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商鞅變法後,七世秦君皆不為昏君,是不是和商鞅建立的法制有關?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秦國自秦孝公商鞅變法後的其為國君和其主要功績:

1、秦惠文王:在位時間26年,剷除異己,立相分權。擴疆拓土,壯大實力。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

2、秦武王:在位時間3年,身強體壯,打了宜陽,寵幸大力士,給大力士封高官。後因與大力士比賽舉鼎砸斷了腿,失血過多而死。

3、秦昭襄王:在位時間54年,重用范雎、白起等人,富國強兵,蓬勃發展,為未來秦國統一打下堅實基礎,可謂功勛卓越。

4、秦孝文王:在位時間3天。接任後來不及干其他的就讓人整死了,有人認為是因呂不韋想讓異人早點繼位所以把他給殺了。雖然即位只有三天,但大赦及賞賜宗親這種事還是幹了。

5、秦莊襄王:在位時間3年。名異人,是呂不韋在聊城找到的,那時,他爹秦孝文王把他當人質押在了趙國。呂不韋是個商人,認為把他弄回國操持大權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因此異人答應和呂不韋共天下。繼位三年忽然病死,但據說是因為他撞見了呂不韋和趙姬的姦情。

6、秦始皇:在位時間37年。趙姬的兒子。即位後先後剷除他媽的男寵嫪毐和疑似親爹呂不韋,滅六國,稱霸宇內,滌盪四海,具體大家都知道,就不介紹了。

7、秦二世:在位時間2.5年。在趙高和李斯他倆的幫助下捅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逼死公子扶蘇後當上了皇帝,即位後由趙高掌握實權,實行差勁而又殘暴的統治,激起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六國貴族的偉大復興,最後讓趙高的女婿給逼得抹了自己的脖子。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的七位國君,在位時間超過三年的,統共有三位。在這七位國君當中,典型的非昏君,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剛好是執政時間最長的三位。其他那幾位,實在是不好說。秦二世是典型的昏君加暴君,登基之初就下令把後宮所有沒子嗣的全部跟著他爹一起活埋,找了五萬人傳授射狗大法,專註打獵二年半。

至於說秦武王,武王舉鼎的先進事迹顯然只能證明武王是個貪玩的人,但論戰功,剛開始他就拿下了宜陽,又攻略西南,如果他能活下去,想必開疆拓土這方面是不錯的。

只是,武王喜歡的都是壯漢,還讓這群運動員把持朝政。總覺得就算不舉鼎,也早晚會出事兒。

樣本太少,時間太短,到底是不是昏君,還很難檢驗。

但,秦朝的建立也算是陰差陽錯,最起碼,在位時間長的,真的很長,在位時間短的,真的很短。而恰好在位時間長的都很勤勉,而在位時間短的,雖有成為昏君的風險,卻早早地死了。

商鞅建立的法制對秦國的國君有影響嗎?

有。

在漢代以後,偏好法家理念治國的人主要有:

魏武帝曹操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清世宗胤禛(雍正)

日本天皇裕仁

嗶——————

越南共產黨胡志明

可以看出,法家是以嚴苛殘酷和高效著稱的,在這種理念的籠罩下,單從國君方面講,需要極強的操控力、狠心以及堅決的頭腦。

他們有更大幾率成為暴君,卻有更少幾率成為昏君,因為在對百姓如此高壓和對大臣如此清肅的情況下,一旦真的出現了腦子渾的狀況,直接就被幹掉了。

同樣的問題,可以參考 清朝好像沒出過什麼昏君,那清朝的滅亡是不是真的氣數已盡? - 歷史

================

聲明:可以轉載,但複製型轉載必須在開頭寫明作者豆子,必須附上原地址。微博轉載請在輸入框中@ 豆子和他的朋友們


的確跑題了,但題主的題目修改過了

———————————————————————————————————————————

老趙家出了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幽繆王這些優秀的子孫,的確人品好,給秦國的統一大業增磚添瓦,對同祖遠親的秦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秦國祖宗從贏姓趙氏分流出來的時候,尚處于姓氏形成的階段,當時的姓氏僅僅是區別血統和貴賤的工具,並沒有普及到做每個人的名字的前綴,而且氏是隨著封地和出生地、官職等其他因素隨時變化的。

趙氏的淵源是受封趙地,以地名為氏。而秦國雖然跟趙氏同族,但受封於秦,理論上就已經是秦氏了。

而且戰國之前的國君及王族公族,皆不稱氏。現在我們把人家叫姬發、姬旦、姜子牙、姜小白那是想當然的亂來,當然也是為了現代人理解方便。當時的古人要稱呼,只能是王發、周公旦、師尚父(官職+名字+尊稱輩分)或者齊太公、公子小白或齊侯小白。假如他們身份沒這麼尊貴,都是普通的士,那大抵他們也會是叫周發或者王發、周旦或者王旦、呂尚或者齊尚、呂小白或者齊小白。

同樣像秦國的國君和公族,都是叫名字而不舉姓氏,如任好(秦穆公)、渠梁(秦孝公)、樗里疾或者嚴君疾(秦國公族)。秦國的公族從來沒有一個叫「趙某某」的。

而趙國國君都可以叫趙某某是因為趙國在成為國君之前的身份是卿大夫,卿大夫階層是使用氏+名字組合形成現在漢人名字規範的先行者。所以現在我們能看到春秋時期有許多名字更我們差不多的傢伙,這些人就是無法用其他更高貴的前綴來裝點自己,只能用氏作前綴了。而一旦有其他的更好的前綴,人家肯定改氏,譬如田氏有人當了齊國的司馬,立馬就叫司馬穰苴,其子孫以官職而改氏了。

改氏之後又被人用舊氏稱呼的也有,但只限於舊氏影響極大的。譬如晉國的智、中行都是荀氏改來的,但他們一會被稱為智某某一會又被稱為荀某某,中行某某也會被稱為荀某某。這是因為荀氏在晉國子孫繁多,影響較大。而秦國卻是公族,是諸侯,根本不可能用趙氏這個卿大夫身份的舊氏的。

不過有個例外,就是始皇帝,當時姓氏已經合流,但沒有形成嚴格的規範,既可以從姓叫嬴政、也可以從氏叫秦政、也可以按出生地叫趙政。而趙政是按出生地規則叫的,不代表丫真是老趙家的人。


第一次回答問題,真激動…
本來想說很多,還是簡單點吧,主要不在變法本身,而在於商鞅與秦孝公變法的徹底性。徹底性取決於人,地,天,沒有商鞅和秦孝公的默契與決心,沒有秦國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沒有其他山東六國互相掣肘的局面,秦國的變法都不可能這麼徹底並取得成功,同時期的齊國韓國也進行過變法,但都以失敗告終,個人以為,商鞅變法是歷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徹底的,完全成功的變法,其最大意義在於在知識以匱乏的民眾的意識里真正建立起了法的概念,這個進步是在思想意識層面極大的一個飛躍。變法的徹底實施讓秦國的君主沒有成為昏君的機會,可能會沒作為平庸,但沒機會昏庸,至於原因就與變法的具體內容有關了。一直到秦國統一天下仍然沿用商鞅時期的變法及制度,就可見此變法的成功與徹底,按理說,這麼強大的國家機器不該瞬間轟然倒塌,那麼為什麼秦國滅亡?錯在一根筋,不知變通,這一點,呂不韋比李斯厲害,秦統一六國後,嬴政和李斯是堅決擁護依法治國的,這沒錯,但是法律的內容和形式應作出改變,因為國人不再單是秦國人,地也不單是秦國地,天也不再是七國分裂的局面,呂不韋是要結合商鞅變法與儒家思想來過渡到治理一個統一大國的節奏上來,但嬴政與李斯卻堅持變法舊內容。秦國沒有暴政,只是舊的法律制度太過嚴苛,而領導層沒及時緩和變通,對於老秦國人覺得熱血來勁的法律對於山東六國的長期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人來說有點吃不消,過頭了,於是在秦國嚴苛變態的法律制度下揭竿而起,後來的事大家知道了,,,


或許應該說這段時間秦昏君的政治生命普遍比較短


補充 @關毛 的回答

關於氏的來源,左傳說得非常清楚了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1,君主胙土為氏

2,高等貴族以先人的字或者謚號為氏,如齊國國高二氏,楚國昭屈景三氏

3,世代為官的卿士以官為氏,如司馬

4,有封邑的大夫以邑為氏,如趙魏韓

秦國早期是附庸,後期是諸侯,雖無明文,但國君理當氏秦。把嬴政說成呂政或者趙政,本質都是不承認嬴政的秦氏血統,或者說六國的精神勝利法。呂不韋是關東人,趙更不用說了。


商鞅變法對外打的都是殲滅戰,對國家收穫了土地和物資,對君王增加了威望,震懾那些圖謀不軌的野心家,對老百姓來說,打一仗意味著和平十幾年,減輕了賦稅。吳起變法對外打得都是擊潰戰,國家沒任何收穫,君王為隔三差五外國來騷擾煩惱不已,老百姓為不斷打仗加稅苦不堪言。

哪種變法會贏那種變法會輸還用問嗎?沒有實實在在的好處立竿見影擺在老百姓面前,位變法者樹立威望,鄧小平的改革能推行嗎?


和法制建設有重要的關係。

出一個昏君和滿朝的昏臣才會是國運最差的情況。

只是將制度設計持久化了,不會因為人的因素而變更,這樣法外製裁者就會少,對於國家治理會有一套經驗機制運作流傳下來。這樣,相對對於國家統治和治理會更加簡化優化。


無關。中國歷史上可以說從世襲制以來,幾乎沒有過立賢的時候。我印象中有的幾次算得上的立的也不算什麼明白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部分網民在8.6對廣島原子彈的評論?
如何看待《歡樂喜劇人》因賈玲的《木蘭從軍》事件而停播?
為什麼明清兩朝都不收復澳門呢?
郭破虜作為《神鵰俠侶》裡面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物,金庸為什麼寫他?他的出現有何意義?
二戰後軍艦防護設計是如何由硬扛轉為主動防護的?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