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分封制國家壽命遠長於郡縣制國家?

郡縣制下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遠高於分封制,但最長壽的朝代卻是夏商周,求解


本答案暫不討論史學界所爭論的「夏商周真假/實際存在時間長短」問題。但按照一般的認識,周朝存在時間很長。但這並不能說明分封制比郡縣制有利於統治、穩定。

在鐵器牛耕發明之前,各諸侯國都生產力極其低下,相互之間往往被不太臣服的蠻夷部落隔開。周的諸侯國更像是軍事據點。

但西周末年,生產力已經慢慢發展到華夏核心統治區基本無蠻夷,各諸侯國有滅國能力的地步。

到了戰國時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大的諸侯國有了徹底滅掉另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所以滅國之戰更加普遍。

周以後,王朝受限於周期律很難超過二百多年,排除土地兼并、人口、腐敗與氣候原因以外,整個社會生產力提升也是重要的因素。

有更多人口、生產鐵質刀槍劍戟更容易了、各縣之間交通更好了、全國語言文字統一更容易調動軍隊普查人口了。

同時由於我國東部多平原,擴張的邊際效應幾乎都是正面的,越擴張勢力就越是翻倍上漲。如果完全保留分封制,那麼王朝更迭速度會更快。


分封制的情況下大王只是裝飾,你自己做個諸侯照樣掌控天下。所以幕府死了三茬之後天皇依然是天皇,戰國打得頭破血流周天子也照樣在洛邑維持著名義上的東周。

但是郡縣制之後,你不把皇帝弄下來,別的官僚是不會承認你的。


從中國歷史的朝代壽命看,分封制的夏530年、商朝560年、周朝(西周275年、東周514年)789年的壽命都超過了500年。

而秦朝以後實現郡縣制,壽命最長的:漢朝(西漢215、新15、東漢195)430年、宋朝(北宋167、南宋152)319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短命王朝除了秦朝15年、隋朝37年外,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分裂的短命的王朝,短的王朝就幾個月。

吳思在「國內未來形勢」 的講座中談到了中國各類大小王朝的平均壽命是67年,這和一個人的壽命差不多。

為什麼分封制的壽命比郡縣制的壽命長?

決定一個王朝和人的壽命長短的核心是個能量與消耗的問題,能量大消耗滿命數就長,能量少消耗快命數短。

分封制和郡縣制相比,毫無疑問,分封制輕鬆,封建----封土建國,老子打天下,骨幹和親戚分封天下,各分封的諸侯國享有獨立的行政、治安、軍事、稅收權,但要向中央納貢並效忠。

秦朝到清朝是皇權家天下專制社會,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代替了地方分封制,地方不再有獨立的行政、軍事、稅收等權力,而處處受中央節制,中央為了節制監控地方想盡了辦法。

皇權專制的過程中,出現的諸王叛亂、外戚專權、權臣篡奪、宦官亂政、藩鎮割據等問題不斷被解決,儘管不斷完善,但無法解決自身腐敗而無法抵禦外族入侵和內部農民起義等問題。

管理是有邊界的,一個企業集團人數多到20萬人管理就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的管理維繫確實很累,而分封制相對輕鬆,分封制的中央沒有必要費盡心思監控諸侯國,各諸侯國有很大的自主權,對中央只是納貢和效忠,諸侯國與中央也就相安無事。

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到了明清時代已經高度成熟,帝國的終極推動者往往集中到皇帝一個人身上,朱元璋為了朱家王朝,廢寢忘食低批閱奏章,他抱怨: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清朝雍正當皇帝後,勤政勞累直到而死。

中央集權的專制帝國有一個致命的死結,就是權力過於集中而無法糾錯,用貪腐驅使官員效忠,用貪官殺貪官,王朝往往前期政治清明,人才眾多百姓安居樂業,中後期帝國吏治腐敗、人才受排擠,帝王周圍馬屁精遍地,帝國腐朽與滅亡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專制王朝即使出現改革帶來的王朝中興都很短暫,宋朝王安石變法失敗,明朝張居正變法帶來了短暫的中興,張居正死後明朝變本加厲的腐敗,清末慈禧變法,李鴻章領導洋務運動變來變去都只是為一個風雨飄搖的破房子當裱糊匠。

美國和俄羅斯都是幅員遼闊的大國,其民主聯邦制和分封制某些方面是很相似的。聯邦制的各省有立法、行政、稅收等的自主權,中央有外交、軍事和國防的權力。


分封制必然會導致萬世虛君

以日本為例。和中國不同的是,古代日本始終沒有形成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既然是分封制度,只要各地的大名能夠擁戴自己,是沒有必要將各地的大名剷除乾淨的,那樣可能成本很高,對於潛在的幕府將軍候選人來說,這樣做是風險很大的。而在這種分封結構中,如果幕府將軍試圖篡位,必然會遭到其他諸侯的反對。這樣一來廢除天皇很可能就是一個收益遠低於付出的舉動。這樣,實權在握的幕府將軍(其實因為不是中央集權體制,幕府的權力還是非常有限的)就很可能希望保持現狀,所以就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個人感覺,日本的幕府制度似乎可以和中國春秋時期的局面有一比:春秋五霸都在全國範圍內有巨大的影響力,但都不具備改變政治格局的力量,所以名義上的周天子在非常長的時間內得以保存,事實上,如果戰國時期秦不亡周,關東六國很可能會讓周天子長期地存在下去。衰敗到只剩一地的衛一直存在到了秦最後統一全國的時刻,也許可作為這一推測的旁證。

有意思的是,日本歷史上封地之間的兼并活動一直很弱,這使得日本的分封制度得以長久存在。而日本政治中,屬臣對君主的顛覆也沒有中國春秋末期那麼劇烈。而正是劇烈的兼并和屬臣對君主的顛覆直接導致了中央集權體制在中國的產生。


因為分封制會導致諸侯實力大增,但就算內亂還是皇帝的親友在位置上,不會改變國體,比如朱棣。郡縣制的情況下,皇帝的宗親是沒有足夠的實力,一旦大臣形成強大力量,宗親沒有能力復國…結果就被滅了…比如曹魏。


因為分封制國家權力更替不需要換個名字。


?好像,分封制是一種貴族政治,爭天下的只有那麼幾個貴族,更穩定。

而郡縣制一般是平民政治,上面皇帝一個人,下面理論上都是平等的。更集權更不穩定。同時爭奪天下的人更多,有更多可能。


因為分封制下,各個封國都是獨立的政治實體,也就是說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名存實亡」,實際王朝存在時間並不見得比中央集權王朝存在時間長。。。


一般來說,為什麼分封呢,主要是因為中央實在沒法一件件把被分封的地方的破事全部管起來。為啥沒法全管起來,因為路不好走。

既然政令發布過去都麻煩,串聯造反是不是更麻煩?


其實夏商周都是郡縣制,只是是在王畿以內,而三代的王畿隨著里制的擴大,是在不斷擴大的,比如夏朝的王畿只有周的四分之一。王畿以外才是分封制。

只能說是佃農社會老百姓越來越好欺負了,奴隸社會人少,除了殺就是奴役,朱溫打天下,都是窮盡勞役加望風而降,和奴隸社會完全不一樣了,人心也不古了,屬下也越來越愛造反,天子那套天賦王權騙不了人了,大家都想當皇帝


推薦閱讀:

伊藤博文和嚴復真的是同學嗎?
故宮的鎮館之寶們何時展出?
為什麼總覺得台北故宮的顏色看起來很奇怪?
為什麼「晦」字在古人的名字中很常見?
德國人的做事比較嚴謹的原因是什麼?

TAG:歷史 | 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