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尤其是日本經濟,將來的發展如何?
從自己開始學習日語的02年,到現在11年末,一直接觸到的都是日本的經濟如何萎靡的新聞,但是這麼多年,也沒有看到日本真正的垮下去。來日本過後,所看所感,這真的是一個令人感嘆的發達國家。
小弟閱歷尚欠,所以很想請教各位這個問題。謝謝啦!
謝邀。
日本經濟這是個太過宏大的話題。簡要說一下,並且坐等摺疊:1、日本經濟已經步入成熟,世界經濟已經不可沒有日本,日本跨了,誰也別想獨善其身。所以,日本經濟既不會跨,也不會高速增長。保持穩定是最大的趨勢。2、日本的本土經濟,在完成了產業結構外遷之後,日本本土經濟仍然會以高比率的第三產業為主,在諸多領域繼續保持其先進性及為滿足各樣精細化需求而產生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精美產品。日本市場,將是一個越來越難以被國外市場攻破的堡壘。
3、日本的境外經濟,日本對於全球經濟資源的整合仍然會不斷加強。並更加堅決地執行本土化策略。這不單單是指日本將汽車工廠開在美國本土那樣的事情。同樣適用於資源輸出的發展中國家及有強大內需增長趨勢的新興或大型經濟體。日本已經一改過去以日本品質橫掃世界的十足勁頭,改為曲線救國,以相互滲透、相互合作、互惠共存為指導。將其經濟影響力伸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客觀一點講。日本經濟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貢獻。任何人也不可能離開經濟生活中的日本元素而獨立生活。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經濟將伴隨世界經濟一起發展繁榮、一起波折起伏。我想純粹從文化上聊聊自己的看法。
請問樓主,什麼叫做 垮下去 呢?我感覺日本的經濟已經很垮了,前幾天看到一條微博說日本在所謂失去的十年中其實各方面都表現得相當突出,比如人均壽命,人均收入,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但就我在日本呆的這些日子發現,我的確很難想像,日本人會在今後的國際商業競爭中有什麼新的勝利(可能過於偏激),對於這點,我的解釋是:1.失去十年中的各種突出表現我認為是之前繁榮期的紅利,因為它是一個絕對量,就像之前加速度很大累積了挺久,即使現在加速度為負,速度的絕對值也依然顯得很好。所以說隨著時間,這十年的影響應該會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其實現在比如東京街頭的很多建築啊設施之類的已經顯得很舊了。
2.語言這一點非常重要。日語是一個比較封閉的語言,這點必須承認,世界上出了日本本土,沒什麼人在說日語,所以造成第一,許多本土很好的東西沒有被傳播出去,第二,大部分的年輕人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限,而且他們也趨向於著眼於本地,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所以說,在第三產業也就是人的因素更多的產業中,日本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肯定是因為日語而被弱化了的。
2.日企的影響力我認為已經大不如前。昨天好像索尼的評級被降了吧。雖然說日本人做事一絲不苟,聽說資生堂一款乳液上市前測試了十幾年(!聽同事說的,不確定),但是效率之低我來之前真的無法想像。而這種低效率又是根植於日本整體這種絕對的尊老又打壓年輕的氛圍,以及日本人「明哲保身」的思想意識里的,他們深知在這種層級制度森嚴的體系中個人尤其是新人的意見是不可能改變什麼的,只能去適應,自己無法決定的事情太多,於是主觀能動性不高而且特別壓抑(那種幹勁十足的只能應用於自己被授權的東西,但有的時候自己不一定認可,可還是要繼續做)
所以說領導人大多是媳婦熬成婆型,想想稻盛和夫78歲擔任日航的CEO(這個空降的例子不太恰當,但大公司CEO確實是老人型較多)
3.日本民眾大多是沒有什麼像中國人一樣的抱負的,過過小日子的人是絕大部分,那些不想過過小日子的人,多數是在歐美呆過一段時間的人。所以說照這樣走,日本本國的市場依然會繁榮下去,但是越來越有點自己玩兒的意思。很多公司要走出去,但是如果公司內部的職員或者中層不這麼想的話,估計也很麻煩,現在日本還是很缺少國際型的人才的。
以上純感性分析,希望拋磚引玉,看到更加有說服力的分析。看大家說了很多,來補充幾小點:
- 我覺得長期看一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人口有很大關係,科技(勞動生產率)排第二,所以中國超過日本,N年後印度超過日本可能是必然的。
- 科技方面日本有先進的機器人工業,在引領世界科技先鋒的美國掀起移動互聯網大潮的時候,日本已經經歷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日本可能在未來20年趕上一波機器人普及化浪潮帶來的小繁榮,但通常IT產業對國家總體經濟產值拉動不明顯,不如多有幾個油田和礦井,或更多勞動力的影響。
- 日本很難解決軍隊的獨立問題,很難藉助海外自然資源發展本國經濟。
- 日本人安土重遷的觀念遠比韓國人和中國人根深蒂固,這點也不利於日本企業和個人在海外創造財富,當然這影響的是GNP。
一句話總結就是,其實日本對於外來人不是沒有機會,有很好的消費市場,東方國家更容易懂得這個市場,但綜合國力的地位和影響排名下降是必然吧。
人家的經濟總量擺在那裡。人家依然高收入。只是身體龐大了,步子邁得小了而已。
這個問題真的很大,作為和某些日本大牛討論過學習過的小輩,從個人感覺說說,求輕拍1日本的孤島感覺會越加明顯。日本的消費品市場和某些行業市場是非常獨特的,眾所周知,日本消費者是世界上最挑剔的、他們有種種奇怪的要求,更別提現在越加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廠商為了滿足這群挑剔並愈加老齡的消費者,花了不少力氣,也牽扯了不少精力,而很多產品並不適合海外市場,所以日本市場的獨特性會越來越明顯,並與海外脫節。
2日本企業在失去優勢 原因很複雜。非常推薦邁克爾波特和一橋大學推出的一本書,日本還有競爭力嗎?裡面有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對於日本各個行業壁壘風險和政府政策的描述。就我個人的觀感,日本企業特別是大型老牌企業習慣於儲藏技術,但缺乏戰略的發展和擅用技術的整體效率,不知道怎麼將技術轉化成收益。更加上滿意安定的社會氣氛和僵化互相牽制的內部機制,導致被中國美國同類競爭對手急速超過。如果日本企業要融入世界潮流,重新建立起優勢,轉型和政府的適當寬鬆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關注下一家日本企業米思米,這幾年發展非常不錯
手機打不是很方便,至於日本宏觀經濟,需要找些數據來支持。但以某日本資深集團前社長的玩笑話來說,日本好好發展旅遊業就夠大家活得挺好了,有更嚴謹的數據稍後再來補充這麼多年由於工作經常往返美國和亞洲各國。我覺得對比亞洲大部分國家還在發展積累經驗階段,日本早已完成了這一步而且已經走的很遠很遠了。可以說這二十年的蕭條更多是原地踏步,更多說明日本內部市場已經飽和,發展空間已經很小,如何把外部市場擴大是今後日本企業應該考慮的大問題。而且相比歐美企業,日本的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日本人相對保守的性格和日本固有的企業文化都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和調整去適應外部市場競爭。不過就目前來說,哪個發達國家發展到了一定水平都會碰到這種瓶頸,不光日本,歐洲美國也一樣。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維持可持續發展性。GDP這些硬指標數據只能反應一些方面,但是光靠這個指標是遠遠反應不了一個社會的全部的。可以說在目前和可預見將來的一段時間內日本依然會是亞洲底子最厚重,綜合發展水平能力最高的國家。
以前我對日本的印象和樓上諸位差不多,去過日本才發現那些都是騙人的。也許從GDP上看,日本是不高。不過GDP就代表了一切嗎?
東京這樣的大都市人口和上海差不多,可是人家環境的潔凈程度,空氣的通透,基本上和人少地多的北美可以比,甚至超過。
記得前一段時間WSJ有篇文章,好像題目大致是,日本失落的十年其實是個假象?日本其實用了這些年苦練了內功,大大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
這些都不是那些只關注經濟和GDP的新聞所願意提及的。島國經濟危機——從文化角度略談
其實之前,我一直挺奇怪的:作為亞洲最大的AV出口國,怎麼還會出現人口老齡化危機呢?這不是笑話么?中國目前的形式和當年的日本非常相似?移民問題是否可以像美國一樣設立移民局解決呢?
在上學期《形式與政策》課上,老師有說過日本的經濟停滯不前,是1985年和美國簽訂的《廣場協議》導致的,在接觸一些其他的觀點後,發現日本的經濟停滯不前和《廣場協議》有關,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口問題,這點,中國未來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和這個非常相似。
人口老齡化導致經濟問題 日本人口在1975年開始減少的,如果要維持原來的水平,每個女性要生兩個孩子,現在平均有1.2~1.3個,也就是說,日本將在50年內減少1/3,也就是4000萬。人口的減少,就意味著勞動力的減少。而日本擁有世界上最老齡的人口,有1/4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65歲,超過5萬人達到100歲。大家知道,現在的互聯網只是傳播價值,而傳統行業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沒有了勞動力,國內的生產就會不足,而且老齡化人口的養老,退休又是一筆很大的花費。雖然在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使得日元升值,給日本國內經濟降溫,最終導致房地產泡沫破滅,爆發金融危機,但是,我覺得本質原因還是日本人口過少,勞動力不足。
為什麼不引進移民呢? 日本人民中,每60個才有一個海外移民。2013年世界移民報告——矽谷56%以上人口都是外來人口,美國人口凈進口4580萬,歐洲1900萬,中國是人口凈出口國,-850萬。日本是一個同族社會,他們的文化還是比較保守的,在日本未婚先育的只有2%,而英國有50%,極客和御宅文化對於日本的低出生率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日本適合所有人的動漫,他們擁有超越現實的虛擬女友(任天堂的一款遊戲)和虛擬經歷;勤勞,勇敢,團隊等精神被日本當作抵禦引進移民的原因。對於細緻這點精神,我在《華為還能走遠》一書感受非常深刻:華為進軍日本時,好不容易有了進口,但是,交貨的時候,被一而再再而三的退了回來——不合格!華為的人到處都檢查了,絕對沒有任何的問題,不得已,請來了一位日本朋友來幫忙。那位日本人,沒想到拿出放大鏡,在包裝上看,告訴華為,他包裝上的「E」有個地方凸出來了……當時小歐看到這裡真的是要暈死。(當然,如果我上面說的日本文化和大家知道的不一樣,也是可以理解的,小歐我也沒去過日本。日本是一個女性地位低於男性的資本主義國家,小歐之前也是只知道蒼老師,波多野結衣……)
中國移民問題怎麼解決呢? 我相信很多朋友會看過一篇文章:就是講廣州黑人問題的那篇,小歐當時看的真的是熱血沸騰,但是,冷靜後,發現其中帶有的種族歧視意味 非常明顯,我當時的感覺只有一個——把黑人趕出中國,不能讓外國人在中國玩弄女性!現在想想,這種想法非常可笑。的確,現在廣州的黑人問題,被媒體報道了很多,小歐覺得像美國那樣設立一個移民局專門管理移民,但是,目前還是要管制的,畢竟中國還沒有富裕到來養活外國人的水平,對於那些對中國經濟有促進的工程師,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優先放進來,至於其他人,先等等吧! 不過,我個人覺得:現在,來中國的外國人素質參差不齊,我們不應該有那種之前對於精英的崇拜感,正常看待即可!
哦買嘎,寫著寫著瞬間亞歷山大啊,小歐我以後也是贍養父母的人,我可不能讓我家人看不起病,生活很拮据。恩恩,享受生活,幫助家人享受生活的基礎上幫助更多的人享受生活是我的人生信條,康忙!自認為是日本觀察家(自封)=。=來解答日本現在的經濟現狀 先從環境說起 2戰之後日本很慘 卻花費30年時間創造經濟奇蹟 這和當年的環境關係十分密切 那個時候每個人都一條心都想讓自己過得好 那時候應為什麼都沒有所以才沒有負擔 在加上當時政府的政策5年工資倍增計劃 日本人對東西精益求精的精神 和那種天馬行空的想法 都是對未來美好的幻想 而且也用雙手去實現 現在的日本經濟不能說好但也絕對不能說差 缺少的就是那種奮力一搏的環境(說真的沒事誰會奮力一搏) 還有就是體制 很多人不了解日本的體制 很多大公司錄用員工都是終身錄用制 就是錄用以後一般都不會辭退你 直到你退休 這樣的體制助漲了很多隻為混混的人(就是那些沒有能力還佔著位子的人)
最後就是日本人口老齡化 在日本有多少GDP給了那些沒有任何盈利能力的老人做福利 這個數字絕對不小
PS1我看好的是日本未來50到100年的發展 憑什麼 就是一些現在日本老人 對日本的責任 如之前日航CEO稻田和夫 不是出於責任 這個年近80的老人會出來么 PS2 NHK的記錄片 怪獸東京 還真以為去東京就到了中國農村啊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0MzQwMjY0.html
PS3 菊與刀這東西是美國軍方花錢找美國人 在美國戰俘營採訪日本戰俘寫出來的東西 那人就從來沒去過日本 典型的美國眼中的日本
以下為在下的拙見
中國,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媒體一直在唱衰日本,尤其是針對GDP,HDI指標,證明出了日本經濟衰退了20年,但我們卻忽略了其他高度發達國家也一樣陷入瓶頸的事實(儘管程度不同),包括我們最近一直吹捧的韓國等國,他們將來就一定不會遇到和日本相同的問題?在我看來,韓國基礎條件(至少是現在)並沒有一項比日本強(資源,文化等),也一直走的是日本的路(中端製造業)
另外,GDP就能代表一切?日本和其他高度發達國家一樣,已經度過了為了GDP犧牲一切的階段,在軟實力(文化,人口素質)方面韓國等國還和日本有一定差距(至少持續二十年),日本的GDP質量更高
而且經濟繁榮和突然的衰退更大程度上也都只是做出來的,經濟上數據這麼多,日本全都是悲觀的?只是媒體喜歡多宣傳下跌的數據(和天朝不同,西方國家更善於誇大自己國家的問題,韓國除外)
還有,其實日本更多的只是和英語國家不一樣,並不是有好壞之分,而似乎日本人卻喜歡宣傳,一切英語國家的就是好的(比如大學排名),在這樣的輿論導向下,我們更認為日本現在的狀況是封閉的,缺乏國際化的。但根據這種邏輯,世界上這麼多非英語國家就都應該落後嗎(比如德國)?顯然這並不合邏輯,只是日本國內唱衰派的說辭而已。
我們應該認識到,也許日本國際化程度真的不如眾英語國家,在這個偏向英語國家的,無限放大金融重要性的評價體系中日本也許還會衰退至少50年,但對普通民眾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
我認為日本現在最應該學習德國,瑞士等國,找回在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和出口上的優勢(在這個行業似乎亞洲還沒有國家可以全面杠過日本),而不是學習某些英語國家發展【空心的金融】
關於這個問題我胡說幾句吧,日本的資本主義就是一部大和民族的悲催史。眾所周知,日本近代資本主義起始於明治維新。得益於引入了西方工業科技與國內西化的政治改革,日本迅速崛起。繼而,信心爆棚。開始在東南亞依仗船堅炮利張牙舞爪,這是有原因的。日本民族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民族,軍事、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等,他們統統的安全感的沒有。(由於這個安全感的問題論述起來篇幅很長,就不細說了。明白的人自然明白,不明白的看書吧。)第一件悲催的事情是,二戰時期日本其實並不是主角包括在太平洋戰區。被美國利用,最後被美國打殘廢。然後,第二件悲催的事情來了。二戰後,美國利用美元推行全球霸權。日本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的戰略要衝,被美國「半軍事化、半殖民化」的管制了。一切為了美國的利益服務,是二戰後日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像以色列一樣,美國在東南亞著力扶植日本,主要體現在經濟上。所以,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高速發展,遠超其他二戰受害國家。一個自然資源匱乏、政治上基本是殘廢的國家。通過美國強大的經濟支持,瘸著腿的高速奔跑起來。第三件悲催的事情就是當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享受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輝煌成就時。1985年美國為了自身經濟利益,利用他手中的霸權與日、英、法、德(當時冷戰還未結束,還是西德)簽署了廣場協議。從此,日本經濟悄然駛向了泡沫破碎,繼而才有了所謂「失去的十年」。十年後的1995年,第四件悲催的事情來了。美日貿易戰,以汽車為代表的貿易戰使日本經濟遭受嚴重打擊。一個資源匱乏、地域狹小的國家如何支撐如此高速的經濟發展與龐大的經濟規模?外向型經濟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不斷的尋求新的市場、廉價的勞動力、不斷的通過競爭才能支撐日本經濟的發展。而由此侵犯了宗主國的利益,那麼必然招致家長打孩子的結果了。隨著冷戰結束,世界格局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日本的意識形態橋頭堡的戰略意義不斷下降,兩次伊拉克戰爭導致日本的親爸爸美國也開始了一個長期的轉型調整。(關於美國在冷戰結束,並於兩次伊拉克戰爭後開始的疑似走下坡路被逼無奈的結構性大格局的調整不在這裡多說了。)悲催的事情又來了........911、安然、次貸.........誰買單?當然是全世界為美國買單了,誰讓你們外儲都是美元呢?誰讓世界大宗商品都是美元結算呢?日本你跑得了嗎?日元從124日元兌1美元飛流直下三千尺,一下漲到現在的80日元兌1美元.1995年貿易戰的時候也只漲到89而已。悲催啊,被親爸爸痛打啊...........所以你問日本經濟將來發展如何,你要先了解日本的悲催史啊!以後就看日本還是不是美國的親兒子了,或者日本離家出走再找個親爸爸。但是,再找一個親爸爸也還是很有可能會打孩子啊。小國無政治,再加上資源匱乏........你說這孩子以後誰疼他呢?其實,我胡說了半天只是眾多影響日本未來的因素之一。還有很多因素,由於篇幅的原因我就不在這裡胡咧咧了,以免貽笑方家。
一言以概之:日本經濟停滯論並不合理,日本經濟並非萎靡不振,其正在經歷一場前無古人的社會轉型與變革。接下來小編將談及為何日本經濟停滯論不合理,並簡要推測日本未來的發展方向。
開門見山,小編認為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並不存在,日本經濟並非一蹶不振,而是正處於新的社會轉型期。原因有下:
1.經濟穩定
馬克思在數百年前便已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日本戰後經過高速增長完成了資本積累,而後又花費十餘年完成經濟轉型躍升為發達國家,如今進入低速增長時期也屬正常現象。換句話說,經濟低速增長本就是泡沫破滅後的日本應有之發展時期,既是正常現象,那麼何來「失去的二十年」?
舉個例子,在經歷了2011年地震、海嘯、核泄漏、歐洲債務危機等一系列惡性事件後,日本當年仍保持著0.3%的GDP增長率。在12年,占日本發電總量29%的55個核電機組全部停機,這不但沒有對日本經濟生產與國民生活造成影響,反而實現了1.2%的GDP增長率。這反映出日本經濟的穩定性與抗壓性。
(如果是中國突然失去了29%的發電量,經濟生產與國民生活會受到多大影響?)
此外,GDP論的一大缺陷在於僅統計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的生產總值,卻忽略了該國國民及企業在境外的生產總值,而GNP是以某國所有國民在境內外的生產總值來進行計算的,顯然更為全面。我們在審視日本的經濟總量與GDP時,往往忽略了日本龐大的海外資產與持續上升的GNP。
以2014年為例,該年日本海外製造業為9201家,企業在境外營業額達15.8兆億元,GDP規模為本土GDP的1.5倍。試想一下,倘若我們將日本海外生產總值納入到國家GDP同級中,或者以GNP為經濟衡量標準,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寶座還能安穩如山嗎?
2.家底豐厚
拋開GDP等經濟數據不談,日本至今無論是89.8萬億元的個人金融資產,亦或是17.1萬億元的海外凈資產,都位居世界之首,且每年增長幅度都近1%。同時,日本作為少有的對外債權國已經連續27年保持著全球最大債權國的位置,每年都有大量群體以信託或購買債券等方式向海外投資,可以說是家底豐厚。
因此儘管日本本土生產帶來的經濟價值出於低迷狀態,但海外企業與境外投資項目每年都會給日本帶來十分豐厚的回報。經濟學家們將國民人均用電量作為判斷一國實際經濟狀況的可靠依據,而小編髮現自1990年日本經濟蕭條以來,其人均用電量反而比美國增長了一倍有餘,這與長期低迷的GDP增長率相比顯得尤為矛盾。
(這種矛盾甚至讓小編一度認為,日本政府是通過人為操作刻意弱化本國經濟數據,以起到戰略欺騙的效果)
3.社會發展瓶頸期
最後,經過近半世紀的發展,日本當前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成熟、工業體系相對齊備,此種情況下政府很難再通過基建或轉變生產方式來提升經濟發展空間。簡單而言,就是日本已達到當前發展的巔峰時期,國土面積與人口基數決定了其很難再有突破。此時拿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增速來與日本的瓶頸期作對比並得出日本失敗的結論,豈非可笑?
總而言之,小編認為日本人口老齡化發展的不可逆正使其形成一個以老齡人口為主、社會高度發達、生活水平高的新社會結構。這在歷史上是從未出現過的,我們不能片面武斷地用西方經驗或中國思維來評判日本當前的處境。
因此安倍晉三的經濟政策之所以屢屢失敗,其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認識到當前日本的根本問題與轉型。小編認為在經歷了經濟躍升與量變後,日本正再度面臨新的社會轉型期!這場前無古人的轉型將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而目前其發展的停滯與老齡化帶來的迷茫正是新社會模式的雛形。
小編認為日本若想完成轉型、成功過渡至下一個社會模式,則必須實現製造業、農業及部分服務業的全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同時出台機器人納稅制度及企業股份部分國有化制度。從而維持人口老齡化下,一個養老型社會所需要的物質需求與財政支出。這種轉型需要高新技術的突破與海外資產的富裕,同時日本財閥及政治家的通力合作亦是關鍵。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倘若轉型成功,日本將過渡到一個以老齡人口為主、社會生產高度自動化、以對外金融投資和高精尖技術研發為主要經濟來源的「養老型」新社會模式。這種社會變革亦將成為歷史大書特書的一個階段,但能否得以實現還要看日本政治家的覺悟,至少目前安倍晉三還沒這個資格。
回答內容節選自作者文章《日本經濟真的停滯不前嗎?》,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浮世兿語」。
上述觀點與當前主流的「日本衰退論」、「日本強盛論」截然不同,或許存在著偏差與誤解。略有不安,可能是對日分析並非小編強項吧。也希望各位讀者能前往公眾號「浮世兿語」進行留言以指出不當之處,感謝!
推薦閱讀:
※為什麼魔方在中國依然小眾?
※「落後就要挨打」這個說辭對嗎?它對中國的思想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人類沒有發明使用火,現代文明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