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妹有首歌叫《開門見山》,我很想知道如何評價這首歌。這首歌是林夕寫的詞。?
2010年的金曲獎,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張惠妹的《阿密特》拿下六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其中林夕憑藉《開門見山》拿下了金曲獎的最佳作詞。這是他第二次拿到金曲獎的最佳作詞,上一次,是王菲的《臉》。
金山詞霸林夕嘛,憑著他在詞壇的赫赫大名,拿這個獎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不過有一個成語講「樹大招風」,是真的,只是樹一大總是招妖風。林夕苦在老被人拿來比較,前輩喜歡拿他跟黃霑來比,平輩總要比一下黃偉文,最可怕是,不少人拿方文山跟林夕比較。
不是說對方文山有歧視,只是隨便拿兩句古風句子,詞藻堆砌看似美而華麗,背後要交代的東西卻難經推敲。要是拿來跟這首直白簡單卻拿了最佳作詞的《開門見山》單純比較,未免有失公允,當年林夕也是曾寫古風歌詞出身的(《傳說》至今被謂之遺珠,《似是故人來》則助他拿到人生第一次作詞獎項),要這樣比,不如乾脆拿《北京歡迎你》來比算了。
2010年的金曲獎,最佳作詞同時入圍的還有《阿密特》中吳青峰寫的《掉了》,這首《開門見山》網上褒貶不一,不管是蘇打綠的粉絲還是一些其他歌詞愛好者,都有人對這個獲獎結果頗有微詞。他們就算願意中肯地承認林夕的詞壇地位,也絕不願認同《開門見山》的牛逼。
如果說《北京歡迎你》是林夕自認人生污點不值一提的話,可《開門見山》,是絕對抵得上拿當年最佳。
人人心有林夕,為著自己人生旅途中乏味類似的情愛糾葛,卻鮮少有人懂他的絕世之處。他敏感纖弱,謙遜又善於自省;他懂世人,是因為他在先懂得自己。
《開門見山》是首氣勢十足的搖滾歌曲,阿妹獨特嗓音嘶吼而出,狂妄果敢,快意非常。而林夕寫這首詞的狀態卻是矛盾的,他用最大眾化的典故來講一個有點繞的道理。
《開門見山》
詞:林夕
曲:阿弟仔
那是個月亮 就是個月亮並不是地上霜那地上花瓣 看完了就完沒必要再聯想
什麼秋水 怎麼望穿什麼燈火 怎麼闌珊什麼風景 就怎麼看何必要拐彎打開門 就見山 我見山 就是山本來就 很簡單 不找自己麻煩痛就痛 傷就傷 是誰說 肝腸會寸斷 混帳點了燈 就會亮 關了燈 就會暗誰活得 不耐煩 哪裡來的感嘆聚就聚 散就散 誰曾說 獨自莫憑欄 笨蛋
那是把雨傘 就是把雨傘不是感情遺產那煙消雲散 是天氣現象不上浪漫的當什麼秋水 怎麼望穿什麼燈火 怎麼闌珊什麼風景 就怎麼看何必要拐彎打開門 就見山 我見山 就是山本來就 很簡單 不找自己麻煩
痛就痛 傷就傷 是誰說 肝腸會寸斷 混帳點了燈 就會亮 關了燈 就會暗誰活得 不耐煩 哪裡來的感嘆聚就聚 散就散 誰曾說 獨自莫憑欄 笨蛋打開門 就見山 我見山 就是山本來就 很簡單 不找自己麻煩痛就痛 傷就傷 是誰說 肝腸會寸斷 混帳點了燈 就會亮 關了燈 就會暗誰活得 不耐煩 哪裡來的感嘆聚就聚 散就散 誰曾說 獨自莫憑欄 笨蛋
正如歌名稱作《開門見山》,這就是一首直抒胸臆卻帶有禪意的嘗試,他批判的首先是自己。詞中一開始就說「那就是個月亮,不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人人都會念的典故林夕自己也曾在《shall we talk》中用過(「明月光 為何未照地堂」);而關於花瓣文學典故就更多了,林黛玉花祭寫《葬花吟》,而林夕最喜歡蘇軾,就拿一首寫楊花的《水龍吟》解釋,落下的瓣兒不是花,「點點是離人淚。」
而關於欄杆的意象同樣很多,李煜寫過「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辛棄疾則獨自登高,惋惜無人能賞識自己一腔愛國抱負的才華:「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
「什麼燈火 怎麼闌珊」——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水調歌頭》蘇軾),當初亦有林夕作《K歌之王》里「所以我明白/在燈火闌珊處為什麼會哭」;而「傘」為什麼不是"感情遺產"呢?分手之後,每個人不甘心的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有些留在彼此家中,不可或缺、但無足輕重的東西,而雨傘就是典型裝載回憶的意象。黃小禎的《賞味期限》曾唱過「氣象預報的雨點灑落/擺在你家的傘輕喚我/應該是劃清界限的時候」,那些感情遺物不該是捨不得過不去的坎,「不想給自己見你的借口/為一把破傘或任何理由」
還有「關燈」(陰天,在不開燈的房間 ,思緒 就會「一點點沉澱」),世人愛用煙消雲散表示事情結束,典型地借景抒情,不少小說喜歡在故事結局,升華讓主角看見遠方的烏雲消散。還有望穿秋水、肝腸寸斷,這些典故很多,反正一個看多文藝作品的青年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一一舉例了。
《開門見山》用詞太過直白,連用典都不故弄玄虛,會被人說生搬硬湊毫無美感也不奇怪。點燈關燈,開門見山,幾段排比,幾段自問,就將歌曲演繹出來,這恰恰是梁偉文深意,不用一點矯情去將感情說穿。
歌曲高潮段落點明主旨,說明痛和傷的客觀存在,連用的兩個結尾「混賬、笨蛋」,阿妹乾淨利落的唱腔和阿弟仔編曲相得益彰。聽得這樣過癮,但我卻痛快地想哭。回到當年,看看那個為著傷春悲秋人不愛我只會抱著膝蓋蹲著哭的自己,顧影自憐,萬萬不應該。
古人都曾勸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肝腸不會寸斷,你也不會因為情感上的缺失停止心跳。
林夕認為寫三十餘年情歌是自救,只是將自己的經歷和感想抒發出來,而那些痛的投射,好的鼓勵,恰巧唱出不少人心聲,陪伴了不少人成長。當救活自己以後,他曾說「我對愛的執著現已化為自愛兼愛,善感而不多愁。」
《開門見山》所批判的借物喻人,是以天地不仁為前提,不把自己當回事,抽身出來看待苦痛或背叛。雖然他反的是象徵比喻的文人作風,但絕無批判他人的意思,而是希望多數困頓於文人式「無病呻吟」的情感中的人,用另一種方式看待情緒上的波動。
這或許跟他過去多年的抑鬱症病史有關,病過的人,想用最淺顯的句子說病。類比、象徵、借物喻人、借景懷情,這些文學創作的手法,或許多了藝術氣息的凄美。但某一些有吞噬能量的濃愁,對那些在情感上深陷泥淖的人來說一無是處。
倘若只為自己活,會明白賦予深情的創作是妖魔鬼怪,文字將你悲傷的情緒包裹起來,變成一個圈困住自己。受困雖動人,但浪費時間,劍走偏鋒,越走越陰暗。
而這首歌之所以稱為經典,在於它文學性同樣是華語歌詞的一個里程碑,當梁偉文用另一個角度打破自己一手創辦的巔峰,正如當初這首歌的宣傳文案:「新詩般的歌詞,你可以聽不懂,但你一定可以收得到她要吶喊的情緒!」用搖滾唱詩,用激烈情緒自我反叛。
大家知道林夕信佛,佛家之中說三重境界,看山是山是天真,看山不是山是思辨的狀態,而最後一層,看山還是山,是頓悟。他希望大家最後,開門見的僅僅是山,直截了當地面對生命中的貪嗔痴。
關於這些佛道哲理的講述,之後林夕還做了很多粵語歌詞,更為諱若莫深、詭辯非常,例如給麥浚龍寫的生死三部曲,給陳奕迅寫的《任我行》等等,所有這些自我追溯的路程,卻是從《開門見山》開始稍見端倪的。
這首的詞,聽的當時就覺得很妙,但是說不出所以然。後來經人點撥,發現這首詞的妙處在於音調。「什麼秋水,怎麼望穿;什麼燈火,怎麼闌珊」,用普通話念出來和在歌里的音調有很大的相似性。這就是這首詞如此朗朗上口的原因。直白、明了,開門見山,正是歌的主題啊!
推薦閱讀:
※你覺得最美的古文是什麼?
※榮格說「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用文學理論知識,如何理解?
※你身邊寫詩、詞的人都是什麼樣子的?
※如何成為一個文藝而又不娘的男人?
※勵志又文藝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