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字的右邊「聖」是「聖」的簡體嗎?

《說文》:「聖,汝、穎之間,謂致力於地曰聖。從土從又。讀若兔窟。」

請問:「聖」的本義是什麼?「聖」與「聖」的讀音不同,為什麼會簡化為同一字?「怪」字的右邊是什麼?


簡體聖,似是聖字草書楷化。

古字聖罕用,爲怪字聲旁,與聖無關。由聲近的扢(摩)、搰(掘)、塈(塗)、尉(按,熨)等猜測,大概就是翻土、摩田(平整土地)一類勞作,《論語》所謂「耰而不輟」。


此二者不是同一個字,具體關係可以如下理解

  1. 聖 本字讀作 kū (後作為「聖」的合併字出現)
  2. 聖 本字讀作 shèng

從字形上去看二字的造字本義,會更容易區分開來。

聖( kū),甲骨文中,像雙手執土,在篆書中變成單手。對於聖(音哭)的主流解釋有以下兩種:

1、土地神,基於「主天者為神,主地者為聖」(我沒有找到此話的來源)

2、墾田、挖地,基於漢字字形,手作用於地。

………………………………………………………………

以下虛線部分為個人觀點,特此說明

我盡量把其他實料呈現之後

再以特別方式,標註了自己的不同理解

親愛的知乎夥伴,可以從中擇取你認為有意義的說法。

聖(音哭)的甲骨文,跟「供奉」的「供」,寫法很像,只是手中執的東西不同。

聖(音哭),像雙手恭敬地捧土高高舉起。可以理解為,「聖(音哭)的甲骨文是雙手執土的一場祭祀、祈福活動」。

那個負責主持祭祀、溝通天意教化萬民的人,就叫「聖」。就負責占卜的人,叫作貞人。道理一樣的。

『聖』當初只是一種職業,負責主持祭祀溝通天意,或者說他們是少數開掛的人。

『聖』其了不得的地方,在於開智比普通先民早,在重要場合負責主持與天溝通的彙報大會(祭祀)。

能讀懂自然氣象變化規律(上天的語言),再把這些信息記錄和傳授給民眾。

他們的話,能幫助人們順應自然、趨利避害。這種人擱現代,就是先知的角色啊,能不受眾膜拜嗎?

共、聖(音哭聖)所從的廾,雙手而已,所持東西不一樣。根據雙手高高舉起「土」,猜測這是一場祭祀活動。為何會有這樣的猜測?因為是從文化層面上來說的,「土」與「天」相對,「土」對於先民來說是孕育萬物的場所,到了春秋戰國時候,雙手高舉獻「土」約等同於獻城。「土」本身自帶一種莊重的意境,雙手高高舉起「土」,有一種特別的儀式感。重點不是「廾」,而是雙手裡面的東西。哪怕從字源來說,「土」字也有「男性生殖器」一說,有一種古人對「男根」繁殖生衍崇拜在裡面。

聖(音哭)的解讀暫時結束

………………………………………………………………

隨著歷史的車輪向前,社會運轉過程中,與天溝通的特權逐漸與皇權合併。

天下之大,唯王獨尊,君權天授,君王是上天的子嗣,只有君王才有資格組織祀天大典。

『聖』作為一種職業,其神權屬性漸漸被剝離,而其教化萬民的尊者、先師身份得以保留。

古人以耳聰目明為睿智。「聖」是一個「耳」,一張「口」,在「壬」之上,強調耳朵和嘴巴的突出地位。

上圖引用知名古文字學者、書法家康殷先生《文字源流淺說》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壬」,表示高處、高台。

「壬」表示高處

高台之上,有一個人耳朵特能聽,嘴巴特別能說,古人稱這樣的人是『聖人』

商周以後的聖人,指的是「周公旦、老子、孔子」這類為民呼告,啟發民智,教化眾人的人。

《荀子?臣道》「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應卒遇變,齊給如響;推類接譽,以待無方,曲成制象,是聖臣者也」

從字形上可以看出兩者不是一個字,但是從字形演變中,可以看出兩字內在的聯繫。

『聖』和『聖人』代表的是不同歷史時期先於民眾開智的人,他們把自己對自然、社會的認知經驗宣告給大眾,他們同樣受到民眾的推崇和尊重。

往期漢字文化內涵推薦文章:

  • 100多年前王國維參編的小學教材,太美了
  • 漢字里的24節氣,「清明」
  • 漢字里的24節氣,「穀雨」
  • 孩子更能讀懂古人造字的密碼


推薦閱讀:

怎樣快速查閱《說文解字》?
方言是不是可以創造漢字?
「彼」形旁為「彳」,「此」形旁為「匕」,「彼」與「匕」音同,「此」與「彳」音近,這是巧合嗎?
為什麼漢字中動物的腳都是長在左邊?

TAG:漢字 | 古文字古漢字 | 諧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