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閩南語歌曲(台語歌曲)中有很多都是以告別、遠行、打拚等為主題,這背後有怎樣的文化歷史背景?

看到網易雲音樂里的一條評論說,「閩南語老歌裡頭出現最多的是:站台、惜別、海岸、流浪、去鄉、打拚、心愛、痴情、燒酒」,似乎都是背井離鄉有關,這些音樂蘊含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呢


離鄉背井等等題材可以參考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鄉下的年輕人出外到大都市打拚(EX:嘉義到台北)

其實就類似大陸的年輕人到北上廣打拚的概念

但是因為以前交通,通訊都不發達,沒辦法像現在這麼方便

一去可能就是渺無音訊個幾年,等到功成名就還怎樣才會還鄉

所以這種歌特別能勾起鄉愁,

站台就是火車月台(歌曲:車站),不難理解吧,有些古代那種折柳送別的意味在

打拚的話,參考"愛拚才會贏","堅持"等等,背景在台灣經濟騰飛時期,類似大陸改革開放~現在

當時人們普遍心中充滿希望,只要努力就能換得豐碩的成果,買房成家等等

過程雖然艱辛,頹喪的時候聽聽這些勵志的歌,睡醒哭完又是一條好漢繼續上

其實這階段國語歌曲也是挺多的,類如:明天會更好,

從這些歌也能略窺一二當時台灣的經濟環境和國際處境,

我都很納悶,到底是在怎麼樣的環境下才唱的出明天會更好這種充滿希望的歌


其實所有的元素就只是一個背景而已。本省人與外省人不對稱的經濟情況。

同樣的時期,外省人在聽什麼? 歌頌青春浪漫美好的校園民歌。當年是三百萬難民來台,治理到自己富得流油,原本土地上的主人苦情度日。一塊僅僅三萬六千平方米的土地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

但這群土匪卻反過來教訓說是自己建設台灣。呵呵~


我最喜歡聽 黃乙玲的黃昏的故鄉。很有味道。

早期閩南語歌 日本味很重。就是拿日本歌曲來重新填詞。

雨夜花我也很喜歡,我喜歡悲傷的歌曲。


我覺得離鄉以及送別類的苦情歌只是單純地照搬日本演歌的主題。打拚或許與台灣當時經濟騰飛的時代背景有關。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八三夭樂團?
鄭智化的水手到底是不是抄襲的長渕剛 GOOD BYE 青春?
如何評價陳昇的新專輯「歸鄉」?
范曉萱為什麼沒有成為天后級別的頂級偶像?
如何評價南拳媽媽NQMM組合和其新單曲《東山再起》?

TAG:閩南語 | 台灣音樂 | 台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