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經都晦澀難懂?
前面的同學們,都說得差不多了,佛經的翻譯總在千年之前,同今天使用的中文已經完全部一樣了。所以很多佛學專業的要求是梵文、巴利文或【古典】中文。閱讀英文佛經的確是個很好的方法,因為不過百年歷史,我們比較容易看得懂。遺憾的是,中國人還是比較容易體會中文的美好,所以在明白大意之後,誦讀傳統經文是件很美好的事。
曲學多辯唄,我覺得諸位還是別讀佛經了,千萬別挖個坑自己跳進去。
今天身體不適,多寫了幾個答案,這個問題下的回答闡明了鄙人對佛教的看法。為什麼批判佛教時有人說不讀佛經沒有資格討論佛教,沒讀過古蘭經的我們卻大肆批判伊斯蘭教呢? - 信仰
那個答案雖然調侃多,但其實是鄙人認真想過並體會過的。不同意也不要和本人辯論,原因簡單說了,愛信不信。。雖傳說佛很將就,宣言人人得而度之,其實不然。佛本身相當講究,看人下菜碟,不論是看佛經還是修佛,都講究性情,講究悟性,講究古文基礎,缺一不可。
我怎麼覺得大部分佛經都這麼簡明易懂?大部分佛經,從《四十二章經》到《地藏經》到《藥師經》,基本上有簡單文言文基礎就能讀,能看懂西遊的絕不會覺得這些經書有什麼難;即便是金剛經,文字也非常淺顯。當然內容很深,佛自己也說,「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這麼深奧的內容,文句卻都如此簡短,還琅琅上口,越想越對鳩摩羅什佩服得五體投地。至於《楞伽經》、《瑜伽師地論》等等,那確實是艱深,但無論如何已經比《相對論》《微積分》簡單上幾千倍了。要知道佛面對的問題,是整個宇宙最本質的答案,這種難度,怎麼也不能說晦澀吧?
1)因為我們福德資糧不夠。南師曾說,福報大智慧一定大。宗薩欽哲仁波切說,看一段經文看不懂,做大禮拜後反過來再看比以前理解了一些。2)佛經翻譯的唐宋居多一些,在我們看來的古文是當時的唐宋白話文,除了文學專業和對古文頗有造詣的人,我們這一代的教育對傳統文化的修為學起來可能會有些吃力。3)對佛法缺乏系統的學習和認知,需要理解其中的各種名詞解釋。4)南師說經文翻譯標準雅信達,忠於原文,通達,優美,三方面都做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是因為我們這代的文學語言功底下降得厲害的緣故。我們有幾個人有基本的文言功底的?
佛經浩瀚,很少佛教徒能把佛經全部讀完,能讀懂的更是少之又少。現存佛經有很多是後人杜撰的,由於這些人不通佛理,亂編一通,造成前後矛盾,把人讀得暈頭轉向。佛教法師只好採取歐陽竟無的研經方法「佛學是結論後的研究,不是研究後的結論」,天馬行空自行發揮,最後引經不引文,註明根據某一本經典。
佛教的大藏經非常雜亂,同一件事常常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前言不搭後語。既然是佛親口所說,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前後矛盾。有些法師,實在讀不懂大藏經,只能標榜自己是專弘凈土法門,再忽悠信眾「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總概括。」由於佛教徒沒有幾位有能力通讀大藏經,只能跟著人云亦云。
大藏經為何十分雜亂?因為在大藏經中,幾乎每一本經都有幾個抄本,例如阿彌陀佛到底發過多少願,有說廿四願,也有卅六願和四十八願。古本太多,全是文言文。為何不把佛經翻譯成白話文?其真實目的是「不讓你懂」。因為若翻譯成為白話文,你就會看出其中的雜亂無章和錯誤百出,正常理性的人是無法信受的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彌勒則是賢劫第五尊佛。最後身菩薩,需住兜率天觀察時節因緣,降神母胎受生長大,示現出家修行,最後一夜金剛喻定現前,究竟成佛。在妙法蓮華經中,有一段敘述八歲龍女即身成佛的故事,請問龍女是賢劫第幾尊佛?請問龍女是最後身菩薩嗎?請問龍女具足大丈夫相嗎?
大乘佛教的佛經,從學術角度來看,絕對是偽經!佛經開頭都要寫上「如是我聞!」表明是阿難尊者所集經藏儘是親承佛前所聽所受。但阿難尊者只有活120歲,而大乘經典是在佛陀過世250年後才陸續出現,此時阿難尊者早已不在人間,但這些大乘經典卻大言不慚寫上「如是我聞!」,根本是欺世盜名,坑害眾生。佛經雖平實但理深。如楞嚴經所說:是心見非是眼見,既有結論也有思維分析過程及實例,但是難於理解、接受。而沒有楞嚴經等展開說的佛經基礎,直接看金剛經、心經等結論性的佛經,當然覺得是晦澀難懂。
首先要明確一下,我們討論的是佛經。對於非佛經,並不在本答案的討論範圍內。請看一段巴利三藏中佛陀親口訴說修行者最終實證涅槃過程的經文:
知乎專欄-巴利三藏-經藏-長部-戒蘊品-沙門果經
以上的經文節選中,除了一些概念名詞外,沒有任何可看不懂的地方。而佛陀甚至因為害怕大家聽不懂,用了明確的比喻來說明對應的狀態,有的甚至不止一個比喻。而就算是那些常識性的名詞,在其他的經中也都有平易近人的解釋,甚至你可以直接去維基百科或者上座部佛教百科查詢,相信對於正在閱讀本答案的你來說,大概理解意義應該完全不是問題。而如果你基本上能明白這段節選,那相信你閱讀整個巴利三藏基本都不會有什麼大的障礙。
本質上,佛陀傳播的是一種方法,並不是所謂哲學。所以正如題主所說,晦澀是不利於傳播的。所以無論從文字還是概念上,佛經都不會故意晦澀,因為佛經是留下來給後人實踐用的。佛經大多是音譯,音譯,你怎麼懂?
本質上無外乎通過對話和故事講道理。
比如漢傳佛教《大藏經》中的表達方式,就是幾百年前的。但人類的語言一直不斷地在變化,每年都會產生很多新的辭彙。同樣的,每年也會有很多的辭彙被淘汰。
從語言層面上講,一些佛經的表達方式,甚至從唐朝到現在依舊如此。所以,讓我們現代人去了解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表達方式是很難的。本來佛經的內容就很深奧,然後加上這樣的表達方式,對我們現在人來說學習佛經會非常吃力,這樣就導致很多人不想去學習。
但佛經的本意不是這樣的。譬如:梵文版《時輪金剛》中,佛就故意地把語法結構打破。因為那時候的很多學者,特別喜歡文字,特別執著於文字的表達方式。他們在寫佛經的時候,為了表現自己的文學水平,就會像寫詩一樣去寫佛經。結果導致一般的老百姓都看不懂,只有少數學者才能看得懂。佛住世時就存在這個問題,所以,為了打破這些人對文字的執著,佛故意把《時輪金剛》中的一些句子顛倒過來。這樣做,是為了向我們傳遞,只要內容能夠講得出來,用什麼樣的表達方式、語言都沒有問題。所以,佛經當中經常提及不要執著文字。
另外,從佛教歷史層面來說,可能因為過去學佛的人知識水平、層次都比較高。對他們來說,用這樣子的方式寫或者翻譯,或者去理解的話可能更容易一些。
因為文言文是一種比較低級的複雜的語言 語法結構不足以表達複雜的邏輯思維過程,所以寫的人不懂自己在寫啥,讀的人更不懂。
有很多術語都不是字面意思,而且也不是現代人的理解,所以很難懂,不知有好多說容易懂是從哪來的
有句話叫「道不可輕傳」,這些經書搞的這麼晦澀難懂其實是他們故意的,裡面一大堆隱喻,就是希望只有悟性的人才能看得懂。
這個和現在的全民普及教育,人人可以讀書,知識沒有邊界 這類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法緣沒結足。結足了就好懂了。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敢肯定,不說到一百遍,你【認認真真】讀五十遍,每多讀一遍就會多一點領悟。
如果真的是平白的大實話,一會使人少了敬畏之心,二則丟失了妙法和美感。就是讓你看不懂才好糊弄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