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修佛,怎麼修呢?有做觀想的,應該是持什麼觀呢?

如果哪位好心教我了,那又怎麼看自己到了什麼地步,對了還是錯了的呢?


聞思修。未修之前建議多聞,可以多看各種大德的開示,同時閱讀一些介紹佛理的書籍,先明白佛法是怎麼一回事,再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法門,不然修法就會陷入迷途。

推薦閱讀 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 聖嚴法師 阿姜查等幾位老師的書,對於入門比較有幫助。


1.你感覺到痛苦嗎?

你能體會到這個世界苦的本質嗎?

體會不到

或者只有樂受

或者根本不覺得痛苦為痛苦

那就沒必要學佛。

因為佛學是透過叫人認識苦,了解苦,進而生出徹底解脫苦的決心,走上解脫的道路。

如果你覺得學了佛能增加一些能力,增加自己對資源的掌控力,那麼,你找錯門了。

2.你學佛為什麼?

是成為超人?

還是成為有超能力的佛菩薩?

or成為神?

如果是這些,你找錯門了。

學佛就是為了滅除痛苦,以及,帶領更多人滅除痛苦。佛陀就是個人,即便沒有任何神通超能力,佛陀還是佛陀,因為佛陀了知苦,了知解脫的一切,覺悟並實踐了這一切,但佛陀還是人。

3.剛學佛看什麼書?

趙朴初《佛教常識答問》

聖嚴法師學佛三書《學佛群疑》、《佛學入門》、《正信的佛教》

這樣你至少能知道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拿來幹什麼的。

4.我的勸告

不要因為神秘而學佛,在佛教中碰到神秘也要當做平常而不加註意;對於那些在你面前主動裝神弄鬼的所謂佛教徒,你要小心了。對於那些在你面前宣傳神神鬼鬼的所謂佛教徒,你要當心了。


聽過一句話,「行動坐卧都是佛」,感受一下。


1多讀讀經典,看看大德的開示,2禮敬稱讚諸佛菩薩,3廣修布施,4守好身口意,先通過這四步給自己滅除罪障,積累福德,打下基礎。然後再想其他的。

要想修觀想的話,一定要拜師傅。自己盲修瞎練的話,傳承問題先不說,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別的不說,像不凈觀白骨觀之類的觀法,要是沒有人指導,自己練練偏了會自殺的!這真不是鬧著玩的!修行修行,修於行止,希望你能先做好上述4步,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另外,建議你可以先接觸一些顯教的法門:彌陀法門,藥師法門,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地藏法門,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准提法門(顯教的部分),孔雀明王法門(見如法師開示的稱名誦經法門,不是東密裡頭觀想的方法),看哪個法門與自己最相應,再專修一法,要是行有餘力的話,可以再兼修1~2個法門。

要是想修密的話,一定一定要皈依金剛上師,也是一樣,先修加行,滅罪積福,完成加行後應機讓上師給你灌頂傳法。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有師傅的話,修對修錯,他都會講給你聽的,就算修偏了他也會想辦法給你正回來。至於修到什麼地步了,你功夫到了,自然就明白了。你自己,你師傅肯定比我明白。


所謂「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

修佛由小乘的不凈觀、白骨觀入門實為不二法門。 不贅述,百度視頻。


建議lz先充分了解下佛教,再決定修行那個法門,佛教好像有十個支派,又分為宗門,教下,修禪是禪宗,(凈空法師說,修禪的多為佛門裡的天才人物,現在人很難成就了,此句僅供參考),

學佛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打下基礎,紮下根,循序漸進才會慢慢領悟比較高的層次,像《金剛經》《心經》這樣的佛門經典讀起來好像很爽,但我們根本領悟不到那樣的層次,所有的學佛,都是直指內心,修佛,就是修心,佛家雲,一切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看看自己是否有進步,看看自己的心境是否更平靜了,生活是否更幸福了,就能知道了,修定的才是學佛,所有的法門都是讓你的心定下來,因定生慧,可據此判斷自己是在學佛,還是在搞佛學

建議lz了解下凈空法師和凈宗學院


推薦學禪,建議看《禪者的初心》。禪宗提倡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其實修佛不是什麼大事,日常的每件事都可當做禪修的一部分。


佛緣在自得修,慧根存終有果。


佛教:《十六特勝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看看我在這裡的回答。我想修佛修道修氣功,應該看什麼書?


修行人,必須走真法門,真觀想門。

何為真法門,真觀想?

佛祖釋迦牟尼親口宣講的真法門,真觀想門。

在哪裡呀?

就是北傳佛教【雜阿含經】,南傳佛教【相應部經典】!

感恩佛祖!請讀經文。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5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22卷-第34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0004a03]

一二

[0004a03]

居士!於此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住纏於色是我,色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色變易[3]、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4a07]

一三

[0004a07]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4a10]

一四

[0004a10]

觀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4a13]

一五

[0004a13]

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5a02]

一六

[0005a02]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纏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 [P.4]

人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5a05]

一七

[0005a05]

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病。

--------------------------------------------------------------------------------------------------------------

[0005a07]

一九

[0005a07]

居士!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而彼色變易、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變異,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5a11]

二〇

[0005a11]

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不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受是我,受是我所,而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5a14]

二一

[0005a14]

不觀想是我,我以想為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而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6a03]

[P.5] 二二

[0006a03]

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而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6a06]

二三

[0006a06]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而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6a09]

二四

[0006a09]

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無病。」

-----------------------------------------------------------------------

[0018a04]

「諸比丘!應修習三昧。諸比丘!入三昧之比丘應如實了知。

[0018a05]

[P.14] 三

[0018a05]

何為如實了知耶?〔謂〕色集與滅,受集與滅,想集與滅,行集與滅,識集與滅是。

[0018a07]

[0018a07]

諸比丘!以何為色集耶?以何為受集耶?以何為想集耶?以何為行集耶?以何為識集耶?

[0018a09]

[0018a09]

諸比丘!於此處歡喜、歡呼、耽著而住。何為歡喜、歡呼、耽著而住耶?

[0018a10]

[0018a10]

歡喜、歡呼、耽著於色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而彼生喜。喜取於色。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彼生生,緣生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於此處,悉皆有苦蘊之集。

[0018a13]

七~九

[0018a13]

歡喜於受……乃至……歡喜於想……乃至……歡喜於行……乃至……

[0018a14]

一〇

[0018a14]

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而彼生喜、喜取於識。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生生。緣生……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集。

[0019a02]

一一

[0019a02]

諸比丘!此是色之集……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識之集。

[0019a04]

一二

[0019a04]

諸比丘!何為色之滅耶!……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為識之滅。

[0019a06]

諸比丘!於此處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何為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耶?

[0019a08]

一三

[0019a08]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色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色而住,彼於色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19a10]

一四

[0019a10]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受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受而住,彼 [P.15]

受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19a13]

一五

[0019a13]

不歡喜於想……乃至……

[0019a14]

一六

[0019a14]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行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行而住,則彼於行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20a02]

一七

[0020a02]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則彼於識喜滅,……乃至……喜滅故彼取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20a05]

一八

[0020a05]

諸比丘!此色之滅……乃至……受之滅,想之滅、行之滅、識之滅。」

---------------------------------------------------------------------------------------------------

0021a08] 三

[0021a08]

世尊說:

[0021a09]

「諸比丘!以何為取著、恐懼耶?

[0021a10]

[0021a10]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生起[2],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01]

[0022a01]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受之變易所生之恐懼法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04]

[0022a04]

想……乃至……

[0022a05]

[0022a05]

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有行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行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08]

[0022a08]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 [P.17]

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識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11]

[0022a11]

諸比丘!取著、恐懼者,即如是。

[0022a12]

一〇

[0022a12]

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0022a13]

一一

[0022a13]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法,以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3a04]

一二

[0023a04]

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受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受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3a08]

一三

[0023a08]

想……乃至……

[0023a09]

一四

[0023a09]

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 [P.18]

有行之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行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3a12]

一五

[0023a12]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識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4a02]

一六

[0024a02]

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為如是。」

---------------------------------------------------------------------------------

0024a10] 三

[0024a10]

「諸比丘!何為取著、恐懼耶?

[0024a11]

[0024a11]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觀此色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2]、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24a13]

[0024a13]

此受是我所……乃至……

[0024a14]

[0024a14]

此想是我所……乃至……

[0025a01]

[0025a01]

此行是我所……乃至……

[0025a02]

[0025a02]

觀此識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25a04]

[0025a04]

諸比丘!取著恐懼為如是。

[0025a05]

一〇

[0025a05]

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0025a06]

[P.19] 一一

[0025a06]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25a08]

一二

[0025a08]

此受非我所……乃至……

[0025a09]

一三

[0025a09]

此想非我所……乃至……

[0025a10]

一四

[0025a10]

此行非我所……乃至……

[0025a11]

一五

[0025a11]

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25a13]

一六

[0025a13]

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者為如是。」

----------------------------------------------------------------------------

第九 過去未來現在(一)[1]

[0026a06]

[0026a06]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0026a07]

[0026a07]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6a09]

[0026a09]

受是無常……乃至……

[0026a10]

[0026a10]

想是無常……乃至……

[0026a11]

[0026a11]

過去未來之行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行〕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行,不悅未來之行,對現在之行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6a13]

[0026a13]

過去未來之識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一〇〕第十 過去未來現在(二)

[0027a04]

[0027a04]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27a05]

[P.20] 二

[0027a05]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7a07]

[0027a07]

受皆苦……乃至……

[0027a08]

[0027a08]

想皆苦……乃至……

[0027a09]

[0027a09]

行皆苦……乃至……

[0027a10]

[0027a10]

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一一〕第十一 過去未來現在(三)

[0027a13]

[0027a13]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27a14]

[0027a14]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8a02]

[0028a02]

受皆是無我……乃至……

[0028a03]

[0028a03]

想皆是無我……乃至……

[0028a04]

[0028a04]

行皆是無我……乃至……

[0028a05]

[0028a05]

過去、未來之識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

第二 無常品

〔一二〕第一 無常[1]

[0029a04]

[0029a04]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29a05]

[0029a05]

於此……乃至……

[0029a06]

[0029a06]

「諸比丘!色是無常……乃至……

[0029a07]

四~六

[0029a07]

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0029a08]

[0029a08]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色、厭離色、厭離受、厭離想、厭離行、厭離識,厭離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即生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一三〕第二 苦

[0030a01]

一~二

[0030a01]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0a02]

三~七

[0030a02]

「諸比丘!色是苦,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

[0030a03]

[0030a03]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四〕第三 無我

[0030a05]

一~二

[0030a05]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0a06]

三~七

[0030a06]

「諸比丘!色無我,受無我,想無我,行無我,識無我。

[0030a07]

[0030a07]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P.22] 〔一五〕第四 無常者[1](一)

[0030a09]

一~二

[0030a09]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0a10]

[0030a10]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0a12]

[0030a12]

受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0a14]

[0030a14]

相是無常……

[0031a01]

[0031a01]

行是無常……

[0031a02]

[0031a02]

識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1a04]

[0031a04]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六〕第五 無常者(二)

[0031a09]

一~二

[0031a09]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1a10]

[0031a10]

「諸比丘!色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

[0031a11]

[0031a11]

受是苦……

[0031a12]

[0031a12]

想是苦……

[0031a13]

[0031a13]

行是苦……

[0031a14]

[0031a14]

識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2a02]

[0032a02]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七〕第六 無常者(三)

[0032a04]

一~二

[0032a04]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2a05]

[P.23] 三

[0032a05]

「諸比丘!色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2a06]

四~六

[0032a06]

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

[0032a07]

[0032a07]

識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2a08]

[0032a08]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我不知道佛家的打坐跟道家的有什麼不同。從打坐開始吧,一般要求保持脊柱正直,重點在於將所有的心神集中在當下的身體上,聽息法會比較流行,就是把心神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漸漸消掉所有的雜念,彷彿生命只剩下一呼一吸。我個人覺得聽息有點難,很容易走神,我一般是觀照在雙手的觸覺上,這樣容易凝神。黃庭經的方法是凝神觀想五臟六腑和下丹田,李少波真氣運行法是把心神都用在中丹田,同時聽息。法門很多,要旨只有一個,活在當下,寡思養神。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去寺院,你自然就學修了。


南環瑾有本書叫《如何修證佛法》。


在中央機關工作,接觸過太多的「上訪居士」。對於修佛這個話題,最大的感想:先把做人最基本的文明素養修一修,然後再考慮修佛。


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此幻化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體非究竟。此浮雲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牆壁瓦礫諸非情物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凈之所積聚。此虛假法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鏡像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四蛇二鼠交相侵迫。此苦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死法所侵。乃見邊際。此邊際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舍利子。蘊處界法亦復如是。

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


持戒開始。不持戒,一切枉然。去看楞嚴經吧。裡邊詳細介紹如何修持


推薦先看看&<正見&>吧

書比較通俗易懂 道理也比較清晰

正見 (豆瓣)

每個人 都會和不同的法門有緣分·:)私以為


最根本的、想要得解脫的觀是觀察自己。


可以加入一些法門,比如地藏七,凈土法門,看經書,可以去寺廟繞佛


建議你看一下「觀無量壽經」,裡面詳細的介紹了觀想的方法,而且我覺得是極好的。


我倒是建議可以先看看國外所謂靈修書籍,外國寫的比較直白,然後再看看其他的入門


推薦閱讀:

如何看佛教經書中關於超度截然相反的態度?
讀《金剛經》時,每次只讀一部分可以嗎?
佛經中「異熟所攝阿賴耶識」怎麼理解?
如何禮佛?

TAG:佛教 | 佛學 | 佛經 | 佛法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