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經都晦澀難懂?
以我愚見寫下
懂有兩層意思,在知乎里,沒有得阿羅漢以上的無學果位,也包括我,都不敢說懂佛經,即使各位比較熟悉的某部經書,因為佛學是親證,只有親證了才能說知道或者懂了。 例子就是六祖大師,慧能大師未悟之前,據說很少看佛經的,連接觸都少接觸怎麼能說懂呢! 懂的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讀而懂,但是,高深的佛第一義沒有親證也是不可能懂的。例如「心生萬法」、「無常」、「空性」,這些我認為都需要證悟的,非僅僅讀經書而懂。(佛陀當年,自己都說說法幾十年,實際上沒有說過法。也如《西遊記》里,無字真經沒人認得,卻要哭求有字經!) 遇到樓主這樣的讀不懂佛經的問題,我經驗是這樣的,讀不明,我就慢慢讀,慢慢琢磨,背誦,貴在持之以恆。你會慢慢剎那某個時候明白一些的。說難者,皆是魔說.
什麼事情,要去親自實踐.如同小馬過河.
佛祖說,成佛最容易.這…佛經在文字上應該屬於那種簡單的文言文吧。較之儒家以及道家經典來說。
因為佛經是翻譯文學,所以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有「五不翻譯」的原則。
一、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自在等六義;又如阿羅漢,比丘等,一個名詞含有多種意義,故不翻含義。 二、秘密不翻:如佛經中的一切陀羅尼神咒,是諸佛菩薩於禪定中所發出的秘密語,一詞含攝無量義,中文根本就沒有適當的詞句,可以表達其中所含的奧義,故不翻。 三、尊重不翻:如般若,雖然可以譯名智慧,但這種能夠透視諸法實相,親證人生真理的智慧,並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三乘聖眾的智慧,亦望塵莫及;為了顯示般若的尊貴,避免人產生誤會,所以直接用原音,不譯其義。 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可以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但古的譯經大德,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顯示佛道的殊勝,令讀者特別注意!所以後來譯經的人,亦隨順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 五、此方無不翻:如庵摩羅果,是古印度當地的一種果實,其他地區沒有,所以不翻。其實,庵摩羅,是清凈無垢的意思,可譯為清凈無垢果。(此斷百度)不是都難懂,百喻經還是挺好懂的
記得一位法師開示時講到現在大眾對佛教名詞的種種誤讀誤會,曾一聲嘆息:「哎!你們就是古文底子太差了」……接觸的越多越覺得有道理……
不過題主問題描述中的例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什麼不譯為《到達彼岸的智慧心經》或《到達智慧彼岸之攻略》或《智慧助你到達彼岸》?
給您這樣一個視角:
古代譯師們對佛經進行漢化翻譯時,有「五不翻」之說,為:一、秘密故,如陀羅尼。
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三、此無故,如閻凈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古代對佛經的翻譯,除主譯師外還有數位「助理」,多人共同對詞義、讀音、漢語字詞選用等細節進行斟酌處理,是非常嚴謹的工作。
佛陀還不一定知道「然並卵」「不明覺厲」「嗨森」「神馬都是浮雲」這幾個詞說什麼呢
http://www.theqi.com/buddhism/GL1/index.html
為什麼《論語》晦澀難懂?《論語》:我就一語錄,有什麼不好懂的?為什麼《尚書》晦澀難懂?《尚書》:我把方言和口吃都記下來了你還想怎麼樣?為什麼詩經樂府唐詩宋詞晦澀難懂?以上諸君:哥,我們就是流行歌曲來著……所以, 為什麼佛經晦澀難懂呢?語言差異嘛~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他的文字表達通常不是很順的白話文,感覺很多表達都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跟他同時代的一些文人,為什麼不會這樣呢?再說到佛經,為什麼不能翻譯成人話呢?半文半白的讀起來怪怪的。難道佛經不是為了給人看的?
應該是文言文比較難懂吧,如果不是把印度佛經翻譯成文言文,而是現代標準英語,估計會更容易理解一點
我也多補充一點:佛法三藏各種經論浩如煙海,有入門級的,就象故事書一樣,也有真正晦澀難懂的,也有看似淺實則深的(比如《心經》,很多人很容易就背過了,字字清楚,但內中深意又有幾人解得)。
所以說佛經難懂不能一概而論。當然如果覺得文言難讀,就另當別論了,這是另外一個大話題。白話佛經,可以嘗試下,支持你!
因為當時不說現在的白話吧 符合當時的文體什麼的
因為佛法是不該用世俗的邏輯去思考的,佛經也很難用世俗的文字傳情達意。
大部分人是不能解脫的
因為佛學說實話屬於「哲學」的範疇 而不是所謂的宗教學 哲學的東西一向高深晦澀 當然也不一定 有些人就特別容易讀懂佛經
因為他們都超脫了,而我們沒有,所以我們不懂,或者說懵懂。
有的時候,不需要讀懂。沒有人懂得別人,更不用說,那個是佛了。
佛有佛的語言,可以感受,無須說出。佛都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現在的佛經都不允許隨便改字句,改一字句就是非法。所以幾千年下來……你就覺得晦澀了。
《金剛經》中的這幾段文字最能回答樓主的這個問題了: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因為當時的語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遠不及現代的語言表意清晰。
首先,來源不同。被稱為經典的佛書只有阿含部據說是釋迦摩尼所寫,其它佛經都是其它部派所撰寫。比如《金剛經》是世親、無著所著釋,鳩摩羅什《金剛經》則是根據龍樹所釋本,而菩提流支等人則是根據世親、無著本翻。但羅什本《金剛經》是流傳最廣的。
其次,翻譯原則不同。鳩摩羅什、玄奘這樣的大翻譯家都有確立自己的翻譯原則。竊以為《心經》已經是古時候翻譯的最高峰了。
再次,翻譯者水平不同。雖然很多佛典只寫了一個翻譯者的名字,但是他們的背後是一個龐大的翻譯集團,不能否認其水平是良莠不齊的。
最後,佛經多讀幾遍,熟悉了也就好了,畢竟這是翻譯體,不能要求太多。推薦閱讀:
※誹謗修得無想定的聖者會有什麼樣的果報?
※關於凈土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 念佛和稱佛名號的區別?
※學佛法後覺得人生空虛、害怕鬼怪怎麼辦?
※助印《佛說入胎經》的疑問?
※晚上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做了極惡的夢,深夜驚醒,內心生出恐怖,請問各位老師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