過程如下下圖:

所謂價值,可以簡單的看作市盈率水平比較低、分紅較多、財務結構穩健的公司,主要是藍籌股。所謂成長,也可以簡單看著市盈率水平比較高、收益和現金流等增加比較快的成長性公司,主要是各類新興產業的股票。

一般來說,股票市場的興趣會在價值和成長兩種風格之間轉換,就是所謂的「二八現象」。在股市處於橫向整理區間,價值股和成長股的相關性為減小,這種風格轉換體現得更為明顯。這一點在指數相關性內容中會詳談。

不過,劃分價值股和成長股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不同的指數公司的劃分標準差別非常大,可以說各有各的說法。因此,晨星基金風格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但只是個參考,提供非常寬泛的選擇,需要投資者進一步分析研究。

5、指數收益率

指數收益計算比較簡單。打開股票軟體,選擇指數走勢,例如滬深300指數(000300),得到指數價格走勢。你需要計算那個時間段的收益,就用(期末收盤價÷起初收盤價-1)×100%,得到了收益率。例如,用滬深300指數(2015年12月底收盤3731點÷2014年12月31日的收盤3533點-1)×100%=5.6%,那麼2015年滬深300指數的收益就是5.6%。得到幾年的收益率然後開方,就得到年化收益率。以下是中證公司提供的滬深300指數收益率數據:

滬深300指數還有兩個衍生指數:滬深300全收益指數和滬深300凈收益指數,也就是在滬深300指數的基礎上,包括了稅前、稅後現金紅利的再投資收益,類似於股票基金選擇了「紅利再投」模式。因此,在收益率上比滬深300指數高一些。

關於紅利再投模式,如果你單獨投資一個指數,全收益指數當然收益更高。不過,我卻不喜歡。我更願意拿現金紅利,發揮現金的機會成本優勢,通過再平衡投入更好的資產。具體怎樣選擇,看個人喜好了。

前面說到等權指數收益好於市值加權指數。例如:滬深300指數和滬深300等權指數的成分股完全相同,到2015年底,滬深300指數的5年年化收益為4.36%,滬深300等權指數為4.47%。別小看小數點後一位的不同,長期積累下來,差別還是很明顯的,下圖是滬深300指數和滬深300等權指數的對比圖,300等權在上,300指數在下:

這兩個指數的都是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準日,基點都是1000點。可以看到,運行到2016年11月15日,滬深300等權指數收盤為4227點,同日滬深300指數收盤為3427點,相差23%,還是非常可觀的。

產生這個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等權指數自帶了再平衡功能。每年兩次調整權重,就是進行兩次「低買高賣」的再平衡操作,由此可見再平衡對於資產組合投資的巨大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得到了一份滬深300指數的身份牌:

掌握了分析指數的技能,我們就可以運用指數身份牌,快捷的分析、對比指數了,為下一步挑選指數搭建組合打好基礎。


首先滬深300指數 - 詞條 滬深300指數是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一起發布,滬深300指數樣本覆蓋了滬深市場70%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場代表性和可投資性。(還有滬深300股指期貨,也是參考滬深300,參考其他的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上證指數 - 詞條 上證指數,為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掛牌的第二天納入股票指數的計算範圍。

選定的成分股不一樣,所以在操作不同的股票時,參考不同的指數,獲取不同的信息。其實很多國家的市場都會編製很多指數,應對不同的操作標的時參考不同的指數。

費死老勁總結了指數,不是很全,但基本主要的都包含了:僅供參考

ps:太長,分兩次截得圖。


每個指數所覆蓋的市場不同 反應出的市場數據當然也不一樣 當然也為投資者提供多樣的選擇


推薦閱讀:

如果所有人都被動投資,指數怎麼波動?

TAG:指數 | 上證指數 | 滬深300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