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蘋果這樣把產品幾近做成宗教的公司還有那些呢?他們都是怎麼做到的?

同樣在消費電子行業,曾經的Sony和Palm也曾有類似的粉絲群。其他行業呢?


看到大部分答案在回答問題的第一個部分,那麼我就來看看問題的第二個部分,怎麼做到的。以下答案摘錄自本人在 2016 年受邀參加的一次小演講,請各位多多指教。

演講的題目為:藝術、宗教與產品(事實上根本聊不了這麼大的話題好嗎!!!)

由於我在求學期間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藝術與文化對社會影響的方向,恰巧曾經從事產品經理的職務。所以對每個領域都非常熱愛。為什麼我會對這些領域這麼感興趣?這要從我小時候的一個故事說起。

大概在我11歲也就是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有三個人跳出來把我圍住:「把你的錢拿出來」。然後媽媽剛給我的兩塊錢大洋就這樣被勒索走了…事後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四年級的,非常不爽!接著我學會了保護自己,和碼頭負責人打好關係。

可是,有一個疑問卻產生了?這種玩意兒到底從哪來的?第一個這麼做的小朋友是誰?

我沒有做過調研,依據我接觸過的所有「不良少年」的經驗,他們都膜拜一個人,那就是銅鑼灣扎 fit 人,陳浩南。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們每天接觸的東西,比如電影、書籍、音樂…可以這樣改變一個人,甚至是一群人。

類似的東西非常多非常多,比如小時候風魔萬千少男的 A Bathing Ape 等等。那我能不能也模仿他們,作出一些文化產品來傳播思想?

大概在我16歲的時候,我和小夥伴一起在網吧成立了 Duty。希望可以把社會責任感變成一種年輕人當中的潮流,我還記得當時的座右銘:「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的世界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資源、環境、人權、種族、宗教……人類卻常常因此而受到了困擾,使世界不再健康。然而,不要認為個人難以抵抗世界上諸多惡行,我們每人都能改變一部分世界,我們所有人的行為造就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歷史沒有生命,改寫歷史的人或許就是你。因此,讓我們一起來治療這個世界吧」。

如果我們不為自己努力,我們靠誰?
如果我們只為自己努力,我們成了什麼?
如果我們到現在還不明白,我們何時才能明白?

我們做了一個wordpress 網站,一個php 論壇,夜裡我們偷偷在學校貼海報,作貼紙,塞小卡片,採訪了很多同學希望感染大家來加入…宣傳的渠道和今天的性病診所差不多,活像一個邪教組織。

海報直接把 Sagmeister 的一張圖拿來加個 logo,就貼在學校牆上。這是個真實存在過的組織

(/□\*)

最終肯定是失敗了,他沒有掀起任何影響。可是我從這個失敗中明白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一個人的組成,就是由他出生以後所接觸到所有產品決定的。你父母購買的產品、你吃的東西、你看的電影、你聽的音樂、你看的書、你去過的地方……產品,塑造人。

這是我三年的年度計劃。大家可以看到,前兩年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整個 2012 - 2013 年我沒有完成任何一個目標。

但是 2014 年我的年度目標改變了,我的確如願成為了一名產品經理。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麼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幾年以前,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有一段非常迷茫的時期。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段類似這樣的時間。你什麼都不想做,很頹廢,窩在宿舍里打遊戲,餓了吃泡麵。可是這個時候有一樣產品「改變」了我。在我下樓去亞洲超市買泡麵的路上,有一家文具店。

那天我進去逛了一圈,看到了一樣東西——Moleskine 周記本。我毫不猶豫的就買下了他,然後從那時候開始,我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寫下來,在前面打勾。因為他皮料封面的手感、紙張的溫度、甚至是橡皮筋和封皮連接的精細……手上拿著這麼一本本子,每天都很期待在上面書寫。慢慢的,我就走出了這一段時間。日後,類似的產品還有很多,可是我最感謝的還是這本 Moleskine(是不是可以找我合作做軟廣了?)

當我自己開始做產品的時候,我也希望可以做出醬紫的產品!並且這個理念一直影響我到現在。

藝術曾是思想的最好媒介,現在輪到產品了。

我有一個想法,讓每天僵硬面對的手機變得有趣。在我眼下有兩個選擇:創作一系列作品,然後舉辦一場展覽,諷刺現代生活中手機對人們日常的枷鎖;另外一個選項是:讓每天用手機的人們真正感到有趣,偶爾會心一笑。這就是為什麼我突然放棄藝術這條路而選擇了產品經理。

這個時候我讓現場的觀眾作一個選擇,你會買哪雙?(如果有人為了支持國貨去買 AXXA,其實是害了他。)

我自己一直是 Nike 的用戶。他真正吸引我的,是他的信念。他堅持為想贏的人服務。可能不是你想贏才買 Nike,而是買了 Nike 你就會變成贏者。

如果一個公司像一個宗教,那麼這個公司的產品就是聖經。

創造一個產品就像書寫一本聖經。人們買聖經不是因為他紙質好、封皮精美、可以墊著午睡……而是因為,人們買的是一種信仰。

根據 Simon Sinek 的 Golden Triangle 理論,我把它修改了一下,也就是上面這張圖。你的價值觀、信念形成了最核心的 WHY;衍生出來的品牌被大家看到,開始對你有興趣,這就是 HOW;最後,通過你的產品來承載以上,和用戶進行實質接觸,也就是 WHAT。

一起來做個傳教士吧! ☆′?`☆

視頻:曾熙--Art、Religion amp;amp;amp; Product

文章:一加產品經理曾熙:消費者購買的不是產品 是信仰 | 黑氪HitCrunch 2016

這個想法現在還非常的不成熟,我希望學業完成後可以專心的完善。有興趣的同學請隨時和我交流~


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公司使消費者產生強烈的價值認同,產生同類產品排他性,產生一定的產品收集欲,使競爭對手產生「複製」的想法。大多數成為商學院正面教材的企業,都有這種共性。

軟飲料行業:Coca-Cola,我也是教徒之一。做到的方法是幾代人的潛移默化,強調美國形象符號,經典、歷史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等等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其對手百事Pepsi也是類似的概念,兩者的長期競爭可謂是情意綿綿。

酒類:JimBeam曾經嘗試過,「這不是沾邊」,但似乎有些失敗。

汽車:豐田。

早年間中國的「有路必有豐田車」,結果是使「皇冠Crown」這一品牌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佔據了中國大部分涉外酒店的計程車市場。(當時中國的私家車購買量少得可憐,進口車僅靠酒店和政府購買)

在北美的「PRIUS」,由於倡導綠色節能、車身材料可降解、裝卸方便等價值概念,目前全美汽車消費者滿意度第一。

服裝:Uniqlo在日本、亞洲、歐洲採取的策略與蘋果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店外排起長龍成為宣傳熱點之一。目前為止,T shirt和UniJeans牛仔褲的營銷似乎還算成功。

餐飲服務業:星巴克。星巴克所開闢的意式咖啡店經營模式事實上為很多後來者提供了空間,幾乎每家連鎖咖啡店都以星巴克為競爭假想敵。同時星巴克也在刻意營造一種「收集」的概念,推出各個國家各個城市各個節日的限量款杯子即是一例。


宗教我只認索尼大法


李淼 的回答很有啟發性,我也拋塊磚:

鐵人三項比賽的組織者Ironman公司,把鐵人三項運動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也讓參與者對Ironman賽事進而對Ironman品牌的強烈認同。

我在比賽中甚至碰到有位澳洲選手身上有Ironman標誌的紋身。


sony make believe

索尼 製造 信仰


當然是自帶官方傳教士的索尼了


難道不是大法嗎

索尼大法好 退果保平安


任天堂


五菱宏光

國產神車,價格便宜,銷量大,皮實耐操。當然,少不了不少五菱車主的無所畏懼,和天價豪車「親密接觸」


對不起,我認為現在的蘋果,不像宗教,更像商人。


沒有蘋果。

只有索尼有。


絕對索尼,就連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都是它的教徒


ROG,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只是知道ROG好,敗家眼代表高端


雷蛇Razer

燈大燈亮燈會閃


在tag里看到了索尼

只要你的產品夠酷就行了

索尼大法吼!


這個問題反了,應該是索尼做成了宗教,蘋果粉絲還是很理性的(排隊什麼的根本不算什麼


Nike 丶Adidas丶 CK 丶New balance鞋子。

最近深有感觸,班級七八個男生在瘋狂討論鞋子,少吃少喝攢錢買鞋子。

感覺是虛榮心作祟,可又不像,他們平時都沒什麼虛榮心,只在這鞋子上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來。

另外還有諾基亞吧,對於王的落寞。


  • 本質原因是蘋果價格不是一般人能消費的起的,其粉絲裡面腦殘粉和炫富粉又比較多。他們覺得蘋果很高級,覺得用了蘋果之後自己也很高級。所以常常把蘋果掛在嘴邊,以顯示自己高端冷艷不與金鏈漢子們同流合污的形象。
  • 喬布斯的個人品牌很強大。

  • 蘋果品牌東東的風格很強很有視覺衝擊力


做成宗教的是索尼吧。。。索尼的粉絲買產品是最靠信仰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VAIO 的新品 VAIO Z Canvas?
索尼nex 5r和富士X100,如何選擇?
如何評價PlayStation網路平台PSN收入已佔索尼遊戲部門收入的將近一半?
如何評價索尼MDR-100ABN耳機?

TAG: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 | 蘋果公司AppleInc | 任天堂Nintendo | Palm | 索尼Sony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