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抗日戰爭中的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發生在1938年6月到10月,是抗戰時期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期間,中日雙方投入的兵力超過130萬,飛機超過500架,軍艦超過100艘。廣義上的武漢會戰不僅僅局限在武漢地區,還包括了河南、江西、安徽等與武漢戰局有關的戰場。

武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日軍攻陷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後,武漢就逐漸成為了國民政府新的政治、軍事中心。當時,國民政府組織了人員、物資的西遷行動,而由於交通工具有限,大量物資囤積在武漢,來不及運往重慶,武漢因此成為戰時中國資源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武漢是當時華中地區的交通中心:平漢鐵路直通華北,粵漢鐵路直通華南,東部長江水道直通華東,西部長江水道直通西南。

日本當然能夠看出武漢的戰略價值:如果迅速佔領武漢,就可以一舉擊垮國民政府的抵抗意志,摧毀或奪取中國最重要的戰爭資源,掌控中國的交通命脈,儘早實現速戰速決目的,解決中國問題,以加快推進其更為龐大的南進或北進計劃。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對日軍入侵的抵抗行動十分艱難。為了奪取武漢,日軍出動了第2軍、第11軍,分別經大別山、長江兩岸進攻武漢,同時,日本第三艦隊出動大批艦艇,從長江進攻。國民黨雖投入了上百萬軍隊,但在武器裝備質量上與日軍差距較大,因此在與日軍對抗中並未佔得上風。國軍打的勝仗不多,其中,國民黨第4軍、第66軍、第74軍等部隊在萬家嶺包圍、重創日軍106師團,算是比較好的一個戰例。而更多的情況是:國軍鎮守的很多地區都被日軍攻佔。此外,會戰後期,日軍從廣東沿海登陸,切斷了中國抗戰物資的運輸線,並從南部威脅武漢,這也是導致國民黨軍隊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武漢會戰雖以國軍的失敗而告終,但它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目前,學界對日軍在武漢會戰期間的準確傷亡數字存在爭議,但可確信,日軍傷亡至少達到數萬人的規模。為了打贏武漢會戰,日軍可謂不惜血本,投入了陸、海、空軍的大批主力部隊。戰爭期間,日軍不斷從後方抽調兵力,其國內預備隊也日漸減少,戰役後期,日本本土只有一個師團可投入戰爭,物質資源的消耗也急劇增長。日本可謂捉襟見肘。此戰後,日軍對中國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有所削弱,速戰速決的計劃逐漸破滅。

而當時的中國軍民,利用國軍在武漢外圍對抗日軍的時機,加快了抗戰物資、工業設施的西遷行動,儘可能多地保存了未來作戰的本錢,同時,日軍由於消耗過大,已難以成功殲滅向西撤退的中國軍民。因此,武漢會戰為中國贏得一個重要的喘息之機,促成了中國此後的長期抗戰。

總之,武漢會戰期間,中國在戰術、戰役上最終敗給了日本,但在戰略上卻有很大的收穫。

以上論述均為個人觀點,若有新看法,歡迎指教。


武漢淪陷於10.25,岡村寧次騎馬率軍入駐武漢,日軍雖然勝利,但此次戰役成功為國民黨把物資運抵重慶,為此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成為吹過的牛逼,並逐漸把佔領的土地變成燙手山芋,維持成本居高不下,至此之後三次與國民黨談判試圖利益最大化,從第一次的咄咄逼人到第三次的無計奈何,國民黨就是不投降不和談,日軍由此將有限的兵力用來佔領維持佔領地,被拉入戰爭泥團難以脫身。

作為一個武漢人,每年10.25的防空警報是恥辱,也督促著我們砥礪前行,不能重演祖國被侵虐,家園被洗劫的悲痛歷史。


武漢會戰里有很多不願意被國共雙方多提但是又值得品味一番的壯麗。從在武漢天空中為中國抗戰浴血長空的蘇聯空軍飛行員(如果我沒記錯武漢會戰是有蘇聯援華飛行員對日軍飛機採取撞擊戰術犧牲的)到本應該值得大書特書的富金山之戰。當然國共兩黨都不願意多提發生在武漢會戰堪稱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在對陣日本侵略軍大部隊(師團/旅團)級別戰鬥中最好的1次交換比。

宋希濂不愧是我認定的抗戰時期國共軍級將領中的第一號戰將。拿著不但沒有恢復元氣還被抽調了火炮的71軍頭很鐵的跟蝗軍13師團對錘,戰果嘛,蝗軍自己個憋著不說但是

主力瞬間當替補。這種事情,你懂的。

宋希濂這一仗是打得很有他特色的。


從戰術角度講:國民黨和日軍打的都不錯。

戰略方面。國民黨略勝一籌。

八路軍、新四軍等趁此良機敵後大發展!!!

武漢會戰日軍到底損失多少人!

整個武漢會戰,日軍華中派遣軍總傷亡應該在5.5萬人—7萬人之間,同時還有10多萬戰病人員。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3960

楊曉辰

2015-08-18 08:48

來源:澎湃新聞

關於抗日戰爭歷次會戰,中國軍隊到底殲滅多少日軍一直充滿爭議。其中武漢會戰日軍的傷亡人數,更是爭議頗多。

國軍誇大戰果?還是日軍隱瞞傷亡?

由此可見,關於日軍傷亡情況,日本自己的《戰史叢書》和當時的軍一級的傷亡調查表都有隱瞞傷亡的習慣。

要想了解歷次會戰中日軍的傷亡,應該參考日軍師團、聯隊一級的戰報或者日後編寫的基層部隊史,尤其是日後編寫的部隊史。

這些部隊史都是結合原始戰報、陣中日誌、將官、軍官日記編寫的,有的部隊史會保留詳細的戰死者名單,有的直接精確到戰死的時間和地點。它們與《戰史叢書》相比,具有更大的可信度。

101聯隊聯隊長 飯塚國五郎 廬山被擊斃

103聯隊長 谷川幸造大作 萬家嶺戰役8月瑞昌被60師當場擊斃

第106師團第145聯隊第2大隊長 福島橘馬少佐 1938年8月9日武漢會戰「萬家嶺大捷」擊斃

第106師團第145聯隊第3大隊長 內海暢生少佐 1938年8月9日武漢會戰「萬家嶺大捷」擊斃

日軍106師團 參謀長 成富成一大佐 10月9日被獨立第九旅在萬家嶺擊斃

106師團第113聯隊 隊長 田中聖道大佐 1938年薛岳所部擊斃於萬家嶺戰役

工兵第106聯隊 隊長 茶村秀男中佐 1938年薛岳所部擊斃他於萬家嶺戰役

106師團 大隊長 町田少佐 被第4軍90師擊斃於萬家嶺戰役大金山下

106師團 大隊長 福島少佐 被第4軍102師擊斃於萬家嶺

106師團 大隊長 寺川少佐 被第4軍90師擊斃於萬家嶺扁擔山

106師團149聯 聯隊長 津田大佐 被第91師機槍連連長余強斌擊斃於萬家嶺城門山

106師團145聯隊 聯隊長 市川洋造中佐 1938年擊斃於萬家嶺戰役

第113聯隊長 田中大佐 1938年7月擊斃於金官橋前沿

第145聯隊長 川大佐 1938年7月擊斃於金官橋前沿

二十二聯隊三大隊大隊 大隊長 永井中佐 1938年被一O三師第一營 黃梅地區松山口攻克2625、3120高地的戰鬥中擊斃

少佐 稻田次郎 在中國湖北,被王勁哉部128師擊斃

第13師團騎兵聯隊 聯隊長 川坂 1940年11月,被朱再明部149師擊斃於大洪山沙河砦扁

《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人民出版社出版)完整記述了原國民黨高級將領陳誠在抗日戰爭期間的重要回憶。

全書分三個部分:回憶國民政府(包括陳誠本人)組織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具體事略;陳誠於抗戰期間主政湖北的親身觀感和詳細情況;陳誠在抗戰中的日常言行紀要以及與蔣介石等在抗戰中的往來函電。

反思武漢會戰的失敗原因

武漢會戰從持久消耗的戰略上看,仍不能不說是成功的;但在戰術戰鬥方面,缺點的地方還是很多。而且失敗的情形,屬於偶發的過失者少,屬於覆轍重蹈者多。語有云「失敗為成功之母」,這是說糾正過去失敗的經驗,自然可以達成後來的成功。但如前車之覆並不足以為後車之鑒時,則反覆失敗的悲劇自不能免。

中間指揮單位過多,就是歷次會戰失敗的一大原因。這一痛苦的經驗,我們老早就知道得很清楚。但到武漢會戰時,中間指揮單位不但沒有減少,反倒更加多了。

師上有軍、軍團、集團軍、兵團,以至戰區長官部,真是極疊床架屋之能事,欲其不誤事機,又如何可能?

爭名譽、爭地位,是官僚主義的遺毒,然而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如不因勢利導,可能引起離心離德的後果。為了團結抗戰,兩害相權取其輕,疊床架屋的安排,正是有所不得已。

對於這個問題,我曾提出「自請降級」的建議,也很難得施行。所以終抗戰之世,指揮單位太多的問題,一直未獲解決。

作戰的唯一要訣,就是爭取主動,就是要「制人而不制於人」,在戰略上是如此,在戰術上也是如此。滬戰的最大成就,就是在戰略上我們已經做到這一點;但是談到戰術,則主動落到我們手裡的,可就絕無僅有了。

本來抗戰只是被迫而起的應戰,本質上是以弱敵強不得已的被動戰爭,所以在戰略上我們不能不取守勢,然為爭取主動,又不得不在戰術上取攻勢。這一辯證式的原則本極正確,可是輪到實行,就往往無所措手。

《孫子·虛實篇》:「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這真是微乎神乎,談何容易。普通都是能攻者始能守,今我既取守勢戰略,足見其戰略攻勢之不可能,不能攻之守,欲使「敵不知其所攻」難矣。

故不能攻之守,必采多為之備的守勢,其結果就是「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此即所謂備多力分。在備多力分情形之下,難合「五則攻之」的條件,又安能戰術上取攻勢乎?

戰略上既取守勢,戰術上又難取攻勢,其必無往而不陷於被動,乃為不證自明之事。被動是兵家之大忌,然而卻是強弱不敵戰爭中弱者無所逃避的命運。我們偶然也能捕捉到良好的戰機,爭取主動,造成幾次局部的勝利,但這只是偶然的例外罷了。

三軍聯合作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即已發展成功的新形勢。因為我們沒有海軍,長江非但不是我們的「天塹」,反而資為敵用,牽制了我們大量的江防部隊,結果還是防不勝防,可笑之至。

而沿江重鎮,在敵海軍炮火協同轟擊之下,尤感不易守御,這是武漢會戰和淞滬會戰同有的一大劣勢。至於我們的空軍,戰鬥意志雖然很強,可惜兵力懸殊,制空權始終操在敵人手裡。所以在陣地作戰的士兵,終日在敵機威脅之下作戰,倍增攻擊上的困難,尤其補給增加困難使士氣也因此大受影響。

因此,使我們得到一個教訓,就是:三軍聯合作戰是現代戰爭的一個特質,沒有強大海、空軍配合的陸軍,縱然精銳,也終歸無濟於事。

優勢兵力,不能專就量言,質的關係尤為重要。我們抗戰動員的兵力,在任何一次會戰中,都比敵人多幾倍。即如武漢會戰,光是九戰區指揮的部隊,最多時有七十多個師;而敵人使用部隊,據先後發現之番號計算,總計不過七個師團。其所以能以少擊眾者,除裝備關係外,就是因為素質的優越。反過來看我們自己,部隊雖多,但量的優勢每為質的劣勢所抵消,徒然虛糜餉糈,並無補於敗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為至理名言也。

武漢會戰中,王陵基軍團及第三十軍團孫渡、張沖兩軍,均因素質太差,甫經接觸即潰不成軍;而滇軍盧漢所部,未經接觸,僅聞敵機之聲亦即潰散——以致連累素質較優的部隊也無法達成任務,而造成全盤的失敗。故素質是部隊的命脈,與其多而烏合,不如量少而精,反而能在疆場上發揮戰力。因此,精兵主義是我們國防建設必須拳拳服膺的一大原則。

協同動作是作戰制勝的一大要訣。三軍協同姑且不談,單就陸軍而言,各高級將領往往各行其是,而缺乏禍福與共的共同犧牲精神。武漢會戰剛剛開始的時候,有一次在蓮花洞我曾召集第二兵團高級將領談話,即特彆強調協同動作的重要性。

記得當時的話題是從敵人譏笑我們陸軍只有一師人說起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部隊是一師一師的單獨作戰,不知協同作戰,不知發揮大軍的全部力量,結果幾十百個師只等於一個師。

我想用這個話激勵我們的將領,不要給敵人留話把。後來在戰場上,協同動作的表現雖比較有進步,但並不夠理想,連敵人也都看穿了我們這一點,寧不可嘆。參加武漢會戰的將領鹿鍾麟和李漢魂,也曾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的意見是:

協同一致為戰鬥勝利之要素,在典範令中已有明切指示,我最高領袖亦曾一再告誡。惟有少數部隊,迄今惡習仍未全除,如對友軍危急,不實時加以協助;奉命援助,亦多敷衍塞責,故每予敵以各個擊破之機會。又如兩軍銜接處,多因推諉而生空隙,尤易為敵所乘……去歲十月二、三兩日瑞武路作戰時,我一二四師左翼已挺進至陽扶尖、華山尖之線,遮斷公路,左翼進至龍潭大戶李家。此時,正面之敵被我壓迫於南田畈一隅,集殲之期已近,然以會攻部隊之徘徊不前,致令功虧一簣,殊屬遺憾。

缺乏協同精神的最大原因,就是自私。保存實力是自私,功必自我觀念也是自私,怕代人受過也是自私……總之,自私害了我們的部隊、社會、公私團體以至整個國家。抗戰勝利後,在全面戡亂軍事中,我們竟被共產黨打垮,缺乏協同精神仍然是一個致命傷。看來我們不能去私,就休想爭取任何勝利。

用兵不如用民的道理,我們早就有此體認,組訓民眾工作也曾做了不少。可是民眾在戰地所發揮的力量,實在可說是微乎其微。有的部隊紀律太壞,無法贏得民眾的好感,固然是一個原因;而民眾知識程度太低,缺乏國家民族觀念,也是一個無可諱言的事實

再則,在暴君、污吏、豪紳、地主幾千年的壓榨之下,養成民眾苟且偷生的習性,「誰來了都納糧」的觀念先入為主,想要激起他們同仇敵愾的心,真是難乎其難。敵軍所到之處,偽組織即刻出現,認賊作父、為虎作倀的漢奸無時無地無之,可恥可痛孰有甚於此者?當然漢奸平日都是莠民,好人沒有當漢奸的;但是所謂好人,也多半寧願隨眾做順民,而不肯犯難當國殤的。如此民眾,欲其能在戰地積極支持作戰,未免可望而不可求。

長沙前清邑庠生鄒炳蔚預言敵如侵入武漢,即赴水死,以激勵其子侄矢忠報國,既而果然。

設使戰地民眾均能如鄒炳蔚,尚何愁強敵之不滅耶?因知今日之戰爭,能用民者勝;而用民的基礎,在於知識教育之普及與深入,未有文盲占人口十之七八的國家,而能應付現代對外戰爭者。

  1937.10——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將湘、贛、閩、粵、浙、鄂、豫、皖8省邊界10多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不含廣東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37.11.12——南京保衛戰、南京大屠殺。(11月5日上海陷落後,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指揮第六、第十六、第十八、第一一四等四個師團分3路向南京進逼。距離上海300多公里的南京處於日軍的威脅之下。

11日,蔣介石召集各路將領商討保衛南京的問題。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等大部份將領主張放棄南京。因上海和南京之間無險可守。而且中國軍隊主力在上海戰役中消耗甚大,戰鬥力的恢復需要相當時間。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對日作戰戰略是持久戰,並不在於爭奪個別城池的得失。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也主張放棄南京,不作「無謂的犧牲"。

可是這時唐生智卻站出來激昂地說:「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而且是國父之陵所在地。如果我們不戰就放棄南京,怎麼對得起國父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人願意守衛南京,我願意與南京共存亡。」唐生智本是湖南軍閥,過去曾二次參加倒蔣運動而被擱置。此次唐生智主動請戰,也是出於一種企圖恢復軍權之心。唐生智激昂的高調錶態,使其它將領都失去了反駁的勇氣。蔣介石當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城防司令,負責南京保衛戰。實際上即使日軍佔領南京,在戰略上也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由於9.18事變以後,蔣介石一直被貼著不抵抗的標籤,蔣介石害怕下令不戰而棄南京,又會被社會輿論和政敵指責為投降和賣國。所以蔣介石希望在南京進行一下象徵性的短期抵抗,以應付社會輿論。唐生智的看似愛國的高調,在道義上盡佔上風,使蔣介石不得不同意唐生智的死守南京作戰計劃。死守南京的作戰計劃造成了後來南京軍民的重大傷亡,是南京大屠殺的契機。12月8日,日軍佔領了南京的所有外圍陣地,形成了對南京的三面包圍,南京守軍的唯一退路只剩下北渡長江一條路。

可唐生智卻擺出了「背水一戰」的布陣,將長江上的渡船全部銷毀,自己斷絕了南京守軍的退路。唐生智還把三十六師布置在面臨長江渡口的挹江門,下令如果有人試圖向城外逃跑就開槍阻止。12月9日,松井司令向南京城內空投了「投降勸告書」,要求中國軍隊在12月10日以前投降,但中國軍隊沒有理會日軍的「投降勸告書」,於是日軍在12月10日對南京發動了總攻。南京的城牆高達20米,寬13米,一般的山炮無法擊破。日軍首先向地形上比較容易進攻的光華門發動攻擊,但守衛光華門的是最有戰鬥力的教導總隊。戰鬥十分慘烈,日軍曾一度佔領光華門,又被教導總隊發動反攻奪回。堅守中華門和雨花台的八十八師抵抗也十分頑強,到12月12日為止的3天激戰中,日軍傷亡人數多達7200餘人(死2600人,負傷4600人),但仍沒有能夠突入南京城內。12日凌晨,守衛雨花台的國軍精銳被日機偷襲轟炸,是日雨花台失守,各要點也相繼失守,日軍先後由光華門、中華門沖入城內。

12月12日傍晚7點,唐生智突然向各路守軍發出撤退的命令,自己也背棄了與南京共存亡的誓言,於12月12日傍晚8點,乘坐為他保留的最後一條小汽艇北渡長江逃走。唐生智的帶頭出逃引起了南京守軍的嘩然,本來大家都準備戰死到最後一個人,可是自己的司令卻在最關鍵時刻首先背信逃走,還有誰願意繼續拚命抵抗?南京守軍一下就發生總崩潰,完全失去了組織,官兵們開始各自設法逃命。

12月13日一早,日軍吃驚地發現曾頑強抵抗的中國軍隊忽然全部退走,日軍輕易沖入南京城內。下午2點左右,日軍的先頭部隊到達挹江門,發現挹江門外有成千上萬的逃兵和難民擠雜在一起試圖渡江,由於南京城內四處都是中國士兵脫扔的軍裝和武器,日軍認定有大量的中國軍人化裝成平民潛入「安全區」於是日軍向逃兵和難民們開火,造成血染長江的大慘案。由於在上海戰役中日軍多次遭到平民和學生組成的「便衣隊「的襲擊,所以日軍開始對「安全區」進行大搜捕,抓捕"便衣隊」。一旦抓捕到隱藏在「安全區」內的逃兵就處死,一些無辜的平民也因此被殺。此外,日軍還以缺乏糧食為由,殺害了很多投降的中國士兵,並開始了長達6個星期燒殺淫掠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唐生智(1889年出生於湖南東安,1970年4月6日死於長沙),字孟瀟,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他參加辛亥革命、討袁戰爭、護法戰爭和北伐戰爭等中華民國建國初期重要的戰爭,在中華民國建國期間到抗日戰爭開始時期擔任不同的重要職務,受銜到上將。在國共內戰末期他在湖南支持過中國共產黨,後他在湖南軍、政機構任職到湖南省副省長等。

在北洋軍閥時代唐生智屬於湘系軍閥,北洋軍閥撤出湖南後,唐生智任湖南省第四師師長,與當時湖南省省長趙恆惕不和,將趙逐出長沙,自領省長職。趙恆惕求救於當時在武漢準備東山再起的吳佩孚。唐生智戰敗,被迫退出長沙,決定加入北伐軍。

1926年6月2日他正式加入國民革命軍,被授任第八軍軍長,6月中既重新佔領長沙。湖南被佔領後任湖南省主席。1927年任武漢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軍委會七人主席團成員、武漢國民政府委員、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等職。

北伐戰爭勝利後他成為反對蔣介石的武漢政府的軍事主力。1927年11月12日在寧漢戰爭中他敗給了蔣介石,前往日本。1929年4月他又倒向蔣介石,參加蔣介石與桂系軍閥的戰爭,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第五路軍總指揮。

10月參加蔣馮戰爭,12月再次易幟聯合石友三反蔣,任反蔣的護黨救國軍第四路總指揮。戰敗後於1930年再次下野。

1931年任廣州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常委。九一八事變,他重回南京政府,復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1935年4月被授予上將銜。1937年11月日軍進攻南京時,他主張死守,蔣令其出任首都衛戍司令長官,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他聲稱要與首都共存亡,下令封鎖南京通往江北的道路,銷毀渡船,使得大量平民不能撤離。

12月12日他在未組織任何撤退的情況下,19點突然下達棄城命令,20點自己乘保留的汽艇逃跑。守軍失去指揮、軍心動搖,第二天南京陷落,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此後,唐生智在湖南閑居,研究佛學。1948年11月去南京、上海,向蔣介石建議與中共停戰和談,1949年他在湖南參加組織了「和平自救」運動,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員會」主任委員。領銜通電擁護湖南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在湖南省和中南軍區擔任各種軍、政職務,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他還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70年4月6日在長沙病死。)

1938.1.18——1月18日國民政府發表聲明,表明了中國的強硬態度:「全力維持主權與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復和平方法,如不以此原則為基礎,決非中國所能忍受。」日本在中國發表聲明後即日撤回駐華大使,中國也於1月20日撤回駐日大使,兩國外交系正式斷絕,德國陶德曼出面的調停以失敗告終。)

1938——日本近衛文首相發表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表示要整合日本、滿洲和中國的經濟圈。這就是後來發展成涵蓋東南亞在內的大東亞共榮圈口號的濫觴。

1938.2——蔣介石發表《抗戰必勝的條件與要素》,表達了抗戰是場持久戰的思想:「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兩個條件,就是我們抗戰必勝的最大武器。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我們現在與敵人打仗,就要爭時間。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三個月後,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

1938.1—6——徐州會戰 1937年12月,日軍侵佔南京後,第13師北渡長江,進至安徽池河東岸的藕塘、明光一線;侵略華北的日軍第2集團軍從山東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佔領濟南後,進至濟寧、蒙陰、青島一線。

日本大本營為打通津浦鐵路,先後調集約24萬人,實行南北對進,首先攻佔華東戰略要地徐州,然後沿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西取鄭州,再沿平漢鐵路(北京-漢口)南奪武漢。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先後調集約60萬人,以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以確保徐州。

徐州以南地區作戰 1938年1月26日,日軍第13師向安徽鳳陽、蚌埠進攻。守軍第11集團軍第31軍在池河西岸地區逐次抵抗後,向定遠、鳳陽以西撤退。至2月3日,日軍先後攻佔臨淮關、蚌埠。9~10日,日軍第13師主力分別在蚌埠、臨淮關強渡淮河,向北岸發起進攻。第51軍與日軍展開激戰,傷亡甚重,12日向澥河、澮河方向撤退。第五戰區以第59軍軍長張自忠率部馳援,進至固鎮地區,協同第51軍在淮河北岸地區頑強抗擊日軍。

同時,在淮河南岸,以第21集團軍第48軍固守爐橋地區,第7軍協同第31軍迂迴攻擊定遠日軍側後,迫日軍第13師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軍乘勢反攻,至3月初恢復淮河以北全部陣地。第21集團軍和第31軍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雙方隔河對峙。

徐州以北地區作戰 2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開始分路南犯。東路第5師從山東濰縣(今濰坊)南下,連陷沂水、莒縣、日照,直撲臨沂。第3軍團第40軍等部節節抵抗。第59軍奉命馳援,3月12日到達臨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協同第40軍實施反擊,激戰5晝夜,重創日軍,迫其向莒縣撤退。

西路日軍第10師長瀨支隊(相當於旅)從濟寧地區西渡運河,向嘉祥進攻,遭第3集團軍頑強抵抗,進攻受挫;瀨谷支隊(相當於旅)沿津浦鐵路南進,3月14日由鄒縣(今鄒城)以南的兩下店進攻滕縣(今滕州)。

守軍第22集團軍第41軍英勇抗擊,傷亡甚重,苦戰至17日,該軍守城的第122師師長王銘章殉國,滕縣失守。

台兒庄地區作戰 3月20日,日軍第10師瀨谷支隊南進連陷臨城(今薛城)、棗莊、韓庄後,不顧第5師和第10師長瀨支隊在其兩側進攻受阻,孤軍深入,向台兒庄突進,企圖一舉攻佔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台兒庄,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面,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谷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3月23日,日軍由棗莊南下,在台兒庄北側的康莊、泥溝地區與守軍警戒部隊接戰。24日起,日軍反覆向台兒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內。守軍第2集團軍頑強抗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第五戰區以第20軍團主力向台兒庄機動,拊敵側背,與第2集團軍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並令第3集團軍進至臨城、棗莊以北,斷敵後路。日軍為解台兒庄正面之危,速以第5師坂本支隊(相當於團)從臨沂馳援,進至蘭陵北面的秋湖地區,即被第20軍團第52軍卷擊包圍。

4月3日,第五戰區發起全線反攻,激戰四天,殲滅日軍瀨谷支隊大部、坂本支隊一部共「萬餘人。」其餘日軍殘部於7日向嶧城、棗莊撤退。

徐州附近地區作戰中國最高軍事當局令第五戰區集中兵力於徐州附近,準備再次聚殲日軍。日軍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牽制對方,主力向西迂迴,企圖從側後包圍徐州,殲滅第五戰區主力。

4月18日,日軍第10、第5師分別從山東嶧城(今屬棗莊)和臨沂西北的義堂地區南進,對守軍第2集團軍和第20、第3軍團及第27軍團第59軍實施牽制性進攻。守軍頑強抗擊,至月底,將日軍阻止在韓庄、邳縣(今邳州)和郯城一線。5月5日,日軍開始從南北兩個方面向徐州西側迂迴包圍。在南面,第9、第13師從蚌埠地區分別沿北淝河、渦河西岸北進,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屬河南)後,向江蘇蕭縣、碭山(今均屬安徽)進攻;第3師由蚌埠進入大營集地區,向宿縣(今宿州)進攻。在北面,第16師由山東濟寧渡運河,至14日,連陷鄆城、單縣、金鄉、魚台後,向江蘇豐縣、碭山推進;第14師從河南濮陽南渡黃河,陷山東菏澤、曹縣後,直插河南蘭封(今蘭考);同時,第10師將韓庄、台兒庄地區的作戰交由第114師接替後,在夏鎮附近渡過微山湖,向沛縣(屬江蘇)進攻。由於日軍已形成對徐州的四面合圍態勢,5月15日,中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

16日,第五戰區命令各部隊分別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19日徐州陷落。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6月6日佔領開封。為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9日下令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河水經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泛。日軍被迫向黃泛區以東地區撤退。會戰結束。

此役,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在台兒庄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採取積極防禦戰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禦,另一部置於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

隨後,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後期陷於被動。儘管如此,這次會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時間。

1938.3.23—4.8——台兒庄大捷 ((台兒庄及其附近地區的戰鬥是徐州會戰的組成部分,在方圓不足50公里的地域內,日軍瀨谷支隊先後投入第10、第5師團的大部分兵力,共3萬餘人。國軍直接投入這一地區的有孫連仲的第2集團軍和湯恩伯第20軍團支部隊近10個師,約10萬人,國軍數量上雖佔優勢,但由於武器裝備差,雙方的力量對比仍是敵強我弱。31日,國軍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國軍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

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國軍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國軍全線攻擊瀨谷支隊,浴血奮戰。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全部被殲。此戰擊潰侵華日軍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嚴重地挫傷了日軍囂張氣焰。)

1938.5——毛澤東發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 (2月份,蔣介石發表《抗戰必勝的條件與要素》,論述了中國的抗戰是一場持久戰)

1938.5.10——日軍佔領廈門。

1938.5.21——蘭封會戰 蘭封會戰是徐州會戰中的一個分支作戰,中國軍隊12個師的豫東兵團在薛岳指揮下在河南省蘭封地區對孤軍深入的日軍土肥原第14師團的進攻作戰。最後迫不得已掘開花園口黃河大堤,意圖以此阻滯日軍進攻,結果使當地百姓遭受了巨大傷害。蔣介石稱蘭封會戰為「千古笑柄」。

1938.5.29——中國空軍到日本空投傳單。

1938.6.9——花園口決堤 6月初敵陷開封,鄭州也危在旦夕。第一戰區長官部急向蔣介石建議利用黃河伏汛期間決堤,造成平漢路以東地區的泛濫,用滔滔洪水阻止敵人西進,9日黃河花園口決堤,豫南皖北5萬多平方公里變為一片沼澤,黃泛區與淮河連成一片,使日軍無法沿平漢線南下。

1938.6.11—10.25——武漢會戰 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湖北武漢地區抗擊日軍進攻的防禦戰役。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而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近100000名日軍,(日軍公布為40000人)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抗日戰爭自武漢會戰後進入相持階段。(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

6月初,日軍第六師從合肥南下;波田支隊(相當於旅)由蕪湖溯江西進,向安慶進攻。守軍第26、第27集團軍節節阻擊。12日波田支隊攻佔安慶,繼續沿江西進。13日第6師攻佔桐城後,轉向西南方向進攻,17日陷潛山。至7月初,日軍在江北佔領太湖、望江以東,在江南佔領江西湖口以東的長江沿岸地區。

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其司令官煙俊六指揮第2、第11集團軍,以第11集團軍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第2集團軍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日軍先後投入作戰的野戰兵力包括戰車團,各型飛機300餘架,海軍各型艦艇120餘艘,共約25萬人。

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

7月23日,波田支隊在九江東面的姑塘登岸。守軍第2兵團以第70、第64軍等部協同第8軍實施反擊,由於日軍第106師團繼續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隊沿長江西進,8月10日,在瑞昌東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進攻。第3集團軍在第32軍團增援下奮力抗擊。後因日軍第9師加入戰鬥,守軍力戰不支,24日瑞昌失守。

日第9師團和波田支隊繼續沿長江西進,同時以第27師團向箬溪方向進犯。第30集團軍和第18軍等部在瑞昌-武寧公路沿途地區逐次抗擊,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軍第27師團攻佔箬溪後,轉向西北進攻,18日陷湖北辛潭鋪(屬陽新),向金牛(今屬大冶)方向進犯。在此期間,守軍第31集團軍和第32軍團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區節節抵抗沿長江西進的日軍,至9月24日,碼頭鎮、富池口(屬陽新)先後陷落。

第2兵團組織第6、第54、第75、第98軍和第26、第30軍團等部在陽新地區加強防禦,戰至10月22日,陽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繼失守,日軍第9師和波田支隊向武昌逼近。

當西進日軍進攻瑞昌的同時,第106師從九江沿南潯鐵路(南昌-九江)南犯。守軍第1兵團第29軍團和第4、第8軍等部依託廬山兩側及南潯鐵路北段的有利地形進行頑強抗擊,日軍進攻受挫。

8月20日,日軍第101師團從湖口橫渡鄱陽湖增援,突破第25軍防線,攻佔星子,協同第106師團企圖攻佔德安,奪取南昌,以保障西進日軍的南側安全。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以第66、第74、第4、第29軍等部協同第25軍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馬回嶺地區與之激戰,雙方成膠著狀態。

9月底,日軍第106師團第123、第145、第147團和第101師團第149團孤軍深入,進至德安西面萬家嶺地區。薛岳指揮第4、第66、第74軍等部從側後迂迴,將其包圍。日軍第27師一部增援,在萬家嶺西面白水街地區被第32軍等部擊退。10月7日,中國軍隊發起總攻,激戰三晝夜,多次擊敗日軍反撲。日軍由於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戰至10日,3000餘人被殲。史稱萬家嶺大捷。

長江北岸地區作戰 7月24日,日軍第11集團軍第6師從安徽潛山向太湖進攻,相繼突破第31、第68軍防線,至8月3日,先後攻佔太湖、宿松、黃梅(屬湖北)等地,繼續西進。第五戰區第4兵團以主力在湖北廣濟(今梅川)、田家鎮、浠水地區準備迎擊日軍,第11集團軍和第68軍固守黃梅西北一線,調第21、第26、第29集團軍由潛山、黃梅西北山區南下側擊日軍,至28日先後收復太湖、宿松。

第11集團軍和第68軍乘勢反攻,未果,退至廣濟地區,協同第26、第86、第55軍等部繼續抗擊日軍。第4兵團令第21、第29集團軍自黃梅西北實施側擊,未能阻止日軍,至9月17日廣濟、武穴相繼淪陷。接著日軍圍攻田家鎮要塞。第4兵團以守備要塞的第2軍並加強第87軍一部固守陣地,以第26、第48、第86軍在外圍策應作戰,攻擊日軍側背,激戰旬余,終因陣地被日軍優勢火力摧毀,傷亡甚重,29日田家鎮要塞失守。日軍繼續進攻,10月19日陷浠水,24日佔黃陂,直逼漢口。

大別山北麓地區作戰第五戰區第3兵團以第51軍和第19軍團第77軍在安徽六安、霍山地區,第71軍在富金山、固始(屬河南)地區,第2集團軍在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地區,第27軍團第59軍在河南潢川地區,第17軍團在信陽地區組織防禦。8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從合肥分南北兩路進攻。南路第13師團於29日突破第77軍防線攻佔霍山,向葉家集方向進犯。第71軍和第2集團軍在葉家集附近的富金山至商城一帶依託既設陣地頑強抵抗。

日軍第13師團受挫,得第16師團增援,9月16日攻佔商城。守軍退守商城以南打船店、沙窩地區,憑藉大別山各要隘,頑強抵抗,至10月24日,日軍逼近麻城。北路日軍第10師團於8月28日突破第51軍防線攻佔六安後,強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進佔固始,繼續西進。第27軍團第59軍在春河集(屬固始)、潢川一帶組織抗擊,鏖戰旬余,19日潢川失守。21日日軍第10師團突破第17軍團第45軍陣地,攻佔羅山,繼續西進,在信陽以東地區遭第17軍團反擊,被迫撤回羅山。

日軍第2集團軍以第3師增援,協同第10師團向信陽進攻。10月6日,一部迂迴信陽以南,攻佔平漢鐵路上的柳林站。12日日軍第2集團軍攻佔信陽,然後沿平漢鐵路南下,協同第11集團軍進攻武漢。在日軍已達成對武漢包圍的情況下,為保存力量,中國軍隊不得不於10月25日棄守該城。日軍26日佔領武昌、漢口,27日佔領漢陽。

中國軍民在歷時4個多月的血戰中,以40萬人的傷亡,造成日軍近10萬人的死傷,粉碎了日軍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企圖,也鼓舞了全國抗戰的熱情。武漢會戰,國軍不在武漢城內彈丸之地作困獸之鬥,而在武漢外圍的廣闊天地進行靈活、堅強的作戰,予日軍以重創。抗日戰爭自武漢會戰後進入相持階段。)

1938.8.8——血戰永濟:全營將士無一生還。

中條山西端的永濟(舊蒲州)是晉西南名城,緊靠南北走向的黃河,與風陵渡成南北直線,是守護風陵渡的前沿要塞。孫蔚如率軍渡河前,已派獨立46旅旅長孔從洲先期過河,佔領了永濟,在城外修起堅固的防禦工事,隨後,又調在河西執行河防任務的警備一旅張劍平團進駐永濟城,擔任守城重任。

黎明,日軍十幾門大炮同時向永濟城外的中國軍隊東原陣地開火,9架飛機盤旋著投擲炸彈。從中條山下的西姚溫到黃河岸邊的永樂庄,中國軍隊20多里的防線上火光衝天,硝煙瀰漫。

在東原防線上指揮作戰的是陝軍名將孔從洲,而為了鼓舞士氣,孫蔚如的軍團指揮部就設在中條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這裡不僅「山下鼓角相聞」,而且可以俯瞰整個永濟戰局。

黃昏,日軍出動裝甲部隊,天上飛機呼嘯,地下坦克轟鳴,東原岌岌可危!孔從洲叫來17師補充團(102團)團副楊法震,指著地圖說:「正面陣地壓力太大,你速帶一個營衝出去,繞到敵人背後的栲栳鎮,從背後敲他一下!」

楊法震隨即率領5名機槍手一字排開,5挺機槍怒吼著,織成一道扇面形火力網,三百名壯士殺開一條血路。楊法震對弟兄說:「兵貴神速,要打就打他個冷不防。」說完,從一名機槍手手裡奪過一挺機槍,沖在隊伍的最前列。

楊法震率一營士兵一路衝殺,在黑水村滅了敵警戒哨,在唐家營端了敵預備隊;在北古城炸毀了日軍增援的汽車隊……一連數日左衝右突,神出鬼沒,攪得日軍後營大亂,從而大大緩解了中國軍隊主陣地的壓力。

8月15日清晨,大霧彌天,日軍調集1200多人,向楊法震設防的上高市猛撲過來。楊法震在指揮士兵們打退了敵人的4次進攻,自己親手擊斃了13名鬼子後,與三百名弟兄們一起魂歸上高市……當晚,東原防線上,日軍見主陣地攻不下來,便沿著中條山繞道攻打北麓的制高點堯王台。堯王台下一場血戰,終於將日軍擊退了。但從堯王台退走的日軍又迂迴偷襲,一夜間佔領了東南方向的西姚溫、解家墳、萬古寺,使中國軍隊處在腹背受敵的境地。永濟城外,日軍又突破了東原防線,兵臨永濟城下。在六官村坐陣指揮的孫蔚如急調有「鐵軍」之稱的教導團去奪回萬古寺。

三營營長張希文一馬當先,在收復了萬古寺後又逆襲西姚溫。由於戰局瞬息萬變,通訊中斷,三營被日軍困在了西姚溫……40年後,孫蔚如將軍在他所撰寫的《第四集團軍在中條山抗戰經過》一文中深情地寫道:「敵旅將我西姚溫陣地突破,我張希文營向該處逆襲、肉搏一晝夜,該營全部殉國,我主力及炮兵得以安全轉移、厥功甚偉。」

8月17日,日軍從東、南、北三面(西面是黃河)包圍了永濟城。

張劍平團長帶領全團官兵堅守城池,日軍用炮火將城牆炸得到處都是缺口,城牆外的護城河已被雙方士兵的屍體堵塞,變成一條「血河」。下午5時許,日軍在坦克大炮掩護下衝進城內,中國軍隊官兵在城內展開巷戰,連炊事員也掄著菜刀殺入敵群……6時許,永濟失陷,中國軍隊500名官兵壯烈殉國……

永濟失陷後,教導團團長李振西在永濟到風陵渡之間的韓陽鎮築起第二道防線,在當地民眾的支援下,以靈活機動的戰術阻擊日軍。期間,團副魏鴻紀帶領一支便衣隊多次插入敵後,奇襲敵營,攪得日軍一時風聲鶴唳……在一次奇襲完成後,撤退途中,年僅25歲的魏團副不幸遇難。

一個小小的韓陽鎮,竟使鬼子半月之內久攻不下。於是他們又故伎重演,從中條山西部的王官峪迂迴包抄。教導團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遵照孫蔚如命令,撤出韓陽鎮。至此,永濟戰役結束。

永濟失陷,韓陽撤兵,從局部上看是中國軍隊的失利,而從戰略上講則是為中國軍隊爭取到了時間和空間。因為,孫蔚如渡河作戰之初,主力38軍及529旅尚未趕到中條山(此前,38軍歸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將軍指揮,在太行山一帶游擊作戰),三百里中條山的防務也沒有部署停當。

永濟戰後,中國軍隊各部已集結到位,中條山防務也基本就緒。教導團撤出韓陽鎮後,孫蔚如的指揮部也從芮城的六官村東撤至平陸的東延村。而日軍雖然佔了永濟和風陵渡,但懼於中國軍隊的中條山防線會斷其後路,仍然不敢舉兵渡河

1938.9.29—11.6——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中共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天主堂召開。參加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7人,中央各部門和全國各地區負責人38人。這是1928年黨的六大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毛澤東、王稼祥、王明、周恩來、朱德、康生、彭德懷、博古、劉少奇、陳雲、項英、張聞天被選舉為全會主席團成員。會議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獨立自主地領導人民進行抗日戰爭。批判了黨內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存在的關門主義和投降主義兩種錯誤偏向。

大會尤其批判了「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右傾投降主義主張,強調正確的統戰方針應該是既統一又獨立。毛澤東指出,雖然在抗戰時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但是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或減少。同時,必須看出,沒有民主、民生問題(屬於階級鬥爭的範圍)的適當解決,也就不能實行廣泛的人民的動員以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大會重申,黨應該把主要工作放在戰區和敵後,獨立自主地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方針。抗戰時期黨以主要力量在敵後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這實際上是中國革命在民族戰爭的條件下繼續走鄉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38.10——廣州戰役 抗日中中國第4戰區部隊在廣東省廣州灣地區與日軍第2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9月日軍決定進攻廣州,10月上旬企圖在大亞灣登陸攻佔廣州,20日日軍發動全面攻勢,中國守軍防線被突破,守軍向後潰退。21日,日軍攻佔沙河並佔領廣州市區。日軍第104師團向廣州以北推進攻佔太平場;23日佔領從化。第5師團與海軍配合,於23日攻佔虎門要塞;25日攻陷三水;26日又陷佛山,於29日到達廣州南郊。至此,日軍控制了廣州及附近要地。廣州戰役結束。

1938.10.25——中國軍隊撤離武漢,中日武漢會戰結束。武漢保衛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犧牲最大的一次會戰。中國軍隊英勇抗擊,在歷時4個半月大小戰鬥數百次的會戰中,日軍共出動12個師團、120餘艘艦艇、500多架飛機、35萬人;中國軍隊共投入14個集團軍、120多個師、100萬人,中國軍隊傷亡40多萬人,日軍傷亡20多萬人。消耗了日軍有生力(日軍承認傷亡共3萬餘人,中國方面宣稱日軍傷亡在20萬人以上,雙方都有誇大之處,實際日軍傷亡當不少於10萬.)遲滯了日軍行動。

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38.11.12——汪精衛派梅思平、高宗武等人為代表,日本派影佐幀昭、今井武夫等人為代表,在上海虹口公園附近的「重光堂」舉行最後談判,最後達成了所謂「重光堂協議」。

(一)締結華日防共協定,內蒙為特殊「防共」地區,日本在「防共區」駐兵。(二)承認(默認)滿洲國。(三)日本廢除在中國的治外法權,歸還日本的在華租界。(四)華日經濟提攜,在開發利用華北資源方面,為日本提供特殊方便。(五)補償因事變而造成的在華日本僑民所受的損失,日本不要求賠償戰費。(六)恢復和平後,日軍在兩年以內撤軍。後日方又刪去了撤軍承諾。

1938.12.6——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發布的《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後對華處理辦法》,對大本營的意圖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指出:一.如無特別重大的必要時,不企圖擴大佔領地區,而將佔領地區劃分為以確保治安為主的治安地區與以消滅抗日勢力為主的作戰地區。

二.治安地區大體包括從包頭連接黃河下游、新黃河、廬州、蕪湖、杭州一線以東的地區,希望使該地區逐步安定。當前應迅速確立治安安全地區如下,即使以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預定確保該地域,並以此為進行各種國防建設的範圍。

河北省北部,

包頭以東的蒙疆地方,

正太線以北的山西省,特別是太原平原,

山東省的重要部分(膠濟沿線地區),

上海、南京、杭州的三角地帶。

為了在上列治安地區,特別是在其中的重要地區迅速達到恢復治安的目的,當固定地配備相當的兵力,並努力使其實現長期自給的局面。除上述重要地區外,為聯繫起見,當確保主要交通線(津浦線、京漢線北段、同蒲線等)。

三. 除上述以外的佔領地區,則為作戰地區。在武漢及廣州地方各配置一支部隊,使之在政治和戰略上成為壓制抗日勢力的根據地。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擊,則及時予以反擊,消耗其戰鬥力。但力戒擴大缺乏準備的戰線,進行小接觸。為此,根據敵我形勢而配備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內。

1939.1.21—30——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制定了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和具體辦法。

1939.2——日軍佔領海南島

1939.3—4——南昌會戰 (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江西省南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的防禦戰役。南昌東依鄱陽湖,西傍贛江,它既掩護著聯繫第3、第9兩個戰區的浙贛鐵路,又是威脅沿江日軍的戰略基地,而且還有中國的飛機場。因此,日軍佔領武漢(參見武漢會戰)之後,為鞏固其佔領地,維護長江中下游交通運輸線,決定發動南昌會戰。

日本華中派遣軍為切斷浙贛鐵路(杭州至株洲),調集第6、第101、第106、第116師團,在海軍和航空隊一部配合下(兵力共計12萬人),由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以一部牽制中國鄂南湘北部隊,主力於3月向南昌進攻。中國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所屬部隊10個軍33個師計20萬人展開防禦。 17日,日軍在其海軍一部及航空隊掩護下,在南潯路(南昌至九江)兩側向南昌發動進攻。日軍第116師閉一部從湖口乘50艘艇船橫渡鄱陽湖,向修水南岸陣地東端吳城進攻。

中國軍隊第32軍第141師第721團和預備第5師英勇抵抗,經巷戰肉搏後,於23日夜棄守吳城,退守赤岸山二線陣地。20日,日軍第101師團一部向塗家埠進攻;第101師團一部及第106師團向永修、虯津市方面進攻。日軍在200門大炮火力掩護下,強渡修水河,一舉突破守軍陣地。中國軍隊第32軍之第142師、第79軍之第76師和第49軍之第105師與進犯之日軍展開激戰,傷亡慘重,被迫向後撤退。

21日,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急調第98師,第118師、預備第9師馳援南昌右翼守軍,因雨後潦河水暴漲被阻。24日,日軍第101、第106師團攻陷萬家埠、奉新,並向高安、安義前進,逼近南昌。25日,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令第32軍由修水南岸火速回守南昌;令第79軍和第74軍向高安西北、東北地區集結。27日,日軍渡過贛江後從北、西、南三面會攻南昌,守軍第32軍第141師與日軍經過激烈巷戰,傷亡甚重,於28日2時奉命撤離,南昌失守。

30日,中國軍隊第1集團軍到來,與第74軍、第49軍一部在錦江南岸一起阻擊日軍,與日軍形成相持。在武寧方面,20日晨,日軍第6師團主力由箬溪向武寧東北進犯中國守軍第73、第8軍陣地;21日,日軍以一部由津口南渡修水,攻擊第78軍陣地。中國守軍頑強抗擊,與日軍激戰至27日,中國軍隊第30集團軍令第8軍向南潯線日軍後背瑞昌、德安等處攻擊,策應南昌作戰;第73軍因傷亡過重,由第72軍接替該軍防地。日軍乘交防之機向第72軍、第78軍猛攻,突破守軍陣地,迫使守軍後撤。29日,武寧失陷。第30集團軍撤至武寧以西地區與日軍對峙。

日軍攻佔南昌後,以第101師團留守南昌,以第106師團置於南昌以西,並以一部沿湘贛公路西進追擊,於4月2日攻陷重鎮高安。至此南昌會戰即告結束。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制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

1939.5.1—24——隨棗會戰 武漢會戰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國民革命軍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省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000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

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日軍為了確保武漢佔領區,威逼四川,發動隨棗會戰。4月底日軍10餘萬兵力沿襄花(襄陽至花園)及京鍾(京山至鍾祥)兩條公路進犯湖北隨縣、棗陽,企圖圍殲國民黨第五戰區主力並佔據隨棗地區。5月初,中日雙方軍隊在襄花公路沿線和鍾祥方面展開激戰,終因敵攻勢猛烈,隨縣、棗陽於7日被同時攻陷。

8日後,日軍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兩翼攻擊,企圖對桐柏山、大洪山的中國軍隊主力實施大包圍。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令第三十一集團軍會同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從河南西部揮師南下,於15日發起總攻,與日軍激戰三晝夜。18日,日軍開始退卻;19日,國民黨軍收復棗陽;23日,收復隨縣。至此,會戰結束。這次會戰擊退日軍4個師團的進攻,殲敵1.3萬多人。)

1939.7.3—8.25——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擴大會議。

1939.7.8—12——劉少奇在延安馬列學院發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長篇演講。

1939.8——日本平沼內閣倒台,8月31日阿部信行陸軍大將的新內閣成立。

1939.9——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秘密協約,1939年9月閃電進攻波蘭,與蘇聯瓜分波蘭的領土。

1939.9.14——第一次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日方稱湘贛會戰)日軍動用100000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0000人,被迫撤軍,國民革命軍傷亡30000餘人。

這也是歐洲大戰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

從8月開始,日軍第11集團軍便調兵遣將,集中了步兵10萬,陸軍航空兵團約100架飛機及海軍一部的強大兵力,企圖集中打擊第9戰區主力,並在政略上實施日本政府以打誘降的計劃,企圖挫敗國民黨軍的抗日意志導致國民政府屈服,從軍事上配合推出汪偽政權。

中國鑒於長沙的極端重要性,早就判斷出日軍必將進攻,為此確定了守衛湘北贛北的基本方針,向第9戰區不斷下達作戰指示。9月上旬,第9戰區判斷日軍進攻長沙即將開始,加緊部署,嚴整戰備。

但長沙地區的地勢卻不利防禦作戰,北部平坦無險可守。為此,總結了抗戰以來會戰失敗的經驗教訓,改變以前層層設防,逐次防線地與日軍進行陣地防禦戰的呆板挨打戰術,轉為只以部分部隊堅守正面既設陣地,逐次予敵消耗,主動轉移至敵之側翼,繼之以伏擊、側擊、尾擊等各種手段逐次消耗敵兵力,待敵進入預定決戰區域,集中使用絕對優勢兵力,將敵一舉圍殲。這成為此後幾次長沙會戰一成不變的戰略指導思想。

同時,認真吸取南昌會戰教訓,特別注意破壞一切可資日軍利用的道路,包括鐵路、公路甚至鄉間小路,使日軍機械化部隊和重炮兵行動困難。

9月14日,會戰開始。日軍採取其傳統的「分進合擊,正面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分別從贛西、鄂南、湘北三個方向會攻長沙,湘北為主力。在會戰中,鑒於長沙的極端重要性,進行了戰役動員,中國官兵表現出了空前高漲的抗日意志,與日軍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鬥。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打擊下,10月1日,日軍放棄攻勢被迫退卻。10月15日後,逐步恢復原陣地。

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

期間,1939年9月23日,日本陸軍中央為了統一侵華日軍的指揮和對華政略戰略,在南京設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下轄華北方面軍、第11(駐武漢地區)、13(駐京滬地區)、21(廣州)集團軍,解散原華中派遣軍。)


我曾祖父迫於生計,武漢會戰打完後,到戰場撿子彈殼去賣,腳被荊棘劃破了,結果腳就爛了,原來那裡被日軍投了毒氣彈。曾祖父下不了床,全靠我爺爺照顧,因為沒錢治療,還是去了。


日軍拿下武漢,徐州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遊戲《光之鎮》?
對於如何看待二戰時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對普通民眾的傷害?
二戰時期有沒有戰艦主動沖攤,變成固定炮台的例子?
有沒有軍艦成功偽裝成敵國軍艦的例子?
若城市遭遇空襲,地下停車場可否躲避保命?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武漢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