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久以來女性是被統治的一方?男女之間差異本質上是什麼?是由激素造成的嗎?

歷史上在男控女社會定型之前是什麼因素導致這種形態?為何一直未被推翻?曾經的母系氏族社會真的存在過還是假說?後來為什麼被取代了?古往今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男性當政很奇怪啊,為什麼?


男性由體力優勢,搶佔先機,對女性形成奴役關係後,就能剝奪女性的機會,在非體力領域人為造成優勢,最後再把這種人為歸結為「天性」,「智商」,「上帝的角色分配」,鞏固統治。洗腦大法,好多人信,答案里就有隻活的(現在沒了),有的信這都特么成信仰了,比如某某教。

事實是男性的體力優勢是先天的,對應的女性先天的優勢是生育--子宮長女性身上,生殖這事上男性就只能是被動方。然則體力優勢可以用來奴役別人,生育怎麼能?出生了是個男的就把你敲死?控制男性人口?母系社會倒真的可能是這麼來的。

然而到了現代社會,男女本身的生物性是越來越不被看重了,體力優勢可能還剩個搬磚或者面談擺架勢有點用,生育優勢也被社會超高的養育成本搞得不稀奇了。現代社會,越來越看重頭腦和智商。

男女智商是沒什麼差別的,就算有,也是群體內部,比如大家經常聽說的男性容易出極端值--天才和弱智,女性均值高--高素質人才。甭管你這理論對不對吧,但這確實和現實社會很多現象都對應起來了---實力遠超絕大多數男性同齡人的高素質大學畢業生、女高管,卻時不時遇到性別歧視和玻璃天花板,為什麼,被掌權的壓制了,掌權的是誰,這些不知道真是屬於「天才」還是在古代近代靠體力和宗族優勢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頂層男性。但現代社會是經濟社會,資本是趨利的,再怎麼沙文的男性,也不會放著能力比同類男性高n倍的女性不去培養,就非要去培養個同性的,哪怕虧了。所以我一直說女權是潮流,是趨勢,這個社會發展到這地步,需要誰,誰權力就更大,這很正常,不是在談什麼「虛無縹緲的人權」。

遠古生殖崇拜,拜生育就和現在有些拜屌的人一樣,所以女性掌權(不好說女性壓迫不壓迫,但至少不像男性那麼有掠奪性進攻性是肯定的);古代確實更需要體力,來生存和製造,所以男性掌權;然而現代社會注重頭腦,人類本身生物性的優勢被科技取代了,照道理現在應該是個去標籤化,注重個人,注重個性的平權時代,但現在依舊是男權社會,所以女權運動興起了。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個社會變革,其實是讓每個人都活得更好的集體的選擇。


推薦一篇文:《女神?女奴?女人  女性地位與三種生產》

歌德《浮士德》結尾有詩云:「永恆之女性,領導我們走。」其實,女性領導人類前進,就歷史而言,只是在早期母系社會的「血緣」時代。

在人類歷史早期,「人口生產」,佔據主導地位。「血緣關係」,是那個時代主要的人際關係;「血緣情結」,是那個時代主要的意識形態。

那時,「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就直觀現象而言,女性是「人口生產」的直接承擔者和昭然揭示者。以女性為中心而展開的母系「血緣關係」,成為早期人類社會團體的主要人際關係,成為早期人類社會結構的主要功能要素。因此,女性被尊崇為「女神」;女性性徵,成為神話渲染染的對象。

黃帝向素女問道,是中國早期歷史中一個有名的故事。黃帝向素女所問之道,正是「人口生產」的「生殖之道」. 男性的黃帝,要向女性的素女問此之道,正說明在人類歷史的早期,此「生殖之道」,是女性的專利。女媧造人的神話,並非空穴來風的純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緣時代之母系社會中女性佔據「人口生產」主導地位的形象反映。

對於女性而言,男性在一開始處於劣勢。

男性對於自己在「人口生產」中生殖作用的認識,來得太晚。

但是 ,父系社會的確立 ,主要並不是因為男性終於認識了自己在「人口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為當「物資生產」(包括生活資料的生產和生產工具的生產)取代「人口生產」而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的歷史過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條件。

在血緣時代之母系社會的公社生活中,土地、房屋、森林、水源等生活、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食品、衣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實行公有、分配製。

而就在此同時,外出作戰、漁獵、放牧的男性,則率先開始了諸如弓箭、魚叉、拋石索、獨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勞動工具的私有化進程,並在以物易物的交換過程中,開始了對牲畜等生活資料的私人佔有。

女性在這個過程中,卻有點太大公無私。

男性在私有制建立初期所具有的歷史有利條件,以及男性在「物資生產」過程中所具有的天生體能優勢,使得男性很快成為新的社會主角。

人類歷史之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的進程,乃是「以人口生產為其主導的血緣社會」向「以物資生產為其主導的物緣社會」的轉變。

此一轉變一旦完成,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便不再是「血緣情結」,而成為「物緣情結」以至「金錢情結」.

「物緣關係」即「物質的依賴關係」,成為此時人類社會團體的主要人際關係,成為此時人類社會結構的主要功能要素。

在此「物緣時代之父系社會」中,即使是「血緣關係」,也逐漸由女性為中心轉變成為以男性為中心。

出土的文物說明,在突出女性性徵的女神塑像之後,世界各地都開始製造突出男性性徵的男神塑像。

女性生殖器崇拜向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轉變,以及「產翁制」(一種在孩子出生之後,立即讓母親離開,而讓父親上床懷抱嬰兒,卧床坐月子的風俗)的發生,都說明:在物緣時代女性不僅沒有掌握「物質生產」的控制權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產」的主導地位。

女性因之而由「女神」淪落為「女奴」,甚至淪落為「神女」即「妓女」.

黃帝曾向之問道的素女一類人物,開始成為男性發泄性慾的工具。

所有這些女性性地位的低落,其實不過是一種非本質的表象。

就其實質而言,女性性地位的低落,主要是因為她們沒有掌握「物資生產」過程中的物資所有權、生產控制權以及產品分配權。

即使是在「物緣社會」之中,一旦女性由於某種歷史的機緣掌握了這些有關的權利,她們的性奴役狀態就會頃刻瓦解,她們的性關係地位就會隨之提高。

武則天的故事,可以使我們對此產生深刻的印象。

近代一些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之所以把目光注視著婦女經濟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正是基於對此實質的深切認識。以此視角觀察,所謂「女權主義」,仍未超出「物緣時代」的局限。

正如女人不會永遠保守「女神」的地位一樣,女人也不會永遠甘心「女奴」或「神女」的地位。隨著「信緣時代」(有人稱之為「信息時代」)的到來,女人真正開始成為「女人」. 在這個全新的「信緣時代」,男性、女性已經無須白白耗費精力再去爭執「人口生產」的牛耳;男女兩性在「物資生產」過程中由於自然造物而形成的體能差異,也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變得無足輕重。當今時代,「信息生產」佔據主導地位。在此領域之中,就其自然本性而言的男性、女性,都不再具有天生的優勢。在超越兩性差別之「信息生產」過程中,男性和女性開始分有真正平等競爭的機會(儘管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真正平等競爭的機會」,尚未能完全由男女兩性均分。)

不僅如此,超越兩性差別之「資訊」的優勢,正在成為擁有「生活資料」和「生產工具」、控制「物資生產」和「商品分配」的重要條件。在這個以「信緣關係」即 「信息的依賴關係」為人類社會團體主要人際關係、人類社會結構主要功能要素的全新的「信緣時代」,女性和男性的畸形發展(諸如「神女」和「面首」、「吃青春飯」之類)正在逐漸失去實際的意義;從而,女性和男性的本真狀態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示和顯現。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男女兩性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和諧的互補關係。

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口生產」、「物資生產」、「信息生產」這三種社會生產,不斷地變換著「主導」與「被控」的地位;隨著三種社會生產之「主導」與「被控」地位的變換,女性社會地位,也在不斷地變換。女性因此,由「血緣時代」之「女神」,到「物緣時代」之「女奴」,再到「信緣時代」之真正的「女人」,逐漸完成了自己的歷史生成。

「女神」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再復返;「女奴」的時代,正在一去不再復返;「女人」的時代,業已揭開歷史帷幕。

這將是真正的「女人」誕生的時代。


個人觀點:母系社會時期,以狩獵經濟為主,由於女性負責生育及照看幼童,對部落更具穩定的掌控力,相比之下男性長期在外狩獵,活動不固定,危險也大,沒有對社會進行穩定的管理的條件,因此形成了由女性掌控社會的形式。進入農耕經濟後,男性的工作安定下來,其具有更強勞動力的優勢就逐漸突出,社會地位也趕超女性,於是便形成了父系社會。近現代工業化進程開始後,男女平等的呼聲便應運而生了。


體能差異,簡單來說就是女性打不過男性。

獅子的種群里,母獅子也打不過公獅子,所以雖然母獅都是捕獵好手,但她們捕捉的獵物總得分給公獅子一份。


體力差異,打不過唄。什麼勞動力貢獻大完全是扯淡。女人勞動付出一直多於男人。

題主可以期待下未來,畢竟現在是高科技的時代。體力重要性被減弱了。


這個問題要從源頭說起。

你知道為什麼卵子大而精子小嗎?

有性生殖大概可追溯到10億年前。

國家的概念太小了,作為一個歷史概念,產生於5000年前。有它的產生,也有它的滅亡。

你腦海中的歷史估計只有12000年前農業萌芽之後的事情,有些書上叫遠古,其實並不是。

15萬年面前,老母親走出非洲,是流動的採集和打獵。兩三萬年前開始定居。母系社會就是這個階段的事情。12000年前農業誕生,後來慢慢的有了民族和國家。再之後的歷史就是都學過的,四大文明古國,三皇五帝,炎黃華夏,古埃及等。

是有性生殖奠定了兩性差異的基礎。在其他物種身上,能看到女強男弱。看看整個生物系的進化,你的心理就平衡了。

有人說,地球上的主人其實是昆蟲。

也許吧。

所以,建議你從38億年前看起,這段歷史。


推薦閱讀:

假如把鬧鬼的地方用原子彈炸幾遍,炸完後那裡還會繼續鬧鬼嗎?
有哪些被大眾誤解很深的論文或研究?
有沒有了解數學界的人談談現在的數學進展?
"靈修"的理念是唯心還是唯物? 我們應該相信「靈修」的理念嗎?
如何對【氣功】證偽?

TAG:歷史 | 探索 | 性別差異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