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你屁事」、「關我屁事」是冷漠的表現嗎?

幫助別人時得到的後果,往往分為兩種,感激或是鄙夷。

總有糊塗蛋好心辦壞事。

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勸服糊塗蛋以後少管閑事,至少,一來,事情不會搞砸。二來,讓當事人了解世界是殘酷的,需要自己去努力改變。這屬於積極態度還是消極態度?

又或者我們鼓勵糊塗蛋,往後要儘力管些自己能力範圍內的閑事,讓世界多點愛。這屬於積極還是消極的態度?

一件事件有很多種說法,每一種說法都有它的利弊,我們贊同了某種說法是否等於被劃分為不同類型的人?而差異導致爭論,爭論導致戰爭。那麼「管我屁事」又是不是最好的回答呢?


能正確使用關你屁事關我屁事八字大法的人,必須能正確劃分「我的絕對私人領域」、「我允許他人進入的私人領域」、「我必須有所表示的開放領域」、「我無權干涉的他人私人領域」、「我應當作為的公共領域」和「我可以進入的他人領域」,明確自己在各個領域的許可權。而這些劃分和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商和閱歷。如果你在無許可權進入的領域指手畫腳,是為越界,在應該作為的領域說關你屁事,是為冷漠。

對糊塗蛋做蠢事,若只是自己瞎折騰,不會危及他自己或他人性命,何妨讓他去,你怎麼知道他不會吃一塹長一智。

而爭論這種東西,覺得關我屁事不開口好了。既然參與,還是盡量表現得李菊福比較好。


謝邀。長文滲入。保證沒跑題。

我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學生,喜歡東張西望,打打鬧鬧,傳傳紙條什麼的,老師也對我絕望了,所以經常會對我說一句話:「某某某,你在課堂上做什麼都可以,但是不要影響別人。」現在回想起來這句話應該是我人生中聽到的最接近真理的一句話了。援引John Stuart Mill在《論自由(On Liberty)》中的話來解釋最恰當不過:

「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一部分才必須要對社會負責。在僅僅關涉他自己的那一部分,他的獨立性照理說來就是絕對的。」(P10《論自由》[英]約翰·穆勒著,廣西師範大出版社)

我的理解是,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情況下,我們擁有使用「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的權力,以保證自己的社會自由。穆勒認為在這裡人們擁有三種最基本的自由:

1.人類內在意識的自由:對實踐、思想、科學、道德、宗教等所有事物的意見和態度的絕對自由

2.品味和志趣的自由: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特性規劃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願意承受一切可能的後果

3.在不傷害他人的任何目下自由聯合的自由

這是我們在不涉及公共利益時擁有的自由,這是我們嚮往的生活條件。但是事實上,我們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涉及到公共利益,都會對他人產生影響。有一次我去聽音樂會,一位女士和她的孩子坐在我們後排,遺憾的是這個小孩子整個音樂會中間一直不停地製造噪音,嚴重影響了周圍的觀眾。這個時候,這個小孩子的個人行為傷害到了觀眾的公共利益,他沒有權利去使用「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來推脫自己的責任。

我們的行為除了會影響社會秩序,還會影響到生態環境,這就是一個生態倫理的問題。美國環境思想家哈丁(Garrett Hardin)1968年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公共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這篇論文當中講述了一個由自由走向毀滅的故事。幾個牧人共享一塊兒公共地,對於每一個「理性」的牧人來說,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給自己的牧群不停地增加牲畜。因此悲劇發生了,這塊兒公共地的資源很快就枯竭了。哈丁教授這樣總結這個故事:在一個信奉公共地自由的社會裡,每一個人都追逐自己個人利益最大化,於是毀滅是所有人奔向的目的地。公共地的自由將毀掉一切。

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想像,如果這個故事當中出現一個清醒的牧人,他站出來說,「快停下,如果我們這樣無休止地增加牲畜的數量,這塊公共地的資源很快就會耗盡的!」這個時候其他牧人的回答一定是「我養我的牛,關你屁事」和「你想拯救這塊地嗎?儘管去做吧,關我屁事」。

我們於是發現,穆勒只是說清楚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集體意見對於個人獨立的合法干涉是有一個限度的。但是他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個人對公共利益的負有多少責任?

公共地悲劇在生態倫理領域廣泛存在,而且都關乎人類的命運。比如說人口過剩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垃圾問題。而最近我比較關心的一個公共地悲劇是《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府京都市的國立京都國際會館所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京都議定書》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規定了締約方國家(主要為發達國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諾期內應在1990年水平基礎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5.2%,此為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

正如霍布斯所說,「沒有利劍的契約只是一堆語言,根本沒有保護人類的力量。」(《利維坦》),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文件,《京都議定書》試圖增加強制的法律效力,希望把國際環境協議從倡議書逐漸變成「相互同意的相互強制」。但是在這片公共地面前,利己主義更容易佔得上風。

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曾計劃於2012年12月截止,但由於第二承諾期的續簽工作將無法按期完成,京都議定書被同意延長至2020年。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已經表達了拒絕第二承諾期的立場。我彷彿又聽到了牧人的回答,「我排我的碳,關你屁事」和「你想阻止全球變暖嗎?儘管去做吧,關我屁事」

美國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之一,它的態度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美國既不簽署該條約也不從條約退出,條約只有得到美國國會的批准才會對美國有效。在京都議定書的談判之前,1997年6月25日美國參議院就以95票對零票通過了「伯德?哈格爾決議」(S. Res. 98),要求美國政府不得簽署同意任何「不同等對待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有具體目標和時間限制的條約」,因為這會「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的危害」。但1998年11月12日參加談判的副總統戈爾仍然象徵性的簽了字。考慮到參議院當時的態度不可能通過該條約,柯林頓政府沒有將議定書提交國會審議。前總統布希也沒有把條約提交國會批准,他表示原則上他並不反對京都議定書的思想,但是他認為議定書規定的要求太高會損害美國的經濟,他強調目前科學界對於氣候變化的研究還沒有定論。奧巴馬上任之初,國際間對他簽訂議定書寄望甚殷,但直至目前,美國仍未加入京都議定書。

美國政府不是沒有它的理由,其拒絕接受《京都議定書》的約束有許多原因:

第一,美國政府堅持認為,《京都議定書》將會威脅美國經濟的發展。但是有些觀點認為,如果美國政府對燃油徵收國稅的話,反而會大幅度的刺激經濟增長(大約每年有1000億美元)。因為石油生產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委內瑞拉等)現在正由於高油價而賺去巨額利潤,每桶原油的開採成本大約只有15美元,而市場銷售價遠高於此。燃油稅將會大幅降低石油的消費,自然也就會降低油價,同時美國政府每年還可以獲得2000億美元的稅收。消費者現在必須為別的更節能的技術而花錢(例如採用熱泵取暖而不是直接燃油取暖),但是政府可以把徵收的燃油稅一部分返還給消費者作為這部分投資,這樣又可以帶動環保企業的發展,最終會為整個行業帶來1170億美元的收益。高油價以及對替代技術的應用會使石油的消費減少9%,僅此已足以使美國達到京都議定書的排放要求。由此觀之,減排的行動不一定威脅到美國經濟,但是一定會威脅到美國石油巨頭的利潤表。

第二,美國政府不相信發達國家的減排能夠在事實上減少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些理論家預言,即使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同意按照議定書規定的限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整個世界範圍內的排放量依然不會減少。如果工業化國家為了達標削減對化石燃料的使用,由於供需情況發生改變會導致世界範圍內的煤、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下跌,然後發展中國家就會增加用量,這些理論家預計非附件國家對燃料(主要是煤)需求的增長會彌補附件國家的減少量。

另外對種植「京都森林」或人工植樹造林可以減小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排放額度的規定又有了來自科學方面的挑戰。最新的證據表明在小樹苗生長的最初十年會將泥土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不但不會減少二氧化碳,反而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很多工業化國家已經把植樹作為提高碳排放額度的重要方法以盡量避免硬性降低能源消耗減排。這一發現又進一步挑戰了京都議定書的有效性。但是這一研究還表明十年後的樹木對於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是有益的,支持者認為該研究至多只是為改良排放額度的演算法提供了依據,卻不足以徹底推翻植樹造林對減輕溫室效應的好處。

第三,美國政府不認同應當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區別對待。他們認為京都議定書是一個險惡的計劃,會把財富以「全球社會主義」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

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以此判斷,美國對京都議定書的不作為就是不道德的呢?我認為我們不能這樣妄下結論,因為美國政府和美國這兩個概念值得區別對待。一國政府並不能夠完全代表全體國民。

在美國至少有一個學生組織「Kyoto Now!」致力於發動學生們的影響來支持京都議定書減少排放的目標。到2004年11月15日為止,九個美國東北部的州加入了「區域溫室氣體行動」組織(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這是一個州一級的溫室氣體交易機制。有人相信通過州一級的項目顯示即使聯邦政府沒有通過京都議定書也同樣實現減排,這將會對聯邦政府構成壓力。

回頭去看看穆勒列出的三種自由,我們發現,這些有益的行動正是對這些個人自由的完美運用。「Kyoto Now!」的成員擁有支持京都議定書的自由,擁有組織各種聲援活動的自由,擁有自由聯合的自由。正因為集體意見對於個人獨立的合法干涉是有一個限度的,而這恰恰保證了個人擁有自由維護公共利益的權力。

事實上,美國是對慈善事業最慷慨的國家,「美國每年的慈善捐款加起來大約三千億美元,超過芬蘭、葡萄牙、秘魯等國的GDP,其中四分之三來自私人捐款,四分之一來自公司和私人基金會。百分之七十的美國家庭每年都做慈善捐款,平均捐款額超過一千美元;百分之五十的美國人每年都提供志願者服務,平均接近五十小時。以人均計算沒有任何其他發達國家的慈善捐款和志願者服務時間接近美國,更不用說發展中國家了。」(張維迎《市場的道德正義性》)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矛盾,一方面美國政府不願為公共利益妥協,另一方面這個國家的人民卻又以自己的方式關心著公益事業?張維迎認為,「慈善行為與人們的意識形態和對政府作用的信念高度相關」,「主張大政府的人認為,幫助窮人(維護公共利益),是政府的責任,與自己無關;而相信自由市場的人認為,幫助窮人是每個人的責任。這表明,大政府主義者更可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在面對公共利益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依賴,依賴政府,依賴背景強大的事物,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選擇獨立。我們不是生活在世界之外,而是生活在世界之中,任何影響自己的事情甚至都可能會通過自己影響他人。我們手中的資源是一種恩賜,在面對公共利益的時候,我們最好少用「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的語言來推脫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需要自由,但是我們也需要獨立。個人選擇的自由也許只有在服務社會的時候才能閃現出它最大的價值。自由是外界給我們的,而獨立則是對自由最大的珍惜。

有兩句話我實在是太喜歡了,一句來自穆勒,一句來自我最喜歡的記者李海鵬。這兩句話連起來用作結尾也再合適不過了。「從長遠來看,一個國家的價值,歸根結底還是組成這個國家的個人的價值。」「我們不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卻可以依然對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懷有鄉愁。」

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論是在哪個領域,我們都有許多機會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至於具體怎麼做,我們自己一定比別人更清楚。

原文名為&<從「關我屁事」到「一種奇異的鄉愁」 "&>,為本人在明眸沙龍2013年第7場(總第十二場)上的分享。


有了這八個字,直接省去了你人生中百分之八十的麻煩事。


從前我也覺得這種話太冷漠了,畢竟人人都有危難時,現在給別人一個援手。哪天指不定你落難了,別人也能來搭你一把,你說是吧?

後來覺得,世界太大,事情太多。要是每件事情都去關心一下,搭一把,我未免也太累了。超人都不可能救世界上每個人,更何況我呢。還不如索性冷漠些。

假設一個場景:你傍晚下班,坐倆小時公交,剛到家鞋子還沒脫,張三搬家,叫你幫忙搬傢具;李四失戀了,要找你傾訴;王五硬要你點評一下他畫的畫怎麼樣——一兩天這樣ok,但如果每天你都熱心得像馬大姐,每個都去攙和一腳,抱歉,最後只有你自己受傷,白白消耗許多精力。你不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有時候拒絕是一種智慧,「關你屁事」、「關我屁事」聽起來很冷漠,但也快刀斬亂麻,切得一乾二淨。我自己生活都顫顫巍巍,亂成一鍋粥,哪兒有這麼多閑心來關心你的世界?我自己也很忙的,又不會分身。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爭論,比如知乎上這種不同觀點的爭論。多數情況下,在這種爭論中,不同意見的人永遠不可能達成共識的:有理的人大聲講理;沒理的人拚命攪渾水。雞飛狗跳半天,到天明都辨不清。早知道這樣,還不如「關你屁事」一句話了結——要反對我,你自己開新回答去,在老子回答下面瞎BB個蛋。

我承認,「關你屁事」、「關我屁事」的確冷漠。但某些事損害到我的利益,或者對我只是無意義的干擾時,我會毫不猶豫的使用這種冷漠,這是對我自己的被動保護。

相信我,這對你,對我,對大家都好。


並不是。

作為這八個字的忠實執行者,從未被人說過冷漠。

拒絕聽不該聽的事,拒絕各種打聽小道消息的人,拒絕八卦。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沒空停下來聽你閑扯家長里短。雖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是我們需要關心的是民主,是權利和義務,還有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夢想。而不是沉浸在誰出軌,誰生了孩子,誰的手又搭了誰的手這些瑣事上。

而我的個人私事,一方面是出於低調,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另一方面則是我真心覺得自己的痛苦沒必要麻煩別人,畢竟對方不是出氣筒。

除此之外,如果對方需要我的幫助,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那絕對義不容辭。

這是我堅持這八個字的原因。

我覺得主要在於那件事是什麼。事情不一樣,態度也不一樣,怎麼能直接扣上冷漠的帽子呢?


曾經在網上看了一個毒雞湯『世界上只有兩件事,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覺得很有道理。

我只想送上兩個問題,需要他們來回答一下:

「我欠你的錢,啥時候還?」

「我不小心睡了你女朋友,怎麼辦?」

我想,你也看出來了,這個回答,只適用於我們沒關係的情況。

關我屁事:積極的說,是不要瞎攬活,把心裡的大石頭終於砸到自己腳上;消極的說,就是踢皮球,盡量減少自己的活;

管你屁事:這個恐怕不常見...因為想來撩我的人,已經都被我揍死了,能動手的堅決不嗶嗶;

反正這兩個,我都不常用,畢竟,文化人嘛,重實幹;能說出這種話的人,也沒法愉快的玩耍了...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起初他們迫害共產黨員,關我屁事;他們:關你屁事!

後來他們迫害猶太人,關我屁事;他們:關你屁事!

再後來他們迫害天主教徒,關我屁事;他們:關你屁事!

最後他們迫害到我頭上,我環顧四周,我的生命,也不關誰屁事了。他們:關你屁事?哦,真的關了,無所謂。你跟那些人一樣。

無數聰明人,倒在了「關我屁事「上。只是自作聰明。

社會公共話題,實際上是「匹夫有責」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與現代「人民主權」要求的人民的主體意識大相徑庭。社會如普遍是此狀況,那麼這肯定是個一盤散沙的社會。它的前景,就是被更組織化的力量取而代之。

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其實,冷不冷漠可以另說,但我個人認為,能說出「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這八個字的人,或多或少是個自私自利的人。

別人也許好心做了蠢事,你卻懊惱的說這事關你屁事,瞎操心。我怎麼就沒見你在馬路上掉了100塊錢你身邊的人幫你撿起來的時候你和人家說「關你屁事」呢?打心底,對你有利,就不是屁事,對你無利或者有害,就是屁事了唄。

其實在生活中能讓你對他說出「關你屁事」的這個人,你們肯定是有點交情的人,不可能完全是陌生人,在你每次要說出這幾個字的時候能不能回憶起他之前為你做過些什麼?如果當時他幫你的時候,對你說「關我屁事」,你是什麼心態?

這個世界誰不會犯一點錯誤,你卻用如此強硬的一句話來告誡對方少管閑事。

如果誰動不動就說「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那麼,總有一天你身邊的人會對你說「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的。來日方長,等著見分曉。


真正的冷漠是:關屁什麼事!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換個方式來說。

為什麼有的人說不出這八個字呢?

因為他們不懂的如何拒絕,但又無法接受別人的拒絕!


凡事只要說句:關我屁事!關你屁事!你就能省下80%的時間。話說這次回答又浪費了我80%時間。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能用「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來回答,一直無人破解。直到有一天,

神回復出現了:

我和你媳婦好上了。 


不是!直譯是「你真討人厭」、「我很討厭你」。


去幫助和關心那些值得你幫助和關心的人,就是那種即便ta會對你說某件事「關你屁事」,而你也不會太往心裡去的人。對那些不值得你幫助和關心,或者根本就不值得任何人去幫助和關心的蠢人賤人,以「關我屁事」態度對之。重點並非是否糾結於自己覺得自己冷漠或者讓別人覺得你冷漠,而是你要去分辨哪些才是真正值得你去關心的人。


這個問題關我屁事


說關你屁事的,有的是幼稚的自尊,我也覺得是一種理虧的表現。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