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學的是什麼?
我有個疑問,佛教徒學習的究竟是什麼?佛祖的精神?歷代高僧的佛經?遇到事就口稱阿彌陀佛的能否稱為佛教徒?還望解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吾今後夜當般涅槃。汝等。今者最後見我。最後受化。最後合會。汝等。從今更不見我。我亦不復見於汝等。
汝諸比丘。止莫憂悲。一切所愛稱意之物皆當離散。
諸比丘。生法 有法 有為法。差別法 覺知法。因緣所生敗壞之法。若不滅者。無有是處。
諸比丘。假使久住會當去矣。
諸比丘。凡有生者無不有死。一切諸行 無有常定究竟不變。
諸比丘。生死是苦 涅槃是樂。汝若欲令未得者得。未達者達。未證者證。當勤求之。
諸比丘。勤修方便慎莫放逸。諸佛世尊以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一切助道善法。
是故汝等當受我化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基礎上,學佛信佛的人,平心而論,自己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嗎?沒有人信的,都是張開嘴巴自欺罷了。如果你說相信,盲目信是沒有用的,這個裡頭沒有弄清楚的話,說信佛,那是自欺又欺人。所以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的佛法,各宗各派的修持,一切的方便聖境界,基礎就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
很多年前,一位很有名的大法師,在一次寺廟中出了問題時,他公開演講說:「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好幾百人都聽到了。有人回來告訴我,令我不勝感嘆,這位法師固然是有感而發,但他說的也是真話。初學佛的人勉強還信因果,但是對於因果是盲目的迷信,真正的因果,本身都在遭遇,但是自己沒有看清楚,還自稱學佛,不要自欺了。其他的各種宗教徒,真信因果或真信上帝嗎?不一定,多數是在那裡自欺。 如六祖,有一天要弟子拿出一包錢放在禪房桌上,晚上打坐時,有一刺客進來。六祖說:前生我只欠你錢,沒有欠你命,錢在這裡。這個人沒有殺他,反而皈依了他。所以多生累劫所造的業債都要還的,連佛陀也是一樣,雖已經成了佛,也還了好幾次債。又有好多成就的祖師,也都是還了債才走的,像木訥祖師也是被人毒死的......這種例子好多好多。修持境界愈高的修行人,對於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愈明白、愈清楚、愈畏懼。《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那麼生命的價值在哪裡?我經常講,佛學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什麼叫三世?三世就是現在、過去、未來。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只是生命的一段,不管是活一百年、活十年、活一年,都是一次偶然的現象,這叫作「分段生死」。其實我們的生命,過去無數生做過什麼,都是輪轉變化來的,未來還有未來的生命。這次或者變男人、變女人,或者做生意、做官,或者討飯,這個現象有因果的,是現在、過去、未來三世的因果。前生帶來的種性,變成自己現在一生的遭遇;現在造的業,又變成來生的果報。 說到「六道輪迴」,任何世界上的生命,最基本的分類有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像我們人啊,馬啊,由胞衣生出來的,是胎生;雞、鴨、鵝、飛禽等,由蛋孵出來的,是卵生;像蚊子,靠水或濕氣生的,是濕生;像天人、地獄,是化生的,由生命的變化作用變出來的。這是簡單的分類,我們人是胎生的一種,胎生要有靈魂配合,那麼其它的雞鴨魚一樣嗎?和我們一樣。那我們也會變雞鴨魚嗎?這中間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與你前世今生的思想、情緒、行為有關,錯綜複雜的各種因果關係,因緣成熟,就變成六道輪迴現象。 哪「六道」呢?一是「天道」,很多是在太陽系統以外的天人境界,譬如我們講的上天、神仙。二是「阿修羅道」,其他宗教講,與上帝同等力量存在而對立的是魔鬼。所謂魔鬼,在印度的梵文就叫阿修羅,也享有天人的福報,但是瞋心很大,脾氣很不好。等於說我們社會上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有的非常慈悲善良愛人,這是接近天人境界,有些人則非常壞、非常狠,則是接近阿修羅、魔道的行為,是跟天人對立的。再下來就是「人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這是六道裡頭的「上三道」。 四是「畜生道」,比人低一點的生命,也叫傍生,不像我們站起來用兩腳走路,他們要靠四個腳走路,像豬、牛、犬、馬等,所以叫傍生,低一級了。再下來,第五是「餓鬼道」,有時候有形有象,有時候看不見,不容易分辨。有許多生物,像海裡頭的鯨魚啊,體積越大,它要取得能維持生命的糧食越困難,這等同餓鬼道的境界。有些鬼是有福報的,本事也很大,比畜生道要舒服。六是「地獄道」,生在黑暗中,譬如深層的海底,或者生存在泥土下面的那些生命,這個是地獄境界。 這六道的生命是簡單的分類,生命在六道輪迴,詳細的分析不止六道。譬如佛經又講生命有十二類,包括胎、卵、濕、化四生,還有「有色」,有看得見的,像我們人,畜生等,有顏色、有形象,有物理、物質的作用;「無色」,沒有形象、看不見的生命,餓鬼等等是肉眼所看不見的;「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十二種生命的分類。釋迦牟尼佛當時又沒有儀器,怎麼能分析得那麼清楚?事實上我們現在科技也證明了這些生命的存在,分析起來很多很多。 大家不要盲目迷信,認為求佛、求菩薩,或者求神、求上帝可以保佑你。自己做了錯事,以為馬上到廟裡燒個香,或者到教堂做禮拜就可以懺悔贖罪,這是笑話,不可能的。你想想嘛,買一包香不過幾塊錢,再弄幾根香蕉,一共不到一百塊吧?跪在佛菩薩、上帝前面禱告了半天,想要股票發財,又想要家人平安,要保佑我的丈夫好、女兒好,什麼都要好。拜完了,幾根香蕉還帶回來給孩子吃。難道菩薩、上帝是貪污鬼嘛?而且貪污得很小氣,拜他就會幫忙,就會讓你懺悔,不拜他的就不理,這叫什麼菩薩、上帝啊?連普通人都不如。所以說不是這個道理啊!剛才提到佛告訴你,「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一切自求多福,「無主宰,非自然」。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我們中國文化,尤其信佛的人應該曉得,佛教的基礎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面。如果信佛卻不了解這個道理,那麼你說信佛,根本是迷信。三世是指前世、今世、來世。前世的前世還有數不完的前世,來世的來世還有連綿不盡的來世。六道輪迴包括天道、修羅道、人道(上三道),以及畜牲道、餓鬼道與地獄道(下三道),每一個生命就依他自身所作為,感得各式各樣的因果報應,生生世世不停地在宇宙間輪迴轉世,這是佛教根本的道理所在。 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類警句,我們小時候都念過的,這便是因果觀念。佛說:「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但是這因果觀念,全是由佛教傳來的嗎?不是!中國固有的上古文化,也早已有了,《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正是因果觀念的明顯表示。由這種因果觀念的推演,發展出中國幾千年來一貫的教育目標,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然而時代不同,現在這種良好的教育目標幾乎已喪失殆盡,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傳授,遲早要出問題的。不管你是皇帝也好,乞丐也好;或者挑蔥賣蒜作小生意,開銀行,辦貿易公司,做大買賣,那都是職業不同,無論你作什麼,人都要學做人。我常常跟一些從政的朋友講,不要說做官難,把人做好了,做官自然容易。上台做官要做人,下台一鞠躬也要做人。做人別做絕了,做絕了不會有好下場。中國人的教育,一向是為了達成完善的人格道德標準,這個標準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因果觀念相通,也和孝道思想同流。而佛教的許多理念,尤其菩薩道的提倡,無不是從此種因果觀念和孝道思想立論,擴而充之,神而明之,而臻於淋漓盡致的地步。
一個家庭能夠常做好事,後代子孫一定好,如果你使壞,喜歡做缺德事,就算現在聰明能幹、富貴榮華,將來後代子孫必然要糟。這是真的哦!我這輩子幾十年來,因果報應的事情看多了,很多都是現世報。錯事幹下去,沒幾年光景便自食惡果,慘兮兮的,只是平常不好意思說明罷了。所以我們小時候受傳統文化家庭教育有句話:「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方寸地指的是良心,就是說為人必須心地善良,後代方能得福。 佛教講因果涵蓋三生,每一個人自己的前生、今生、來生,由此形成一條無窮盡的橫線,和剛才所提祖先、父母、我、後代兒孫的豎線,又交叉成一十字架。其實,依據因果輪迴、角色變易的道理來看,自己的前生、今生、來生同自己的上一代、這一代、下一代,二條因果線往往是彼此重疊,一而二,二而一的。所以中國民間長久以來,充滿了三生因果,七世夫妻,乃至世世互為兄弟,互為夫妻的傳奇故事,所在都有。所謂一切皆由因果、因緣而來,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隨人自取。「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怨不得人。 《佛教的孝道思想》 佛學建立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輪迴的學說上面,在座各位相貌不同,思想各異,都是因果使然。所謂三世,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 早在佛學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易經》也講到因果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再看西方古老文化,同樣也是建立在因果上,因為因果律是宇宙間的根本法則。馬克思、達爾文,乃至弗洛依德等,許多人都曾經試圖推翻心物合一的因果律,結果許多人也因懼怕因果而發狂。 《中國文化和佛學八講》 我再三強調,《維摩詰經》同《法華經》《藥師經》《地藏經》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維摩詰經》高如陽春白雪,《地藏經》有人不願意看,認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可是《地藏經》最難懂,所以《楞嚴大義今釋》沒翻譯經中關於地獄的一段,因為怕眾生難以相信。 如果徹底了解地獄,真可以修行了。在座諸位學佛的,自問真的相信三世因果嗎?不要自欺,有時不大信吧!你真的相信地獄嗎?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一般人勉強信了,但求證很難,除非到了三禪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那才差不多會真相信。《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首先我們要了解,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佛法講的因果是講三世,認為生命是連續不斷的,不是現在這一生,佛在別的經典里答覆過這個問題。有人問過佛說,為什麼世界上有許多人做好事,結果卻那麼慘呢?佛說因為他過去的惡業還沒有報完,所以先還這個惡報的債。他現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將來或他生來世要去收帳的。 講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為看不見的原故。其實很容易看,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可不是神通啊!不要瞪起眼睛,以為有個法子傳你。你只要看看我們自己一生就曉得了,尤其我們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們中年所遭遇的環境,是年輕時候已經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輕及中年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把人生分三個階段,二十歲前當前生,二十到四十當這一生,四十到六十當後生。這個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或者看近一點,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現在生,明天就是來生。 我們很多同學常常跑來跟我開玩笑,老師啊!我前生究竟是什麼變的?我又沒有神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見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報,「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難之處就是這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它承認生命是永恆的,但生命的現象則是變來變去的。 禪宗的頓悟觀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學禪,而且每個年輕人學禪,都等在那裡開悟。還有個同學說,已經坐了一個月了,怎麼還沒有開悟?我說慢慢等吧!再等下去吧!《金剛經》現在告訴你,你看懂了吧!要把過去、現在,自己身心的業報清理完了,開悟的那一點消息才會來,所以永嘉禪師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我們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結果。所以《金剛經》這一點,大家不要輕易的看過去了,這是反轉來告訴我們,要如何修持才有結果;必須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業報,智慧才能啟發。過去生的業報沒有消減,智慧是啟發不了的;因為你還在受罪,所以不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會大徹大悟。 整理自《金剛經說什麼》 我經常問,佛學的基礎在哪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是所有佛學的基礎,這是個大科學。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得佛學,都在瞎扯!也不相信因果;而你們只粗淺的曉得因果報應,其實隨時隨地都是因果,沒有因果關係,這個世界一切都不成立,法律、政治、經濟、醫藥、建築、飲食男女,統統都在因果關係中。 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講報應,做好事的人上天堂,做壞事的人下地獄。那麼,因果誰作主的?誰判案讓你報應?佛教不承認有人審判你的罪,判你下地獄上天堂。為什麼不承認?因為這是因果的道理,是個大科學,上天堂下地獄,六道輪迴,三世果報,都是我們自主的。我們學佛,是要認識生命自主的東西,這個自主不是你現在想作主就做得到的,所以修行的重點在這裡。 我一輩子研究哲學宗教,為什麼重點在佛法呢?中國儒家、道家跟佛家一樣,但是沒有佛交代得清楚。佛已經修證悟道,知道我們一切眾生、所有一切生命、整個的宇宙,有個總的共同生命,是不生也不滅的,永遠不變的。這個在哲學上,中文翻譯叫做「本體」,一切生命的六道輪迴,分段的生與死,只是這個本體的變化現象。 《人生的終點和起點》我經常說,學佛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必須相信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思想。
前年借用佛光別院講課,我鄭重提出,後世學佛顛倒因果,而且坦白地說,少有學佛的人真正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好一點是迷信,差一點,,老實說,就是不信。 有位大法師好幾年前在善導寺公開演講,講了一些很傷心、也是很真實的話,他的話還算客氣,他說;「現在一般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他當時對事務性有所感慨而發。當天有位居士聽了跑來告訴我這句名言,他說把他肚子笑痛,眼淚也笑出來了。肚子痛是因為這個話太好笑,罵盡天下人;眼淚笑出來是因為講得好傷心。 的確,一般信佛的人真是如此,包括在家出家。自己確切反省,真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了嗎?不見得吧!如果真相信,你的行為做法絕不是這樣做喔!明辯因果是重要的一件事。 我經常跟青年同學講到道德觀,大家說現代青年人沒有道德觀念,我說我反對,怎麼沒有?古今中外,道德情操不變,道德的觀點兩樣,如果說現代人沒有道德觀念,你真是同我一樣糊塗! 人類過去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講因果律、報應;現在的道德是經濟的價值觀念--有沒有價值。你不能認為價值觀念不是因果道理。懂得觀點兩樣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開始怎麼去領導?你光想返古,用舊的因果律觀點迎合未來時代,培養道德情操,無異背道而馳,幾乎把每一代的善念變成焦芽敗種,這是我們教育錯誤的責任。老一輩大多被舊教育不求新、不求變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後一代,罪過很大。我們要知道如何開發後一代道德的基礎,倫理的觀念情操一樣,就是方式不同,趕快變更自己的方式。 《宗鏡錄略講》
就算不想超脫輪迴那也要做個好人讓自己好過一點
讓世界多一點愛
不要那麼早滅亡對於想要好好學的不反對羅漢一個人離開輪迴鼓勵菩薩帶著人一起走希望有佛常住普度眾生這就是佛家的思想主要學習、修習的是三十七道品。
至於念阿彌陀佛是北傳的觀點,原始佛教和上座部佛教沒有,也不念阿彌陀佛。
在流行上座部佛教的國家和地區修習止觀的比較多,也有學問僧,專門做佛學上的研究,不論居士還是出家人持戒是必須的,那是美德的訓練方式方法。
三十七道品可以參考雷迪西亞多的《阿羅漢的足跡》。
每個人的根性都不同,都走在不同的路上。
沒有一條路是直的,畢竟受業的影響,每個人的福德和慧德都有不具足的地方。但只要心正,所有的彎路都是佛道的累積。有八種正: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裡的正,更多是中正的意思。就是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去了解佛法,不偏不倚的態度去做人做事和修行。只有與佛教相關的信息都可以了解,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一門,很快自己就能有判斷力和智慧,轉彎為直。王陽明說過一句話:順應自己的本性,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要別處再求一個凌駕於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好好生活,好好做人,聽到自己內心善的聲音,聽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召喚,也就夠了。不要去向外求,一切本自具足。放下失落,放下渴望。明白了——你是你所尋。佛陀的教法是四聖諦,分別是苦諦、集諦、滅蹄、道諦。一、苦諦
諸比丘,何謂苦聖諦?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什麼是生呢?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都有誕生、產生、出現、生起、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丘,那稱為生。
諸比丘,什麼是老呢?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都有衰老、老朽、牙齒損壞、頭髮蒼白、皮膚變皺、壽命損減、諸根老熟,諸比丘,那稱為老。
諸比丘,什麼是死呢?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都有死亡、逝世、解體、消失、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捨棄、命根的毀壞,諸比丘,那稱為死。
諸比丘,什麼是愁呢?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愁、悲傷、苦惱、內在的哀傷、內在的悲痛,諸比丘,那稱為愁。
諸比丘,什麼是悲呢?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聲悲嘆、高聲哀呼,諸比丘,那稱為悲。
諸比丘,什麼是苦呢?任何身體的痛苦感受、身體的不愉快感受或由於身體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為苦。
諸比丘,什麼是憂呢?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於心理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為憂。
諸比丘,什麼是惱呢?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惱、大憂惱,以及由於憂惱、大憂惱而感受到的苦痛,諸比丘,那稱為惱。
諸比丘,什麼是怨憎會苦呢?在這裡,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討厭的、不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懷惡意者、心懷傷害意者、心懷擾亂意者、心懷危害意者,與這些人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怨憎會苦。
諸比丘,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在這裡,任何人有想要的、喜愛的、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懷善意者、心懷好意者、心懷安慰意者、心懷安穩意者、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親,然後喪失了與這些人的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愛別離苦。
諸比丘,什麼是求不得苦呢?諸比丘,會遭受生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生,希望我不要投生!』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老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老,希望我不要變老!』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病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病,希望我不要生病!』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死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死,希望我不要死亡!』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愁、悲、苦、憂、惱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愁、悲、苦、憂、惱,希望我沒有愁、悲、苦、憂、惱!』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是指什麼呢?它們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簡而言之,這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這稱為苦聖諦
二、集諦
諸比丘,何謂苦集聖諦?
造成投生的是愛欲,它伴隨著喜與貪同時生起,四處追求愛樂,也就是:欲愛、有愛、非有愛。
諸比丘,愛欲在那裡生起,在那裡建立呢?
在世間有可愛與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愛欲就在那裡生起,在那裡建立。
在世間什麼是可愛與可喜的呢?在世間眼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眼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眼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眼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諸比丘,這稱為苦集聖諦。
三、滅諦
諸比丘,何謂苦滅聖諦?
那就是此愛欲的完全消逝無餘、舍離與棄除,從愛欲解脫、不執著。然而,諸比丘,如何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呢?
在世間有可愛與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就在那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什麼是可愛與可喜的呢?在世間眼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眼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眼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眼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諸比丘,這稱為苦滅聖諦。
四、道諦
諸比丘,何謂導致苦滅的道聖諦?
那就是八聖道分,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什麼是正見呢?諸比丘,正見就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導致苦滅之道的智慧。諸比丘,這稱為正見。
諸比丘,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諸比丘,這稱為正思惟。
諸比丘,什麼是正語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諸比丘,這稱為正語。
諸比丘,什麼是正業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諸比丘,這稱為正業。
諸比丘,什麼是正命呢?在此,諸比丘,聖弟子舍離邪命而以正當的方法謀生,諸比丘,這稱為正命。
諸比丘,什麼是正精進呢?在此,諸比丘,比丘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降伏已經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使已經生起的善法持續、不衰退、增長、廣大、成就圓滿。諸比丘,這稱為正精進。
諸比丘,什麼是正念呢?在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身為身,去除對世間的貪慾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受為受,去除對世間的貪慾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心為心,去除對世間的貪慾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法為法,去除對世間的貪慾及憂惱。諸比丘,這稱為正念。
諸比丘,什麼是正定呢?在此,諸比丘,比丘遠離愛欲,遠離不善法,進入並安住於具有尋、伺及由遠離而生之喜、樂的初禪。平息了尋、伺之後,借著獲得內在的清凈與一心,他進入並安住於沒有尋、伺,但具有由定而生之喜、樂的第二禪。舍離了喜之後,他保持舍心,具備正念與正知,如此他以身[4]感受快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此快樂是安住於舍心與正念者所感受的。』他進入並安住於第三禪。由於舍離了苦與樂及先前滅除了喜與憂,他進入並安住於超越苦樂及由舍與正念凈化的第四禪。諸比丘,這稱為正定。
諸比丘,這稱為導致苦滅的道聖諦。
學智慧,智慧不是智力或者聰明,智慧在禪宗裡面是一個非常高的層次,達到了就可以明心見性,實證空性,遠離煩惱,遠離貪嗔痴,得大自在,自由出入世
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努力持戒精進修心回歸本源
個人以為學佛想學習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是佛真正的智慧。而所謂佛經、教條、戒律、念佛號、誦經、打坐修禪等等,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像渡河的船、是工具。個人還認為: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只是佛學大廈不可或缺的樓梯,但不是大廈頂層珍藏的寶藏。@法嘉宗智
施主,一路走好!
無緣,就只好走呀。
是緣分未到呀。
佛祖的聖道無人來求,不知施主要往何處?
=====================================================================
[P.1] 中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第一篇 根本五十經篇
第二十六 聖求經
[0224a03]
如是我聞。——[0224a04]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此,眾多比丘往尊者阿難之處。往白尊者阿難曰:「尊者阿難!我等從世尊之面前聽聞說法已久!尊者阿難!我等若於世尊之面前得聽法談者是為榮幸也。」〔阿難曰:〕「若然,諸賢!應往婆羅門蘭摩伽之庵,其處於世尊之面前,得聽法談。」「然!尊者!」彼等比丘應諾尊者阿難。爾時世尊由舍衛城行乞食後,從行乞而歸,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我等同往東園鹿母講堂以作日中安息。」「奉教!」尊者阿難 [P.161] 應諾世尊。如是世尊與尊者阿難為日中之安息同往東園鹿母講堂。如是世尊日暮由宴默而起,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我等同往弗巴庫達伽(東浴室)河沐浴。」「奉教!」尊者阿難應諾世尊。於是世尊與尊者阿難為沐浴同往弗巴庫達伽河。於弗巴庫達伽河沐浴後,一衣而起,以乾身體。其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彼婆羅門蘭摩伽庵即在附近,世尊!彼婆羅門蘭摩伽庵甚為可愛。世尊!婆羅門蘭摩伽庵是甚清適,世尊若以慈愍而往婆羅門蘭摩伽庵者是幸也。」世尊默然而許。如是世尊即往婆羅門蘭摩伽庵。時眾多比丘為法談而集合於婆羅門蘭摩伽庵。於是世尊立於門外,以待法談終。世尊知法談終矣,即以咳謦輕彈門閂作示。彼等比丘(聞聲)即為世尊開門。於是世尊走進婆羅門蘭摩伽庵,坐於所設之座。著座已,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今為何法談而聚會耶?汝等談話中於何部分而中斷耶?」〔彼等曰:〕「世尊!其時世尊到,我等即有關世尊之法談而中斷。」〔世尊曰:〕「善哉!諸比丘!如汝等善男子以信而離俗出家,為法談而聚會者,甚為至善。諸比丘!聚會者有二種所作:一是法談,二是聖默也。[0225a09]
諸比丘!此等有二種求:聖求及非聖求也。諸比丘!如何是非聖求?曰:於此 [P.162] 有一人,自生法而求生法、自老法而求老法、自病法而求病法、自死法……愁法、雜穢法而求死法……愁法、雜穢法也。諸比丘!如何為生法?曰:妻子是生法,婢僕是生法,山羊、羊是生法,雞、豚是生法,象、牛、馬、牝馬[1]是生法,金、銀是生法。諸比丘!生法實為此等之諸依,於其處彼被縛,令狂,貪著,自生法而求生法。諸比丘!如何為老法?曰:妻子是老法,僕、婢是老法,山羊、羊是老法,雞、豚是老法,象、牛、馬、牝馬是老法,金銀是老法。諸比丘!老法實為此等之諸依,於其處彼被縛,令狂、貪著,自老法而求老法也。諸比丘!如何為病法也?曰:妻子是病法,僕、婢是病法,山羊、羊是病法,雞、豚是病法,象、牛、馬、牝馬是病法。諸比丘!病法實為此等之諸依。於其處彼被縛,令狂、貪著,自病法而求病法也。諸比丘!如何為死法?曰:妻子是死法……乃至……象、牛、馬、牝馬是死法。諸比丘!死法實為此等之諸依。於其處彼被縛,令狂、貪著,自死法而求死法也。諸比丘!如何為愁法?曰:妻子是愁法……乃至……象、牛、馬、牝馬是愁法。諸比丘!愁法實為此等之諸依。於其處彼被縛,令狂、貪著,自愁法而求愁法。諸比丘!如何為雜穢法?曰:妻子是雜穢法、僕婢是雜穢法、山羊、羊是雜穢法,雞、豚是雜穢法,象、牛、馬、牝馬是雜穢法,金、銀是雜穢法。諸比丘!雜穢法實為此等之諸依,於其處彼被縛,令狂、貪著,自雜穢法而求雜穢法。諸比丘!此非聖求也。[0226a13]
[P.163] 諸比丘!如何為聖求?曰:於此有一人,自生法而知於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自老法而知於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自病法……自死法……自愁法……自雜穢法而知於雜穢法之患,以求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諸比丘!此是聖求也。[0227a03]
諸比丘!予亦於正覺以前,於未正覺菩薩之時,亦自生法而求生法,自老法而求老法,自病法而求病法,自死法而求死法,自愁法而求愁法,自雜穢法而求雜穢法。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何故予自生法而求生法,自老法而求老法……乃至……自雜穢法而求雜穢法否?然,予自生法而知於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自老法而見於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自病法……自死法……自愁法……自雜穢法而知於雜穢法之患,以求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0227a09]
諸比丘!於是而後,予於少壯有漆黑之髮充滿蓬勃朝氣與活力青年之青春人生,於父母不樂,啼淚痛哭之中,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在家成為出家之行者。彼予如是為修行者,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而往阿羅羅迦羅摩仙人之處,往而白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言:『尊者迦羅摩,我願於此法、律,以 [P.164] 行梵行。』諸比丘!如是告之,阿羅羅迦羅摩答予曰:『尊者!當住之,此法於其處、於智者不久即等於其師,如得自知、自證、自達,如此之法也。』諸比丘!如是予不久即得直學其法。諸比丘!彼予以舉唇程度,於言所言程度之語,得智以說語言,以至語長老之語,且『我知見』且〔達〕自他共至處。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阿羅羅迦羅摩唯獨信此法——予是自知、自證、自達——不宣說,阿羅羅迦羅摩真是知見此法也。』諸比丘!如是予往阿羅羅迦羅摩之處。往而白阿羅羅迦羅摩言:『尊者迦羅摩,是如何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諸比丘!如是語時,阿羅羅迦羅摩宣說無所有處。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信,而予亦有信,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精進,而予亦有精進;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念,而予亦有念;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定,而予亦有定;非但阿羅羅迦摩羅有慧,而予亦有慧。然予對阿羅羅迦羅摩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其法,竭力於自證。』諸比丘!如是予不久遂自知、自證、自達其法。諸比丘!於是予即往阿羅羅迦羅摩之處。往而言阿羅羅迦羅摩曰:『尊者迦羅摩,汝是否於此程度即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迦羅摩曰:〕『尊者!予如是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予曰〕:『尊者!予亦如是程度自知、自證、自達此法。』〔仙曰:〕『尊者!我等見如是同梵行者,如汝之尊者,誠是榮幸、誠是幸福。如是之法予宣說自知、自證、 [P.165] 自達,為尊者自知、自證、自達;尊者自知、自證、自達其法,為予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之法也。如是予所知其法,尊者亦知,又尊者所知其法,予亦知。如是,如予尊者亦然,如尊者予亦然。來!尊者!我等兩人以守護此〔修行〕眾。』諸比丘!如是吾師者阿羅羅迦羅摩,置弟子予與自己同等,對予以最上恭敬、尊崇。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此法最遠只能涉達無所有處,而不得導於厭離、不得導於離貪、不得導於滅盡寂靜、智、覺、涅槃。』諸比丘!於是予不再信奉彼法、不滿足彼法故而離去。[0229a08]
諸比丘!如是予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而往鬱多迦羅摩子之處。往而言鬱多迦羅摩子曰:『尊者!予願於此法、律,以行梵行。』諸比丘!如是言時,鬱多迦羅摩子言予曰:『尊者!應住之,此法於其處,智者不久即等於其師,得自知、自證、自達如是之法。』諸比丘!於是予不久遂得直學其法。諸比丘!彼,予於舉唇程度,以言所言程度之語,得智以說智法,以至語長老之語,且『我知見』以〔達〕自他共至處。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鬱多迦羅摩子不僅獨以信宣說此法:予非自知、自證、自達住而宣說。鬱多迦羅摩子確真得知見此法也。』諸比丘!於此予即往鬱多迦羅摩子之處,往而言鬱多迦羅摩子曰:『尊者羅摩子,汝於如何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諸比丘!如是言時,鬱 [P.166] 多迦羅摩子以宣說非想非非想處。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非但羅摩子有信,然予亦有信;非但羅摩子有精進,然予亦有精進;非但羅摩子有念,然予亦有念,非但羅摩子有定,然予亦有定;非但羅摩子有慧,然予亦有慧,然予對羅摩子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其法,遏力於自證。』諸比丘!如是予不久遂得自知、自證、自達其法。諸比丘!於是予往鬱多迦羅摩子之處,往而言鬱多迦羅摩子曰:『尊者羅摩子!汝是如何程度即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羅摩子曰:〕『尊者!予如是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予曰:〕『尊者!予亦如是程度於自知、自證、自達此法。』〔羅摩子曰:〕『尊者!如是見同行者如汝之尊者,我等誠是榮幸、誠是幸福也。如是予宣說自知、自證、自達其法,尊者亦自知、自證、自達;尊者自知、自證、自達其法,亦予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之法也。如是之法,予所知,尊者亦知,尊者所知其法,予亦知。如是,如予汝亦然;如汝予亦然。來!尊者!汝當守護此〔修行〕眾。』諸比丘!如是鬱多迦羅摩子為予之同行者,而且將予以置於師之位,對予以最上恭敬、尊崇。諸比丘!如是予作是念:『此法最遠只能到達非想非非想處,此法不得導於厭離、不得導於離貪、不得導於滅盡、寂靜、智、覺、涅槃。』諸比丘!如是予不再奉行其法、不滿足其法而出去。[0231a04]
諸比丘!如是,予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遊化於摩 [P.167] 揭陀國,入鬱卑羅之闍那聚落。予於其處,見清適可愛叢林,流水清澄善築堤坡,誠是可愛之川流、四周實豐裕之村落。諸比丘!如是予作是念:『此地或實是可愛,叢林清適,河流清澄,善築堤坡,誠是可愛,而到處有豐裕之村落,實是欲精進之善男子,最適精勤之地也!』諸比丘!於是予趺坐於其處,作是念:『實是適於精進之地!』[0231a10]
諸比丘!如是予於自生法而知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生無上安穩涅槃,於自老法而知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老無上安穩涅槃。於自病法而知病法之患,以求無病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病無上安穩涅槃。於自死法而知死法之患,以求無死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死無上安穩涅槃。於自愁法而知愁法之患,以求無愁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愁無上安穩涅槃。於自雜穢法而知雜穢法之患,以求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而且於予知見生,『予之解脫不可動也,此為最後之生,今不再來此受生也。』[0232a03]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予所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寂靜、殊妙、慮絕、微妙,而唯智者所能知。然此眾生實是好執、執於愛著、歡喜執。而以好執、執於愛著,歡喜執者,此事,是依於緣,難見緣生〔之法〕。此事即靜止一切行,捨離一 [P.168] 切依,以滅渴愛,以去貪欲,滅而難見涅槃者。予若說法,其他者不能解此者,予唯有彼疲勞,予唯有彼困惑而已。』如是,諸比丘!予於此之驚嘆,顯說前人未聞之偈——『艱難之所得 如何當與說
身隨貪瞋者 難覺此等法 微妙逆世流 甚深細難見 欲染癡暗雲 所覆不得見』[0232a13]
諸比丘!實如是思慮,予之心傾向於無為,不傾向於說法。諸比丘!於此娑婆主梵天以其心知予之心,而作是念:『世界實將滅亡,世界實將毀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者之心傾向無為,不傾向於說法。』諸比丘!於此娑婆主梵天,恰如力強之人以伸屈腕,以屈伸腕,如此迅〔速〕消失於梵天界,顯現於予前。諸比丘!於此娑婆主之梵天,偏袒一肩,向予合掌曰:『世尊!世尊應宣說法,善逝應宣說法,亦有塵垢少之有情,不聞法故而衰退,彼等〔若聞法者〕,成為知法者。』諸比丘!娑婆世界主之梵天作是語。作是語〔已〕,更〔以偈〕曰——『不淨開穢法 嘗現摩竭陀
卿開甘露法 皆應諦聽此 離垢者覺法 例立山巖頂 普瞰人聚會 法成登高樓 願普眼者觀 有智慧之主 沈愁看眾生 請觀離愁者 慈觀生死惱 精進之勇者 [P.169] 一切戰勝者 精進世長者 一切無債者 宣說諸正法 大師世間尊 彼等成智者』[0234a02]
諸比丘!於是予知梵天之懇願,及因對有情之慈愍、以佛眼熟視世間。諸比丘!予以佛眼熟視世間,見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性、惡性、從順、不從順之有情,或見他界與罪過之怖畏而住。恰如於青蓮池,或紅蓮池,或白蓮池,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之生於水中,成長於水中,不出於水,潛於水中而繁茂;又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之生於水中,成長於水中,有等於立於水面;又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之生於水中,成長於水中,出水而立,不為水所污,如是,諸比丘!予以佛眼,熟視世間,見有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性、惡性、從順、不從順之有情,又或見他界與罪過之怖畏而住。諸比丘!於是予以偈答娑婆主梵天:『為耳者開甘露門
捨已信執持淨耳 梵天以慮有害予 不說人間正妙法』[0234a14]
諸比丘!於是娑婆主梵天作此念:『予得言明世尊從說法。』稽首予右繞忽而消失。[0235a02]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予應先為何人說法?何人迅速得體會此法耶?』諸比丘!如是予又生是念:『彼之阿羅羅迦羅摩實是賢者,心決定、智者也,長無垢 [P.170] 性,然!予當先為阿羅羅迦羅摩說法,彼將迅速得體會此法。』諸比丘!於是有天神,來告予曰:『世尊!阿羅羅迦羅摩既死七日矣!』於是予亦生『阿羅羅迦羅摩既死七日』之知見。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阿羅羅迦羅摩天性優異,彼若聞此法者即迅速得體會也!』諸比丘!如是予又生次之念:『予應先為於何人說法?何人能迅速得體會此法耶?』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彼鬱多迦羅摩子實是賢者,心決定,智者也,長無垢性,然予當先為鬱多迦羅摩子說法,彼能迅速得體會此法。』諸比丘!於是有天神來告予曰:『鬱多迦羅摩子昨夜死矣!』予亦生『鬱多迦羅摩子昨夜死矣!』之知見。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鬱多迦羅摩子天性優異,彼若聞此法者即迅速得體會。』諸比丘!如是予又生次念:『予應先為何人說法?何人能迅速得體會此法耶?』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予苦修精進時,彼五比丘對奉事饒益甚多,然予當先為彼五比丘說法。』諸比丘!如是予先為彼五比丘說法。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五比丘今在何處耶?』諸比丘!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五比丘住婆羅奈仙人住處之鹿野苑。諸比丘!於是予於鬱卑羅如意住後,而向婆羅奈行腳。[0236a04]
諸比丘!時有邪命外道名鬱婆迦,見予行腳於伽耶與菩提樹之間,於街道上,於是白予曰:『尊者!卿之諸根清淨,皮膚之色皎潔也。尊者!卿為何而出家耶? [P.171] 卿之師是誰?歡受誰之法耶?』諸比丘!予聞是語,以偈答邪命外道鬱婆迦曰:『予一切智者 一切之勝者
未污一切法 愛盡捨一切 已得於解脫 自覺誰為師 予乃無有師 無類可比者 人天之世界 無有可敵予 予乃應供者 世之無上師 唯一正覺者 得清淨寂滅 為轉大法輪 以往伽氏城[2] 盲闇之世界 以擊甘露鼓』[0237a02]
〔鬱婆迦〕:『尊者!尊者值是無限勝者,是自認者否?』〔予答:〕『若得漏盡者 彼等亦勝者
以征服惡法 故予是勝者』[0237a05]
諸比丘!如是說已,邪命外道鬱婆羅曰:『尊者!卿或實有如是。』搖頭於傍道而去。[0237a07]
諸比丘!如是予遊化而至婆羅奈之仙人住處,於鹿野苑訪五比丘。諸比丘!彼等五比丘遙見予來,見而相互約束曰:『兄!看!彼之沙門瞿曇來矣,放逸而捨棄精勤,趣於奢侈者,不必與彼問訊,不必起迎,不受取彼之衣鉢,但設座,彼若欲者即坐。』然!諸比丘!當予從近時,彼等五比丘即不得自守盟約。或者出迎予而受取衣鉢,又或者引予入座,又或者為予準備洗足水,或有於呼予之名,並以『尊者』敬稱之。諸比丘!於如是稱呼時,予言五比丘曰:『諸比丘!勿以其名稱如來,亦勿以尊者之稱呼予。諸比丘!如來是應供者正等正覺者也。諸比丘!注意諦聽, [P.172] 已得不死之法,予教之,予說法,汝等如所教,若如是行者,離俗出家修道之善男子不久即得於現法中以自知、自證、自達而住,成就無上梵行之境也。』諸比丘!如是說已,五比丘白予言:『尊者瞿曇!卿以彼威儀、彼道、彼苦行,不至越人法——殊勝之最聖智見,而且今放逸,捨棄精勤,趣於奢侈,如何得至越人法——殊勝之最聖智見乎?』諸比丘!聞是語已,予言五比丘曰:『諸比丘!如來非放逸、非捨棄精進、非趣於奢侈。諸比丘!如來是應供者、正等正覺者也。諸比丘!注意諦聽,已得不死之法,予教之,予說法,汝等如所教,若如是行,離俗出家之善男子不久即得於現法中以自知、自證、自達而住,成就無上梵行之境也。』諸比丘!五比丘再言予曰:『尊者瞿曇!卿得至彼威儀……特殊最聖智見否?』諸比丘!予再言五比丘曰:『諸比丘!如來非放逸……以完成無上梵行,於現法中得至自知、自證、自達而住。』諸比丘!五比丘三度向予曰:『尊者瞿曇!卿得至彼威儀……殊勝之最勝知見否?』諸比丘!聞是語已,予言五比丘曰:『諸比丘!汝等果由今於先知見予有如是光耀耶?』〔彼等應諾曰:〕『否也!尊者!』〔予曰:〕『諸比丘!如來是應供者、正等正覺者。諸比丘注意諦聽,已得不死之法,予教之,予說法, [P.173] 汝等如所教,若如是行,離俗出家不久,善男子即得於現法中以自知、自證、自達而住,成就無上梵行之境也。』諸比丘!予得令五比丘知之。諸比丘!如是教授二比丘時,三比丘前往乞食,三比丘所乞之食得以供我等六人〔之生活〕。諸比丘!予又教授三比丘之時,二比丘前往乞食,二比丘所乞之食得以供我等六人〔之生活〕。諸比丘!此等五比丘被予如是說,如是教後,於自生法而見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生無上安穩涅槃。於自老法而見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老無上安穩涅槃。於自病法而見病法之患,以求無病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病無上安穩涅槃。於自死法而見死法之患,以求無死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死無上安穩涅槃。於自愁法而見愁法之患,以求無愁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愁無上安涅槃。於自雜穢法而見雜穢法之患,以得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而且彼等生如次之智見:『我等之解脫不動矣!此是最後生,今更不復存在!』[0239a11]
諸比丘!此等有五種欲分,云何為五?依眼而所識、所欲、所愛、所好,當愛於相,以伴欲,以情唆於色;依耳而所識……以情唆於聲;依鼻而所識……以情唆於香;依舌而所識……以情唆於味;依身而所識,所欲、所愛、所好,當愛於相,以伴欲,以情唆於觸者也。諸比丘!此等五種欲分。諸比丘!如何沙門或婆羅門等,為此等五種欲分之所縛,令狂,貪著,不見災患、不知出離而享受者,應知彼等陷於不幸,以至破滅,於惡魔隨意所處理者也。諸比丘!恰如甚多野鹿落於罠網者,彼鹿陷於不幸,至於破滅,於獵師隨意所處理者也,以至獵師不能如其所欲而脫,如是,諸比丘!如何沙門或婆羅門等,為此等五種欲分之所縛,令狂,貪著,不見災患,不知出離而享受者,應知彼等陷於不幸,至於破滅,於惡魔隨意之所處理者也。諸比丘!如何沙門或婆羅門等,不為此等五種欲分之所縛、不為狂、不貪著、 [P.174] 以見災患,以知出離而受用者,應知彼等不陷於不幸,不至於破滅,不於惡魔隨意之所處理者。諸比丘!恰如甚多野鹿,不落罠網,彼不陷於不幸,不至於破滅,不於獵師隨意之所處理者,而且以至獵師者,得知如其所欲而脫。諸比丘!如是,如何沙門或婆羅門等,不為此等五種欲分之所縛,不為狂,不貪著,以見災患,以知出離而受用者,應知彼等不陷於不幸,不至於破滅,不於惡魔隨意之所處理者。[0240a12]
諸比丘!恰如野鹿於山林中漫步,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眠,何以故?諸比丘,彼等不在獵師之獵域故也。諸比丘!如是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以成就初禪而住。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眼,至不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尋伺已息,於內清淨,心成一向,無尋,無伺,定生喜樂,以成就第二禪而住。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根絕魔之眼,至不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不染於喜,住於捨,正念、正智,而以身正受樂,即聖者之所謂『捨、念、樂住』以成就第三禪而住。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至不為惡魔所見者』諸比丘!再之,比丘以捨樂,捨苦,先已以滅喜憂,以不苦不樂而成捨念清淨以成就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色想,以消滅有對想,以不作意種種想,故成『虛空無邊』以成就虛空無邊處。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虛空無邊處,成『識無邊』以成就識無邊處……乃至……出離 [P.175] 一切識無邊處,成『無何存在』以成就無所有處……乃至……出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乃至……出離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且由彼之智見,知漏滅盡。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者,遠離世間之纏縛者。』彼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臥,何以故?諸比丘!不在惡魔之領域故也。」[0242a02]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私以為首要學習的,是不誹謗佛祖的精神、歷代高僧的佛經、遇到事就口稱阿彌陀佛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