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對於儒家後世有什麼貢獻?


子夏對後世儒家有什麼貢獻呢?我們可以看看孔子生前教誨子夏的話: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這句話可謂運算元夏一輩子沒有忘記的。孔子死後,同門師兄弟之間不和,曾子不待見子張、子游還有子夏。搞得子游跑到吳國,而子夏跑到了魏國,子張在魯陳之間徘徊(當然子夏這三個小子自己也不互相待見)。但是無論如何,子夏跑到了魏國,還做了魏文侯(此處謝 @鰟鮍魚 指正,余參下)的老師

「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跑到魏國河西教學,應該是很成功的,因為曾子罵過他: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什麼意思呢?你在河西教授的學問,明明是你自個的學問,結果搞得河西人以為這學問是我們夫子的學問!一句話說的子夏那個傷心啊!

但是,無論是講老師的學問還是講自己的學問,子夏的學問獨成一派,培養後進,這一點沒有疑義。

前者可以看看《荀子·非十二子》篇所述(罵):

正其衣冠,齊其顏色, 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

後者可以看看《漢書藝文志》: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所以子夏傳播老師的學說這一點上,的確不能像曾子所述,說的那麼狠。

所以在漢代,對子夏的評價就很高(這一點上亦可以證明子夏對儒的貢獻

《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自子夏。」 (《後漢書·徐防傳》)

老徐稱讚子夏開了章句之學。這一點上,還可以從以下得到證實:

孔子刪詩授卜商,卜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卿授魯人毛亨,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三國吳]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這裡說的《毛詩》的傳授。

穀梁子名淑,字元始,,魯人,受經於子夏,為經作傳,故曰穀梁傳。傳孫卿,孫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博士江翁。([唐]楊士勛·《春秋穀梁傳註疏序》)

這裡說的是《穀梁傳》的傳授。這個傳授里的申公不要小看了

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高堂生;言《春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

這是《魯詩》的傳授。

何休《春秋公羊傳·序》唐徐彥疏引戴宏序說:「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齊人胡毋子都著於竹帛。」

這是《公羊傳》的傳授。

所以呢,╮(╯_╰)╭以上記載可信的話,漢代魯詩、毛詩、公羊傳、穀梁傳都是子夏學的余裔。相較宗聖曾子,實在子夏甩他一筋斗雲。

以上,謝邀!

謝@鰟鮍魚提出問題,叔燏謹案:

出處《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

出處《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河西,西河的考辯參見索隱注

以上


子夏的逆向邏輯思維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 曾作過魯國太宰。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他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孔子去世後,子夏到魏國的西河講學,當時很多名流都來聽他講學,連魏文侯都尊他為師,歷史上有名的「西河設教」就是由此而來。子夏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他跟老師孔子探討學問時,常有獨到見解,還被孔子稱讚為「文學」科的高才生。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下這句話的意思,第一句:賢賢易色,這四個字是學界爭議最大的一個地方,對比下來,我們認為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所做的解釋是較為合理的,現在摘錄出來給大家,他說「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問修養好的人。易,改變。在春秋的時候,易的改變暗含著持續的,不間斷的改變。色:態度,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賢賢易色換個說法就是:見賢思齊。「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麼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聖人了。因為聖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所謂「態色」就是態度。「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

我們結合孔子所說的「而親仁」一句及南懷瑾先生的解釋,可以揣摩到子夏說的「賢賢」和孔子說的「親仁」意思基本是相同的,兩個人的話甚至可以合二為一成一詞叫:親仁而賢賢,也即要親近、尊敬有仁德的賢人,子夏在「賢賢」後面用「易色」兩字則是對一個人在面對賢德之人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及面部表情的細緻而生動的刻畫。如此,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孔子稱讚他為文學表達能力好的原因了。

第二句:事父母,能竭其力。這一句話可以理解為子夏對孔子說的「入則孝」一句的進一步解讀,我們應該如何孝順父母呢?子夏說要竭其力。什麼叫竭其力呢?也有兩種解釋,一說是竭盡全力,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條件上,無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是一種無條件無原則的愚孝。舉個例子,若看到有錢人孝順父母,買別墅洋房讓父母住,自己沒錢怎麼辦?去借、去偷,去搶銀行也要買。真是這樣嗎?這不叫竭其力,這叫透支其力,什麼叫透支?信用卡上的錢明明是銀行的,你花了,這就是透支,說到這裡不免牢騷幾句,現在社會幾乎上上下下都在鼓吹這種透支消費,讓人們淪為金錢的奴隸、為物所奴役,買房買車貸款、購物刷信用卡。這種鼓吹之下造成多少家庭的老人為兒孫背債?整天因討債公司上面追債而提心弔膽,這哪裡是事父母竭其力?完全是反過來了嘛,成了爺娘事兒孫竭其力了嘛!

據說,現在討債生意很火,甚至堂而皇之促成了互聯網P2P借貸生意市場。從此現象種可窺一斑,其中利弊,值得大家深思。

話題扯遠了,我們趕緊收回來,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對「竭其力」應該有了一個理解,竭其力是有個度的,這個「度」也有內外兩個方面,對外來說是在法律及個人能力所及範圍內的竭其力,或者說量力而行;對內來說是自己心力可控範圍之內的竭其力,這一點,南懷瑾先生解釋的好,他引用中國古人一副對聯說:「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跡」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個人很窮,想買一罐奶粉給父母吃,但實在沒有錢,買不起,因此心裡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積蓄點錢再去買。只要有這個心,只要他這份情感是真的,我們就不能說他不孝。「原跡貧家無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實上有表現,那窮人家裡就沒得孝子了。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我們用這個道理來解釋,就是說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盡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第三句:事君,能致其身。這一句更像是子夏對前面曾子所言的「為人謀,而不忠乎?」一句的體會與闡發,為君主做事,究竟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忠到了極致呢?子夏的理解是要「能致其身。」要有獻身精神。當然, 南懷瑾先生再講這一句時,把「君」字的理解從高高在上的「國君」位置拉低並推而廣之到「君子或朋友」上來,使之成為一種心理意識上敬詞,我們若按南懷瑾先生的解釋來重新定義這個「君」字,可以這樣來理解:當我們若承諾了朋友某件事,那麼就要盡心儘力去完成它,而對這件事盡心儘力的重視狀態就如把朋友視為「國君」身份去對待重視一樣。可以說,這樣解釋更具有時代性,於文化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具有切實的意義。

第四句: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依照前面推理,這句是子夏對孔子「謹而信」一句具體到交友方面的闡發,同曾子的「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一樣強調要守信。當然,從這兩句曾子和子夏關於交友之道的「信」字的理解上,我們並不能看出他們完全理解孔子「信」的內涵,孔子十分強調信的重要性,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但他的信也是通權達變的,並不固執於信上面,他曾對子路說過「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那是淺薄固執的小人!」的話,後世孟子言及孔子的信時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重點不在於信與不信,而在於是否合乎道義。舉個例子:你承諾了朋友,要借錢給他,但未等借時發現朋友在騙你,他借錢的目的是為了賭博或干違法的事,你還會兌現承諾借錢給他嗎?因此,讀《論語》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孔子所言的信,關於這個話題,後面我們會繼續討論。

第五句: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前面說了四條感悟後,最後做了總結,說這樣的人即使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我們可以思考下:子夏為何要下這個定論呢?前面我們分析過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他當時聽了孔子話後深有感觸,同時做了逆向思維式的思考,既然老師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那麼老師講的重點是在實踐,但反過來若一個實踐方面非常好,卻沒有學習過書本理論的人,算不算學過了呢?這樣的人不是也有很多嗎?我們常講實踐出真知,紙上學來總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從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實踐、更好的身體力行這一結果來說,子夏持對這樣的人持肯定態度是有道理的。 但若孤立的看子夏這句話,當然也能找出他的毛病來,比如:學問是包括多方面的,怎麼能僅以四件事來囊括呢?或者僅僅實踐四件事,其獲得的知識會不會有局限性呢?等。

其實,我認為若把子夏和孔子師徒兩人前後兩句話合二為一的看,這個論述就完整了。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揣摩下為什麼《論語》中會把子夏這一句安排在孔子這句話的下面?或許就是當時子夏認真思考後,覺得老師的話還不夠全面,因此,等孔子說完,他就緊跟著說了這麼一句,把孔子的話補全了,想必當時孔子聽後對子夏能有這樣深入細緻的思考方式是十分讚賞的,因此,弟子們編排《論語》時,才把子夏這句話安排在這個位置。

最後,我們再以科學邏輯思維來重新剖析下孔子與子夏師徒兩人的這兩句話,先來了解下什麼是科學發現原理實現過程,科學發現原理一般是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類比、想像、抽象等等來實現的。以比較為例,對科學發現來說,比較既不相同的現象而探求其共同點或比較極其相同的現象而探求其不同點,這是比較過程的基本原則之一。比如孔子所得出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結論,也可以理解為他先在各種不同性格類型的人群中發現了一類學與習兩相結合的人,這些人通常具備某些相同的特徵,他把這些特徵概括出來就是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然後再進一步分析得出他們的大概學習過程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就是從不同中發現相同,從相同中再進一步總結提取理論的過程。另外,科學理論發現過程的起點和源頭通常是先發現問題,而終點是找到能夠解答該問題的理論。子夏則通過把自己的思想與老師孔子的總結再次做了比較後,發現自己與老師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理解,這個不同理解就是問題所在,他沿著這個問題追溯下去,從而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子夏的結論既有對孔子思想的傳承也有自己創造性思維在裡面。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孔子與子夏的思維方式與當今科學發現比較思維的基本原理有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一個偏哲理,一個偏科學。這裡,我們姑且稱其為逆向科學比較邏輯思維法。

再引申到我們孩子的學習教育方法上來,讓孩子學一個道理也好,分析一個事物也好,也應遵循這種「同中尋異,異中尋同」的分析與總結過程,形成這樣的思考習慣,無疑對孩子的科學與哲學思維的養成是大有裨益的。

子夏說完這句話,估計孔子當時是覺得意猶未盡,緊接著又說了下面一句話。(譚清風《論語解構》)


法家這一脈是子夏的傳人。


魏國的人才輩出,應該是教育做得好。子夏很大功勞。

寫論語,編詩經,子夏都是主力。身為孔門十哲,比「魯」~不知變通的曾子高多了。


推薦閱讀:

以下這篇文章關於「四大發明」的觀點是否客觀、準確?
為什麼一神教能打敗多神教?
如何評價大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國古代有毒品、藥物濫用嗎?
如何評價《毛澤東選集》在當代的地位和影響力?

TAG:歷史 | 儒家文化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