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初CPU畝產萬斤的局面是什麼原因呢?

本世紀初,各主要廠商在CPU頻率方面屢屢放衛星。IBM聲稱要做到25GHz,NV預測能到100GHz,Intel更是放言要到250THz,甚至還聲稱已經造出了THz晶體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全行業都不顧理論限制,紛紛吹牛呢。


謝邀。

剛看到題主引用的這段網文的時候,著實嚇了一跳,這是多麼外行的人才會說出這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來-_-!!!

CPU 頻率,250THz ???!!!! 吹牛也要講良心啊。。。

於是,我就在google上輸了這幾個估計沒多少人會用的字,結果如下圖所示:

排名第一的文章,我就不看了,因為是老外說的話,所以直接找老外的網站,一共有三個網站,結果只有這兩個可以打開:

http://www.zdnet.com/article/intel-spices-up-silicon-for-ultrafast-future/

http://sgforums.com/forums/2250/topics/182297

At the Intel Developer Forum in San Francisco on Thursday, Intel"s director of technology strategy Paulo Gargini unveiled plans to reach transistor speeds of 250THz in ten years time.

上面是從報道裡面摘錄出來的。

我想這裡必須用中英文強調一遍:

Transistor Speed ≠ CPU Frequency

晶體管速度 ≠ CPU主頻

你知道一個CPU裡面有多少晶體管嗎?如果不知道,就好好去看看CPU的發展簡史好了。反正在Pentium那個年代(1993年)就有310萬個了。晶體管速度只是影響CPU主頻的一個因素而已。你要問我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那就太難為我了。。。

翻譯技術文章,不懂技術術語真的會坑死人的。

Paulo Gargini博士就躺槍了,明明木有說過這麼木有水準的話,結果中國的小夥伴們都以為Intel瘋了,順道還拉上IBM和NV。。。

順便甩個2006 IDF 的報道--裡面沒有提到250THz的字樣

http://news.cnet.com/Intels-stacked-with-chipmaking-options/2100-1006_3-6048073.html

順便再甩個Paulo Gargini博士的照片,聊表歉意

我可以小抱怨下么,寫止謠貼真的很花時間的啊。。。

以上,完畢


其實按照這裡的統計,3930K 的總性能是 P4 3GHz 的 33.07 倍,P4 要想達到這個性能就需要跑到 100G……


謝腰,我不是專業人士,所以用非專業的術語去表述我的理解吧。

在那個時代,單核,單線程,人們對電腦的認知程度還很低,很多人並不理解cpu架構對性能的影響,只知道頻率越高表示性能越好,這從當年的廣告可以看出端倪,很多媒體也唯頻率論?

以上的背景是造成各大廠家為了提高自己業界影響力,無視理論極限,鼓吹頻率的原因之一。

amd是率先在零售市場打破唯頻率論的(其實也是因為技術及製程的限制無法與intel在頻率方面抗衡),著名的k7系列開始用代號,比如速龍3200+,表示與p4的3.2g頻率的性能相當,而3200+實際只有2.5-2.8g的頻率?

而讓人們不再唯頻率論的是酷睿的出現,大家發現原來低頻率也可以有高性能,構架比頻率對性能的影響更大,so?

其實現在也進入了堆核的時代,主要在手機上,跟當年如出一轍。

收工^_^


非建設性提問,已舉報,不匿。

邀請我回答那位知友看看其他答案就好了。


理論的話,HEMT可以到達幾百Ghz,Thz也有研究的,不過主要用在微波通信。250Thz是近紅外頻段,光計算or和IBM那樣做小激光頭吧。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CPU是可以多個內核多個線程的,頻率並不是越高越好,相反的,頻率低還能省電。但在那個時代,SMP都是高端伺服器上才會出現的東西,多核這種東西還在概念階段。因此,提升主頻幾乎成為了達到更高性能的唯一方法。這其中也有商業宣傳的緣由,無論是Intel還是AMD都在瘋狂鼓吹自己的頻率如何了得(瘋狂競賽衝擊1GHz大關),因為消費者很吃這一套,最簡單的例子就是Athlon XP還是用「虛標」的名字來掩蓋自己主頻較低的事實,儘管同頻率的Athlon性能是高於對手Pentium4的,但是消費者並不知道效率是什麼,只認主頻。

另外這跟那段時間CPU的架構設計思想也有關係,Intel一心想要靠提升頻率來擊敗AMD,於是在Pentium4上使用了超流水線設計,也就是把流水線做的很長,這樣一來頻率很容易得到提升,但是效率會降低。在當時設計很優秀的Pentium 3 Tualatin為了給畸形的Pentium4讓路,不幸成為了犧牲品。當然,之後大獲成功的Pentium M其實就是Tualatin的涅槃重生。但是Pentium4的確是一款技術上不那麼完美的產品,被自家Pentium3 Tualatin打臉不說,更是讓AMD的Athlon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很快Intel意識到了這一點,PentiumM的成功重新證明了效率的重要性,於是劃時代的Core架構來了,而那時候,多核的各方面技術也逐漸成熟,於是也就有了今天的故事。

當然還有個根本原因是,越來越難把頻率做上去了,工藝的提升越來越難,限於材料的物理特性,已經很難在不大幅度提升功耗的前提下提升頻率了。


瀉藥,但是這個真不會,摺疊我吧


瀉藥,太專業,請摺疊我把


蟹腰,這個我不會、學習來了


搬運自搜狗百科

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蕩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係。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係,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定量兩者的數值關係,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等)。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比如AMD公司的AthlonXP系列CPU大多都能以較低的主頻,達到英特爾公司的Pentium 4系列CPU較高主頻的CPU性能,所以AthlonXP系列CPU才以PR值的方式來命名。因此主頻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INTEL放棄了4G主頻的研發計劃,不是技術原因也許青睞高主頻的用戶越來越少了,玩家開始清醒了不在單純的追求主頻,高主頻也帶來高熱量高功耗的負面影響,主頻只是影響速度的一個因素,可以通過新材料新架構新技術提升CPU的執行力,而不是單純的只對主頻做進一步提升,可以肯定CPU的速度將會越來越快,功耗熱量會相對減小,未來低功耗低熱量的CPU更受青睞,也更強調CPU的實際執行力,主頻只會作為消費者選擇的一個參考。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微博上陳果和李佳佳 撕逼大戰?
IBM 為什麼想要出售自己的低端伺服器業務?
為什麼硅鍺晶元沒有實現量產?
IBM的band體系是怎麼樣的?每個band的薪資範圍又是多少?
IBM NOTES & DOMINO 與 MICROSOFT 相對應的產品是什麼? 相比之下,IBM的產品有何優勢?

TAG:英特爾Intel | IBM | 處理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