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紫光收購兩家台灣半導體公司的股權?
紫光集團豪擲百億 收購兩家台灣半導體公司股權 -股票頻道-和訊網
紫光集團豪擲百億 收購兩家台灣半導體公司股權
你好,謝謝邀請。
先看圖,這是什麼?
這是漫威的電影布局,看到么,每個人物之間都是環環相扣。
人物一多,就有了復仇者聯盟。舉個例子。
2015年下面粉紅的圈圈裡是《蟻人》(Ant-man)看到嗎?為啥蟻人一定要出來,因為2018年的復仇者聯盟3裡面需要這個角色啊!這就是產品布局。
在收購資金極端富裕的情況下,紫光在「布局」。棋子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互相成氣候了。請記住,紫光的野心是2020年變成fabless design全宇宙第三。
問題是什麼?按照一個老前輩的說法,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多生兒子未必好打架,紫光的挑戰在於有效控制各個子公司,否則就會重蹈蘇聯的覆轍……鐵流:「清兵入關」?台灣政客太看得起自己
我是學集成電路設計的,記得專業老師以前說過一句玩笑話,以後大陸IC發展實在不行就把台灣收復了,哈哈,純屬娛樂
希望利用龐大的資金布局整個產業鏈,高層就是搭平台的。 只要平台搭得高,不愁人才不來;一旦有了足夠多的人才聚集,就會有馬太效應;到時候收益滾滾而來。 半導體這種資金,勞動,技術密集型行業,天生就具有壟斷的基因。
摘抄的來自公眾號的,不知道有沒有什麼用,侵權的話給我說了我就刪。
晶元製造不是高端製造,那是尖端製造,猶如皇冠上的明珠,技術和製造工藝都非常重要,這個行業的特性就是高科技、重資產、國際化;在這個市場作戰,你得擁有重量級武器在手,存儲就是這樣『技術+製造』的重量級領域。」提及同方國芯800億的定增,趙偉國單刀直入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語氣沉穩有力,「紫光要做NAND,100億美金是一個中等規模晶圓廠的投資,基於這樣的重資金特性,布局存儲是『燒錢』。」
2015年11月,趙偉國領導的紫光集團接盤同方國芯後,立馬推動後者啟動募資總額達800億元的定增,募資分別用於存儲晶元工廠、收購我國台灣力成25%股權及對晶元產業鏈上下游公司的收購。若該方案最終成功實施,則將成為A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定增再融資。
存儲產業是中國集成電路的短板,也是國家大力推進的重點領域。「我沒有太多的關注國內做存儲的公司,我只研究世界上最優秀的、第一梯隊的公司,關注它們的動向;存儲器是一個完全市場化、國際化的產業,真正的挑戰實際上是國際巨頭近乎壟斷性的把持。」趙偉國進一步表示,對於產業發展來說,多一些企業參與是好現象;而從高鐵的發展經驗來看,市場化的公司其成功概率會更高一些,紫光是完全市場化的產物,在這個領域不怕競爭。
事實上,「只研究最優秀公司」貫穿了紫光的發展和併購歷程,也讓紫光「恰好運氣不錯」收購了幾個比較優秀的企業。提及收購,趙偉國這樣表示。回溯到2013年6月,紫光集團以每股28.5美元的價格向展訊通信有限公司(下稱「展訊」)提出全資收購邀約,並最終以17.8億元私有化了展訊;次年則以9.1億元美元收購了銳迪科,趙偉國和紫光也由此進入業界和媒體的視線。
此後,紫光集團在收購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欲罷不能。2015年5月22日,紫光集團宣布與惠普達成合作,由其旗下紫光股份以不低於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惠普旗下「新華三」51%股權,開始向更基礎和核心的IC存儲和伺服器進軍。9月底,紫光砸38億美元入股了西部數據獲得其15%股權,不久後西部數據又爆出收購閃迪的新聞;10月底,紫光再將觸角伸到存儲封測領域,向全球半導體後段封測服務領導廠商之一、我國台灣力成投資約6億美元獲得其25%股份,從而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縱觀全球集成電路產業,資本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和必要條件。趙偉國表示,資本運作是紫光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基於集成電路的「重投資」特性,新時期,紫光需要充分藉助產業和金融資本的結合來完成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模式是『重科技、重資產、重資本』,所以必須要同資本市場緊密結合。」趙偉國如此描述其資本和產業發展邏輯,「紫光的資金來源有三個部分,一是紫光和清華控股的自有資金,二是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三是私募股權基金,包括團隊持股、員工持股等。」據悉,紫光要在3年內將PE基金做到3000億元規模。
而其 「任性豪言」也每每引人側目。在紫光集團入股力成的時候,趙偉國順便「建議」了一下我國台灣地區的集成電路產業,就引發了該地區半導體界地震。趙偉國表示如果我國台灣地區開放陸資投資當地IC設計行業,他願意讓旗下兩家設計公司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以攜手超越高通。對此,趙偉國向記者表示,他所強調的是兩個地區的產業應該是「商業上的對等、合作共贏」。
當記者提及扶持政策時,趙偉國表示,在特定時間段,國家應該在重點需突破的核心領域內,重點支持市場化的企業,對企業和骨幹員工給予特殊的稅收優惠待遇,「我們的很多高技術人才都是外國籍,他們所承擔的個人所得稅很重啊。」
而對於同樣頗受爭議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下稱「大基金」),趙偉國直言大基金對於產業發展有利有弊,「積極方面是建立了一種社會氛圍,讓全社會和資本開始關注和重視集成電路的發展;但弊端在於政府的介入和主導擠壓了市場化企業的成長空間,也讓國外更加警惕我們,不利於國際併購和國際化。」
怎麼讓大基金更好的服務產業發展?「我們也是大基金的8個發起人之一,可能也是唯一一個市場化的發起人,我認為大基金的首要任務就是支持產業發展,微利保本就行了,可是現在大基金要求的投資回報率太高了,這不利於扶持產業;高收益應該不是財政部的要求,也不是政府的初衷。」趙偉國直言,「將大基金做成母基金,就算1:4也帶來6500億的資金了,可以相當於一個國際大公司的市值了,這將對產業發展起到更積極的作用,這需要交給更加市場化的團隊去管理和運作。
紫光現在紅得發紫,趙偉國也成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但趙偉國表示,紫光離成功還很遠很遠,自己連退休都還沒有想過,他的思緒早已超前到紫光的願景、路徑。「紫光的定位是世界級的高科技產業與投資集團,業務聚焦『從芯到雲』,重點布局移動晶元、大物聯網、存儲等相關領域。」
面對國際巨頭的壟斷把持,趙偉國給紫光設計了一條異於尋常的發展之路:自主創新+國際併購,理念上自主創新為宗旨,行動上國際併購打頭陣。趙偉國說「紫光以國家戰略為方向,以國際併購為路徑,以資本運作為手段,以團隊激勵為基礎,以產業整合為目的,以快速卡位為突破,從而超常規、超大規模的快速形成產業集成。」
收了那麼多怎麼管?「紫光的原則是有所管有所不管,具體來說就是充分溝通、充分信任,充分授權、充分激勵,目標管理、嚴格審計。」對於頗被業界關注的「收購後的整合、管理」,趙偉國這樣表示,「傳統集團化企業是控制性管理,但紫光現在採取的是戰略性管理,我們認為『最前線』的人才最有權力做出具體的判斷和決定,所以集團只考慮全局的發展戰略和提供資金等資源支持,原則上不介入各個企業的具體業務決策和執行。」
值得關注的是,趙偉國強調這樣做的前提是「收購的企業足夠優秀、團隊足夠優秀」。「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優秀的團隊懂得如何完成企業的技術迭代和自我生長、並且堅定的執行;我們恰好運氣不錯擁有了幾個這樣的企業和團隊。」趙偉國提及收購的每個公司時眼鏡後都折射出熠熠光芒和興奮,「Leo(展訊CEO李力游)永遠充滿激情,我非常喜歡華三,我認為這是下一個華為……」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優秀的企業和小夥伴」也展現了不俗的創造力和自我生長。展訊在4G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自進入紫光的大家庭,展訊先後發布多款3G、4G晶元,進軍平板市場,28nm四核五模LTE和WCDMA SoC平台實現大規模量產,其晶元、SoC平台被三星手機和平板採用;銳迪科積極布局物聯網,就在上個月由工信部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主辦的「2015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促進大會暨第十屆中國芯」頒獎典禮上,銳迪科的RDA8851ML GSM/GPRS物聯網專用晶元獲得「最佳市場表現獎」。
對於優秀的團隊和小夥伴,趙偉國不吝激勵。「我們在紫光股份和同方國芯都推行了員工持股計劃;此外,在展訊銳迪科,我們按照Intel入股的價格,向核心員工和管理層贈送了價值40億的股權。」
紫光現在走向了前無古人的發展大道,這條路有多長不知道,路的盡頭是怎樣的風景也未知,但紫光和趙偉國已經成為業內的焦點。趙偉國表示:「企業的成長階段受到質疑和爭論都是正常的,華為、阿里巴巴、小米也都是這樣走過的,我只在乎結果,也只會用結果說話
前面分享經濟利益,後面分析政治。http://www.guancha.cn/tieliu/2015_12_18_345093_s.shtml
不滿足於僅僅提供網路和完整的服務鏈唄,要從外到內都能做才好。收了惠普中國51%的股權,有了伺服器和網路設備,就能組成網路提供服務了。然後就開始琢磨內部硬體了唄,先是跟西數成立合資工廠,算是有了存儲,再收購晶元廠,就是為了獲得晶元的製造能力唄,算是都算是內部吧。
IBM說摩爾定律要終結,事實上從目前來看,CMOS全退之後FinFet徹底扛旗好像也沒啥譜,其它新器件貌似也還在lab里發文章,歐洲的技術不了解。以現在的眼光看,十年之後Fab的成本要激增的。Gordon Moore跟一老師說,到時候全球做得起Fab的就四家了:Intel,三星,TSMC,還有一家在中國大陸,具體就看誰買誰了。之前看過龍芯老總的訪談,單純針對那些話,純屬蒙外行放衛星,你要說他真不懂那肯定不是,估計是迫於「領導」的壓力才不得不那麼說。中國半導體從教學到業界都落後美國不止一代,要還是堅持自己摸石頭估計真就呵呵了,然而眼前美國業界的形勢就是經濟不好還跟不上Intel這種搞超前研發的,如果中國企業真能把AMD和Micron買過來那估計就起飛了,畢竟design這塊門檻不高,做硬體的人還是有得是。可惜這塊搞封鎖,只能先慢慢來了,一口吃不下CPU,那先吃個Memory也行,一口氣成不了TSMC,那慢慢來也沒啥。說句玩笑話,有錢的啥都好說,沒錢的歸根到底不能靠意念活著吧。。。
國內半導體產業能不能迎頭趕上最少也是10年的事情,但是現在看,這真金白銀是花出去了
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個事兒,問題是咱花錢要聽個響兒
半導體本身是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沒有說人力密集,別搞錯了!不過三免五減的各種支持確實是包括封測廠的,所以我想各種收購的目的就是為了在錢不值錢之前,把錢花出去,打著各種旗號。我們不就是擅長人海戰術一哄而上么,古有菜籃子工程,今有各種遍地開的孵化器
什麼時候國內能出一個AMAT或是日本凸版這樣的,才能說有那麼一點點突破
如今看,對比阿布扎比的GF,日系的整合,歐美的收縮,我們唯一的優勢就是人多,我們有各種華為民工,在人力成本上升到不能承受之前,轉型到技術驅動的活命方式,但是這個過程的變數太多,何況還有先天不足重重阻礙
半導體被譽為工業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連自動變速箱都做不好還去做明珠,真不知道結果如何...civilization的科技樹不是胡亂編排的
最好的結果就是走海對岸的老路總而言之,可以沒有IoT,但是一定不能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還要有個能遮風避雨的狗窩就好比一地主,幹了一件愛國的事兒。意圖想振興國內半導體行業。幹了幾天沒撈到好處,又回去搞地皮去了。
沒準就像喬布斯那個皮克斯
整合供應鏈 台灣人太看得起自己了 清兵入關形容 歸根到底還是經濟規模不大 這種體量併購在大陸搞不成什麼大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