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時有哪些常見的組織架構?未來城商行組織架構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麼?

相比大型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一些發展較好的城商行開始跨區域經營,並為此改革內部組織架構,探索新的分支機構管理模式。

跨區域經營前,城商行最常見的是「總行-支行」管理模式,跨區域經營時,不少銀行會設立異地分行,但具體授權和管理又不完全一致。那麼具體模式有哪些,改革過程遇到了哪些問題和困難?

城商行在分支機構組織架構改革方面借鑒了很多股份制銀行的經驗,那麼有哪些是妥善移植了,哪些最後水土不服呢?


剛好做完了一個城商行的組織架構,怒答。

先吐槽:現在各地的城商行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城商行的身子,股份制的心,懷揣著上市的夢,從資產100億的到2000億的,倒是都沒把自己小看咯,產品線得完備吧,運營得玩集中制吧,社區銀行P2P普惠金融這些概念得招呼吧,這都是基本,不聊聊混業經營,五年上市計劃那是瞧不起你,可我的親哥哥啊,回頭來看看自己的資本回報率和充足率吧,要我抽醒你嗎?,您別說對標富國了,邊上的農信社待遇都比你們好。

開始聊題主的正事:

相比較上面說的不切實際呢,城商行異地經營的事倒顯得沒那麼高大上了,實際上我們這裡討論的「異地」暫時就只有「關閘」之前開立的省外分支行以及省內的分支行。(在省外開立分支結構的大門現在對於城商行仍然是關閉的,一些大家看到的,比如在北京的某xx城商行實際是收口前開的,算是插旗了)

因為城商行在各地的規模、背景、核心競爭力、戰略層面區別都很大,且良莠不齊,我只能從建議和通常的層面來嘗試解答:

一般來說一個發展良好的城商行最初是「總-分-支」的三級模式,但是隨著資產規模的擴大,「分到支」的責任風險無法細化,人員眾多造成扁平化管理困難,這樣仿照國有行的模式,這些城商行對一些業績良好的支行進行了升格,提拔為管轄行:就逐漸形成了如下的管控結構:

管轄行的設立大大減輕了分行的管理壓力,同時又能給終端支行提供更有效的資源支持,很多城商行都在採用,可以說這個管控模式已經是經過驗證的了。

具體到跨區域管控:總行自然是搖設立在城商行所在地城市,而各個不同的地區都要設立分行,是否在某地區設置管轄行要看在該區域投入的深度和力度,如果已經大面積鋪開,網點眾多,或者準備大幹一場,那麼管轄行層級是必須且有效的,接下來則是在市域和縣域設立支行,比較簡單。

我們在工作中原則上建議:如果下屬管理支行加網點超過6個,要設立管轄行層級,當然也要看資產規模,員工人數等具體內容。

至於授權層級我也寫在上面的圖裡了,總行自然是最高審批層面,下面常見的是放一個審批團隊到分行,給予一定的審批許可權,額度上限包括總量和單筆,最後根據風險偏好,明確哪些是不能碰的行業,就完成指導了。當然,總體上說一般的城商行領導都比較謹慎,說白了就是不愛放權。芝麻綠豆點小貸款也得拿到總行層級批一批,超過200萬就得開個專家會研究研究,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就是下面怨聲載道唄。不過大趨勢始終是審批權下放,因為只有你基層最了解自己的業務和區域,越貼近基層實際情況越清楚,這個就是風險和收益的博弈了,有些聚焦小微企業的城商行已經逐步將信貸審批下放到管轄行和營業部層面了。那麼放權既然是趨勢,怎麼放,什麼時候放,放多少,這些都得根據實際情況來,競爭太激烈,股東壓力也大,從這個側面也能理解為什麼一般的城商行都比較謹慎,別著急,一步一步來吧。

剩下改革困難,借鑒模式,水土不服這些,咱搓一堆說吧:

之前接觸了一個城商行,做組織架構規劃,點名要做」事業部「改革(具體是什麼事業部我不說了),要知道就算是股份制銀行事業部改革也沒幾個徹底的,我們當時也勸了一下,沒用,董事長就要做點新鮮的,好吧,硬著頭皮做了兩個交差。

結果花是擺出來了,可沒人澆水。

半年後再去看,事業部沒能從公司業務部拿到現有客戶資源,同時由於一直沒有招聘客戶經理導致根本無法營銷新客戶,最後就是事業部還是在干改革之前的那些事,行長偷偷拉著我們說是不是能把事業部再並一步回公司業務。我靠,你們是來玩我們的嗎?

現在看,對城商行來說,最靠譜的就是先把總-分-管-支這個模式做好做透,之後搭配外掛的風險管理體系,直接彙報給總行風險管理部,隨著規模再擴大可以考慮在分行設立計財和同業部門,更好的服務業務,GG,可以停了。我敢拍著胸脯保證,這個框架絕對兜得住5000億以內規模的城商行,什麼你超5000億了?咱倆聊聊上市的事....

最後一點體會:城商行做組織架構改革,難,非常難,難在組織架構改革要涉及到權力的變更,尤其是事業部改革(這也是趨勢),而城商行人員素質普遍較低,大部分派系爭鬥導致內耗嚴重,上到行領導,下到大堂經理,大家都把權力當成親爹,越是改革,越是阻力重重,大部分根本無法落地,最後強努出來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不滿意。

何必呢。


問的如此專業…我都不敢開口了……

地方性商行基本上都是123架構,就是總行分行支行…流程性銀行我覺得是早晚會死在馬雲等眾土豪開立的銀行的。畢竟開銀行越來越像開超市一樣容易了。

城商行未來發展趨向只能走服務了,服務中小企業服務那些剛富或者富的不是那麼土豪的人。儲蓄貸記啦,不要走高端客戶了……

不知道對與否,亂說,彼此探討一下


蠻呵呵的。目前大多數城商行能做到總行——分行及一級支行——直屬支行及二級支行三層結構,總-分-管-支?真是不懂實際需求的諮詢人士。


推薦閱讀:

清朝「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新政實行的廣度和深度如何?
當初為什麼要設置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
把城市化比作「裹小腳」的說法妥當嗎?為什麼?
艾敬的那首《我的1997》有什么深意吗?
目睹近日台灣和泰國民主制度的崩壞和人民痛苦,作為一個篤信民主體制的自由主義者很迷茫。誰能解惑?

TAG:組織架構 | 銀行 | 改革 | 金融 | 城市商業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