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球員在俱樂部和在國家隊的表現判若兩人?
1、體系不一樣
2、訓練少,配合程度不夠默契3、體能因素。4、是否能融入和接受國家隊之中的各種小團體5、主教練因素
--------------------加一個 增補by @滄海客6.球員本身狀態起伏因素基本上是這幾點因素
稍微展開說一下
舉個例子,我們來說說梅球王在巴薩和在阿根廷的差異1.體系 :巴薩是tiki-tika傳球倒空擋 梅西在09之後移位到中路,做為playmaker有人給傳球 然後直接面對球門 突突突就好
阿根廷的話梅西是有當爹又當媽,就說說上次世界盃,梅西經常孤立無援的回到中場,然後自己帶球回去分球,最後finish的不是他自己,所謂 世界上最能防死梅西之人正在隊中——特維斯。 接球再也不傳回來 自己單幹 。梅球王情何以堪。 在這兩個體系之下,得到的支持相差甚遠,表現不一樣 理所應當。2訓練默契:
一個正常賽季是從8月到次年5月,正常一個球員不受傷可以打上50場比賽。而在國家隊,非大賽年的友誼賽,每年大概在十場左右,兩者的訓練時間和強度 不可相提並論。順說一句,這也是國家隊里,以某隻固定俱樂部為班底的球員表現會比較好的理由之一。3、車馬勞累:
還是來說說梅球王。從歐洲飛到美洲什麼的,就算是頭等艙 也遠遠算不上舒服,況且還要倒時差。 身體和心理的疲勞 對發揮應該有很大程度的影響。還有大賽往往在賽季結束之後本應休假的夏天裡,一個賽季的疲憊之後,還要求球員能持續高亮的發揮,多少有些強人所難。
4、隊委會因素
這時候我們要來說說比利時和荷蘭的例子 (當然也可以加上塞黑)。全隊身價已經達到了讓人震驚的數字,有大牌球星,也有不錯的教練,但是由於國內的民族因素,出身於不同地區的球員之間有著自己的小九九,這樣在同一隻球隊中,各自為政,不聽指揮,自然難以出成績,就算是在俱樂部呼風喚雨,也一樣只能在國家隊悶悶不樂,荷蘭隊常有的互相打架事件我就不提了。。。5、教練因素
正所謂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斯科爾斯這基本沒有什麼黑點的人物,當年為什麼會退出國家隊呢。。因為 當年埃里克森無法解決雙德共存問題,於是讓斯科爾斯踢左邊衛。這事換了誰都不能忍……6、狀態起伏
球迷應該也都玩過實況fifa ,球員狀態欄,有時紅色向上,有時全黑向下,狀態這東西多少有些偶爾,在一個賽季中,偶爾起伏也很正常,而有時候也就是趕上國家隊的比賽,狀態不好,或者狀態很好,由於一場論,給人一種不真實的印象。基本上也就這幾點了,眾知乎er要是有別的意見,歡迎探討。很奇怪所有答案只提到國家隊表現不如俱樂部,實際上,平時是普通球員或者普通球星水平,在大賽上變成巨星甚至球王級別的都有,比如04年歐洲杯捷克的巴羅什(巨星表現),08年阿爾沙文(球王),98年世界盃奈及利亞的卡奴(巨星),02年世界盃土耳其的哈桑薩斯(球王)。塞內加爾迪烏夫(巨星)。
原因不明,也許是一到大賽開始興奮,非重點盯防,國家隊隊友交流更熟悉...雖然不是職業球員,但也是球迷,瞎說幾句。
1,環境體系不同球隊管理、教練的戰術、周圍的隊友,俱樂部與國家隊都有較大差異。一個賽季中,球員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俱樂部,在國家隊集訓、比賽的時間並不多,因而球員往往在俱樂部球隊能有更好的表現。從俱樂部到國家隊,環境體系的變化,促使球員必須調整自己的節奏以適應國家隊的教練、戰術、隊友,發揮難免會有折扣。2,動機
在俱樂部踢球,是一種商業行為,有工資和進球獎、贏球獎,在俱樂部踢球的動力便會更足;而在國家隊雖然踢球也會有利可圖,但是並不能像市場經濟的俱樂部那樣大把發錢;同樣進一個球,為球員帶來的收益也就不同。3,需要負責的對象
在俱樂部,只需對球隊老闆和本隊球迷負責;在國家隊,球員承壓就更大。國足就經常開個動員會,除了給球員增加壓力毫無益處。俱樂部的賽程很長,國家隊的賽程很短;一個賽季幾十場比賽,輸掉幾場比賽無足掛齒,球員有更好的調整的環境;而在國家隊的正式比賽中,幾乎每一場都輸不起,君不見1998年世界盃的英阿大戰中的小貝,輸掉一場就千夫所指。但是相同的一幕如果發生在俱樂部賽事中,便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歡迎討論。托妞就和梅球王相反。一回到國家隊,發揮就特別好,隨便一混,就拿到世界盃銀靴,聯合會杯金靴。畢竟球隊環境不同,在切爾西,中場球員更加粘球,像阿扎爾,奧斯卡之類球員更喜歡自己突破;而回來板鴨,都是傳球大師,能給托妞創造更多機會。主要就是球隊環境與配置、戰術而影響球員的發揮
很多球員在兩個俱樂部也判若兩人。
好多人在說足球啊... 那我簡單說說籃球吧.. -,-
籃球確實也存在這樣「很多球員在俱樂部和在國家隊的表現判若兩人」的情況,我個人覺得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 不同的球隊對同一名球員的功能需求不一樣。
舉例而言,在NBA中,球隊中除了少數建隊基石級別的球員以外(一支球隊最多也就3個吧)需要發揮「全能」以外,對其他球員的要求都是功能性的,比如籃板能力突出+有一手內線防守的標準藍領球員,三分+防守的外線3D球員,其實這些球員不僅僅有這幾手,你要知道能進NBA的都是萬一挑一的天才...這些球員換一個競技環境,完全可以發揮「全能」作用,那自然數據就會完全不一樣了,也就出現了「判若兩人」的情況。舉個近點的例子,易建聯(不是黑 =。=||),在NBA打球的時候他的角色無非就是一個中投炮台,大個投手(而且說實在還不怎麼合格..),看隊友吃飯,手熱了多傳你幾個,投不開整場也就出手個四五次,數據自然不好看,回到國家隊之後呢,易建聯是核心,有無限開火權,低位要位之後隊友一般都會給,一場球賽怎麼的也得出手個十來二十個,數據自然好看,這就是「判若兩人」的原因之一。2. 國家隊比賽和俱樂部比賽競技水平不同。
這個很好理解。競技水平越低,一般都能打得越好。很可能高水平聯賽中一支球隊的普通輪換在低一水平檔次聯賽中是無敵的存在。3. 體系,教練風格,球隊磨合等問題。這個上面幾個答案都有了說明,意思差不多,不再贅述。
俱樂部比賽佔了幾乎全部的職業生涯,比賽氛圍更加激烈,精力幾乎全部消耗在聯賽,杯賽隔幾年一次,球員的競技狀態也很難保證都在峰值
關鍵是比賽強度。
當比賽強度增大,就會出現技術變形,這是所有球員都不例外的,而且多數會有臨界點,就是說當強度到達某個地步,會有人突然技術崩壞的,典型的像伊瓜因決賽打飛機,還一打再打。
不同種類的技術,變形程度不一樣,比如說盤帶會大變形,搶點通常變形比較少。喜歡帶一步再出球的,變形比較大,喜歡一腳出球的,變形比較少。具體的說,越是粘球的,下降越多,越是果斷的,下降越少。
然後就是很多俱樂部迷不願相信的,國家隊的比賽強度比俱樂部強很多。
結論就是,大部分球員都不能適應國家隊的強度,比如伊步...,小部分球員超適應國家隊強度,比如克洛澤,極少部分球員無視任何強度,比如大羅。
又黑我武球王
既有俱樂部表現遠勝國家隊的,也有國家隊表現好於俱樂部的。
居然有人覺得這是籃球問題....
中國男籃男足一是因為錢二是因為怕受傷影響賺錢。
俱樂部和國家隊的比賽就像一個科目的不同題目。
有共同的知識點,但也有不同的考點。每天練一種題目,這種題目能得滿分,換一種題目就得不了滿分,很正常。排除類比,直接說的話就是,球員在俱樂部和國家隊,承擔的職責、需要的能力不一樣。他的能力在俱樂部可以勝任所賦予的職責,在國家隊他不太能勝任所賦予的(另一種)職責。推薦閱讀:
※足球史上有哪些神一般的球隊、排序如何?
※如何評價《我的球隊打皇馬》這個紀錄短片?
※世界足壇球隊的強弱分類是怎樣的?新球迷對這些球隊的核心,戰術,以往狀況等內容都有哪些需要了解的?
※歷史上最強足球俱樂部與最強國家隊相比誰更強?
※足球場上有哪些靠球隊體系獲得成功的球員?
TAG:足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