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震撼》這本書?

個人感覺書的確是有理有據的,但總感覺哪些地方怪怪的。希望聽聽大家的看法。


我覺得此書寫的還是不錯的,也有其震撼力。首先,他的視角不同,讓我們相對客觀的認識自身和西方,也就不會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如書中提及的關於GDP的事,我們的生活水平的確提高了很多(好多國人整天說這不好那不好,不知有多少老外羨慕你們可以享受優越的公共基礎設施),不能單純用GDP來說事。包括西方的民主制,卻有其弊端,不適合我們。當然我們的制度也有其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改正。對於那些極端自由者,我們也不能再被他們忽悠了。


覺得怪沒什麼,現在更多的人是只要不罵tg就覺得被洗腦了。

書沒看,18分鐘的演講聽了下,最有價值的莫過於,要客觀的看待自己,要平等的看待他國。

缺點指出來是很有意義的,指出缺點才能想辦法改進,但是很多人動不動就說他們這輩子都沒見過的「山區小孩」,實際上已經不是為了指出缺點,而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了。

就像台灣反服貿,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反的是黑箱,也算是有點正面意義,但是後來純粹就是逃課到立法院拍照,我有個台灣網友,他是一開始反政客黑箱的,但是後來硬生生被過去遊玩的學生氣走-.-

很多人就做不到張所說的「平視」,因為他們預設前提中國比不上外國,所以中國不應該有成就,所以關於成就就是洗腦,所以只要質疑就代表自己沒被洗腦有獨立思想QAQ

一個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之前看過一個觀點,在一個自己不懂的東西面前,不要贊同也不要反對,我覺得很有道理,就像知乎上的「民主」話題,我對政治是考研的時候才開始涉及的,在第一次發言前,我看完了這些全部書,並且做了筆記

然後之後,很多人連民主的定義都得百度,就來胡攪蠻纏,氣的我奶子都要炸了,果斷卸載知乎。

再回到書上,這本書應該是描述中國的成就,以及破除對西方迷信的,沒有什麼需要理解的東西,不是社會學或政治學的東西,可以當見聞錄看。只要不迷信西方覺得「月亮都是外國的圓」,這本書的目的應該就可以達到了。

要看到自己的缺點,也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就是這樣。

時間過久的話題,匿了。


中國崛起是既成事實,中國模式和理念的思考也是很有意義的。但是並不像張維那種動輒「八大xx」一樣流於表面。他的論證方式有很多問題。舉的很多例子細想起來邏輯不通,匪夷所思。像什麼漢字的偏旁之類的。並且總喜歡以親身經歷說事,好像城市的基建水平可以直接跟經濟發展水平劃等號一般。還有就是用的「文明型國家」,「數目字管理」,「百國之和」等名詞像是生造的,概念並不明晰,易造成誤解。


前後斷斷續續的,估計有幾個月了,剛剛看完這本書。第一次看這種類型的書,確實有點看不進去,但是還是堅持看完了。因為我覺得,雖然這本書可能有的地方言過其實,可能片面。但起碼看完這本書增強了我的民族信心以及身為中國人的信心。之前有點崇洋媚外的心態,覺得美國各方面好,認為應該學習美國才能讓中國進步。現在我覺得這種身為中國人的信心會讓我更有動力去努力,去為國家做出貢獻。


看他的演講,好像還是冷戰思維


看完最大的收穫還是不要迷信西方,要有作為中國人的自信。對西方的迷信其實在08金融危機後已經逐漸破除了,但對中國制度的不信任以及民主制度的嚮往依舊沒有消除。我們要相信中國人有足夠的智慧在制度創新上做出進步,迷信西方肯定是不行的。

仔細體味作者的態度,似乎有過度自信,粉飾太平的嫌疑,但看了太多負面消息後也確實需要一些這樣的正能量,我自己來說甚至有一種破除了枷鎖的感覺。這種書不需要太多,但絕對是有必要的


我比較喜歡第一章的—不要誤讀自己。他提出的GDP的計算方法有缺陷,讓我了解到了這方面。 同時,他說的「板塊模式」我都挺贊同,就是先東部再帶動西部地區。 但是有好幾處,我都不知他所云。 一、用中國的發達城市對比外國優秀城市弱的一面,就得出中國比外國好。 比如,在住房自有率上,上海和瑞士比。在反腐上,上海和義大利比。在人均壽命上,上海和紐約比。 二、舉例子不清楚

看起來挺順的,仔細想想「貴十倍」GDP就「大十倍」是什麼意思呢? 他又給多了一個例子,我想能通過另一個例子,能不能理解日本這個例子的梗在哪裡。

這裡說的是歐元與人民幣匯率為10倍關係,GDP就是中國的十倍。 但日本的例子又能說明什麼呢?我仍然想不明。 讀這本書要取捨一下。


震驚了系列之集大成者


謝邀,沒看過。看了下目錄,以後也不會在這種書上浪費時間。

可能的評論只有一句,「指點江山」式的政治書寫,大多只是作者的意淫,沒什麼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東野圭吾的《信》?
《S.》是本怎樣的小說?作為一本推理小說其驚艷之處在什麼地方?
大家感覺《楊戩人生長恨水長東》這本書怎麼樣?
如何評價小說《英國病人》?
評價一下陳丹青的文筆?

TAG:閱讀 | 政治制度 | 中國 | 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