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界、科技界頻曝一些專家睜著眼睛說瞎話,他們究竟怎麼了?
01-22
正在審理中的謝根榮騙貸案中的「假玉衣」事件,否認有地溝油能加工成偽食品油回到餐桌,前者有泰斗級的鑒寶專家,後者有這方面的兩位院士級人物,可謂最典型最讓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了。是無知,失誤,還是無恥?這樣錯,按行規,該如何處理,是不是還涉嫌犯罪?
一切向錢看……
文物界不但有著很深的派系門戶糾葛,更有巨大的利益分配問題。首先,文物鑒定專家是個什麼概念?這一點國家相關部門就沒有一個定性。目前僅有職稱規範,即正研、副研之類。這既不能反應專家的文物鑒定水平,又不能區分何為文物鑒定專家,何為博物館學專家。既而混為一談,統稱文博專家,其實這裡面區別很大。其次,文物局是清水衙門,公務員待遇我不談,僅按業內收入頗豐的故宮而論,據我所知正研一個月不過萬八千塊。試問,一件高端文物藝術品在市場上能值幾何?高者過億,低者百萬,而贗品呢?不過百元。專家鑒定為真品,就能賣至少數百萬,且欲求者眾;鑒定為贗品只能賣百十元,且無人問津。這中間的利益價值相距甚遠,你怎麼能僅僅憑月薪萬元的專家的職業道德去約束?再次,專家與專家間、博物館與博物館間甚至省與省間,還存在著巨大的派系門戶之爭。相互踩估、排擠、爆料的現象此起彼伏。上至國家鑒定委員會,下至博物館內部,這個現象是普遍的。因此文物鑒定專家睜著眼說瞎話好不稀罕。
比不過史學
為了利益。。。。可以把自己的良心賣掉
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一個某方向的研究者並不因為出了研究成果就自然人格高尚起來。
我覺得其中很可能有一個因素:沒有所謂媒介素養,不了解現在的媒體,以為還和以前一樣,說兩句違心的話迎奉一下,雙方都滿足了,沒有其它人知道誰說過什麼,造不成什麼大的影響,也沒人會追究~
過時了。
為了利益和所謂的虛名出賣人格,這類人枉稱學者
推薦閱讀:
※培訓出來的ios工程師,簡歷真的必須造假才能找到工作嗎?
※除了斷章取義外還有還有哪些方法能以真實的故事製造出偽史?
※樂聚機器人技術核心在哪裡,機器人行業這是怎麼了?
※我有個朋友喜歡玩復刻或高仿表,我怎麼在他再次向我安利復刻表時候作出有說服力的拒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