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葡同盟是不是現在還有效?

是屬於社會契約?還是屬於政府條約?


謝不邀,拋磚引玉。

英葡同盟直到現在仍然有效。兩國同盟關係的確立自1373年英葡同盟成立起計,當時的政治同盟系由條約的形式達成,條約由拉丁文寫就,其中的重要部分指出:

「篤信若有兩王之一或其後嗣亟需得彼支援時,依此約所定,得以力能為之援致其節,俾保其疆界及財貨無虞,使無渝此盟。」

1373年簽訂條約的內容比較寬泛。而在1386年簽訂的《溫莎條約》確定了兩國的軍事、外交與經濟等的同盟關係。期間的1383-1385年,葡萄牙王位空缺。——前任國王斐迪南一世去世後沒有合法的男性繼承人,卡斯提爾國王胡安一世的妻子比阿特麗斯繼承王位,但國會宣布與斐迪南一世同父異母的若昂一世為國王,因此胡安一世入侵葡萄牙,希望取得王位;英格蘭協助葡萄牙新王擊退卡斯提爾軍隊,兩國關係因此更為緊密。

1387年,若昂一世娶英格蘭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若昂之女菲利帕為妻。兩國同盟關係在1580-1640年間中斷,當時的葡萄牙國王恩里克一世逝世前由於西班牙的干涉,未能確定王位繼承方案,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強行合併,與西班牙組成伊比利亞共主邦聯。三十年戰爭期間的1640年,葡萄牙重獲獨立,其中英國曾派遣軍隊,協助葡萄牙脫離西班牙;1662年,葡萄牙國王若昂四世的女兒,布拉甘薩的凱瑟琳(下圖)與查理二世完婚。

1703年英國與葡萄牙籤訂《梅休因條約》,使英國出口到葡萄牙的紡織品、葡萄牙出口到英國的葡萄酒均免徵關稅(條約前期鼓勵了葡萄牙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工業革命前後的英國則藉此向葡萄牙傾銷紡織品;此條約在1836年被廢除)。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後,英國國會通過緊急救援案,給予葡萄牙十萬英鎊的援助。七年戰爭中的1762年,葡萄牙拒絕了西班牙令其加入《波旁家族盟約(第三次)》(締約國有法國、西班牙、帕爾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締約各國得共同對敵)的要求,隨即西班牙與法國軍隊入侵葡萄牙,英國出兵干預使得葡萄牙最終獲得戰略勝利。1793年,葡萄牙與英國簽署了一項互助條約。1801年,西班牙和法國試圖干涉英葡同盟,並最終逼迫葡萄牙籤訂《巴達霍斯條約》和作為補充的《馬德里條約》,奧利文薩被割讓給西班牙,並被要求停止對英貿易。

但葡萄牙繼續與英國的貿易(在法國的一系列大陸封鎖令下——葡萄牙拒絕加入這一體系)。1807年拿破崙派朱諾佔領葡萄牙並於12月1日佔領里斯本,國王若昂六世率領葡萄牙商船隊及王室由英國皇家海軍護航轉移到巴西,次年對法國宣戰,並佔領法屬蓋亞那;為得到巴西支持,改國號為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而英國的威廉·貝爾斯福德(William Karl Belsford)就任葡萄牙陸軍總司令,在葡萄牙戰爭部長米格爾(Dom Miguel Pereira Forjaz Coutinho)的幫助下重建葡軍,並統合英葡軍隊(英葡軍隊人數比大致為2:1)參與半島戰爭;後威廉以葡萄牙陸軍總司令職干涉葡萄牙政治,並在葡萄牙王室處獲得副總督頭銜;但隨後的1820年爆發的葡萄牙自由派革命,使得大多數英國軍官被新政府解職。自由派召開制憲會議,若昂六世接受制憲會議的請願書啟程回國,並宣誓尊重製憲會議制定的憲法。因葡萄牙計劃取消巴西相對葡萄牙的平等地位,留在巴西的佩德羅王子撕毀議會召回他的通知,發出「獨立,要麼滅亡」的伊皮蘭加之吼,宣布巴西獨立。

若昂六世死後的1829年,葡萄牙爆發內戰(下圖是一幅諷刺葡萄牙內戰的漫畫,左側的英國扶持佩德羅,而右側的奧地利則扶持米格爾)。先前的1826年,由於獨立的巴西和葡萄牙國內支持若昂六世次子米格爾的專制主義者的反對,原本繼承葡萄牙王位的巴西皇帝、若昂六世長子佩德羅讓位於自己的女兒瑪麗亞二世,並許諾米格爾於其女未成年時攝政,成年後則共同執政;此外,還頒布大憲章取代之前的憲法,以折衷雙方。但米格爾攝政後即拒絕承認大憲章,自行按古制召開三級會議並自封為王。內戰爆發,自由主義者支持瑪麗亞二世和佩德羅,同時專制主義者忠於米格爾王子。英國在此內戰中援助自由主義者;後巴西皇帝佩德羅退位,前往英國組織一支遠征軍,參與葡萄牙內戰。最終雙方達成《埃沃拉蒙特妥協》(Concession of Evoramonte),米格爾流亡。後來葡萄牙在1846年的瑪麗亞·達·方特(Maria da Fonte)起義中焦頭爛額,被迫請求英、法、西三國的調停和增援(詳見:19世紀,葡萄牙「Maria da Fonte」農民起義暴動是怎樣的? - 世界歷史),達成《格拉馬杜公約》(Convention of Gramido)。

英葡雙方最大的分歧出現在十九世紀將近結束的時候,為兩國在非洲殖民問題上的矛盾:英國推出的「開羅-開普敦計劃」(南北向殖民非洲,修建開羅-開普敦鐵路)與葡萄牙控制「玫瑰色地圖」(通過控制陸上走廊,鏈接葡屬西非(今安哥拉)到葡屬東非(今莫三比克))的企圖相違背,在與英國談判失敗後葡萄牙仍未放棄此構想,最終英葡危機爆發,英國於1890年向葡萄牙遞交了最後通牒。葡萄牙被迫與英國於8月20日締結條約,鑒於葡國內的反對浪潮,次年6月11日締結新條約以取代前者。最終英國確認對葡屬西非和葡屬東非之間爭議地區的控制,後分別命名為北、南羅德西亞(即今尚比亞和辛巴威),而葡萄牙國際聲望嚴重受損,僅取得在其間修築鐵路、公路和電報線以維持有限聯繫的權力,並不被允許在贊比西河北岸擁有特殊權利。葡萄牙政界認為這是「英國針對其古老盟友的最無恥和臭名昭著的舉動」。它被葡萄牙共和黨引為國恥,並導致政府垮台,也是葡萄牙當今國歌《葡萄牙人》創作的靈感來源。下圖是葡萄牙的「玫瑰色地圖」,從左向右依次為:葡屬西非、北羅德西亞、南羅德西亞、葡屬東非。

葡萄牙成為共和國後,英葡同盟持續生效。一戰時德國入侵葡屬東非(今莫三比克),葡萄牙同英國一樣,加入協約國並在西線作戰。二戰時葡萄牙由薩拉查(下圖)執政,於1939年9月1日宣布由於英國沒有向葡萄牙尋求援助,其將保持中立,並在5日得到英國確認;英國戰略家認為這保證了西班牙也不會站在軸心國一方,與同盟國交戰。葡萄牙宣稱的中立,卻並不妨礙其殖民地出產的鎢經由里斯本運往德國(如西班牙向德國供應錳,瑞典向德國供應生鐵一般),也並不妨礙其於1940年使用馬德拉島接收了英國經由直布羅陀撤離的軍隊,1943年允許英國(和美國)使用亞速爾群島的港口和飛機場作為與北非的中轉站,直到戰爭結束。同年英國駐里斯本大使羅納德·坎貝爾寫道:

「(保證葡萄牙的)嚴守中立是同盟國對葡萄牙維持中立的戰略意義的報償。如果不是她的嚴格中立,西班牙將熱情地對德國投懷送抱;這樣伊比利亞半島將完全被軸心國佔領,緊接著是北非,而後整場戰爭將會向著對德國有利的方向發展。」

1949年,葡萄牙和英國同時參與創建北約;1960年5月3日,英國聯合葡萄牙等國,建立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以期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相抗衡;1973年英國轉而加入歐共體;1986年葡萄牙加入歐共體。1961年印度收復葡屬印度時,葡萄牙曾試圖向英國尋求支援未果;1982年馬島戰爭中,葡萄牙再次將亞速爾群島借與英國,用於其飛機和航母的停靠加油。

英葡同盟,自1373、1386年兩次締約確立後,於1643、1654、1660、1661、1703、1815、1899年(此次為秘密地)被雙方確認有效,1904、1914年經兩國仲裁確認有效。其持續生效直至今日。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歐洲很多王室繼承人都需要參軍?
為何歐洲皇室的「王儲」沒被翻譯成「太子」或「世子」?
在美劇《王冠》2016第五集最後,為何溫莎公爵看完了女王的加冕禮之後流淚了?
英國菲利普親王當年為了與伊麗莎白女王結婚,毅然放棄希臘王室成員身份和希臘王位繼承權,真的只是因為愛嗎?
黛安娜王妃雖說是平民王妃,但是家庭是有爵位的,凱特王妃家庭是不是和貴族扯不上關係呢?

TAG:英國 | 國際關係 | 英國王室 | 葡萄牙 | 條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