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夠最有效率的學習,考試得高分?
本人普通大學大三工科生,從小一路讀書上來,雖然都是在最好的中學讀書,自己也相對來說努力,但可能從來說不上能夠達到頂尖的學習成績。感覺有些同學,不管是中學的還是大學的,通過考試拿高分總是感覺只需要花比自己更少的功夫,特別是理工科方面,自己可能努力了很久只能達到一個中上水平(有時候還很糟糕)。不知道真是智商問題還是方法出了錯,還是根本不適合學術研究啊(可我的志向還是出國讀研)。造成大學成績的高低究竟有哪些方面呢??困惑了很久了
考試當然是有技巧的,自認為不是一個學霸,考試成績也很一般,只把自己原來學到的一些技巧說一下強調一下這些技巧只針對考試,而且是局限性很大的考試,如果你認為這是糟粕,我也不反對。考試技巧的第一步就是考試是考試,讀書是讀書,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情,打個比方,就像性生活和生孩子一樣,中國人老喜歡逼人生孩子,好像不生孩子就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一樣,但是相比起來,性生活的重要性就被大大忽略了。說回來,考試是有針對性的,你首先要知道考試的範圍,重點難點疑點什麼的,比如語言的重難疑往往集中在重要的語法點以及和語言規則不符的特例中,數理化類則集中在重要的公式定理的深入理解/變形等等.知道了這些,你就可以集中精力去複習,考什麼複習什麼,不考的連看也不用看,所以最有趣的數學史啊、文人八卦啊等等都是跟考試無緣的。考試可能的重點反覆看,能熟練掌握;不太重要的,一般的知識點要做到精通,.因為通常試卷的結構是基礎知識占最大的比例,其次是中等難度的內容,最難的內容占的最少,所以以此出發,相對的策略是:對於分值所佔比例最大的要儘可能不失分,要不斷提升速度和熟練度,中等難度做到少丟分,而最難的部分往往通過準備也很難十拿九穩因此做到能拿多少拿多少分,這是一個適用於各個層次學生的考試策略.如果你想做考試界的龍鳳,那麼策略有所不同,由於中等難度和基礎難度的大家的分會差不多,拉分的點就在高難度,所以不斷看高難度的點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地步.我相信山東省每年高考的那些數學考滿分或接近滿分的變態學霸都是這麼做的.第一步既然是針對考試內容做有目的性的複習,第二步就是如何複習這些內容.同樣分三部分來講.基礎內容是最基礎的知識,是根據大綱選出的一些最基本的考點,比如英語單選里的冠詞選擇、時態選擇;語文考試中的近義詞辨析、數學考試中的三角函數等等等,例子可能舉得太局限了,但意思是這個意思。這些內容沒有太多複雜的東西在裡面,頂多有一些小把戲小花樣,在保證熟練度的情況下做到細心認真就能避免犯錯。而要做到這一點,做大量的題目就可以做到【或許其他的方法也可以】。題海戰術的不斷訓練會使你在做題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對這些知識點的印象,如果你還能自我總結就更好了,做得多了你會形成類似條件反射般的反應速度,而在基礎的題目上花的時間越少,準確率越高,你就有越多的容錯率在難點上。而對應中等難度的呢,方法差不多,不同之處在於可能你做的再多也沒辦法做到非常靈活,你要做的是謹慎細心少犯錯,不丟掉任何不值得丟掉的分【比如計算錯誤啦,拼寫錯誤啦等等】;高難度的就在於個人理解和運氣咯,當然題海戰術依然有效,做得多了,你對那些花樣也大概有個認識,做起來更容易一些。所以時間安排上也是對應的,基礎內容大於中等內容大於最難的點。這是總的時間比例,當你你基礎內容沒太大問題後,重心應當轉移到重難點來提高分數。
另外考前準備還有很多都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什麼的,要做到不畏懼、不過分緊張、不浮躁、不輕視的態度來面對考試。考試的工具啊什麼的也一定要早早準備好,既是為了方便考試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就位。
然後說說答題技巧,即考試中的技巧。這部分內容很投機,很有點非技術類的感覺。第一核心是做到絕對認真,要像有強迫症一樣反覆確認審題、讀題正確,答題步驟、計算過程等絕對正確,把自己變成一個機器人那樣地對待試題。第二核心是看分答題,比如英語的單選通常分不高,說明這部分集中的是比較基礎或稍微偏中等的題目,可以不用花太多精力,這叫根據分值合理分配精力;再就是有些題目比如簡答什麼的,讓你回答幾點,但是書上的內容是一段段的,你就要根據他的分值確定有幾點,比如給你八分,可能是四點,給你9分當然就是三點啦【九點的太奇葩不作舉例】。有時候你忘記了內容也要把對應的點列出來,然後想辦法填內容在裡面。第三核心是合理分配時間,比如從易到難就是個普適性的規則,因為容易的題好拿分,要先保證基礎內容的得分再來攻克難度高的碉堡。有人喜歡從難到易【一般都是學霸】,這就根據個人喜好了。再比如英語考試發下試卷到聽力播放中間有一段時間,有些人喜歡先做別的題去了,而學霸們通常很淡定地先不動筆,把聽力的題目看一遍,對大概是什麼內容先有個數,然後再開始答其他的題目。而且英語考試容易出現選擇佔大部分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人很容易疲勞而降低效率,好的方法是交叉答題,把後面的作文和前面的選擇交叉進行,而不是一直做一種類型的題目。第四核心是反覆檢查,這部分就不贅述了,總之就是精神分裂的功力,做完題目後閉目五十秒,再睜開眼睛你就不是你了,你是閱卷老師,然後毫不留情地審視自己的試卷……要檢查一些固定的項目比如標點、運算符號、錯別字等等,這些細節也是很重要的。還有通常老師都是不贊成考完後討論的,事實上我觀察到的學霸們也的確沒這個習慣,但是解釋和老師說的卻有不同。老師這麼說出於給大家造成心理打擊影響下一門考試的擔憂,但是學霸們覺得討論沒用,翻開書把自己不確定的點鞏固一下比較實在。著就是考完這科還繼續複習的真·學霸【赫敏級別的】。除了以上技術類的考試方法外,老師們也講過一些考試【玄學】。比如對待考試的態度決定了你考試的結果,或者不對自己狠一點怎麼能踩到別人肩上,怎麼能對得起父母等等。這部分我感覺嘛用沒有,只能增加你對考試的抵觸情緒,說白了就是洗腦。總之關於考試的心理上我覺得就把考試當考試,用一種按部就班的、客觀不帶感情的、相信技術相信證據的冷靜態度來對待就好了,考試沒那麼多什麼人生啊、情感上的內涵。真正有這些意義的在於考試過程中人和人的互動,但也是無所謂的了。至於樓主很努力也不能拔尖的疑惑,我的看法有兩點:第一是光有努力是不夠的,一定要有技術上的配合,即上文那些技巧,有的放矢,合理設計著力點才能撬動比你重的物體,總之是這樣的道理。第二就是有些科目真的也看天賦和運氣,我從小到大遇到無數這樣的神人,什麼看一道數學題無論多難想也不想就能開始答的、高二英語就號稱能輕鬆過托福的等等等等。有些人確實是在先天上在某方面比你有優勢,這沒辦法,你可以選擇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這些,但是當兩人的努力程度技巧水平差不多時,沒天賦真的沒辦法的。另外還有一點我一定一定一定要告訴樓主:考試成績真的和搞學術研究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千萬不要認為考試成績不行就不適合搞學術研究。是,搞學術研究是有門檻的,但是這個門檻應當考驗的是你的知識儲備、學術素養而不是會做題會考試。還有一點我一定一定一定也要告訴樓主的是:千萬要認清自己喜歡幹什麼和擅長幹什麼的區別。或許你想選擇搞學術研究有很多方面的考量,但是我們常常犯的錯誤也是:因為自己擅長做什麼而得到了一個還不錯的位置,卻因此畏首畏尾忘記了自己喜歡做什麼。如果樓主確定了心意的話,就勇敢向前吧,希望我這些年學到的這些東西能幫到你.最有效的學習推薦進行主題閱讀。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而不是孤立的進行學習。(主題閱讀參見《如何閱讀一本書》)考試得高分
腳踏實地型:按老師說的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做吧……
突擊應試型:1、明確考試範圍,過一遍課本了解基本概念、原理;2、清楚考試題型,攻堅重要題型並回歸課本內容;3、理解概念原理,能夠對之前的題型舉一反三;4、細節查缺補漏,在建立知識骨架後補充瑣碎的知識;這個問題我反覆思考過很多回,因為我以前特別貪玩,有懶,常年拖欠作業。最後成績在班裡還是位居前列。那時我就明白學習這件事(至少理科方面達到中上)來說,並不要求多麼刻苦。那麼簡單介紹下我考慮的方案。
理科學習上涉及的能力,我大概分為兩類。
1. 邏輯能力: 能夠分析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能夠進行常規的推導,能夠在高層次的抽象上思考問題。
2. 專業技能: 專業涉及的概念,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工具的用法。或專業問題中比較常見的思維方式。對於考試來說,兩者都很重要,2可能比重更大。對於學習來說,1比較重要。原因在於在1上面花的時間越多,在整體上花的時間越少。
最後說一下訓練相關的方法,怎麼提高1 2兩點能力。很簡單,不要做會的內容,多做做比你水平高的事情才能提高水平。有一些書專門討論訓練相關的話題,有空再補吧1、智商真的有差別,我和老婆結婚後,發現她真的可以「過目不忘」,去超市的時候,常常聽她說:咦~~ 紙巾比上周貴了5毛錢~,而我常常記不得上周買過紙巾;2、勤奮,我看電視的時候,我老婆在寫論文,我看雜誌的時候,我老婆還是在寫論文,我睡覺的時候,她還是在寫論文和老婆比,我感覺自己就是個混混。匿了
第一次回答問題。不是理科生,高中學理科,大學讀文科。從個人經歷來回答一下我考試怎麼得高分的。其實都是很基礎的一些做法。還有一些歪門邪道。1.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課前預習之後,上課聽的時候理解更快。高中的時候,物理課前都會提前預習,把課文後面的習題先做了。課後的話再做練習題,題海戰術還是很有效的。大學學修辭學的時候,每節課後都會複習,自己找一些修辭的例子來分析,加深理解。這樣做的還有一個好處是,複習需要的時間可以少一點,因為內容都理解了,平時也經常在複習,印象比較深。2. 老師推薦的一些書籍多看看
有些大學老師會主動推薦課程相關的書籍,比如我們在上翻譯理論課的時候,老師有推薦理論的書籍,後來寫的期末論文就是受其中一本書啟發的,還和老師討論過進行修改。一般老師都喜歡勤奮努力的同學,多表現一下會有加分。如果是任課老師自己出卷子的話,甚至有可能題目就來自於推薦的書籍。看這些書也會有助於加深對本課程的理解。
3. 考試的技巧我有一個同學,她考毛鄧三、馬克思主義哲學這類課程都是95以上的分數,技巧是盡量多寫,寫到整個考場已經沒人了,監考老師拿著收好的卷子看著她寫。靠死記硬背的考試基本都可以運用這一條技巧。還有就是訓練自己做題的速度,有些考試的時間比較緊張,甚至會來不及做完。像閱讀理解,通過訓練做題時間可以減少很多。4. 感覺別人只需要花比自己更少的功夫可能你只看到了別人一部分的努力,沒有看到全部。同樣是上課的時候,有的人會玩手機,睡覺,有的人在全神貫注的聽,但是在計算努力程度的時候,可能沒有把這種精力算進去。如果真的是別人很輕鬆的就達到了頂尖的成績,也不要氣餒,自己要更加努力點才能追的上啊。總結,踏實一點,多花點功夫,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複習,看看老師推薦的書,再注重下考試技巧,有條件的話找個學習好的同學一起努力,GPA一定會很好看的。最重要的是堅持和策略,最好的策略是堅持。
善用記憶力,高分輕鬆取,一個"懶學霸"的經驗之談
沒錯,今天所介紹的「懶學霸」就是我。懶並不代表就不能拿高分,於我而言,只要學會好好利用記憶力,高分便可以輕鬆收入囊中。
在老師與同學眼中,學生時代的我其實就是「懶人」。當然我自己也承認,我並不勤奮。但我的懶並不影響我每次考試名次名列前茅;並不影響我每次競賽總能同時拿下幾科競賽獎項;也不影響我輕而易舉地考取技能證。
我不勤奮,但我卻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正因為這,我才能比別人花更少的時間記更多的知識點,也因此造成了別人眼中的「懶現象」。如何成為「懶」學霸?今天我就把我學生時代的記憶法分享給大家。
好記憶從學做筆記開始
在我的職中學涯里,我的會計專業老師卻特喜歡「口述」書中原文字重點,然後讓我們自己寫一次進行記錄。最初,我也很乖乖地奉行,但幾節課下來,我發現但這種「寫」方式並不符合我「懶人」的節奏。
於是在以後的課上,我便採用了我小學老師所教的線性筆記法:用不同的線分別標記不同的重點。例如波浪線畫中心句,單橫線畫分層定義等。
這樣的筆記方式大大提高了我的速度,而且還簡潔了書本的版面,更重要的是我在別人根據老師口述而奮筆疾書的時候,我已經在默默地背誦重點了,節省了課外的背書時間。因此,我的同學都覺得我「懶」:不跟老師節奏,不做筆記,不背書,更可惡的是,我卻能把內容記住。
學霸絕招1:於老師而言,她覺得「抄」是一種好的記憶方式,但對於我而言線性筆記法,不但能達到記憶效果,還節約了時間,所以找對自己的記憶方式很重要。
拒絕死記硬背,記憶從理解開始
對於讀會計專業的娃而言,我們需要記憶大量定義內容。這會給人每天都離不開「背背背」的感覺,當然背誦的目的是為了記憶,但是一味的死記硬背只是一種機械式短暫性的記憶,而且付出的精力也得加倍。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當然不會是我的作風。
對比於其它同學背誦的勤奮行為,我卻是通過思維導圖來達到理解記憶。例如記憶會計定義:會計里的定義都是繁多且枯燥的,如果分開記憶,很容易遺忘,而且無法做到每個定義間的串連,而思維導圖則可以把它們構成關係鏈,從總到分地一層層分枝下去,這樣不僅記住了定義,還可以清晰記住彼此間的聯繫與區別。而且記憶一幅圖,總比記一大堆文字更容易。
學霸絕招2:單純「硬背」模式,只能達到「死記」的效果,不能讓你靈活運用,因此要善於藉助JINT思維導圖來巧記憶。
摸清記憶高峰期,保證睡眠好精力
在臨近會計證考試的時候,我的舍友們都開啟了「起早摸黑」的模式。在此壓力下,儘管我已經在早上6.30出現在教室,但對比於已經奮戰了1小時的她們而言,我還是成了「懶人」的代表。
我很清楚地知道:早上7點到8點這個時間段才是我的記憶黃金時段,所以過早地起床只會讓我精力不足,而且也不見得能達到很好的記憶效果。而且,看我的同學們,她們的起早還導致了她們上課時的無精打采,所以正確模式的「懶」,有時反而能讓你事半功倍。
學霸絕招3:別被「勤奮」誤導了你,找對自己的記憶黃金時段,能讓你解決耗時長卻記不牢的難題。好記憶是「睡」出來的,適當的「懶」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保證了你的精力程度。
忘了補充一下背景,當時讀職中的我是以插班生的身份入讀會計專業,第一個學期的會計課程,我是空白的,但我就是利用了這3點記憶方法,並堅持了半個學期,我就從一個插班生逆轉成班上的學霸了。
最有效率的學習,其實就是最有效果的學習,如果學東西沒有效果的話,效率也就沒有了任何作用。
學東西不能只學樣,不學本。
對於我們所學習的事物,我們不能夠在表面上做功夫,學習就是學習不要自欺欺人。對於我們需要參加考試獲取證書以及取得通行證的人而言,學習不能夠在行動上做功夫,不能夠沒有任何實際效果的學習,只有你的成績中那些實打實的分數才是可以幫助我們獲得通行證的唯一有用的 東西,其它的都是扯淡。所以在學習上,我們不要被一類事物所迷惑,好比如我今天看了一天的書,感覺很有收穫,所以晚上就放輕鬆地看了一個電影。這是一個很充實的一天,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結果證明,不是這樣的我們都被自己的行動欺騙了,或者說,我們的行動可能是一種低效率的行動,並沒有足夠高的可以量化的產出。
你也可以說,看了一天的書,是為了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但是,如果你能夠在享受過程中還能有一種真實存在的收穫的話,我覺得你會更加的開心。
對於,一個需要獲得通行證的人而言,學習就不僅僅考慮的是時間的投入了,,還需要考慮的就是,效率與產出。畢竟我們最終是要出成績的,如果你沒有成績,沒有人會在乎你到底付出了多少,你到底曾經有多麼勤奮。這就是一個只看結果的時代。
對於考試,我想說的是。不能夠從自己或者個體的維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既然是考試,既然要獲得通行證,那麼就必定會有無法通過考試的人。正如,田徑運動比賽一樣,只有一個人是第一,而其他沒有獲得第一的人都會成為這一個第一人的陪襯。更深層次的講,就是那些所有沒有獲取得到第一的人的所有的努力,都會以一種難以言明的途徑轉化成第一名的光環所在。事實上真相就是這麼殘酷。
對於考試也是一樣,那些沒有通過的人努力也會變成通過的人身上的鎧甲,保護他們免受事物的干擾。考試就是這麼殘酷,你沒有通過,對不起,你的努力都成為了別人的陪襯。
這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人可以反駁我說,我這樣理解也許太過於絕對,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考試,都能夠獲取通行證的話,那麼,通行證也就沒有了作用。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深度學習。不同於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對於學者而言,這種學習更多的體現是一種深度思考。所以交學到深處。
以前我經常犯一個錯誤,我喜歡在抄抄寫寫中得到樂趣,於是我就在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讀了很多雜七雜八的書,也就是在這一年,我自認為我這種不動筆墨不讀書不讀書的一種畸形的習慣會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收穫,的確,這種收穫也的確是一種諷刺。
我習慣於抄書,那種不求理解只求記憶的抄書,知道後來我才明白這是一種多麼低下學習方式。它直接導致我在大一下學年中的期末考試中掛科兩門,我的學習是一種無用的學習,而是一種在行動上欺騙自己的學習。我的確在這樣的一年中看了不下數百本書,而且也的確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就是在學習上依賴這樣的一種方法,我失敗了,這種自我欺騙式的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生的,儘管我每周在圖書館的時間超過了10個小時。
不過我也依舊要感謝我以前地學習方法,儘管我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銷毀了我多達142萬字無用的讀書筆記。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讓我完成了一個原始的積累,我就是在付出這樣的代價後得到了,自我心智的成長。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對自己,對他人,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也找到了一個屬於我的未來的道路。
我在網路上曾見到這樣一段話,「那些只知道用行動去慰藉自己心靈的人,只知道用行動表明自己真誠的人,是愚昧者,是人生的懦夫。因為真誠在於內心,覺悟在於內心,真誠在於內心,圓滿也在於內心,而不在於形式。「
這段話曾給我以很大的打擊,我一度認為他是錯誤的,但是直到我意識到自己能力的低下以及效率的不足時我明白了,我以前的那種學習都是在欺騙自己的內心,那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學習,我只是學到了表面從來沒有再向前多走一步,知道我在我原地踏步的地方摔了一個大跟頭。
學習不學到根,不學到本源上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就好比與建一棟摩天大樓沒有好的根基以及支撐結構一樣,那隻會導致如同韓國首爾的三豐百貨購物式的悲劇一樣。
很可能,我們承受不住這樣的後果,因為這種畸形的發展就好比於是癌症的轉移一樣,當我們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
我希望我的教訓不要再在其人的身上上演,不要只是做一個只學樣不學本的人,畢竟,我們沒有勇氣去試錯,也不會有機會從頭再來。
關於考試的學習。可以參見李老師的《把時間當做朋友》介紹。
以下為摘抄部分;
學會考試
幾乎沒有人不憎恨考試。因為,考試最終只有兩個化身,要麼是通行證,要麼是攔路虎。沒有人喜歡攔路虎。不喜歡有很多形式:懼怕考試,討厭考試,或者反過來,嘲弄考試。
其實人人都喜歡通行證,尤其是只有少數人才有通行證的時候。其實,這世界有很多路可以到達你要的幸福,可是每條路上都需要通行證。只不過,除了考試之外,通行證還有很多形式,常見的比如金錢,權勢;不那麼常見的比如美貌,才華,或者體制外的艱苦奮鬥;更罕見的比如中個六合彩什麼的。
我在新東方教了六年的托福考試,某種意義上徹底改變了我曾經對考試的態度。六年的時間,在特殊的環境里,使我有機會目睹幾萬名為了獲得通行證而前仆後繼掙扎的人的辛苦掙扎,也見證了通行證的寶貴--最終只有10%的人獲得通行證。
有的時候改變態度確實能夠改變世界。至少,你去改變你的態度,你就會發現你的世界改變了。如果,你冷靜衡量你自己的資源,發現你必須通過考試的方式獲得通行證的話,那麼,你最好從今天開始熱愛考試。某個考試或許很愚蠢,但,某個考試很愚蠢的這個事實,有的時候會證明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你連這樣愚蠢的考試都無法通過的話,那麼愚蠢的不僅僅是考試本身。
熱愛考試的理由很簡單,它是通行證,它意味著機會,其他沒有此通行證的人無法獲得的機會。雖然有些人也許會用其他方式獲得那個什麼機會,但,既然你沒有其他方式,就不要抱怨--反正抱怨沒用。抱怨最浪費時間,即便抱怨得正確。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這個社會確實不公平,你要是抱怨一下當然沒什麼不對的。可是,抱怨不僅要花費時間,還會引發負面情緒,使你喪失鬥志。同時,僅僅抱怨本身不會改變任何事實。與其浪費時間抱怨不公平,還不如花時間做些真正能夠改變點什麼的努力。
熱愛考試的你,肯定應該有動力為了它做很多準備。首先要弄清楚這個考試對你的分量。對你很重要,那就要下苦功。對你沒那麼重要,就學學楊子榮智取那威虎山!
很重要的考試,就是那些終將對你來講成為通行證的考試,比如高考,比如考研,比如托福與GRE,就別想著什麼智取,什麼捷徑,什麼速成,統統沒戲。其實,很少有什麼考試考驗你的智商,本質上來看,誰準備的更久,準備的更充分,誰就更可能勝出--尤其是像SAT、托福、雅思、GRE、GMAT這種設計精良的考試。
最好大一就開始準備這些對你的將來非常重要的考試。如果經濟上並不那麼緊張,就盡量就近上一個什麼輔導班,管它是不是新東方。培訓班不像考試那樣,一定要準備好了再去;實際上,應該是去聽完課才知道該準備什麼。如果,沒條件去上課,也不用為了沒聽到笑話而遺憾,在任何地方,好老師永遠是少數,你遇不到也不怪你。互聯網是個好東西,只要你有閱讀能力,只要你會用搜索引擎,總是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花上一個月左右,誰都可以做到對某個考試相當地了解。
而後,就是想辦法搜集資料。什麼真題,題庫,以及其他的參考書。多問別人,但是在提問之前,一定要盡量自己找答案,實在找不著了,記下來。如果你問的都是隨處可以獲得答案的問題,別人懶得幫你。如果三番五次地麻煩別人,他想不煩你都很難--所以,最好提前整理好所有要問的問題,方便自己,也方便別人。
準備考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題。只不過,不要被動做題。做每道題都要認真。每道題,都肯定對應著某個學習難點。一道題做錯了,就是一定有哪個學習難點沒搞清楚,趕緊記下來,之後要全面補習。就算作對了,也要看看其他選項,想想都針對那些常見錯誤?做題的時候沒有整理習慣的人,就算有個好老師整天盯著都沒用,永遠在任何考試中拿不到高級通行證。
邊做題邊整理還不夠。還要經常找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記錄。很多的時候,只能通過重複鎖定問題所在。前些日子,有個朋友出版了一本譯作。我們一塊兒吃飯的時候,他慨嘆說,「又發現了兩處錯誤,慚愧啊!」 我勸慰他說,「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你知道么,要是你去剃光頭的話,無論理髮師怎麼小心,最終總是會留下幾根毛……」一樣的道理,為了獲取通行證,並且最好是高級通行證,我們能做的就是消滅我們可能的錯誤。所以,反覆的次數越多,錯誤存在的可能越少。
推薦閱讀:
※100天如何改變自己?
※總是被人取笑「沒常識」哪些知識是常識?
※如何靈活學習做事,不死板的思考問題?
※推薦快速學習,或者提高學習效率得著作……?
※如何培養像 Scott H. Young 一樣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