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展品是如何被描述的?

參觀博物館,其中展品描述方面,一般都有什麼規律或者模式?


博物館展品說明的撰寫

作者:周墨蘭

展品說明是博物館以文字形式向觀眾傳遞展品信息的陳列語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目前我國博物館的展品說明很多內容簡單、語言枯燥,未能很好地起到傳遞展品信息的作用。

展品說明及其存在問題

展品說明是博物館以文字形式向觀眾傳遞展品信息的陳列語言,通常採用小說明牌的方式布置在展品附近,具體解讀每一件展品的內涵。展品說明一般包括名稱、時代、質地、來源、收藏單位等內容,重要展品的說明還會附加一定長度的文字用以敘述展品的銘文、器形、重量、製作工藝、藝術特點、歷史價值等信息。觀眾通過 閱讀展品文字說明不僅可以認識展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還可以了解展品背後鮮活生動的故事。因此展品說明的質量關係到觀眾對每件展品乃至整個陳列展覽的理解。

除了部分具有較強審美價值的展品外,博物館大部分展品由於早已脫離原來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其蘊涵的豐富信息很難為人們所了解。而展品本身所能提供的直觀、感性信息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僅靠這些視覺信息,觀眾很難對展品有深入理解。另外,由於觀眾的藝術審美層次和歷史知識素養各不相同,他們對展品視覺信息 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缺少必要的文字說明,觀眾很難憑藉其自身經驗來理解隱含於展品背後的內容及意義。所以,展品說明必不可少,它是觀眾獲得信息的 重要來源。

展品說明在展覽中起著傳遞信息與詮釋信息的作用,它是溝通展品與觀眾的橋樑。有了展品說明,觀眾便可以接收從文字到展品和從展品到文字的雙向反饋。這讓我 想到了我們在參觀博物館、觀看展品時一種有趣的心理活動,即「我要在我所觀看的展品上找到說明牌上對它的描述」。因此,展品說明越準確、越翔實、越生動, 觀眾接收的信息也就越豐富,對展品的理解和認識也就越全面、越深入。

對於目前博物館展品說明存在的問題,首先從展品說明的文字內容來看,大多過於簡單。我們知道繁複的文字說明容易分散觀眾對展品的注意力,而且密集的信息量 容易導致參觀疲勞,但過於簡單的展品說明同樣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信息缺失便是我們在觀展之後常有的感受。目前很多博物館的展品說明局限於展品名稱、時代、出土地點這三大基本信息,對於展品的特性、用途、流傳經歷等則很少介紹。這種簡單化的信息描述遠遠沒有達到觀眾對於展品情況的渴知程度,甚至會使觀眾感到與最初走進博物館的期望不符。這樣的文字內容更像是展品標識,而非展品說明。

其次從展品說明的語言表達來看,大多給人以呆板枯燥、教科書式的感覺。這樣的展品說明更像是文物圖錄,僅僅考慮到了淺層的信息傳播需求,而忽視了對展品內 涵或是展品背後故事的呈現。此外,文字說明對展品的描述缺乏針對性,例如原本是兩件不同的青花瓷器,可能由於說明文字的程式化、簡單化而無法突出展品各自 的特點,我們所看到的只能是它們體現的共同信息,這樣原本應該是很生動、很具體的展品信息常常被文字說明所限制,甚至忽視,無法進入觀眾的視野。程式化的 展品說明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無法顯示出陳列語言應有的特色。

以上兩方面是目前博物館展品說明普遍存在的問題,要想解決好文字說明簡與繁、嚴謹與生動這兩組同時並存的矛盾,我們必須創新展品說明撰寫的思路。

如何撰寫展品說明

那麼怎樣的文字說明能恰到好處、靈活生動地向觀眾傳遞展品信息呢?我們可以從「變與不變」的角度進行思考。

展品說明需要「變」,是指展品說明要根據展覽主題、展出器物以及參觀人群的不同,適時調整文字內容,有所取捨和側重。首先是展覽主題,如果將其設計為歷史陳列,那麼我們應該廣泛搜集展品的相關資料,充分挖掘展品內涵,藉助文字說明將展品所蘊含的補史證史的信息揭示出來;如果是藝術陳列,我們應遵從就簡原則,盡量為觀眾提供最具體、最明確的展品信息,減少輔助信息,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於展品本身。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文物具有豐富的內涵,同一件文物可以多次成為不同主題陳列的展品,這時就需要我們根據陳列主題對展品說明重新構思。例如同一件青銅器在美術陳列、歷史陳列或者科技陳列中所傳遞的信息和揭示的價值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必須根據特定的陳列主題對展品說明調整、設計,使之在這一確定的陳列主題或知識領域裡發揮作用。對於超出主題之外的信息應該合理限制,避免沖淡觀眾對特定主題的理解。

其次對於不同類別的展品,其文字說明應該有所區別和側重。例如對陶瓷器展品的說明可以側重於描述造型、工藝、紋飾、胎釉特徵、歷史環境、社會需求等;對書畫作品的文字說明重在介紹作者風格、藝術特色、時代特徵等;對青銅器展品的介紹側重於器形、紋飾、銘文等;對玉器類展品的說明可以側重表現質地、工藝、紋飾及其體現的社會風尚等。以上僅僅是對展品的籠統分類,事實上博物館的展品種類多樣,即使在同一器類中也不可能存在一種統一的說明模式。總之我們應該根據 展品自身特點加以描述說明,力求在表現出展品個性特徵的同時,與陳列主題相契合、呼應。

最後考慮到博物館參觀人群是一個相當龐雜的觀眾群體,展品說明的撰寫需要統籌兼顧,力求雅俗共賞。這其實涉及信息傳播的層次問題,一方面要合理考慮具有專業背景和相關知識群體對高雅藝術的欣賞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更多普通觀眾對展品信息的接收情況,滿足其基本的信息需求。因此展品說明應該更多地從觀眾角度撰寫,兼顧知識性和普及性;語言表達應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此外還可以通過適當地增加信息量來使觀眾最大限度地理解展品,同時也為不同層次的觀眾 提供更多的信息選擇。

以上三個方面是從「變」的角度來探討展品說明應該如何撰寫,接下來我們將從「不變」的角度對展品說明撰寫所遵循的一些原則進行論述。首先是內容真實、語言準確。展品說明所傳遞的信息應當以真實、準確為前提,文字說明要如實地介紹展品的時空信息與使用信息,這就需要設計者在認真研究每件展品資料的基礎上,對說明文字仔細推敲、反覆斟酌,以確保展品說明所傳遞的是真實準確的信息。

其次詳略得當、契合主題。撰寫展品說明時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能在陳列主題之內準確精鍊地闡釋內容、說明展品就好。對於那些可以通過視覺所感知的信息,如展品的造型、顏色、材質、尺寸等,展品說明中應當省去,因為如果這些外觀信息一旦出現在展品說明中,便是重複、無效的信息。這就需要在保證觀眾信息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展品自身特點對文字說明的信息量作出取捨,引導觀眾閱讀那些更重要、更有趣的信息,避免說明文字喧賓奪主、分散觀眾對展品的注意力。

此外,還需要指出的是,展品說明牌不宜製作過大,對於那些展品說明牌承載不了又較為重要的信息,可以適當利用展品後面的背板加以補充說明。這樣既保證了觀眾足夠的信息需求,又為觀眾選擇接受信息提供了可能。

展品說明的撰寫看似微不足道,卻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它不僅體現著陳列展覽的語言特色與服務宗旨,還反映出博物館在尋求自身定位與服務觀眾之間的交流、碰撞與互動。同時,對展品說明撰寫的研究也反映出當今博物館學研究向著微觀層面發展的趨勢,那些曾經被我們認為理所應當忽視的細節,如今重新得到重視。儘管博物館在未來多樣化發展的道路上面臨的困難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但我們也由此看到了一個更為包容、開放、嶄新的博物館形象。我們相信未來的博物館會在不斷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找到自身的定位、實現自身的意義與價值。


一般應包括以下:

1. 基本信息:

名稱,年代,材料,尺寸,發源地(或出土地點)

2. 索引:

收藏編號,收藏來源(由xx捐贈/借展)

3. 描述:

形制,即古物形態,主要特徵等。

風格,根據形制歸納古物屬於哪種風格的典型或演化。

歷史,該風格的來源,或形成過程。

意義,功能性意義及文化意義,對後世或同時期其它地區的影響。

一般來說描述部分每方面寫一句就足夠了。標籤描述文字不宜過多。


推薦閱讀:

博物館的衍生產品大家感興趣么?國內何處博物館的做的好?
如何科學參觀故宮博物院?
伊斯坦布爾有意思的博物館有哪些?
國家寶藏為什麼不選山西博物館?
讀完斯塔夫里阿諾斯寫的那本《全球通史》逛大都會博物館是什麼感受?

TAG:博物館 | 博物館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