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對未來看似不靠譜的預測,如今竟然實現了?

半個世紀前,比大象還重的計算機誕生了,而今天的量子計算機正在敲開下一次技術革命的大門。

幾十年前,互聯網還是個新鮮概念,而今天一旦離開互聯網人們該如何正常生活?

十多年前,全觸屏手機還很少見,而今天的手機已經滲入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甚至更進一步,通過AI的賦能,手機學會了思考,真正做到「知你、懂你」。

五年前,我們還在擔憂出門忘帶零錢,需要去取現金,今天在街邊買個早餐都能刷手機支付。

未來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令人深深著迷。半個多世紀以來,科技日新月異,改變著你我的生活。

雖然預測未來非人類所長,但我們仍然熱衷於預測,有些想法看似不靠譜,再次回顧時卻能驚奇地發現,很多已經變成了現實,「預見未來」往往真的就這麼發生了。

你印象中,有哪些在當時看似瘋狂或不靠譜的想法,如今已經實現了?歡迎知友分享你的經歷和見解。

【特別說明】

1. 我們倡導原創認真的答題精神,如回答涉及非原創內容,請獲取合法授權後規範轉載。

2. 該活動最終解釋權歸華為所有。


這本書很出名,是尼古拉·尼葛洛龐帝在1996年出版的。他不是「說准了未來的一部分」,而是說准了幾乎的全部。

我們能不能開發出能力我們過濾、分揀、排列和管理多媒體的電腦,這種電腦將為人們讀報,看電視,而且還能應人們的要求,擔任編輯的工作。這種智慧可以存在於傳輸者和接收者兩端

這種所謂的多媒體電腦早就出現

當智慧藏身於傳輸者這端時,你就好像自己聘請了一位專門撰稿人—就好比《紐約時報》根據你的興趣,為你度身訂製報紙。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傳輸者會特別為你篩選出一組比特,經過過濾、處理之後傳送給你,你可能會在家中將其列印出來,也可能選擇以更加互動的方式在電子屏幕上觀看。另一種情況則是在接收者一端設置新聞編輯系統,《紐約時報》先發送出大量的比特,可能包括5000 篇不同的文章,你的電子裝置再根據你的興趣、習慣或當天的計劃,從中擷取你想要的部分

這種行為我們稱之為「個性化推薦」,已經實現,比如說今日頭條

高清晰度電視是個笑話,數字電視才代表未來

1994 年2 月,當倒霉的日本郵政省放送行政局局長江山晃正提議日本跨入數字世界時,日本的產業領袖第二天便群起而攻之,著他硬生生地把話吞了回去。日本在高清晰度電視上投的錢實在大多了、他們絕不會公開表示要另起爐灶。我清楚地記得在一次電視座談會上,日本消費電子產業的巨子們一個個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全力支持模擬的「高品質電視」,並且暗示江山晃正簡直是瘋了。我得咬住我的數字化舌頭。恐怕他們為了是保住顏面。一個個變成了雙面人。了

預言了三件事

  1. 數字電視確實取代了高清晰度電視
  2. 日本人在互聯網上沒幹成器
  3. 相當多的日本人在高清晰上投入的錢都打了水漂

把電視當作收費亭

由於有線電視業執意壟斷,並且不斷增強置頂盒的功能,達到可以控制1000 個節目的地步(這樣一來,任何時候都有999 個你根本沒有在看的電視節目),這種遠見被出賣了。在有利可圖的數字電視製造爭霸戰中,目前看來,電腦在第一回合就被擊倒了。但是,電腦將會捲土重來,取得最後的勝利。

是的,最終連中國有線電視的盒子都被各種互聯網的XX盒子給擊倒了,而且中國曾經發生和美國一樣的優先電視壟斷,也正如同作者預言的那樣,「電腦將會捲土重來,取得最後的勝利」

跨媒體經營

這是因為,大一統的大眾傳媒帝國正逐步瓦解,分割為許許多多的家庭工業。

甚至在世界各地都派有常駐記者也不再那麼重要,因為才華橫溢的自由撰稿人已經發現,通過電子網路,他們可以直達你家。

今天的傳媒巨子,明天拚命也難抓牢他們的中央集權媒體帝國。我堅信到了2005 年的時候,美國人花在互聯網路(不管那時人們怎麼稱呼它)上的時間,要大大超過他們收看電視網的時間

預言了兩件事

  1. 傳統的大眾傳媒瓦解,我們在中國已經看到無數的沒有跟進互聯網傳統媒體消失,甚至包括本身就是電腦起家的雜誌,比如說《大眾軟體》
  2. 所謂的家庭工業媒體,我們今天稱之為「自媒體」

今天,大多數的多媒體產品都以光碟的形式發行,面向消費市場,美國大多數5 到10 歲的孩子和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都使用過光碟。然而,從長遠來看,決定多媒體前途的,不是這種成本只有半個美金的塑料盤,或50 億乃至500 億比特的光碟容量,而將是日益壯大的聯機系(onlinesystems),其容量實際上沒有止境

這種東西,我們稱之為「雲」

今天,由於多媒體設備仍很笨重,我們多半是在書房或起居室中操作多媒體。即使出現了膝上型電腦,其蚌殼式設計仍然使它無法成為非常個人化的信息設備。一旦我們有了小而薄、明亮、靈活、解析度高的顯示器以後,情況就會完全改觀。多媒體會變得更像一本書,你可以蠟縮在床上擺弄它,通過它和別人對話,或是聽一段故事

這種東西,我們稱之為「智能手機」

如果1995 年互聯網路全部上網人口中,有0.5%的人願意像這樣訂閱馬可夫的文章,而馬可夫每年創作100 篇文章(事實上,他每年的寫作量大約在120 一140 篇之間),那麼他一年就可以穩賺100 萬美元,我敢說那一定比《紐約時報》付給他的薪水要高。假如你認為0.5%的比例太高了,先耐著性子等一下。這個數字會是真的。一旦有人打下了這片江山,發送者在數字化世界裡的附加值就會每況愈下。

親愛的,你說的這種人,就是今天大家嘴裡面的「大V」

只要回想一下你上一次按了電梯按鈕之後燈卻不亮的情景,你就能體會到感知、生效和反饋有多麼重要了。電梯不亮的原因也許是燈泡燒壞了。但你心裡一定萬分沮喪,開始懷疑:電梯聽到我的指示了嗎?由此可見,界面的設計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喬布斯同志為你鼓掌,今天我們把這種東西稱呼為「交互設計」

我當然不會期望一架波音747 客機的駕駛員只要高唱:「高高高高飛——!」飛機就會滑行和起飛。即便如此,我仍然想不通為什麼我不能運用豐富的語言和手勢來控制事物,哪怕是在駕駛艙中。無論你把電腦應用在什麼地方,都必須把豐富的感應能力和機器的智能兩者的力量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最有效的界面設計。

親愛的,要實現手勢操控,那是智能手機時代拉。

未來,今天我們所謂的「代理人界面」將崛起成為電腦和人類互相交談的主要方式。無論這種轉換是通過液晶傳輸還是語音發生器實現的,

你好,siri

今天,個體電子遊戲設計人員必須懂得,他們的遊戲只有為通用平台(general-purpose platform)而設計,才最有可能登上暢銷排行榜。而這種平台,僅英特爾一家每年就打算賣出1 億套。出於這個原因,個人電腦的製圖技術很快會向你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先進的遊藝廳電子遊戲看齊。以個人電腦為基礎的遊戲,將會取代我們熟知的專用遊戲系統。在短期內,特殊用途硬體唯一還能施展的空間,就只剩下虛擬現實了。

不僅預言到了電子遊戲廳的沒落,還預言到電子遊戲廳會以「虛擬現實」的方法再火一次。

指上神功

當你用手指指一樣東西時,你就蓋住了那東西。沒錯,但是低和筆的情況如出一轍,我們卻沒有因此就不用筆寫字,或是不用手指指著書的內容。手指的解析度很低。錯誤,你的手指也許短粗,但是解析度卻高得不得了。在碰觸屏幕表面後,只需要再採取一個步驟,輕輕動你的手指,精確地指出遊標的位置就可以了

去看看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售的時候,喬布斯關於電阻屏和電容屏的演講吧,基本一模一樣。

跟蹤眼球的運動

電腦越清楚你的位置、姿勢和眼睛的特點,就越容易掌握你注視的方向。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利用眼睛作為輸入裝置的異乎尋常的媒介可能最先應用在一個平淡無奇的結構中,即坐在電腦桌前的人身上。

沒錯,眼球確實可以被電腦反饋了,而且驚人的是他也猜到了最平淡無奇的場景-----智能手機解鎖。

小型化(miniaturization)的趨勢將使今天的語音輸入比過去更遍及於每一個角落。電腦正變得越來越小,昨天還佔據了整個房間的電腦設備,今天已出現在你的桌面上,明天你更可以把袖珍型電腦戴在手腕上。

蘋果手錶

有可能的。20 年後,你可能對著桌上一群八英寸高的全息式助理說話。這種預想一點也不牽強。可以肯定的是,聲音將會成為你和你的界面代理人之間最主要的溝通渠道。

智能音箱

關於人機界面,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比喻就是老練的英國管家。這位「代理人」能接電話,識別來話人,在適當的時候才來打擾你,甚至能替你編造善意的謊言。這位代理人在掌握時間上是一把好手,善於把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而且懂得尊重你的癖好。認識這位管家的人比一位全然的生客多佔了許多便宜。這真是不錯。

智能手機的黑名單,白名單,種種的APP

想像一下,假若電子報紙能以比特的形式傳送到你的家中,假設這些比特都傳送到一個神奇的、像紙一樣薄的、有彈性的、防水的、無線的、輕巧明亮的顯示器上

電紙書,kindle

想想看,未來的界面代理人可以閱讀地球上每一種報紙、每一家通訊社的消息,掌握所有廣播電視的內容,然後把資料組合成個人化的摘要。這種報紙每天只製作一個獨一無二的版本。

RSS

未來的數字化媒體會更經常地採用論次計費的方式,而不只是建立在要麼什麼都有。要麼什麼也沒有的基礎上,它會更像報紙和雜誌一樣,由消費者和廣告商一起分擔成本。

搜索點擊付費,

在某些情況下,消費者可以選擇接收不含廣告的材料,只是得掏更多的錢。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廣告則變得非常個人化,以致於我們幾乎分辨不清什麼是新聞,什麼是廣告了。這時,我們可以說,廣告就是新聞。

視頻網站,想去廣告?去沖個會員啊。

視頻點播能夠為紀錄片,甚至令人生厭的商業信息片(infomercial)注入新生命。數字化電視代理人能夠編輯在空中傳送的電影,就好像大學教授運用不同書本的章節及不同雜誌的文章,編輯文選一樣。著作權律師們,系好安全帶吧!

在不久的將來,就像今天經營電子公告牌的57000 名美國人一樣,個人也能以同樣的方式經營電子視頻服務。未來電視的面貌會逐漸變得像今關的互聯網路一樣,充斥著小規模的信息製作人

各位做視頻的UP主,尤其是那種電影系列的UP主,說你呢!

互聯網路用戶構成的社區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主流,其人口結構將越來越接近世界本身的人口結構。就像法國的Minitel 網路和美國的奇蹟網路都認識到的那樣,網路上應用最多的是電子郵遞。網路真正的價值正越來越和信息無關,而和社區相關。信息高速公路不只代表了使用國會國書館中每本藏書的捷徑,而且正創造著一個嶄新的、全球性的社會結構!。

互聯網社區,GOOD!

長此以往,能夠在互聯網路上投入時間與智慧的人將會越來越多,互聯網路也將變成一個人類交流知識與互助的網路。例如,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的3000萬會員身上就彙集了許多尚未被開發的集體經驗。只要敲幾下鍵盤,如此豐富的知識與智慧就能力年輕人所用。代溝在頃刻問便被大大縮小了。

互聯網共享知識,比如說,知乎?

未來的建築將像電腦底板( backplane)一樣「智慧隨時待命」( smartready,這個詞是AMP 公司在推出它的「智慧型房屋」計劃時創造的)。「智慧隨時待命」也就是為未來電器之間的信號共享而預設線路和遍布連接器。例如,你可以加上各種處理器,讓你的起居室呈現和卡內基音樂堂一樣的音響效果。

智能家居

這種導航系統的功能將不只限於把你從A 點引導到B 點,它將還能提供有聲導遊(「你右側的這個建築是??的出生地」)和有關食宿的信息(已經在第3 個出口附近給你訂了一家很棒的旅館。)新的相應的專門市場將會出現。

google地圖

我可以想像,有些軟體計劃將會24 小時不停地在全世界接力開發,從東方到西方,從一個人手上傳到另一個人手上,或是由一個小組交接給另一個小組,當其他人進入夢鄉時,會有人接著干。微軟公司將需要在倫敦和東京設立辦事處,以便三班倒加速開發軟體。

軟體外包,互聯網協作

唯一的危險來自於想要控制網路的政府和政客。全世界都有人高舉著為兒童凈化網路的旗幟,試圖檢查網路通信的內容。更糟的是,包括美國在內,不少國家希望能確實找到辦法來「竊聽」網上訊息。

搜索結果可能涉及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內容,未予顯示


"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辛普森一家曾經說過——川普當總統,迪士尼收購福克斯…


1.打遊戲能賺錢

在90年代,很多孩子喜歡用小霸王學習機插卡玩遊戲,

媽媽可能會直接批評:玩遊戲有什麼用,能賺錢嗎,能有前途嗎?

在那個年代,玩遊戲、踢足球、打籃球都被認為是耽誤前途的貪玩行為。

嘴硬的的孩子則頂撞媽媽,最大的支持點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再看當今,網遊儼然成為一個不容小覷的龐大產業鏈,自身網遊玩家們玩遊戲不僅能賺錢,甚至能參加世界級別的網遊比賽為國爭光……

比如2009年上線到現在依舊火爆的網遊英雄聯盟,電子競技產業內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每年在全球舉辦各種世界級的比賽,獲勝選手不僅可以獲得豐厚獎金,一定程度上還能為國爭光。

前一陣在網上看到英雄聯盟職業選手年入百萬的新聞,查了一下後發現2016年世界賽冠軍獎金竟然有507萬美元,著實驚訝到了我。

韓國選手Faker,僅個人的比賽獎金就已經拿到共89萬美元,摺合人民幣607萬。這還沒算上他的職業年薪、簽約直播平台年薪、代言費等等,所以說專業網遊玩家年薪千萬真的不足為奇。

哦~再說一句,年輕人不要輕易投身於網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玩遊戲掙錢,多學習知識多了解新事物才是重點,玩遊戲可以當成業餘愛好,如果業餘愛好能帶來不菲收入了,可以考慮轉行。

2.12歲少年放豪言誓讓讓國足衝出亞洲

1992年,12歲的肇俊哲面對採訪鏡頭說過:看到國足沒有衝出亞洲表示遺憾,要好好練球讓中國足球衝出亞洲。這在絕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句小孩子的戲言,但是他們肯定沒有想到,10年後國足竟然真的走出了國門!

肇俊哲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喜歡足球的朋友肯定記得,2002年中國足球真的衝出亞洲,闖進世界盃決賽,而肇俊哲正是當時國足的首發隊員。在面對世界盃常勝軍巴西隊時,射門打中門框險些攻入一球,這一幕成了國足永恆的經典。

(肇俊哲的射門遺憾擊中門框)

3.丁俊暉18歲時世界排名NO.1的願望在2015年一起便多次實現

2005年「蒙牛杯」中國職業斯諾克排名賽上,裁判王鵬程找到當時18歲的丁俊暉,讓他寫下自己的未來願望,他在紙上寫下了「2015年世界排名No.1」。或許當時很多人並沒有認為他一定會成為世界斯諾克的NO.1,但是2015年1月已不是他第一次登頂斯諾克世界排名第一。

4.科比像喬丹,未來是你的,沒有不可能

平時我喜歡打籃球,也很喜歡看NBA,對這兩句話比較記憶猶新。1996年NBA新秀後來被稱為「96黃金一代」,小飛俠科比當年以高中生身份進入NBA,很多人並不看好,最終還是以NBA選秀第一輪第13順位位才被選中。當時的湖人總經理的傑里·韋斯特認為科比會成為是像喬丹一樣的球員,為此他用尚處於巔峰的迪瓦茨將科比換到洛杉磯湖人隊。

後來事實證明傑里·韋斯特確實慧眼識珠,科比在湖人20年的NBA生涯里,獲得5個總冠軍,公認為最接近喬丹的人,成為80、90一代人的偶像,成為史上第一個在同一球隊同時退役兩件球衣的球員,可惜已經脫下戰袍,再也看不到科比在球場上叱吒風雲了。

2007年23歲的詹姆斯率領騎士首次殺入總決賽,儘管總決賽被鄧肯率領的馬刺4-0橫掃,但比賽結束之後,鄧肯對詹姆斯說 「未來是你的」,成為預言 這句話。雖然鄧肯在2014年返老還童打敗熱火贏得總冠軍,但你必須承認,從2011年小牛奪冠之後,詹姆斯就接棒科比成為聯盟第一人,哪怕現在已是三旬老漢,依舊風采不減,絲毫不遜於後起之秀。

5.圖靈預言

偉大的人工智慧之父圖靈做過這樣的預言,到2000年將會出現足夠好的電腦,能夠在不超過7成人的長達5分鐘的提問中全部回答正確。雖然2000年沒能實現圖靈預言,但是在今天,圖靈預言已經被實現。Alphago戰勝了柯潔,小度戰勝了最強大腦的眾多選手,就連手機都開始通過AI賦能。以華為mate10為例,在AI的支持下,會調用智能推薦系統,智能助手使用非常方便,信息也非常豐富,而且可以根據用戶的閱讀和使用習慣及時進行優化調整,為用戶的工作、學習、娛樂、健康提供了全方位的參考和支持。

6.「鸚鵡螺」號不再是小說里的產物

讀過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的朋友,肯定記得小說中的「鸚鵡螺」號,現在來看他描述的其實就是一艘潛艇。小說創作於1866~1869年,作者彷彿穿越時空來到現代見過真實的潛艇一般,在書中對潛艇工作原理,設計結構進行了十分詳細的描述的十分詳細。在那個工業都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很多人以為這只是作者的夢話。而在今天看來作者具有很強的超前想像力,今天的潛艇,無處不印證著凡爾納書中的描述。

7.指紋識別、人臉識別不再只是電影藝術

電影恐怕才是最強的科技預言者,在90年代的電影里,出現過很多高科技,經常出現「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高科技,如今這些技術不僅僅出現在電影中,更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指紋識別已經在手機解鎖、指紋鎖、打卡機等方得到廣泛應用,面部識別亦被應用在手機、銀行ATM機、公安和住宅監控系統上。

另外,還有許多其他預測成真的例子,例如:智能家居、純不帶錢包就可隨時隨地支付、吃飯刷臉付錢、汽車無人駕駛等等。以上就是我暫時想到或找到的一些例子,當然也不乏很多預言打臉的例子。例如前NBA球星「空中飛豬」巴克利曾預言:姚明在2002-2003賽季剩下的任何比賽中得分不會超過19分,要是姚明能夠拿到19分,他就會親吻肯尼·史密斯的屁股,最後的結果是:


之前在一個關於今年旗艦手機體驗的文章中我說過這樣一個觀點:近十年的智能手機大爆發,是人類百年科技革命和世界大戰帶來的技術積累點燃的。而不論是iPhone X尷尬的異性屏,還是每家都有但每家尬的語音助手,又或者是一天或者兩天至少一充的電池,能夠讓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了十年爆發之後的天花板。

這個天花板,意味著科技企業們,需要集中自己的力量,去定點攻堅。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里,手機的技術看起來彷彿信手拈來,要大屏幕有大屏幕,要觸摸屏就有觸摸屏,要指紋有指紋,要定位有定位,要CMOS有CMOS,要輕薄就可以輕薄,要快充就真的有快充。各個行業的技術積累都在為手機這款最重要的互聯網入口提供支持,而今天的局面,則需要手機製造商們,拿出自己的研發家底,充分根據市場需求,去定向突破當下的技術難點了。

但作為需要賺錢的企業,並非遇到難點就一定要去攻破。難點不一定是消費者的痛點,只有攻破了痛點才能夠帶來市場份額的增長,才能持續盈利。所以對於痛點的思考,對於消費者未來需求的展望,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廠商們重點研發方向。

對於我來講,一個科幻愛好者,一個四處浪的攝影師,一個商科畢業生,我對手機未來的想像,其實很簡單——極致的信息助手。這麼講其實很籠統,我換一種說法——日常所有的信息捕捉,處理,生產,加工,傳播,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這裡甚至還飽含著情感交流的需求,你不僅有一個懂你感情的智能助手,你甚至可以像《Her》一樣,跟AI談戀愛。

在《銀翼殺手2049》里,男主K的AI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全息投影。Joi不僅能夠扮演好一個全能的助手,甚至更可以滿足K的情感需求,成為他心靈的伴侶。

而K在花了大價錢購買了隨身投影之後,就可以把Joi帶在身上,接受外界的各種信息,而Joi也可以對外界的信息作出反饋。

今天手機端的助手,其實只能識別非常有限的自然語言,而自然語言的輸入,更類似於「窮舉」——正所謂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而我自己在使用某些號稱有AI的手機時,總是覺得這些AI應該叫Artificial

Idiots, 人工智障。此刻要去暢想未來的手機,未來的AI,不僅僅是一句「更加智能」就可以說清楚的,而我並非手機或者AI行業的專業人士,只能從使用場景的角度來表達我的期待。

我們曾經無數次在科幻作品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你走到商場,你的助手會根據你最近的搜索記錄、健康狀況和生活情況推薦你喜歡的商品,你進入商場後不再看到各種各樣品類繁多的堆頭;你剛剛走進餐廳,你的手機就會根據你的健康狀況和你的口味偏好推薦你最適合的菜品;你去健身,AI會根據你的健康數據和近期的鍛煉情況,給你安排詳盡的鍛煉計劃並提前預約好教練;在每一個重要日子,AI提前幫你訂好餐廳買好禮物,讓你和親人朋友一起聚會;而對於攝影而言,當你在某個地點想要拍照時,你的手機則會提示你哪個角度會更好看,告訴你其他走過這裡的人他們曾拍到了什麼,手機甚至會煞有介事地評論你的照片是否夠有創意,畢竟TA可以在雲端看到所有在此地拍攝過的作品。

尤其是對於攝影的學習,其實很多時候我都幻想過用AI來實現。

比如構圖的套路,比如曝光的正誤。為什麼不能通過手機AI來幫助用戶學習呢?

當畫面曝光適當的時候,是否可以有這樣的機制,結合此地已經拍攝過的若干張攝影作品,和照片本身的參數分析,由AI給出一個判定?我認為未來的AI,不僅僅是你操作的延伸,比如替你動手設個鬧鐘開個導航,AI更應該是你的思路的延伸,同時甚至可以綜合其他人的解決方案(甚至包括一些專業思維),來幫助你更好地做決策,更好地解決問題。

所以AI不僅應該被動地響應你的指令,更可以實時地根據定位,時間,生活習慣,日常交流來給你主動地提供建議。例如,對於一個朝九晚五熱愛拍照的上班族而言,下午4點時,AI會提示你:根據火燒雲預報網站的消息,今天咱們這兒的落日會特別恢弘,離咱公司1.5公里的天橋上個熱門的機位,我這幾天沒事兒的時候看到了好幾張大片,今天下班後趕緊去拍啊!

而一個長期跟你共同生活的AI,他不僅僅跟你生活在一起,也通過網路跟許多其他AI,和其他用戶上傳的數據生活在一起。在教你攝影的時候,TA已經看過數億張古今中外各類器材拍攝的攝影作品,也看過若干攝影教程。TA不僅可以機械地指引你按照套路拍攝,還可以時不時地提點一下你: 總拍日出日落大場面不無聊啊?很多時候拍點生活中瑣碎但動人的局部不也挺好?最近公司里你喜歡的幾個姑娘都比較喜歡拍這類題材,你可以試著拍拍看,然後我跟她們的AI勾搭勾搭推間推薦你的照片,你看咋樣?

總而言之,未來的手機讓人充滿幻想,40年前科幻作者們的未來尚未到來。希望今後的十年,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看到超高速傳輸網路的大規模應用,能夠看到手機,成為人類最好的智能伴侶。


差不多十二三年以前,有一個很火熱的討論話題就是中國人字越寫越難看。

上一輩人都是一首好字。

關於這個當年還有大討論,什麼年輕人字不好工作怎麼辦,什麼字如其人,以後領導看你寫字差xxxx。

總而言之就一句話:「年輕人不會寫字,藥丸。」

我就跟我媽倔:「以後都是用電腦的。」

我媽表示除非你學計算機的,不然你以後肯定還得寫東西,還得見領導。

十年過去了,我即不寫字也沒有領導,我想大多數人有沒有領導好真不一定,但不寫字的人應該很多。

我字現在還是很醜,不過名字倒是越寫越好了——————這得感謝淘寶,但是快遞簽字練出來的。


這是華為品牌提問,我也答一下吧。我先後用過ascend mate 3,16年初的時候買了mate 8一直用到現在,最近又入了mate 10,也算老用戶了,品牌號請篩選一下這個回答。


人們總希望自己活在某個人類歷史的節點上,回首是平原,向前邁幾步,便去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是其實我們一直站在這樣的節點上,只是身在其中,難以察覺罷了。

歷史上那些對時事變化很敏感,從而推斷未來的人,我們稱之為預言家;現實中那些最敏感的人,卻容易被我們誤認為傻子。未來從來都是以加速度在發展的,而很多預言能否出現在這條加速度曲線上,取決於這些預言是否能在「傻子」與「智慧」的標尺中更加接近於後者。

隨便翻翻現代科學史,都能找到喜歡預言的「傻子」。

100年前,交流電之父特斯拉預言了手機的誕生:「我們將能夠與他人立即聯繫,而不論距離遠近......將來能做到這些的儀器和我們現在的電話相比,使用起來會相當簡單。人們可以將它放進上衣口袋裡。」當時的人們把這個預言當成瘋人瘋語,現在我們都在邁入5G時代了,別說放在口袋裡的電話,現在大家放在口袋裡的可是一台在當時看來,真正意義上的超級計算機了。我們常常抱怨蘋果每次升級後系統會變慢(現在蘋果自己承認了),但是即使是我們現在看來無比卡頓根本無法使用的早期iPhone,任何一台的計算能力都高過阿波羅登月時期所以計算能力之合。

1950年,圖靈在論文中預言人類能創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機器。我還記得十年前,我和同學爭論智能機器會在圍棋上戰勝人類。當時這個話題還真的沒能爭出個結果來,即使是2015年,這個話題還有的爭,現在再看這個話題,想必是沒有爭論的必要了。

1957年,圖靈獎獲得者司馬賀預測計算機可以在棋盤上戰勝人類。1997年5月11日,IBM公司開發的「深藍」超級計算機3勝3和的戰績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波洛夫。我2014年曾經在知乎寫過一個回答:

人與電腦下國際象棋,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升,電腦最終會不可戰勝嗎?www.zhihu.com圖標

在97年的深藍之後,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和電腦的標準比賽里,你們人類就沒贏過。 別說不可能戰勝的電腦了,不可能戰勝的山寨手機都不是新鮮事了。

「深藍」(DeepBlue)首次挑戰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Kasparov)

我寫了上面這個回答後沒多久,2016年,谷歌圍棋人工智慧AlphaGo以4勝1負的戰績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2017年,又戰勝了柯潔。這些想必大家都是見證者。

1989年,「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預測機器智能可以解決自然語言處理問題。早在2005年,谷歌翻譯的BLEU分數(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 相同文本下,機器與人翻譯結果的近似程度)成功突破50%,時至今日,翻譯水平仍在高速提升,而且越來越快,最近知乎剛剛討論過這個話題:

谷歌翻譯這幾個月的進化速度突然加快是什麼原因?www.zhihu.com圖標

比爾蓋茨在上世紀設想過不需要交換現金的移動支付時代,也預測未來會出現針對特定目標人群投放的個性化廣告;如今,利用手機支付,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生活與購物,谷歌與百度等搜索引擎公司也已經開始為不同用戶定製個性化廣告服務。沒有普及無現金支付,已經逐漸變成了我們眼中「技術落後」的象徵,而這也只花了短短几年。

對於智能時代的預言在科幻電影中更是俯拾皆是。90年代末的《黑客帝國》中用數據幻境重塑世界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如今已應用於生活中的各種娛樂領域,以後想必會更多,交互體系會更完善。

1968年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出現了可視電話,便攜的平板電腦,以及能夠聽懂人類語言並作出回應的超級計算機。現在,視頻通話、平板電腦已經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東西了,語音智能助手,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做,便宜的一百來塊錢就能買到,普及到已經沒什麼「科幻」的驚艷感了。

《2001太空漫遊》中出現的平板電腦

對於智能時代的預測不都是樂觀積極的,縱使是最大膽的預言家也會對未知抱有恐懼。他們一邊期冀著新技術的到來,同時又因對其了解程度不足而擔心失控。舉個例子:人工智慧的重要領域——圖像識別技術,就曾在科幻電影中多次出現,與之相關的辭彙並非「高效」「便捷」,而通常是「監視」與「控制」。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懸疑電影《全民公敵》中,主角被國家安全部門處處監視竊聽,一舉一動盡收眼底,不得不東躲西藏,在密不透風的黑屋子裡逃避追捕;

英劇《黑鏡》中通過智能眼共享和分析視野的場景,也讓人毛骨悚然:

《碟中諜》中則是利用虹膜識別打造安全系統,同時又對其安全性能產生疑問......歸根到底,創作者在用作品告訴觀眾:人們對於難以理解的新技術會存在天生的抵觸。

新技術依然存在於實驗室的時候,再精準的預測也都會成為令民眾恐慌的黑色寓言。在軍用雷達發明初期,其外形和機密程度令平民驚懼,因而產生了雷達周圍「輻射甚強,寸草不生」等謠言。戰爭結束後,雷達廣泛應用於氣象預報、資源探測、環境監測等社會活動中,人民對它的恐懼也慢慢減弱。

凍干與壓縮食物原本是為太空宇航員和長途奔襲的軍人所設計研發,公眾一直對其營養價值和口感抱有較大懷疑。隨著壓縮食品在商業和民間的推廣,越來越多老百姓品嘗過後會繼續到超市購買,關於它們營養與口味的負面謠言也不攻自破。(當然,口味這個各異,確實也不是很好吃,但至少不會讓人吃不下去)

近年來,隨著圖像識別等智能技術在手機和可移動穿戴設備上的應用,民眾會在享受便利的同時逐漸消除對人工智慧的距離感與恐懼感,轉而去利用新技術探索相異的體驗。我現在口袋裡揣著的華為目前的旗艦Mate 10,不但是我的隨身影音中心,還能讓我體驗到其中各種人工智慧的新技術。(我都懶得提這個東西上面能打王者榮耀、能發微信了,因為我要提了你們肯定當我腦有貴恙,但是手機打王者榮耀這樣的moba遊戲,這即使在十年前moba師祖DoTA出來的時候都是不能想像的,那個時代的手機遊戲是諾基亞N-gage那樣的失敗產品)。

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再不可思議的預言,也許都不如人工智慧的進步速度令人咋舌。在為過去大膽而準確的預言家們喝彩的時候,也該積極擁抱智能時代的浪潮。


能量無線傳輸。

百年前,特斯拉試圖向人們證明無線能量傳輸的可行性,堅持認為電磁場能量在空氣中傳播,可以通過磁諧振耦合來捕獲它,但被認為是瘋子。

如今,近距離的無線能量傳輸,如手機無線充電、汽車無線充電已經進入應用。遠距離的無線能量傳輸如太陽能已無人不知,微波能量傳輸也已經進入實踐階段。

舉一個近距離無線傳輸的例子,諧振電感耦合技術,如下圖。

德國 IPT Technology 公司Charge System

線圈的諧振頻率為15~20KHz,汽車底盤接收線圈和地面充電線卷的距離約4厘米,能量傳輸效率約90%。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科學家就開始利用地面整流天線來傳輸微波能量。

「2001年,國際上第一個用於實際的微波無線電力傳輸系統在法國建成,它成功實現了點對點無線能量傳輸的實驗驗證,可以傳輸10~17.5kW的電能到法國留尼汪島(Reunion)上小村莊Grand Bassin。Grand Bassin位於深1km、寬2km峽谷的底部,難以架設輸電線路。該實驗耗費了100萬美元,實現了10kW的電力傳輸,傳輸距離為700m。

以衛星為中繼站的全球無線能量傳輸,將會成為現實。


不知道各位1980年前後出生的知友有沒有印象,當時的高中英語課本里有一篇文章,大概是講一個男孩要買一輛自行車,通過電視節目的介紹,選好了了自己喜歡的自行車,然後打電話購買。至於怎麼付款的,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

當時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在想,我們國家什麼時候也可以這麼先進,打個電話就可以買一輛自行車。

上大學的時候,我非常想買一套《大話西遊》的碟片。後來在某購書網站上下單購買,與其說說是下單購買,比如說是在網站挑好自己想要的,抄下來要買的東西的名稱和貨號,然後去郵局匯款,在匯款單的說欄里寫清楚自己想要買的東西。

當時,壓根就沒想到幾年後,可以直接在網上下單付款。更是沒有想到會有移動支付這回事,怎麼也不會想到移動支付會發展的這麼快。

我買的第一部手機是諾基亞的3310,那是2002年的事。

那時候的手機,除了打電話、發簡訊之外,就是無聊的時候可以玩玩貪吃蛇。

很快,彩屏手機,可以播放音樂的手機,帶攝像頭的手機開始流行起來

那時候,就想著多攢點錢,換一部彩屏、可播放音樂、帶攝像頭的手機。雖然,那個時候的攝像頭的像素低到不可思議。

當我覺得帶攝像頭的彩屏手機已經夠牛叉的時候,有一天在車間看到了一個從深圳出差回來的同事拿著一部多普達手機,我真的被震撼住了。

那時候是2004年。

自此時之後,我才發現,在手機界,智能手機絕逼是牛叉的存在。

但是,當時,再好的智能手機,因為網路的限制,也無太多的用武之地。

而且,當時壓根也沒想到幾年之後,網路會發展的如此迅速。

2009年,3G網路開始商用,WiFi的覆蓋率也越來越高。

當時,智能手機的屏幕鮮有4.5寸以上的,很難想像到七八年後的今天,手機的屏幕4.5寸都算是小屏,大部分的主流手機都是5.5寸以上的屏幕,不乏6寸以上的屏幕。

當年,Mate 7發布前,余承東去天河城華為的專賣店視察,說自己口袋裡的手機的屏幕比較大,有人猜測可能是6吋。

當時,我還在想,這有病啊,5吋我都覺得大,6寸怎麼用啊?

但是,我沒想到的是,Mate 7竟然賣的異常火爆。

隨著手機上的各項技術的不斷發展,不但攝像頭的像素遠超以前大家的想像空間,解析度也更是高到沒概念,CPU等配置只追電腦,屏佔比越做越高。

今天,手機不再是一個用來發簡訊、打電話的通訊工具,而可能是一個社交工具,一部遊戲機,一部生產工具,一部攝像機,一部照相機,一個集合了AI功能的智能終端。

雖然,目前諸多的全面屏手機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屏手機,但是全面屏依然已是手機的發展潮流和流行趨勢。

對於手機廠家而言,去年拼的是雙攝,今年拼的的是全面屏,明年拼的可能就是AI、屏下指紋、更高的屏佔比等。

尤其是今年,感覺到處都在提AI,從國家和幾個大公司合作的AI平台,到各種AI相關的創業公司。

華為的麒麟970也不甘人後,號稱是全球首款內置獨立NPU(神經網路單元)的智能手機AI計算平台。

作為華為年度旗艦的採用了麒麟970的Mate 10,貌似AI也成了其賣點之一。

對於我個人而言,比較直接的體驗是拍照比以前我用的Mate 8好了不少。

我是2011年買的人生第一部單反,已經吃灰好幾年了。因為懶,也因為嫌麻煩,更是因為現在的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大。

以Mate 10為例,和AI相關的,我最愛的是場景識別。

十一月份在上海開代理商會,晚上在某日料吃飯,大家都在用手機拍,旁邊的來自揚州的大姐(真的是大老闆級別的老大姐)看到我拍的照片後,就連說漂亮。

其次,智能識屏也不錯。

最後,智能助手小E也比較好用。

或許,Mate 10還有其他和AI相關的功能,但畢竟我只用了不到兩個月,慢慢摸索吧。

我很喜歡一句話——未來已來。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法預料未來五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這個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我老媽的預言!

早年我家剛買上黑白電視,她同事對她說,老張啊,你看咱們剛買上14寸黑白電視,人家都換20寸的了,咱什麼時候能趕上趟?我媽底氣十足的說,你放心,將來電視就一巴掌大,咱人手一個,躺被窩裡看,想看什麼看什麼。現在我家一家三口天天躺被窩裡用華為手機看電視。(*^▽^*)


小時候很喜歡看《機器貓》,央求父母買了很多小本的漫畫書,填滿了一整個箱子。兒時很佩服作者藤子不二雄的腦洞,居然能想出這麼多有創意的東西。現在看來,很多事情都已經實現了。

比如「家務機器人」,現在真的有掃地機器人了。我就是掃地機器人的忠實用戶,早上出門前開啟一下,晚上下班後回到家就很乾凈,再搭配擦地機器人,比我本人手動打掃乾淨多了。

小時候我不喜歡做家務,比如掃地和收疊衣服。我媽罵我懶,我回嘴說:以後就像《哆啦 A 夢》里畫得一樣,都有機器人幫我做這些事情。我媽聽了笑話我,說這都是漫畫,騙小孩子的。

現在我長大了,獨立生活,依舊很懶,但是感謝科技,我這樣一個懶人也能把家裡打理得緊緊有條。

不喜歡掃地?有掃地機器人。

不喜歡收衣服、疊衣服?就用洗烘一體機。上班前把臟衣服放進去,晚上回到家,打開洗衣機就是乾衣服,洗完澡直接換上。我的陽台沒有濕濕嗒嗒的衣服,只有好看的花花草草。

不喜歡做飯?打開手機,餓了么 App 里各種好吃的。小時候我媽教育我:這麼懶,以後獨立生活小心餓死在家裡!好吃的不會自己送上門!

長大了自己獨立生活,工作忙不常做飯,但用手機點外賣,吃得花樣比我自己做豐富多了。

所以作為一個懶人,我很羨慕比自己更年輕的小孩,比如 00 後們,因為他們能體驗到更多科技帶來的便利。

也許幾十年以後出生的小孩,完全不知道現金為何物,因為整個社會都是無現金支付了。

也許幾十年以後,也沒有「學車」這件事情了,無人駕駛讓大家零門檻出行。《哆啦A夢》里就曾經有一篇說「機器人汽車」,能自動載你去目的地。

我很期待無人駕駛普及的那一天,因為我學車的回憶實在不算美好——我是暑假學的車,很熱,教練又是暴脾氣,總罵我手腳太笨。終於駕照到手,上路也是很不省心,比如夜晚就常常遇到低素質車主大開遠光燈的,實在晃眼。

現在,谷歌和百度的無人車已經上路了。等到無人駕駛真正普及的那天,不需要排隊學駕照,沒有低素質車主煩心,真是想想就很心動。

最讓我期待的,還是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十年前很多人都無法想像,AI 能於短時間內在圍棋如此複雜的競技中戰勝人類。

在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機是我們與人工智慧打交道最多的載體。想到我剛用智能手機的時候,和朋友吐槽說,現在手機都是全觸屏了,虛擬鍵盤沒有以前手機的實體鍵盤打字方便。

現在呢?語音輸入法不要太方便了。在哆啦 a 夢裡有一個神奇的物品叫「自動電子打字機」,現在我們人人都有它了。

我爸今年換手機,我給他買了 Mate10。從實際體驗來看,主打人工智慧的麒麟 970 晶元確實很不錯。拿拍照舉例吧,作為一個科技專欄作者,我曾預測過終有一天,演算法會取代普通人成為攝影大師。

我沒想到的是,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Mate10 在人像、食物和夜景這三個場景下,畫質很不錯。著名的測評自媒體科技美學做了畫質盲測,各大旗艦手機拍照,抹去信息後,讀者進行投票,Mate10 在這三個場景下的照片,得票數位列第一。這背後,是技術人員通過13個場景、每個場景的20000張照片的反覆訓練以及高達60萬張的測試集樣本,達到了很高的場景識別率,讓手機拍攝做到了智能分辨場景,自動設定參數,最終實現隨手一拍就有好畫質。

感謝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可以越來越「懶」,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做家務,不用學費腦筋的五筆打字法,甚至以後不用學駕照。對於人類而言,這是好事,科技讓我們獲得更多的自由時光,擁有更多的娛樂時間,去體驗生活中那些真正美好的事物。


莫欺少年窮,一個骨子裡有格局的人,定會成功。

曾經有一段視頻在網上很火,講的是2006年在央視的創業節目--《贏在中國》中的一個年輕氣盛的小夥子,節目中他說:他預測未來做的最好的就是阿里巴巴,而且阿里會打掉郭總(慧聰網創始人)。可以想像,他的話惹來了哄堂大笑。郭凡生更是一副不屑的表情。當時的慧聰確實是電商的領頭羊,在當時的地位相當於今天的阿里巴巴。但時至今日,有多少人還記得慧聰這個名字,反而是阿里成為了商業巨頭,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電商平台。

當年這個小伙就是曾經的萬網創始人CEO,軟銀合伙人張向東。

張向東,清華大學EMBA。1996年與兄弟張向寧成立了萬網,主要經營域名的註冊等業務。那時的張向東還不是很有名氣,但是隨著萬網的不斷發展,張向東和他的公司逐漸被人們所熟知。而當年他預測會成為電商巨頭的阿里,成為了他的東家。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4.5億元全資收購萬網後與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公司合併,而他繼續擔任阿里雲的負責人,成為雲服務領域的領頭羊。

如今的張向東,不僅擔任阿里巴巴第一分公司的企業法人,還是軟銀的合伙人,投資了很多的高新企業。當年的一個很普通的窮小夥子,如今成為了最大電商平台的核心人物,而他當年的那些話更是驗證了他目光的遠見。

所以,莫欺少年窮,一個骨子裡有格局的人,定會成功。


記得幾歲的時候晚上躺在外邊乘涼,聽著小收音機播放評書,心裡就在想,為什麼都是這麼個塑料盒子,電視能放圖像,收音機只能放聲音,有什麼辦法能讓收音機放電視劇呢,關鍵每天晚上還只能看兩集,有什麼辦法想看啥就看啥,啊!我的射鵰英雄傳。。。。。

於是開啟我那螞蟻般簡單的腦袋開始各種想像。。。。。今天的手機實現了。

十幾年前有一天在上海拿著個地圖左看右看各種折騰,心想114應該開展一個指路服務,告訴每一個找不到路的人怎麼走,一次一元,生意肯定不錯,後來真的有了這項服務,後來有了谷歌,百度地圖和手機,更方便了!

有一天,我對著百度地圖心想,要是能吧各種周邊餐館,廁所,加油站什麼什麼的都列出來就好了,而且,最關鍵的是要每個人都給出評分,促進他們搞好服務,後來有了阿里巴巴的口碑,再後來手機上有了餓了么,大眾點評,百度地圖的周邊服務等等。

幾年前,我看著手機,心想,這傢伙能掐會算的,如果能每天提醒我上下班,我買車票的時候給我規劃好行程,每天路過菜場的時候提醒我要不要買菜,每天有快遞的時候提醒我取快遞,每天我睡覺晚的時候提醒我早點休息,每天我快喝大了的時候提醒我少喝點,每天我心煩的時候給我推薦兩首好聽的歌曲,每天分析我的習慣,給我合理的建議,每天分分析我的閱讀內容,給我推薦有價值的資料。。。。

對了,我認為智能終端的發展,應該會促進教育行業革命性的發展。。。。

不光是視頻教學內容的傳播,還包括表達方式的革新,老師和學生交互方式的革新,高質量教育資源的低成本分享和教育的平等!

但現實似乎發展的太慢了。。。。

好吧,我承認我有些貪心,喜歡異想天開,但大多數現在手機都做到了,希望中國的手機行業繼續努力。。。。。

最後,為啥我想到那麼多,而且現實實現的思路都差不多,都有變成現實,但我卻。。。。。

我想靜靜。。。。。

搬磚去了。。。。。


小時候的夢想是天天都能吃速食麵,媽的。。。如今實現了


農企翻身了。

巨硬有信仰了。

國產DDR4明年就上市了。


看到上面的回答,讓我有一點點感觸~

與其說是「不靠譜」,倒不如說是「短時期內難以實現」的預測。

避開像是2015年炒股、08年房地產投資這類的事件不談,因為這之中的影響因素太多。任何一個看似「不靠譜」的科技進步或者發明,其實都在努力實現中,只是短時間內人們看不到實現它的方法步驟,所以直接導向結果時,會覺得不可思議。

比如說手機,我相信古人一定想像不到,當下的人們不會再使用快馬加鞭的方式去傳遞一封書信,因為古人沒有認知,沒有信息技術。想要一段信息瞬間傳遞,這之中需要分為很多步驟去實現,所以後來我們有了電報、有了磁力發動機電話、有了無線電通信、有了蜂窩通信、有了行動電話。而當第一部手提電話被發明出來的時候,人們也很難想像,未來的手機可以沒有鍵盤,我們的生活在這一塊小小的屏幕上就可以進行。這之中當然也經歷了幾十年的不斷革新,但依舊有可以進步的空間,還未封頂。

心理學中有一種關於問題解決的策略——爬山法,指的是把終極目標分為幾個子目標,針對每一個子目標來制定完成它所需要的策略方法,就像爬山一樣越過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最終達到最高峰,實現目標。

這就對應上了題目所說的「不靠譜的預測」,其實這些創新技術都在一步一步走向完成,而這之中必然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和時間,甚至更長。也許在若干年後,我們的後代看待那些預測時,就會覺得實現起來也沒有那麼難。所以我覺得,任何事情都有它發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重點是,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和嘗試,這些預測終歸會實現並為人類來服務。

到那時候,我的心愿就是世界和平~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