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去戰爭的性質,如何評價二戰時期德國名將隆美爾?


托布魯克被攻陷之後,通往埃及的道路已經洞開,隆美爾決定乘勝追擊。此時,他們距蘇伊士運河只有一道屏障——這就是所謂的「阿拉曼防線」,英軍在當地補充、休整,並迎來了新指揮官——當時尚不為人知的伯納德?蒙哥馬利。同時,強大的增援也投入了戰鬥,對隆美爾來說,真正的考驗其實剛剛到來。

阿拉曼之路

  隆美爾不斷派人將增援請求呈送給柏林,但這些請求無法改變的,是德軍狀況捉襟見肘的事實,他的運輸船被潛艇和飛機(基地是馬爾他)一一擊沉,戰爭的天平正在向英國人傾斜。

  隆美爾依舊執意進攻,1942年8月30日,「非洲軍團」闖進了一個致命的陷阱中,當天的戰鬥留下了這樣的記錄:「先頭部隊陷入了巨大的雷場,並遭受了坦克和反坦克炮的交叉火力……翌日清晨,英軍戰鬥機對不能自拔的德軍進行低空轟炸。僅僅48小時,非洲軍團便損失了3000名士兵和三位將軍。」

1942年,在阿拉曼附近行動的英國坦克,隨著增援不斷抵達,德軍的劣勢已經非常明顯

  「隨著進攻的失敗,奪取蘇伊士運河的最後機會也失去了。」隆美爾哀傷地寫道,不僅如此,另一個敵人也蠢蠢欲動——他的健康狀況隨著戰局不穩愈發惡化:黃疸病、慢性胃炎和神經衰弱……這些讓隆美爾無法長時間站立。

  1942年9月,隆美爾將指揮權交給了裝甲兵上將施圖默,自己返回國內養病;而另一面,在阿拉曼,英軍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一組數字對比可以描述德國人的困境:在1942年10月,他們是10萬人對19萬人,500輛坦克對1440輛,299門重炮對2311門,為抵消兵力劣勢,他們只能在前線大量佈雷。

1942年10月,阿拉曼戰役期間,進行火力準備的英軍野戰炮

  但在物質優勢面前,精心的籌備是沒有用的。10月23日,英軍打響了籌備兩月之久的反擊,他們在突破口部署了900門重炮,平均每6米一門,在這天深夜,這些火炮每門都發射了300枚炮彈。甚至德軍精心布置的阻擊陣地都失去了作用,因為沙漠下的地雷都被炮彈爆炸的衝擊波引爆。作為隆美爾的繼任者,施圖默在趕赴前線途中座車被炮火擊中,他在精神恍惚中死於心力衰竭。

  隆美爾沮喪地返回了非洲,他向希特勒要求支援——但作為回應,後者提供的只是無數張空頭支票,按照描述,他們將得到最新的虎式坦克,一批義大利軍隊也將作為增援抵達——但考慮到後者低下的戰鬥力,這些「增援」其實是一個天大的嘲諷。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希特勒本人的命令:如果「非洲軍團」不能取得勝利,就必須「光榮地犧牲」——這實際是對3萬名官兵的死亡判決書。

1942年,阿拉曼戰役期間,追擊德軍的英軍裝甲部隊,他們裝備了美製的「謝爾曼」坦克

  最終,在沒有等到上級答覆的情況下,北非德軍的撤退開始了。他們的處境很絕望,補給和彈藥都已耗盡。「死去的人是幸運的,對他們來說,一切都已結束。」隆美爾在日記中寫道,為減緩英軍的追擊,他能做的只是命令工兵埋下大量爆炸物和誘餌地雷。

  在阿拉曼戰役失敗後,非洲軍團被盟軍全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為挽救「沙漠之狐」不可戰勝的神話,希特勒最終在1943年3月把隆美爾從非洲調回。到5月中旬,餘下的非洲軍團殘部向盟軍投降。不僅如此,納粹政權自身也陷入了一連串的軍事危機。1942年的夏季攻勢以斯大林格勒的災難收場,盟軍轟炸機成群結隊地掠過德國上空。儘管第三帝國已經奄奄一息,但希特勒完全沒有結束戰爭的打算,他對局勢的看法是:「偉大的民族必須轟轟烈烈地去死!如果德國人打不贏這場戰爭,那它就應該腐爛。」

敗局

  在這樣的局勢下,隆美爾在1943年底來到了法國,人們都被他的情況驚呆了:自從非洲戰役結束之後,他一直生活在失敗的陰影里。到任不久,隆美爾就對前線作了一次旋風般的視察,而視察的目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壁壘」。

  1943年前,在歐洲大陸,萬字旗到處飄揚,對驕傲的納粹政權來說,修建工事幾乎毫無必要,但當德國軍隊愈發陷入戰爭泥潭之後,所有的地區似乎都已岌岌可危。從1942年冬天開始,希特勒越來越多地談論起防禦:「從挪威北部到比利牛斯山脈,將建造起一道壁壘……我的決心是,一定要令這道壁壘在敵人面前堅不可摧。」

德國刊物中的「大西洋壁壘」照片,它由一連串鋼筋混凝土炮台組成,但實際上,這條防線只是徒有其表,在更多地段,它只是一連串沿海塹壕組成的集合體

  但這純粹是自我安慰,在1944年之前,所謂的「歐洲要塞」不過是一張圖紙。然而希特勒卻對這個想法神魂顛倒,而隆美爾也支持這個決定。隆美爾認為,挫敗盟軍進攻只有一個辦法:在灘頭予以迎頭痛擊,出於這個原因,步兵也好,坦克也好,都必須在靠近海邊的工事中嚴陣以待。

  作為副官,赫爾穆特?朗格上尉清楚地記得隆美爾視察諾曼底的那一天。他站在一片荒涼的海灘上慨嘆道:「我們只有一個機會可以阻止敵人——那就是在登陸時分,敵人的海空優勢會切斷道路,讓預備隊無法趕到……入侵的最初24小時將是決定性的……對同盟國和德國,這都將是『最長的一天』。」

隆美爾視察「大西洋壁壘」

  正如在北非的沙漠中一樣,隆美爾在法國也充分發揮了創造力。他每天凌晨5點起床,然後乘著敞篷轎車開始視察防區。「他是一位不尋常的士兵,而且對技術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且他的建議也往往一語中的」,他的海軍聯絡官魯格少將回憶道。在他的督促下,也在當地駐軍和勞工的忙碌下,諾曼底正從「黃油前線」變成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軍事據點。

  這座要塞的前沿由拒馬、水雷和水下障礙物組成,其間點綴著500萬枚地雷,在漫長的防線上部署了10多萬名士兵,他們在鐵絲網環繞的地堡、掩體中據守待命。能搜羅到的每一門大炮都被部署到沿海炮台中,在它們周圍修建了掩體和隱蔽陣地,彼此形成了交叉火力,在關鍵地區,隆美爾甚至弄到了名為「歌利亞」的自爆坦克,這些車輛可以從堡壘中遙控,以沖向猝不及防的登陸大軍。

在「大西洋壁壘」的各個地段,德軍只能用陳舊的裝備同盟軍作戰,這裡展示的就是第22裝甲團裝備的、有短身管75毫米炮四號坦克,在1944年,這種坦克已經完全過時

  儘管如此,「大西洋壁壘」仍遠非盡善盡美,除了少數傘兵和裝甲部隊,多數駐軍談不上訓練有素。他們的裝備是陳舊的,人員由35歲以上的中年人、稚氣未脫的少年和各種病員組成,其中的空缺則由變節的蘇聯戰俘填補。諾曼底的一名軍長抱怨說:「軍火庫里沒有彈藥,雷區沒有地雷,大批人員身著軍裝,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士兵。」

  在隆美爾看來,這樣的局面只能引向一個結果:潰敗。更不幸的是,盟軍掌握了空中優勢,讓德國人的不對只能「像釘子一樣被釘在地上」。隨著夏季的來臨,登陸已經越來越緊迫,在1944年6月初的一天,BBC電台開始播放魏爾蘭的詩句。對交戰雙方的情報人員來說,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暗號,意味著登陸將在48小時內啟動。儘管危機一觸即發,但上到希特勒,下到前線的普通士兵,都對迫在眉睫的危險毫無察覺。

諾曼底:末日倒計時

  6月6日,在諾曼底北部的一座掩體中,一名炮兵少校見證了盟軍艦隊開進的景象:「海面有至少1萬艘艦船,它們正在向我逼近,簡直就像一面密不透風的牆壁!」——這份惶恐的警報充當了諾曼底登陸的序章。德國報紙對隨後的場面描述道:「敵軍徒勞地不停發動進攻,而我軍士兵早已嚴陣以待,用手中的一切武器展開鬥爭。」但是前線的士兵們卻知道,這些描述只是不折不扣的臆造:他們只能躲在樹籬和塹壕中,希望以此獲得一些安全感——有人在日記中這樣描述:「但願敵人不會注意到我們的工事,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傷害到我。」至於士氣,在此期間更是低落是倒了極點。

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時的景象,在登陸第一天,其在人員和裝備的對比上便壓倒了德軍

  在這最危急的時刻,隆美爾——這位駐法德軍的最高主官——卻從出人意料地沒有在場。6月6日上午10點,隆美爾正在家中為妻子慶祝生日,隨後準備前去與希特勒會面。突然間響起了電話鈴聲——憑多年來的本能,在拿起聽筒的那一刻,他便意識到了這就是自己之前所說的、那個決定命運的時刻。在前線,面對暴風驟雨般的攻擊,他的部下正在為戰鬥竭盡全力。

  一切取決於裝甲部隊。在灘頭以南的一座農莊,德軍第22裝甲團團長的奧珀倫-布羅尼科夫斯基正從坦克中探出頭來,在他身旁站著只有一條腿的軍長埃里希?馬克斯。後者神情凝重地下達了進攻指令。按照隆美爾的構想,這個裝甲團將像鐵鎚一樣痛擊敵人,但當他們以教科書隊形徐徐前進時,卻被強大的火力連續擊毀。當時,盟軍的兵力已經非常強大,僅在24小時內,他們就投入了10萬人和數百輛戰車。甚至可以說,在登陸最初的24小時,諾曼底戰役大局已定,因為反攻的最佳時機已蕩然無存。

1944年7月,視察前線的隆美爾(前方中央)

  在難熬的日子裡,埃爾文?隆美爾視察了前線的部隊,透過一連串被擊毀的車輛殘骸,他用堅定的眼光掃視著部下,向他們揮手,同軍官們寒暄和交談,所有人似乎又一次流露出了希望,但在回去的路上,隆美爾卻目光凝滯,一言不發。他清楚一切都將結束。第三帝國的事業將化為煙雲。

死亡比生存更艱難

  彷彿故意要將處決變成一場凌遲,從大西洋吹來的風暴席捲了法國北部,在大風和陰雨的掩護下,隆美爾開始將支離破碎的前線重組。他把坦克見縫插針地塞進各個防區的空當,他的機動部隊不再蜂擁而上迎擊敵人,而是據守在了遍布樹籬的陣地中——這讓戰場成了無數個小型的絞肉機。7月,一場決定性的坦克戰在卡昂以東爆發了,在這裡,德國人將遭遇他們的老對手——蒙哥馬利。

  這次攻擊發生在7月17日。在英軍的歷史上,它又被稱為「古德伍德」行動。作為進攻的序幕,1595架轟炸機投下了4000噸炸彈,劇烈的衝擊波掀翻了57噸的虎式坦克。蒙哥馬利從高處觀察著戰鬥隊形,一個個旅和團正在毫無阻礙的狀態下進攻。幾小時內,其前鋒部隊已經突入德軍防線7.5公里。突然,在英國人的視野中出現了德國坦克,它們得到了88毫米炮、反坦克炮和遠程火炮的支援——在這個教科書式的陷阱中,英軍在短時間內就遭到了慘重打擊,熊熊的火光映亮了諾曼底的綠色原野。

1944年7月,「古德伍德」行動期間,英軍航拍鏡頭下、遭遇轟炸的德軍陣地

  隆美爾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重創了對手,就像他在1940和1941年所做的那樣。但此時的他卻無法為勝利而歡呼了:1944年7月20日、英軍終止「古德伍德」行動的當天,「沙漠之狐」頭上纏滿繃帶,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就在3天前,在戰鬥即將打響的前夜,兩架英軍戰鬥機襲擊了隆美爾的汽車,隆美爾在急剎車時被甩在了路上,頭顱破裂,面頰骨粉碎,在醫務兵和副官們的簇擁下,他被抬進了戰地醫院的手術室。

  當被問及「沙漠之狐」的病情時,主治醫生取來一塊人造頭骨,然後將它當眾敲碎。「這就是隆美爾那時的情況,」一位醫生後來寫道:「但隆美爾依舊活著,即使算不上奇蹟,但也足以讓醫學教科書因此重寫了。」在受傷期間,身處黑屋的隆美爾仍然能夠聽到公路上絡繹不絕的引擎聲,還有馬車輪轂發出的嘎吱聲,以及傷員此起彼伏的呻吟聲——這是大部隊正在潰退,恍惚間,隆美爾意識到,一切已經無可挽回了。

  與此同時,另一種危險也在降臨,在隆美爾取得最後一次勝利的當天,也就是1944年7月20日,一群密謀者試圖用炸彈刺殺希特勒。這些密謀者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如果行刺取得成功,他們將擁立一位真正的「軍人領袖」。而在這一天,蓋世太保發現隆美爾並沒有在前線,而是「陰差陽錯」地躺在了後方醫院中。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德國東部的司令部被安放的炸彈炸傷,照片就是爆炸現場的景象。這次事件成了希特勒清洗軍官團的導火索

  對此,一位歷史作者寫道:「當英軍襲擊阿拉曼時,他不在非洲;當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他在家為妻子慶祝生日;當刺殺希特勒時,他恰好不在前線。這些『不在場』導致了『沙漠之狐』的悲劇——雪上加霜的是,許多參與密謀的軍官曾是隆美爾的屬下。當時一份調查文件上寫道:『隆美爾與密謀者之間過從甚密,這與我接到的另一些、更為惡劣的報告完全一致。』」

  8月8日,汽車從巴黎把隆美爾送回了他的家,鄰居們常常看見這位元帥被攙扶著在花園裡行走,軍服上綴著一枚新得的金質戰傷勳章,在私下裡,他曾對一位隨從說道:「我真希望自己能儘快痊癒,這樣就可以重新返回前線。」但在政治鬥爭中,態度是最沒有用的。就在回家之後不久,他的住所便遭到了蓋世太保的監視。

在隆美爾被解職的同時,德軍在法國的戰局也徹底崩潰,這張照片反映的是1944年8月的法萊斯之戰期間、德軍遺棄的車輛和輜重

  從9月開始,隆美爾家裡常常發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一次,他的男僕聽見前門有莫名其妙的響動。鄰居經常看見有人如影隨形地跟蹤著隆美爾,這顯然是蓋世太保的情報人員。而接下來等待著隆美爾的是一場可怕的震撼:1944年10月14日,德軍人事部門主管布格多夫來到了隆美爾的家。就在幾天前,布格多夫已經準備好了一個「國葬計劃」:屆時官方將用「突發心臟病」掩蓋隆美爾的真正死因,而該小組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準備好相關的新聞稿和葬禮儀式。

隆美爾的最後一張照片,攝於10月初,當時他正在與主治醫生告別

  就在10月14日早晨,隆美爾穿著他最心愛的褐色上衣,和年輕的兒子曼弗雷德走在一起,突然,他若有所思地大聲說道:「今天有兩種可能:要麼平安無事,要麼今晚我就不在這兒了。」隨後,布格多夫緩步走進了隆美爾家的書房,神色嚴竣地對這位前戰爭英雄說:「你被指控為謀害元首的同案犯。」這句話意味著,隆美爾——這位在世界大戰中九死一生的將軍,現在卻要為他並不知情的一次陰謀死去。

  在妻子和16歲的兒子簡單告別之後,隆美爾穿戴整齊,步履蹣跚地踏上了來客的轎車,按照布格多夫的安排,隆美爾將在這輛轎車上服毒。轎車的司機後來講述了「沙漠之狐」臨終前的景象:

  「車子駛入了一片幽靜的森林,我不得不下車,我們沿公路往回走了一會兒,大約四五分鐘,布格道夫叫我們回到車子那去。我見隆美爾坐在后座上,顯然正處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他已神志不清,頹然倒下,啜泣著——並非是死前的那種掙扎或呻吟,而是在啜泣。他的帽子落下來,我把他的身子扶正。」在附近的火車站,葬禮的花圈已經從柏林運抵。

身後是非

  10月18日,各處趕來的將校們都肅立在市政廳前,目送隆美爾的棺木徐徐遠去,同時抵達的還有希特勒的訃告,其中寫道:「隆美爾元帥的名字,將永遠與北非的英勇戰鬥聯繫在一起。」但隆美爾的故事並沒有就此完結,隨著戰爭結束,人們最想知道的是:他究竟是希特勒的忠實信徒,還是一個真正的「反納粹戰士」?

1944年10月18日,納粹德國當局為隆美爾舉行的「國葬儀式」

  答案也許兼而有之,事實上,在德國歷史上,還沒有一個人物的生平引來了如此多的爭議,甚至在整個近代,也沒有一個歷史人物凝聚了如此多的糾結和矛盾。

  當1938年,當德國軍隊奉命集體宣誓效忠希特勒個人時,隆美爾把希特勒視為德國的救星。但是隨著戰局惡化,隆美爾已經不再相信德國會打贏戰爭,他渴望與英美簽署和平協議,「然後放開西線」,這樣德國就可以騰出手來與蘇聯作戰。然而與此同時,隆美爾又與刺殺希特勒的密謀者保持著距離,因為在他看來,由於可能導致國家的總崩潰,「死希特勒一定比活希特勒更加危險」。

  從某種角度來看,隆美爾的不歸之途似乎也是拜自己的盛名所累。他是國人心目中戰無不勝的英雄,即使非洲的慘敗也被操縱描繪成與他毫無干係。他在公開活動與私人生活中沒有任何污點,只是在履行軍人的職責。對手英國人對他敬畏、忌憚,又欣賞他的戰場騎士風範。對密謀分子來說,恐怕沒有比隆美爾更適合出任軍事首腦的人選,因為他們早已注意到了普通人和盟國對他的認可,這也是許多密謀者宣稱的、「隆美爾站在他們一邊」的根源所在。

  戰後,隆美爾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形象經歷過大起大落。戰爭剛一結束,隆美爾的遺孀就急不可耐地發表聲明:「我願再次重申,我的丈夫沒有參與過1944年7月20日事件,作為一名戰士他拒絕走這條路。我的丈夫從來都向最高層誠實地陳述意見、意圖和計劃……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名戰士,從來沒有成為政客……」

1960年代,演習中的聯邦德國軍隊士兵,冷戰對抗蘇聯的需要,讓盟國開始刻意淡化德國軍官團與納粹政權的聯繫

  其中的動機是可以理解的,戰後,德國人經常將「密謀集團」同「叛國集團」等同起來,因為戰時的宣傳已根深蒂固。然而,就在二戰結束後不到10年,情況卻發生了突如其來的轉折——當冷戰鐵幕降臨時,為應對蘇聯這個「共同的敵人」,進而讓德國加入歐洲防衛體系,英美對納粹時代德軍的形象做了「調整」,以便為重建德國軍隊的行為正名。而1960年代,這一做法,又得到了英國人的高調回應。因為在後者的宣傳中,「二戰」不過是一個從敦刻爾克撤退開始、經過阿拉曼、最後在諾曼底登陸中達到高潮的故事。為了讓普通人了解英國軍隊的「豐功偉績」,就絕對有必要拔高英國的主戰場——北非的地位,作為這些戰場上的主要對手,隆美爾形象也從歷史的深淵中徐徐上升。

戰後電影中的隆美爾,在各種作品中,他經常被塑造為反對戰爭、反抗納粹的鬥士,這和隆美爾的真實形象相差甚遠

  於是便有了今天的隆美爾,它是我們從電影、書籍和小說中看到的隆美爾,是一尊人造的化身。而那個真實的、信奉「上帝、榮譽和祖國」的隆美爾,只能活在老兵們記憶的最深層。這個「真實的隆美爾」留下了什麼?在他的家鄉烏爾姆,埋葬著他骨骸的墳墓上只豎立著一個孤獨的十字架。在隆美爾戰鬥過的托布魯克,一塊不大的紀念碑居高臨下地俯瞰著黃沙中的陣亡者墳墓。在利比亞陷入戰亂之前,非洲軍的倖存者們每年都來到這裡,在石碑周圍填上新的石頭,並清理逐漸增加的黃沙。據說,當狂風呼嘯、天空瀰漫著炙熱的飛沙走石、沙漠風暴又開始怒號時,他們還會再次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在耳邊吼叫——「繼續進攻!」


1941年1月的北非,埃爾溫·隆美爾將軍和部下一起推陷入泥坑的指揮車。(點擊可看大圖)

埃爾溫·隆美爾是那種少有的受到敵我雙方尊重的將領,也是一位愛兵如子的名將。這種性格多少影響了隆美爾的作戰風格,如果要在土地、資源和士兵的性命之間進行權衡,他往往會選擇暫時退卻,重新聚集和部署兵力後再捲土重來,盡量減少有生力量的損失。

隆美爾還無視阿道夫·希特勒對他下達的命令,拒絕屠殺猶太戰俘、平民和被俘的突擊隊員,他把戰爭視為智慧和技巧的較量,力求在這一層面壓制敵人直至對方投降,而不是以大規模的殺戮和流血來達到目的。隆美爾是一名德國職業軍人而不是納粹軍人,這個區別非常重要,這也讓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個黑暗時代的亮點之一。

隆美爾在北非的戰績達到頂峰期間,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下議院公然讚揚他:「我們面對的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對手,如果不考慮戰爭造成的浩劫,我得說他是一位傑出的將領。」除了邱吉爾,喬治·巴頓、伯納德·蒙哥馬利和其他盟軍名將也對隆美爾讚譽有加,而他的回應也頗具職業軍人的氣度,他稱讚巴頓「向我們展現了最驚人的運動戰成就」,稱讚蒙哥馬利「從來沒有犯過嚴重的戰略性錯誤」。

與二戰期間的其他德國上層人物不同,隆美爾身後的名聲一直保持得不錯,直到今天德國還有兩個軍事基地和幾條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故鄉海登海姆還為他立了一座紀念碑,碑文中稱他「俠義」、「勇武」,是「暴政的受害者」。當然,不同的聲音依然存在,一位德國歷史學家就認為隆美爾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納粹分子和反猶分子」,稱他在北非使用猶太人當奴隸勞工。不過至少絕大多數歷史學家都同意,隆美爾對納粹德國的政治遊戲並不感興趣,他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軍人生涯。

------------------------------我是王婆賣瓜的分隔線------------------------------

喜歡看照片背後的故事,不妨去瞧瞧我的個人公眾號弄影記(微信號:feiyumylife)。轉載請私信徵得同意,並需註明出處並附上本公眾號鏈接,否則將舉報並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概論,我更願意用「悲劇」這個詞。如果用一句話的話,他是生不逢時的悲劇天才。

他背負著太多本不該屬於他的重擔,徘徊著,矛盾著,最終還是為納粹德國殉葬。他因希特勒的青睞而聲名鵲起,又因希特勒的懷疑而隕落。他有著過人的戰術天賦,世人卻總在詬病他戰略的不足……這裡只說人生。

從他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矛盾,一方面,一方面他與希特勒在許多方面意見不和,另一方面軍人的信條讓他在根本利益上無法背叛希特勒,或者說是他光輝的形象。

1944年,他明知有人預謀推翻希特勒,卻無動於衷。不管是出於不賣友求榮的考慮,還是出於對推翻希特勒之舉樂觀其成,都可理解為他內心裡並不真正擁戴納粹,但他卻又要用對希特勒的忠誠,去換取自己的顯赫地位和榮耀。

他心領神會地配合戈培爾的造神運動,刻意親近和利用媒體,把自己塑造成帝國的英雄。這的確讓他一度光芒四射,但最終也讓他背上了卸不下的重負。不可避免地把自己推上了為納粹殉葬的絕境。

而最後希特勒自導自演的備極哀榮的「國葬」,更是他矛盾悲劇一生的象徵。

—————————————————————————分割線

關於他「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的評價,我在另一個問題的回答中有詳細說明。

http://m.zhihu.com/question/20246829/answer/72827839


幸虧死得早?

其實我比較想看看隆美爾活到戰後在回憶錄裡面和其餘德軍高官撕逼。

畢竟某人的回憶錄《一切都是你們的錯》似乎還沒人懟。

就隆美爾那性格,估計這書出來,隆美爾也得懟一下。

不懟說不過去啊……


希某為了擺脫老容克提拔上來的人實際沒幾個能用,除了莫不攻算公認能戰,遇誰都能擋,曼不群算能戰以外。

隆某顯然不是一個真能用的人,北非的戰鬥也不能體現他的多少戰術素養——儘管從力量對比上看,他可能做的不錯,那也只是建立於對面英美軍組織戰術僵化的情況下,如果說開著坦克赤膊和英軍比誰莽,凡事都硬杠正面,也能叫戰術大師的話,恐怕莫不攻要哭到現在了,他水平也就指揮個裝甲軍——還未必是軍長里最好的,組織戰術來說東線很多武裝黨衛隊和國防軍裝甲軍都不弱於非洲軍。

但如果要豎個旗吹,恐怕隆某是個最好的旗杆子就是了——因為之前戰績還行,最後敗了,還很難看。(所謂雖敗猶榮),還是個反希特勒的人——無論最後反沒反希特勒,至少因此死了。

要吹么,真的麻煩吹對人,古某這個開始戰術思想就不對(德軍裝甲部隊編製更多的建立在德輕裝甲師——騎兵部隊的編製上),44年還在編製上犯2還被戰場打腫臉的人是第一個不好吹的,隆某這個莽夫是第二難吹的。


沙漠之狐絕非浪得虛名 在北非戰場上隆美爾曾一度打的英軍節節敗退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之後英軍破譯了德軍的密碼致使德軍運送物資的船隻全部葬身海底 而北非的戰線也越拉越長加上物資的嚴重匱乏 蒙哥馬利才率領英軍擊敗德軍 個人認為如果不是德軍後方出現問題蒙哥馬利絕不是隆美爾的對手

關於隆美爾之死 當時已經神經質的希特勒認為隆美爾參與了刺殺自己的行動 致使一代名將最後服毒自殺 不過這也許也是隆美爾最好的歸宿了


和古德里安,曼斯坦因並稱德軍三大名將,在指揮裝甲作戰時能力極強。倡導進攻,"進攻是最好的防禦"是他的信條。隆美爾打仗極其擅長側翼包抄,以裝甲師的快速打擊和高速機動的特點,從側翼向敵軍發動進攻。在軍中具有極高的威信,親近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


約翰尼斯.尤金埃溫.隆美爾是我最喜歡的兩個人之一,初中高中的2b鉛筆大部分都刻著rommel,可能跟成長經歷有關。

除去戰爭性質,隆是出色的職業軍人、戰術家,但不是戰略家。

他一生犯了兩次大錯誤,都是因為辦私事,但元首還是給他機會。因為老婆吹耳邊風,把高斯中將一家趕走,註定了悲劇。


一個優秀的步兵連長、裝甲團長。


隆美爾可以說是德國軍人而不是納粹軍人


尚能戰的希特勒提拔起來的一輩將領,且止於一個比較優秀的將領。

沙漠之狐我覺著形容的很好啊,開始能夠抓著盟軍的一群呆逼取得勝利這不是挺狡猾,而且狐不是虎,他也確實沒有翻雲覆雨的能力,遠沒有前幾年傳的這麼玄乎,況且人品嘛。。。很容易膨脹哦?

不過要說他是個二貨,我覺著那群被東亞菜雞都攆的

雞飛狗跳的歐美將領啦,命有多少條戰爭打多久的紅軍元帥啦,是莫名尷尬的。

當然德黑德吹都不會尷尬,反正他們無法理解戰場以外的東西,也無視缺少了這些某軍拿不出一個人敢說解放得了某島。


先說軍事吧,隆帥軍事天賦很高,首先他出生的是教師家庭,家裡跟軍隊沒有任何關係,他小時候的興趣愛好是數學和機械,長大想當工程師,如此看來完全和軍事不沾邊,他小時候如何都想不到自己會成為軍人,估計近軍校學習也非他本意,他父親把他強制送進去的。因為他從小身體不好,隆爹是想讓孩兒鍛煉身體!但我說過他軍事天賦很高,也說明此孩兒頭腦聰明在軍校學習體力上的科目可能跟不上,但軍事理論他絕對拔尖,所以在軍校他學會了用頭腦打仗。這為他日後再一戰表現中打下很好的基礎。

日後一戰,他僅率幾名小夥伴俘虜了對方几千個人的事(抱歉那場戰役我忘了),一戰的表現,在一名普通軍官看來已經算出色了,其中從他在一戰時期獲得的勳章就能看來,包括最牛X的藍色馬克思。

一戰中後期隆被調離戰場後有部分時間是在軍校當教員,他還出版了《步兵進攻》這些都是對他軍事素質的鞏固。

二戰到來後,我認為這時才是隆帥軍事天賦突出的時候,因為在這事前他是陸軍指揮官,他從沒接觸過坦克這樣的東西,直到閃擊波蘭是隆帥還在元首大本營,他當初向小鬍子提出想要支裝甲部隊時,所有人都反對但是元首不反對,順便說下,隆帥的家庭無任何背景,而那時的軍人都講究背景和階級的,也就是說,隆帥能獲得小鬍子肯定沒拼爹,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小鬍子不反對,給了他一個裝甲師,就是日後再法國戰場上,敵人口中的幽靈師,第七裝甲師。

據說他從得到裝甲師到上法國索姆河戰場,只有兩個月時間。這兩個月時間,看看他日後在法國的表現,估計只有他這樣的軍事天賦才能悟出來裝甲部隊的使用方法。

他的軍事素質高,不代表他在指揮的時候就能夠做到十全十美,所以這也是(戰術上天才戰略上矮子)的原因,北非是很有爭議的,他在北非的戰果一度最輝煌,也最值得爭議,先說補給線拉長的原因,我想非他本人願意,因為放到北非他根本無法控制,打還是不打?打吧,有損耗,本來補給來的就慢,關鍵不打吧?別人打來了你往哪兒跑,而且戰爭機不可失,要把握住戰機才有獲勝的機會,北非後期隆的編製大概只有10位甚至個位數他還在向埃及推進,他不這麼打,被別人圍而殲之他死的更快不是么。

說說他本人吧:個人認為隆帥是個人格魅力爆棚的人,其實他是個真正優秀的軍人!隆帥無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煙不喝酒,能控制得住自己。愛老婆也算吧,笑起來特蘇!作為軍人,恪守紀律沒有戰爭意外的罪行。最後還有人把他捧成反法西斯勢力。從他個人戰時文件來看,隆帥也是不滿小鬍子的做法,也有說過「這傢伙瘋了」的話。.


名將優點不需我說,隆美爾缺乏戰略眼光比如在非作戰時忽視馬爾他島造成非洲軍團補給線過長,引起了阿拉曼戰役的失敗。


雖貴為元帥不過最多只指揮過師級,其實北非沒義大利他那幾個師他也皮不動。倒是被中國一票傻逼德棍神話可以。


推薦閱讀:

核導彈基地遭到軍事打擊會導致嚴重核泄漏嗎?
現在網上是否對槍炮威力過於誇張了?
AIM9X的「越肩發射」功能是如何實現的?
一艘驅逐艦隻配備8枚反艦導彈會火力不足嗎?
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後,日本政府高層對原子彈的認識過程是怎樣的?

TAG:戰爭 | 名將 | 埃爾溫·隆美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