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對未來看似不靠譜的預測,如今竟然實現了?
1.手機智能AI
這個想必不用多說吧?華為的智能晶元2.OTG誰也沒想到,手機居然可以讀取U盤,移動硬碟的數據3.智能手機當初板磚大哥大出來的時候,誰也沒想到手機會慢慢替代電腦成為新型移動終端4.網路升級從2G到4G以及5G5.手機屏幕大黑邊→大邊框→ID無邊框→努比亞視覺無邊框6.邊框操作努比亞FiT邊緣交互不擅長的確實是預測。
預測,不是推測。所以,也有人類個體或專門機構干推測這活兒的,這有很多很多,極其靠譜,不贅。提出一個尚未實現,但已有苗頭微露,且終將可能全部或部分實現的。經典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三部曲中的「遊戲」,其實我只看了一本《安德的影子》。是某位姐姐,寄來讓我讀的,姐姐很聰敏也相識多年,從小看到大,她對我的了解,至今仍無出其右者。我也確認同本書中影子和影子的命運。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遊戲」。
你以為你在玩兒遊戲?不,你在指揮一場血肉橫飛的星際戰鬥。你以為你在玩兒遊戲?不,遙遠而寂靜的星空中綻放的朵朵璀璨煙花,都是因你指揮失誤而點燃的飛船上無數戰士的生命。遊戲。
今天的策略類遊戲,有多少會被收入樣本庫,又有多少戰例會被無數次學習或優化,為了明天的戰爭所需,天知道。
遊戲,是最好的策略樣本庫,是有人干預的平行模擬實驗,是有人參與的對抗背景下的平行世界。你的戰例,你的思維方法,你的決策習慣,你習慣的支持信息,所有與之相關的一切,在悄無聲息中,被採集、被存儲、被分析、被學習,最終將被人工智慧體掌握並優化,等待著未來被執行時刻的到來。
所以,最高的機密,不是技戰術性能指標,不是研發進程,不是武器裝備,不是民生前景……什麼都不是。最高機密,只是思維模式與決策習慣。人家都學會了啊,快投降?呸。你能看破迷霧,你能陰謀無數,你旁敲側擊,你時刻尾行……你面對陽謀,面對堂堂正正之敵,面對光明正大之策,卻無懈可擊。
敵人愛咋地咋地,他咬不著,也咬不動。所以,要做好自己的事,不受干擾的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
預祝這位真真切切影響我全部人生的姐姐,能到更適合的的崗位,去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簡單,請先把《機器貓》看一遍
感謝 @無氧呼吸 的邀請
1987年,我還剛剛出生不久。父親是某電視機廠分廠的員工,但是在那物資緊俏的年代,我家並沒有電視機。是在一年之後,工廠終於給了我父親一張電視機購買票,我家從此成為全村第一個擁有電視機的家庭,很是轟動。
堂哥放學後牢牢的坐在我家,擠在擁擠的平房房間內,目不眨經的盯著沒有色彩的屏幕,連打屁股都打不回家。可以想像,當時全村有多少老少的夢想是和我家一樣:有一台黑白電視機。
當時的人們,有誰預測到五年之後,家家戶戶都能擁有電視機嗎?
1997年夏季的那一天,所有人都盯著電視看香港回歸的直播,彼時我家點電視熒幕已經有了色彩。從電視畫面中看到香港如此聳入雲天的高樓大廈、如此川流不息的車來車往和如此穿著高檔自信滿滿的普通民眾,香港真是我夢想的、但卻好像是伸手難以有能力觸及的發達社會。
當時村上有個小夥子在香港的工廠打工,每年寄回來10多萬元,那是一年可以蓋樓房、一年可以買桑塔納的節奏啊!不難理解,1997年香港的GDP相當於整個大陸的18%、廣東的1.9倍、深圳的12倍!香港如此之小的土地創造了如此之多的財富,超出了普通人的想像。
當時的人們,有誰能夠預測20年後的今天,香港的GDP只有廣東的四分之一,且同樣面積上是彈丸之地的深圳,GDP已經非常接近香港,並且在一兩年可以超越香港!
2007年,也就是我從大二升大三那年,我換了個手機,從一個諾基亞換為另一個諾基亞,彼時的諾基亞在國際和國內市場都佔有四成左右的份額,絕大部分份額都被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索愛等國際品牌佔據。包括手機在內的絕大部分中高價生活必需品,國產品牌都還極度沒有存在感,主流觀點還是「國產的就是低檔、劣質和沒有品位」。
在十年前,有誰能預測現在的手機市場,國際上TOP10品牌中,7個是中國的;國內市場80%以上的份額被國產品牌佔據,並且在進一步擠壓國際品牌;而在國際上,中國品牌也在急速的擠占國際品牌的生存空間,同時中國企業正在引領整個手機行業。除了量上的極大突破,國產手機品牌還在高端市場不斷摧城拔寨。世界前五的品牌里,有三家來自中國。在國內無論高端機還是普通手機,賣的最好的是華為。在今年,華為還推出了全球首顆基於移動端的AI晶元的人工智慧手機——Mate
10,在重大技術創新上做到了引領。大約在一個月前,我站在深圳灣的紅樹林保護區向南眺望香港,水晶天般的空氣讓我能夠清晰的看到對岸,視野中的樹林和農田和背後林立的高樓大廈,讓我覺得海灣的那一邊也沒什麼區別。
那時候,大腦中忽然閃現了我孩童時代的我,從過去看現在,能有多少預測能夠準確呢?在巨變的時代,不斷的有幻想、想像、理想和可能性都在變成現實。靠譜的預測未來?我看有點難哦!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大工題型官,李姓押司當然是某老師的考研押題
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10幾年前,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看過一本《學習的革命》的書,我還記得當時在學校的一個轉角處,擺滿了這本黃色封面的書:
上面有一個章節,列舉了幾個過去的名人失敗的預言,很有意思,比如:
「這個世界上大約需要5台計算機就夠了。」
-Thomas Watson, IBM總裁,1943年(這位計算機先驅無論如何想不到今天很多人家裡都有不止5台計算機。)
「電視機不會有任何市場。有誰願意每天晚上盯著一個盒子看?」
- Darryl Zanuck, 20世紀福克斯公司, 1946年
倫敦大學自然哲學和天文學教授迪歐尼西斯·拉德(1793-1859)曾預言稱:「高速運行的鐵路運輸永遠不可能實現,因為乘客將因高速而無法呼吸,最終將因窒息而死。」
西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匯款公司,每年在全球範圍內為客戶轉賬數十億美元。但1878年,該公司一份備忘錄中卻預言稱:「電話有太多缺點,使它無法被當成一種正式的通訊手段。這一設備對我們公司來說,永遠都沒有價值。」
1959年,當施樂複印機公司的創辦人拿著剛研製出來的第一台複印機向IBM公司尋求合作時,後者卻以複印機不可能有足夠大的市場而拒絕。IBM預言稱:「世界對複印機的潛在市場最多不超過5000台。」
1903年,密歇根州儲蓄銀行總裁建議亨利·福特的律師不要投資創辦福特汽車公司。當時他說:「馬車將繼續保留下去,但機動車只會是很快消失的新奇玩意。」
1895年,英國皇家協會的主席、英國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羅德·凱爾文稱:「比空氣重的飛行機器是不可能存在的。」1901年,航空先驅萊特兄弟在一次飛行試驗失敗時也沮喪地預言說:「人類在50年內都不可能飛上天。」但2年後,2人就進行了第一次成功的飛行。
這些人在過去其實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大V,你站在今天的角度上來講,可以說他們是被打臉了,然後哈哈大笑一番。不過假設你站在他們那個時代去思考,你會覺得其實他們說的還是有點靠譜的……
與之相反,你反而會覺得挺不靠譜的。比如這一句:「高速運行的鐵路運輸永遠不可能實現,因為乘客將因高速而無法呼吸,最終將因窒息而死」。
試想想,如果你身在清朝,18世紀的時候跟我說:「我們將造一款速度相當於馬的10倍快左右並且可以持續不斷地運作幾天……」你打死我都不信。而這位教授居然只考慮到了「會因為速度過快導致窒息而死」,他應該沒想到現在都是密閉空間然後往裡面輸送氧氣了吧?而且還能調節溫度。
還比如,你在上世紀40年代跟我說「複印機」會遍布全球,我也不會相信的。因為直到我2008年參加工作,我們公司的複印機也是租用的複印公司的電子垃圾。
到了現代,這種預言也不少見,比如說大屏手機:
Jobs said that a 3.5-inch screen is a perfect size for consumers, and that larger screens are foolish. "[1](3.5寸屏對於消費者而言才是完美的尺寸,更大的屏幕看起來只是更蠢)
Steve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rip on bigger rivals, saying that making a phone so big "you can"t get your hand around it" helps, but that "no one"s going to buy that."[2]——喬布斯對於4英寸的Galaxy S上市時的評論
羅永浩跟風:
而現在5寸都是各大產商的起步尺寸,而早在幾年前華為出產的Mate 7手機更是擁有著6英寸屏幕的大屏,上手後也不會覺得大了吧?
另外在今年大火的「人工智慧」概念上,當年蘋果推出siri之後,雖然引發了輿論很大的反響,但是普遍還是認為人工智慧這個東西對於手機來說為時尚早。
從siri誕生的2007年到2017年,正好10年時間,人工智慧已經在手機上真正落地,今年的iPhone X和Mate 10系列上,人工智慧都是產品的核心亮點。無論是蘋果的Face ID,還是Mate 10系列的AI拍照、AI翻譯等等AI相關應用,人工智慧手機時代已經真正到來。
不多說,看圖
以前我覺得我不可能再窮了,現在我真的比以前更窮了。
互聯網終將改變人們的生活!!!
by馬雲
這個是馬雲當年說的,但是那時的馬雲還未成名,所以馬雲謊稱是比爾蓋茨說的···
在韓寒執導的電影《乘風破浪》里,主角的父親徐正太當年曾堅信在未來BP機肯定會升值,並用自己從大火中救出來的全部積蓄買了一皮箱BP機,最後因過失殺人被判刑6年,留給妻兒的竟只有這箱BP機。對於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看來,這段劇情也許略顯荒誕,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行動電話也就是當年俗稱的「大哥大」都還只是作為老闆們身份象徵的奢侈品,國內大部分月薪只有三四百元的普通消費者簡直不敢想像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用上「大哥大」。因此,對於他們來說,寧願相信自己未來能用上更好的BP機,毫無疑問比相信自己也能用上「大哥大」來得更現實一些。
然而不敢想像並不等於沒有想像,時代終究沒有拋棄這些看似被現實生活制約想像力的人們,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生產成本的日益降低,這些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也都被業界逐一實現。人們渴望廉價的手機,於是就有了諾基亞3210;人們渴望小巧,於是就有了摩托羅拉V998;人們渴望酷炫,於是就有了摩托羅拉V70。而遠見卓絕的蘋果公司也在2007年推出了初代iPhone,它擁有一面3.5寸多點觸控電容屏,虛擬按鍵取代了原先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鍵,正面也只在屏幕下方保留一個Home鍵,放大圖片竟然只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撐開,前所未有的直觀操控體驗基本奠定了直至今天智能手機的基本模式。
時至今日,我們到底都在渴望什麼樣的手機呢?
我望著窗外思考半晌,一時半刻想不出個所以然,也許我就跟當年的BP機用戶一樣,被現實生活制約了想像力。我拿起了就靜靜躺在電腦旁充電的華為Mate10把玩一番,到底跟我用的上一台手機Mate8除了各項配置參數之外,到底還有哪些本質上的提升?也許可以從業界的設計思路上得到答案吧。
這時候,我想到其中一個細節,華為Mate10所使用的麒麟970處理器率先內置NPU,也就是神經網路處理單器,簡而言之就是專門設計用作高效人工智慧運算的處理器,理論上,在人工智慧運算中,NPU的性能是CPU的25倍,GPU的6.25倍,能效比相當於CPU的50倍,GPU的6.25。而在現實使用中,NPU在端側智能應用中可以有效提升AI運算效能,比如拍照場景識別和更準確邊緣虛化處理、AI語音降噪、圖像和語音識別翻譯、還有更智能的後台資源調度等等。
以拍照為例,Mate10配備的場景智能識別的功能,經過大量圖像的訓練,目前已經能準確的實時識別出包括文字、食物、舞台、藍天、雪、沙灘、狗、貓、夜景、日落、植物、人像、花等不同的場景,並有針對性的對於圖像對比度、飽和度和色調等參數進行自動調整,並可更快更精準的對主體物邊緣做虛化處理。如圖,這是今天早上用Mate10在我家陽台拍攝的多肉植物。如果是以前的設備,要麼提前設置場景模式,要麼做後期處理,繁瑣的操作往往都會導致錯過最佳的拍攝時機,而現在拿起Mate10直接摁動快門即可。
雖然不少數碼愛好者都表示,就Mate10目前已實現的端側智能應用,並未能明顯看出NPU在實際應用中產生革命性的變革,更有甚者認為這只是一種噱頭。但我對此還是比較樂觀,我相信目前只是我們「預見未來」旅途中的第一站,隨著軟硬體技術的繼續發展,在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會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2011年在知乎上的一位大神的對比特幣的預測。
當時比特幣神馬的還沒什麼影響力,可是現在,now,這是昨天的比特幣價格。6000元是1000美元,能買1000比特幣,現在是1570萬美元,接近一個億RMB了。如果按大神的操作方法,現在已經成功以啟動資金6000元實現了一個億的小目標。2002年的科幻電影《少數派報告》里,蜻蜓機可以在數秒內識別出20億人,結果才過了十多年,這種情況已經在現實中實現了。而它的實現,是將我們推向另一個更大的、改變人類生命形態預言的一個墊腳石。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機場、車站等公共場合,人臉識別系統很快能找到你、認出你。你去逛高級商店,商店裡的人臉識別系統也在計算、分析你購物的喜好,以此便於商家推出更事宜你的產品與服務。
可以說,我們的生活的點點滴滴,時刻都在變成數據。不僅是人臉識別,很多科技設備都在推波助瀾。這些科技最終會將我們推向一個地方——人類將會融入萬維網、成為數據流的一部分。
聽起來有點懸,但看過《攻殼機動隊》和《阿凡達》就很好理解這個問題。人的意識,未來能夠自由在網路世界穿梭。
天方夜譚嗎?NO!這個過程已經在逐步實現了。
就像人臉識別系統,它讓你的位置、喜好和數億人的位置、愛好彙集到一起,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我們的行為,吃喝什麼,讀什麼書,常去哪裡,花錢方式,審美能力,甚至用套套的數量,都在不斷我們的手機,不斷匯入進數據流之中。
阿莫西夫曾經說過,單個原子的運動是隨機的、無規律的,但科學家通過研究數百億千億原子的運動、振幅,就能找到規律,發展出量子物理學。人類也是一樣,每個人的個體行為看似是隨機的,但一旦能對足夠多的人類個體進行大數據研究、分析,就能計算出整體人類行為的很多規律。
每個人,每天都在通過自己的活動、不斷的點擊手機,向手機後面的雲計算提供著自己的數據。這些數據,未來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生活。同時AI,也會通過這些大數據越來越懂得如何與我們相處。
某種意義上,我們手機,現在就是阿凡達辮子上和整個星球數據流互動的那個介面。每個人類已經漸漸在擁有阿凡達的那種能力。
真的像阿凡達那樣直接用意識連接萬維網,人類還需要最後一步——人機交互技術。而在2014年,科學家已經能夠通過聯網式腦電圖、機器人輔助成像經顱骨磁力刺激技術,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感應。在未來,我們的大腦可能會潛入萬維網的信息流,以一種新的方式去和這個世界互動。屆時,我們就會成為《攻殼機動隊》里的草雉素子。這個過程也許還需要很久,但方向似乎是不可逆的。
回到現實,每當我看著手機,總想它就是自己每天與萬維網數據流對接的鑰匙。當我們成為草雉素子之前,這把鑰匙將會不斷進化,成為AI,甚至有朝一日能和人類進行心電感應。
就在如今,有的手機可以學習我們的使用習慣,例如華為MATE 10,它就能在你的使用過程中漸漸了解你,了解你喜歡什麼、習慣怎麼操作、你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最終給出讓你更舒適的服務。這就是手機AI化的趨勢。
而當MATE 10連接到外顯時,這部手機就變成了電腦,讓你能隨時隨地處理各種事物。很可能,未來每個人的手機就是隨身攜帶的個人電腦主機,辦公桌上只用顯示器、鍵盤即可。
MATE 10說明,未來手機會逐漸進化,它是拍攝系統會成為保真的眼睛,它的音響會成為和你對話的聲音,一切智力、感官互動會越來越完美,它將成為人類融入數據流的人工智慧管家。
PS:我這裡給大家補腦一下《黑客帝國》究竟在講什麼?《攻殼機動隊》講的是有情感思維的人類,如何進化、融入人機合一的數據流。《黑客帝國》講得則是一個相反的故事,是能融入數據流的人工智慧,想如何進化出人類的情感。如果有興趣,以後我可以給大家分析一下《黑客帝國》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我給你做個看似不靠譜 但是早晚會被實現的預言吧 人工智慧未來會結合生物科技 變為生物智能
是生物和人工智慧的結合體 感覺就像你和機器共用一個大腦 (參考一些科幻電影 例如攻殼機動)
我覺得在普通人中,我的高中老師算有眼光的。我這位高中老師,大學學的物理,後來還做過網管,覺得網路很有發展前景,改行搞計算機。沒有排名靠前答案里的人牛掰,但是普通人中也算骨骼清奇了吧。
有次課前給學生小測,考一個證明題,其實考哪個模塊我也沒計劃。問學生你們猜考什麼?學生七嘴八舌的開始預測,然後我從中挑了一個最不靠譜的來考。學生叫慘抱怨我太隨意~可能有點跑題哈!不過經濟中那看不見的手沒準也是如此頑皮。
小學時在《哈利·波特》中讀到了活點地圖,當時不禁驚嘆這個東西實在是太奇妙了!這幅魔法地圖可以實時顯示霍格沃茨里每個人所在的位置,一個點代表一個人,並且在每個點上出現姓名等信息。此外,這個地圖還可以顯示霍格沃茨的秘密通道,並且有打開這些通道的方法。
現在看來,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這個活點地圖早已實現,並且在安防實踐領域得到了升級版的應用:
上圖是某地公安的指揮中心平台。
高清監控攝像機的普及保證了海量的圖像信息採集,而人工智慧在安防的快速落地提供了智能演算法、數據挖掘等技術,使得接入存儲的視頻能夠得到有效利用,發揮出最大價值。例如,上圖所示的平台可實現以下功能:
- 大屏可在地圖上顯示目標人、車、物的實時位置,並且可生成運動軌跡。
- 對監控畫面中的目標生成結構化描述,提取屬性、性別、年齡、車牌號、顏色等信息,從而實現特定目標的快速定位、查找和檢索。
- 可通過人臉識別等對比功能,實現以圖找圖。
- 數據信息以分析圖表結果呈現。
以上簡要提及的功能極大地提高了公安人員辦案的效率,不再需要安排大量工作人員時刻緊盯視頻畫面、回放所有實況錄像,為案件偵破提供了寶貴的時間並且提供可靠的線索。可以說,AI+安防在公安的應用,使得「汗水警務」向「智慧警務」轉變,真正實現了向科技要警力,推動構建了平安中國。
說兩個行為吧。
一個是免費殺毒軟體。
免費使用,增值服務。
。。。
還有一個,免費遊戲。
是免費遊戲,還是免費打工。
。。。
涉及的事太多。
但是當初誰也不敢開這種腦洞。
現在不光是實現了,甚至還很普遍。
讀書時聊到電腦,老師問你們推測一下,以後你們可以用電腦幹點什麼,我當時就說網上銀行,老師說不可能你還想再自己的電腦上取出錢啊,現在網路支付,每家銀行都有自己的網上銀行,感覺好神奇。
在中國宣布關閉虛擬貨幣交易所之後,我預測比特幣會不跌反漲,價格將很快超過20000美元:
中本聰:比特幣會走熊嗎(20170925)?
中本聰:如何看待比特幣 2017 年 10 月 12 日首次突破 5300 美元?
當然了,我不是什麼神棍。以上預測對加密貨幣內行來說都是常識而已。只是這兩天被比特幣黑子們煩的不行,出來現現,神清氣爽啊!
曾經在一本電腦雜誌上看的2010年
講智能手機
「用手機自由換頻道」
「可以通過手機控制,出了門也不用擔心忘關空調」
「以後可以用手機支付不用帶錢包」
「不過手機丟了就麻煩大了」
「或許過2,3年我們就可以看見公交車上的一群人猛劃手機」
那時我還沒見過第一台智能手機記得十幾年前,還有一檔節目叫做互聯網生存大賽,就是一檔子把人關起來,只有互聯網,看誰能通過它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生存下來,當時覺得真不容易,能活下來的肯定是高手,當時就說這事未來的人生活的常態,足不出戶就可以利用互聯網活下來,現在看來,半個無互聯網生存大賽還是比較有挑戰的哈哈
每個時代的科幻小說,基本過個一百年或幾十年,就都會逐漸實現。
遠的有儒勒凡爾納對電話、潛艇等現代工具的想像。
近在眼前的也有活生生的例子,劉慈欣的《三體》里,很多對未來的科幻想像,也正在逐步走向現實。
今年11月16日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成立60周年的大日子,在第一屆中國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論壇上,一院發布了《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學術成果,系統規劃航天運輸系統的能力建設前景與發展藍圖。
根據路線圖,我國將在2020年實現低成本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的首飛,同時在役火箭實施智能化改造,固體/液體火箭可提供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VIP專車等商業發射服務。 2025年,可重複使用的亞軌道運載器研製成功,亞軌道太空旅遊成為現實,同時火箭快速發射提高到小時級,支持空間站、無人月球科考任務。 2030年,重型火箭首飛,為載人登月、火星採樣返回提供支持,同時兩級完全重複使用研製成功。 2035年,運載火箭實現完全可重複使用,智能化、先進動力未來新一代火箭首飛。 2040年,組合動力兩級重複運載火箭投入應用,核動力空間穿梭機實現重大突破,可支持大規模的空間資源勘探開發、小行星採礦、空間太陽能電站。 2045年,組合動力單級入軌重複使用運載器研製成功,天梯、地球車站、空間驛站有望成為現實,具備常態化、規模化的人機協同空間探索能力,包括太陽系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核動力穿梭機、天梯、地球車站、空間驛站,相信看過《三體》的人估計都會覺得眼熟吧。
關鍵在於,這張路線圖的實現時間,比《三體》中的時間線要更靠近現在,科幻小說中看似瘋狂的創想,原來在科學家的藍圖上,也是如此的近。
推薦閱讀:
※有人知道報名華為網路技術服務工程師的詳細流程和面試經驗嗎?
※offer選擇:華為還是匯川?
※為什麼只有華為一家使用華為海思的cpu?
※怎樣成為華為的圖像處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