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沒有全線仿冒宜家的品牌?
01-22
我指的不是僅仿冒宜家的產品,而是仿冒宜家的理念做易運輸的平板傢具賣場,就像人人模仿FB、HM抄襲名牌做高街產品、淘寶模仿易趣那樣。 畢竟國內的人工、原材料都比較廉價,做一個類宜家的品牌說不定產品價格能做到比宜家更優惠。
這種仿宜家模式的賣場其實很多,基本上都是原來宜家在中國的供應商在做的。這裡列出幾個:黑龍江耐力木業發起的「嘉宜美家居超市」,佛山南洋傢具的「十六鋪家居」,江門健威傢具的「家百悅家居」以及昆明的「十一傢具」。
這些原宜家的代工廠做仿宜家的家居賣場主要是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 家具行業的整體不景氣,使得這些工廠需要另謀發展道路。房地產調控政策導致的國內家居市場需求銳減,人民幣升值和歐美國家經濟環境不佳等帶來的出口業務減少,原材料、人工、運輸及銷售渠道鋪設等成本不斷上漲,使得傳統傢具業連續幾年進入寒冬。
2. 宜家在國內擴張的緩慢腳步,讓這些工廠看到市場的空間。從1999年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店到現在的24年間,宜家在國內只擁有在11個城市的12家門店。其他眾多的沒被宜家佔領的城市,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而且由於宜家一直堅持自建賣場(廣州店除外),這些代工廠如果採取租賃店面的方式,擴張速度將會遠超宜家。3. 為宜家代工多年之後,代工廠相信自己能全盤複製宜家的代工環節,並且在代工環節上能以和宜家相近甚至更低的成本完成。4. 國內家具行業對於版權保護重視程度的嚴重不足,使得宜家核心競爭力之一的設計能被這些代工廠以較低的成本複製。到目前為止,這些仿宜家的賣場暫時都未見成功。原因我個人分析了一些:
1. 採購。
宜家的採購供應全球門店,而這些仿宜家的賣場在開始階段只有一到兩家門店,採購量的差別不需多說。無論怎樣給供應商畫餅,起訂量與價格始終是邁不過去的坎。量方面要麼就是供應商因為訂量太少不合作,要麼就是被迫與供應商妥協按起訂量採購而備下大量庫存。議價能力不強也導致了採購價格偏高。如果全部採取自己內部生產,不進行外部採購,一方面這些代工廠的產品線不可能達到那麼全,另一方面要達到宜家那樣經過多年成本分析、改進生產流程和無止境壓縮供應商利潤空間等方法達到的出廠價,工廠生產線的利潤將會被大大降低,還會影響原來的生產安排。2. 運營。
由於採購價必定高於宜家,這些賣場就只能犧牲毛利來在價格上和宜家競爭。而租賃的門店與宜家自建的門店相比,攤銷之後的運營成本高了不少。3. 營銷。
DIY式傢具的受眾年齡普遍不大,如何在價格無優勢,款式差異化不大的情況下將這部分顧客從網店吸引到實體店中來也頗有難度。4. 投資者。從組建團隊開始,這些賣場的老闆就開始不停地燒錢。而要做到打敗宜家佔領市場的程度,這錢就必須一直燒下去,沒個最起碼的做個十年八年的準備,這些賣場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投資人最忌急功近利,不停地催擴張,催盈利。十六鋪家居在廣州匆忙選址開店,直面宜家的競爭導致開業後賣場冷清,一段時間後關門收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記得中央電視台專門做了一期這個節目,裡面採訪了宜家負責人,問他會不會介意版權問題。對方的回答是不介意,因為他們覺得是宜家的創新帶動別人的複製,這些複製會深化宜家的影響力。但是說他們尚未成功的話,我覺得不一定哦,可能作為一個行業來說未成氣候不算成功,但是嘉宜美的價格戰打得很成功,而且它走的是B2C路線,在阿里巴巴和淘寶上的成績也很可觀。
推薦閱讀:
※有哪些書籍和節目可以完整的了解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嫁給有錢人是什麼樣的感覺?
※你所在的行業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黑幕?
※2016年中國人看著印度崛起,和1990年日本人看著中國崛起有不同么?
※如何看待【福原愛男票江宏傑覺得台灣和中國是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