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TED 演講 《20歲,不可揮霍的光陰》?
TED2013 Meg Jay:20歲,不可揮霍的光陰
首先提煉其中觀點:
1、20歲是不可揮霍的光陰,它在我們的人生中十分重要,能夠決定我們的未來。 2、20歲是培養自己的時期。第一,需要獲得一些身份資本,提升自己的價值,做有意義的工作而不是浪費時間;第二,新事物要通過弱連接而建立、新機遇要通過寬闊的視野而獲得;第三,早些積極地考慮和選擇自己的工作和家人。 3、一個好的契機 會在後來的人生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學會抓住它,因為生活的決定權在你。
其次說一說看過以後自己的觀點。毫無疑問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複,時光亦是不可倒轉。人類的貪圖安逸的劣根性有時候會直接導致光陰的揮霍。其實不僅是二十歲,從出生到死亡,生命的每一秒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可以把主題分為兩個,把握時光和二十歲的重要性。
對於把握時光,自古至今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論題。哲學生活上說,事物是不斷運動的。我們這一秒看到的世界與下一秒是決然不一樣的,在這裡我不禁要文藝一下了,我一直在思考紅樓夢裡黛玉葬花的片段。那麼黛玉的這種行為到底與時光的流逝有沒有關係呢?黛玉代表了廣大心思細膩的女性同胞,在她們的眼中,是否對時光和年華流逝的感知更為敏銳?再有,有人說歷史之所以讓人如此痴迷是因為它的不可重複性。從哲學生活到黛玉葬花再到歷史的魅力,無一不證明時光的殘酷和它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把握時光顯得尤為重要。即使身為一個擁有大把光陰的年輕人,我依然清晰地體會到時光的重要性。既然已經意識到了,就不得不緊緊抓住時間並利用它。視頻里說,三十歲並不是一個新的二十歲,那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後悔事越來越多,我們會越來越懼怕做錯事而浪費時間。說實話從我很小起就開始懼怕死亡,原因很奇特,是因為我覺得如果我死了,就再也無法得知那之後的事情,再也無法感受天空和海洋的問候。這種想法有點幼稚對吧,因此如今的我不再懼怕它了。我將更加珍惜時光並好好把握它,現在我內心裡比較大的目標就是透過某些事物或人的表面看清它們的本質所在,好吧有些題外話了。 對於二十歲的重要性,有一個詞我覺得十分貼切——無可估量。我常常在羨慕二十歲的人像是學長,因為可以有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成為自己喜歡的人。二十歲的人生像是在潔白無瑕的紙上勾勒出或深或淺的輪廓,你可以隨便怎麼規劃因為沒有什麼限制可言,但是這決定了你以後的人生,與你此時此刻的規劃有著直接的聯繫。二十歲的我們開始獨立規劃自己,正如視頻里所言,任何一點小小的差距能決定風馬牛不相及的結局,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蝴蝶效應。二十歲的我們開始振翅,蓬勃和活力中同樣需要理智和清醒,因為我們將來終會為現在所犯的任何一個小錯誤買單。二十歲時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期,因此對我們的性格和人生觀建立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另外,算是題外話,我自己都為自己如今擁有的一切所艷羨,我眼裡的樹葉是純粹的翠綠,天空是純粹的湛藍,陽光是實實在在的溫暖像是跳耀著的碎金。甚至連我此時此刻所寫的活潑的言語,都是年輕人所特有的。高二的時候大一中舉辦一個朗誦比賽我還去參加了(= =說來自己當時真的很厲害,朗誦比賽運動會廣播站播音選拔什麼的各種斬獲- -真是 唉)當時的題目就是 青春真好。當我朗誦的時候,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語文老師經常問我們:你們有沒有過那種文字從筆尖流出的經歷。全班就我一個人像傻子一樣大聲說有= =,但我當時覺得,這一刻,真好,年輕,更好。 That"s all,thank you.20歲,當你的生命只剩十年
一年前看過在網易公開課上看過一個Ted talk,名為《20歲的光陰不再來》,當時看完並沒有什麼感覺,隱約只記得演講者灌了一些珍惜時光的雞湯,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啟發。現在,站在20歲的這個節點上,還有四個月就要向21歲過渡的我,卻切切實實地感到了一種不知名的恐慌和害怕,急急忙忙又把這個視頻翻了出來,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彷彿看了就能抓住20歲的尾巴,讓時光流逝的慢一點……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演講,那就是:20歲到30歲的這10年,是決定了你一生的黃金時期,因此切勿虛度,要做好人生的每一個決定。
乍一聽彷彿講的道理我們都懂,無非是時間寶貴,切莫揮霍時光的那一套。可一聽好像又有點不一樣,不一樣在於演講者著重強調了20歲這個時間節點。可是其他時間節點就不重要了嗎?是不是30歲的光陰就可以隨便揮霍呢?不禁想起一個笑話:「上小學時老師說小學是最重要的,因為小學是打基礎的時候;上初中時,又說初中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初中時才正式開始教複雜的物化生史地政,小學學的太簡單了;上高中時,無疑高中是最重要的,因為馬上要高考了。整了半天,合著什麼階段都重要,什麼階段都不能放鬆。
笑話中蘊含的「切勿虛度一生中所有階段」的邏輯,看似政治正確,實際上確是一鍋毒雞湯。什麼都重要,那就意味著什麼都不重要;既然20歲和30歲同樣重要,那20歲時弔兒郎當,30歲時發奮努力,也是一樣的;既然30歲和40歲同樣重要,那30歲時散漫懶散些,到40歲時再實現財務自由也是有可能的。這種不分主次的「全都重要觀」,無限地拉長了時間節點,無形中營造出了一種「還有時間、還來得及」的虛感,使人無限度的拖延,最終永遠也到達不了目標終點的紅線。
那麼,《20歲的光陰不再來》這個演講的意義在哪裡?它的意義,在於摒棄了眉毛鬍子一把抓的「一生重要觀」,提出了「20歲開始的階段最重要」的主要矛盾論。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高考,那麼「一生重要觀」就是在告訴你小學很重要、初中也重要,高中更重要。而演講者所說的,是小學初中無所謂,只要高三最後一年好好學,照樣可以金榜題名。
而你的二十歲,就是高三的這最後一年,高考前唯一的關鍵衝刺期,成敗與否,端就看這一年。
這樣的論點不免有些打破傳統、令人難以接受,但在事實上確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20歲到30歲的這10年,是人類無可取代的最佳黃金時期。韋克斯勒(Wechsler,1981)用標準化智力測驗測查了7歲兒童至65歲成人的智力發展狀況,結果發現,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在22~25歲,然後開始衰退,衰退速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遞增。有關成人不同能力平均發展水平的研究(Miles,1980)表明,除知覺能力外,成年早期(18~35)在記憶、比較與判斷、動作及反應速度這幾項能力上的發展水平均達到最高值。上述的科學研究,均從生物學的角度闡明了:為什麼自20歲開始的這10年,是一生中無可比擬的黃金時期。可以說,這10年,是學習新事物、吸收知識的最佳10年,因為過了這10年,大腦就正式結束第2個黃金髮育高峰,開始走下坡路,出現記憶衰減、反應遲鈍的現象。
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者也證明了,從20歲開始的這10年的重要性:在一項關於生命周期發展的研究報告中,波士頓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在長達一生的生命周期中,那些至關重要的決定未來發展前景的決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人20多歲時做出的。的確,20歲這一年,對很多人來說,應該正在上大二。大學畢業後,是決定考研?出國?還是馬上工作?這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學成後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在哪個領域?具體想從事哪個職位?又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工作了幾年,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被父母逼婚,要選擇一個什麼樣的人當伴侶共度一生,非常!極其!重要的選擇。第一次獨自出國求學、第一次初入職場工作、第一次結婚……這些重要的決定未來發展前景的決定,就這樣被緊密地嵌入了20歲到30歲的這短短的10年之間。
那麼,活在20歲節點開頭的我們,準備好在接下來的十年審慎而又認真地做出這些選擇了嗎?很遺憾,答案是:沒有。20歲的我們,每天為了鄭爽好看還是古力娜紮好看在網上吵得不可開交;20歲的我們,一邊抱怨喜茶難買一邊排兩個小時的隊只為了發一條朋友圈;20歲的我們,孜孜不倦地接受著各大美妝博主的安利,以為塗上最新的斬男色就能跟石原里美一樣好看;日日夜夜,手機和ipad是我們最親密的愛人。
20歲到30歲,被譽為黃金10年的這個生命周期,有人奮力拚搏,贏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有人痴迷遊戲,在王者榮耀中打到了黃金段位。前一種人是坐在騰訊大樓中靠遊戲研發獲利上百億的遊戲團隊,後一種人,是捧著手機沒白天沒黑夜上分的你。
可這能怪我們嗎?沉迷微信微博也好,愛打王者榮耀也好,這是我們的錯嗎?不是,還真不是。
199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與會者包括薩切爾、老布希、電纜新聞網路、惠普、日微系統的老闆等等)的會議,主旨在於為全球化後的世界進行分析與規劃。會議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競爭將使貧富差距、階層分化增加,世界上會有20%的人搭乘全球化的快車一路馳騁,而80%的人會「邊緣化」。而前後兩者的衝突將成為今後發展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日微系統的老闆格基(John Gage)表示,屆時將是一個"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世界(to lunch or be lunch)。 為了穩固這20%上層階級的統治地位,曾任美國國家安全事物助理的布熱津斯基提出了「奶頭樂」理論。奶頭樂,是titts「奶頭」與entertainment「娛樂」的拼合詞。想要避免這20%的上層階級與80%的草根間衝突,可以給後者一個「奶頭」,採取溫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給他們的巨大的心理落差提供一個發泄的出口,讓他們心安理得地接受他們階級間巨大的不平等而不反抗。最基本的例如發泄型娛樂:開放色情產業、熱鬧選戰造勢、無休止的口水戰、暴力網路遊戲,或是如滿足型娛樂,報道無聊小事、明星醜聞、進行廉價品牌促銷、商品優惠活動…… 由於這類娛樂迎合了人的劣根性,受到普羅大眾的歡迎,因而草根階級不知不覺在「奶頭樂」中樂不思蜀,除了為日常必須的工作、學習之外,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在這類娛樂活動中,終日沉溺於八卦娛樂、網路遊戲不能自拔,由此一步一步喪失了審視全球化局勢的深度思考能力,更不用提去反抗20%有錢有權、才智兼備的上層階級了。
布熱津斯基關於奶頭樂的論述雖然帶了點陰謀論的味道,但這個理論確實應該給我們敲響一個警鐘。想像一下,每天起床後睡眼惺忪,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手機,查看朋友圈,看看誰又發了自拍,誰又出去旅遊,誰又秀恩愛了,任碎片化的無意義的信息湧入大腦,帶來短暫的愉悅感。洗漱後來到公司或學校,工作或學習的間隙覺得領導或者老師的講話枯燥而無聊,打開手機刷刷淘寶,關上手機時工作進度或者學習內容早就推進到了下一個階段,想聽也聽不懂了。結束疲憊的一天,回家或回宿舍洗了個熱水澡,想著要不要趁著晚上有時間,把知乎上推薦的那本《自控力》讀一下,想想今天真的太累了,明天吧,明天讀。然後抱著ipad或者電腦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看最新一期的跑男,「哇楊穎生了孩子還這麼瘦!鹿晗真的好帥好帥啊。」看完綜藝,已經十二點了,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心想:明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呢。
這樣的生活,不就是80%的底層群眾的真實寫照嗎?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這黃金十年,有人把這十年給了自己,去閱讀、去健身、去旅遊、去辯論。也有人把這十年給了別人,給了熒幕上永遠妝容精緻的明星,看綜藝、微博口水戰、為偶像拉票。
我無意評價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在標榜讀書健身就一定比看劇追星高貴。拿著我的標杆去衡量別人做出的選擇,這不公平。或許我的生活方式在別人看來,也是一種低質量的生活,過的死板而無趣。但是我想要問的一點是:這些選擇,真的是你發自內心的選擇嗎?你真的認為這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嗎?這些選擇真的被賦予了你的自由意志嗎?通過英國議會制辯論的學習,我知道真正的一個被賦予自己意志的選擇,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withour coercion (無脅迫)2.consent(明示同意) 3. fully informed(被告知做出選擇的後果)前兩條都很容易滿足,誰也沒有強迫我們沉溺於「奶頭樂」,是我們自己禁不住誘惑,選擇了看綜藝刷微信的。但是最後一條呢?作為20歲,剛剛高考完,擺脫家庭束縛的我們,才踏入大學生活不久的我們,我們真的知道做出的這些選擇,會帶來什麼後果嗎?
不,我們不知道。確切地說,我們不知道這每一個選擇的背後,所帶來的長期的潛伏的負面後果。我們當初看微信推送、知乎問答,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卻從沒想到有一天當自己面對一部幾十萬字的艱難晦澀專著要啃的時候竟然會那麼無助,那麼焦慮。原因只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看了一兩千字、圖文並茂、短小精悍、語言輕鬆的碎片化內容了,我們的大腦對於複雜晦澀、邏輯層層深入的專業文章,已經失去靈敏度了;我們當初看綜藝,只是為了休閑娛樂,卻沒想到有一天觥籌交錯,眾人談笑風生之際,自己卻連一句話都插不上,只能幹巴巴地陪笑。原因只是因為,腹中空空只有藝人的笑料與八卦,而沒有能讓他人傾聽的學識。
我們就這樣,被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列車挾裹著前行,不自覺地嬉笑怒罵,沉溺其中,卻不知道自己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坐在頭等車廂的精英設下的陷阱。
可怕的是,每一個陷阱都偽裝成自由選擇的模樣,讓你誤以為是你自己選擇了沉迷王者榮耀,選擇了綜藝追星,選擇了日復一日地混日子。反過頭來,那些精心設計好這些選擇的精英和上層階級,還會指責你說:「遊戲雖然好玩,但是你也可以不玩啊;綜藝雖然好看,但是你也可以不看啊;一個自律的人不會沉溺於這些娛樂方式,這些選擇都是一些沒有自制力的人受不了誘惑做出的,自己做的選擇能怪誰呢?」這樣虛偽的論調,不僅被遊戲公司、娛樂行業拿來當洗白的論據,還成了爸爸媽媽對你沉迷娛樂、荒廢學業的指責。是,我承認20歲的我們,不夠自律,總是忍不住要點開微信上的那個小紅點,像有強迫症一樣隔幾就刷新一次朋友圈;有時刷朋友圈刷的頭昏腦脹的時候,我也忍不住埋怨自己,恨不得把手機扔了永除後患。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樣的局面,難道就全都是80%不自律的草根的錯,那20%的精英,難道一點鍋也不背嗎?
我不同意。拿王者榮耀舉例。這款遊戲由騰訊旗下的天美遊戲工作室開發,研發團隊有接近上百人。自開發之初就被寄予了厚望,整合微信、手Q和應用寶的資源,得到了騰訊內部跨部門的全力扶持。帶頭人姚曉光說:「我們也從開發第一天,就沒有人 12 點前下過班」。
試想一下,天平的一邊,是一個上百人的精英團隊,沒日沒夜地研究普通人對遊戲的認知偏好,一遍又一遍修改遊戲以最大化激發普通人的玩心,他們背後還有一個中國頂級的資產過千億的互聯網公司為其提供與整合資源;天平的另一邊,是渺小的平庸的,心理弱點和遊戲偏好已經被研發團隊看的透亮的你。這場實力懸殊的反沉迷的戰役,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打贏。那20%的上層階級,擁有著比你多得多的社會資源、經濟資本、時間、精力、才智、謀略,去設計一個甜蜜的陷阱,一個偽裝成自由選擇的陷阱。那麼,剩下80%平庸的渺小的我們,除了跳進去,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
你以為是你選擇了王者榮耀。可是事實是,是王者榮耀選擇了你,鎖定了你,吃准了你。
我不敢說自己是處於頂層的那20%精英,也不敢說自己每天都過的很清醒,每一分每一秒做出的決定都不被慣性和整個時代挾裹,全部百分之一百體現了我的自由意志。生於這個消費文明、娛樂文明盛行的時代,就不可能不受其誘惑,做出一些並不是那麼明智的決定,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當意識到這些決定正在一點點蠶食你最黃金的10年,當看到這些選擇一點點削弱你的核心競爭力的時候,20歲的你,是不是該醒醒了,該把被統治階級塞進嘴裡的塑料奶嘴吐出來了?
以前,我或許還看不到每一個選擇背後巨大的代價,但現在,我卻看清了每一個微不足道的選擇是怎麼一點點積累,最後蠶食掉我的意志;以前,我或許還可以渾渾噩噩度日安慰自己還有大把時光揮霍,可以讓我「明日復明日」,但是我現在卻發現手中的時光不到十年;我怕了,我是怕了,怕自己活成80%的人的模樣終日渾渾噩噩而不自知;怕許多年後回首二十到三十的這黃金十年周期卻發現自己一無所獲、原地打轉;怕自己被快速向前的物質社會裹挾著做出許多愚蠢的決定;怕自己來不及發光就墜入深不見底黑暗,輕若微塵。
一生太長,我討厭這個渺茫不可觸及的時間終點,它讓我變得拖延,它讓我以為還有時間,它讓我把今天的夢順延到明天,順延到我已經又老又丑又笨的明天。
20歲到30歲,就讓我先過好這10年,這10年是我的黃金10年。這10年,我明眸皓齒、人面桃花,有最真的傻笑和最清的眼神。20歲的我,可以在圖書館學八個小時還精神奕奕;20歲的我,可以不知疲倦地跟朋友就辯題爭論不休;我喜歡20歲,喜歡20到30的這黃金10年,趁我還年輕,趁我腦子好使,趁我眼角的細紋還沒長出,趁我身上尖銳的稜角還沒被磨平,讓我寫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躺在床上捧著手機看別人的故事;讓我好好發發光,而不是站在台下為別人鼓掌落寞地笑;讓我做一個那20%醒著的人,而不是那80%渾渾噩噩混吃等死的人。
最後一段,按照高中語文老師教的,引用名人名言,收個尾巴
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說過:「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剛才專門看了一下, 我很幸運自己還不到20歲就看到這個視頻 ,因為現實如她所講, 很多年輕人因為覺得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 揚言我年輕多的是時間 ,覺得浪費一點無所謂 。所謂人生取決於你認識誰,我認為20歲左右就有對自己以後的生活定計劃的必要, 該放手時就放手一個不合適的男朋友之類的, 因為如果你通過自己的努力, 會遇見更好的人。 現在一時的痛苦日後肯定會得到加倍的補償 ,這個宇宙能量是平衡的, 陰陽平衡 。雖說這些事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還需要一定的難度 。從現在開始, 每天進步一點點, 打好一輩子的基礎 ,每個ordinary day里雖說枯燥簡單, 但這就是是你變成你想要的自己的基礎。多接觸新鮮事物,需要多感觸一些可以改變你原先意見觀點的景緻和人,好好利用裡面說的weak ties。
以及揮霍20歲的後果我的導師催促我,讓她認真考慮她的感情生活,我拒絕了,我說「沒錯,她的對象很差勁,她在和一個傻瓜交往,可是沒有跡象她要嫁給他「,然後我導師說:「她不嫁給這個,但是可能嫁給下個(傻瓜),再說,給亞歷克斯有幫助的建議的最好時機是在她結婚之前」。
30歲不是一個新的20歲,沒錯,現在人們結婚年齡比以前大一些,但這並沒有使亞歷克斯的20歲成為發展的擱淺期,這使亞歷克斯的20歲成為發展的關鍵時期,而我們卻在揮霍它。那一刻我意識到這種 善意的忽視,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是有後果的,不僅對亞歷克斯和她的感情生活,而是對所有處在20多歲年齡人的事業、家庭、及未來。所有的人都要先經歷他們的20歲才能進入成年。
我們知道人生80%的決定性時刻,發生在35歲,這意味著十分之八的能夠決定你人生的決定、經歷和那些「頓悟」時刻出現在30歲中旬。事業前十年的發展,對今後的收入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知道,一半以上的美國人在30歲的時候或是在他們今後的伴侶同居或交往,我們知道大腦在你20多歲時結束,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發育高峰,然後它開啟成年人的模式,這意味著,不管你想改變自己的什麼,現在就是時候。我們知道20多歲時性格的改變,更遠遠多於別的時期,我們還知道女性的生育能力在28歲時達到高峰,在35歲之後變得棘手,所以20多歲就是培養自己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健康和今後的選擇。我們對成年時期的發展知道的卻很少,而20多歲是成年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很少有人告訴20多歲的人這些話,報紙說20多歲時成年的過渡期,研究人員說20多歲時青春的延長期,記者給20多歲的人起的外號是 「夾在中間者」 和 「成年孩子」 ,這是真的,我們已經習慣忽視了成年期中這個最具有決定性的十年。伯納德.伯恩斯坦說想要有大成就,你需要一個計劃和很少的時間,說的很對,你想想如果你拍著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的腦袋說「你還有十年的時間開始你的生活」,這會發生什麼?什麼也不會發生你已經偷走了她的緊迫感和雄心,所以當然的什麼也不會發生了。在接下來的幾周和幾月里,我告訴艾瑪三件事,這三件事是所有20多歲的人,男人或者女人都應該知道的。首先,我告訴艾瑪忘掉身份認同危機,獲得一些身份資本,獲得身份資本,我指的是去做一些可以增加你自身價值事,對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投資,我並不知道艾瑪未來的事業,沒人知道以後的工作,但是我知道,身份資本會成為身份的資本,因此,現在正是開始那個橫跨全國工作的時候,正是時候開始實習,開始做你想做的事,我不是說20歲的探索冒險,我是勸誡你們不要做無謂的探索,那不是探索,那是拖延,我告訴艾瑪開始工作,並使它有意思。
第二,我告訴艾瑪不要坐井觀天,好朋友是可以載你一程去機場,但是20多歲的人如果只和想法相同的同齡人交往,限制了他們的交際圈,他們所知、所想、所講和他們的工作的地點。新的資本,新的戀愛對象,幾乎都來自圈子外的,新事物來自於我們所謂的弱連接,我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所以的確,20多歲的人有一半沒有工作或是面臨失業,但另外一半有工作,而通過那些不那麼直接的關係,就是你進入那個群體的途徑,有一半的新工作是沒有招聘信息的,所以去問你鄰居的老闆,是你得到那個沒有招聘信息的工作的方法,這不是走後門,信息就是這樣傳播的。最後,艾瑪認為,你不能選擇你的家人,但你可以選擇你的朋友,在她小時候是這樣的,但是作為一個20多歲的人,很快地,需要在創建自己的家庭時,選擇她的家人,我告訴艾瑪現在就是選擇你家人的時候。現在你可能認為在30歲時,安定下來要比在20歲甚至25歲更可靠,我同意,但是隨便抓一個你正在交往或是鄰居或是社交網路上的人走進婚姻的殿堂是行不通的,經營婚姻的最好時期,是在你結婚前,這就意味著選擇愛情,要像選擇工作一樣積極,選擇你的家人就是要理智的選擇,你想要和誰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不是為了應付或是消磨時間,才和一個正好選擇了你的人在一起。後來艾瑪怎麼樣了呢?我們查看了那本通訊薄,她找到了一個前室友的表親,這個人在另一個州的一家藝術博物館工作,她通過這個關係在那找到一份工作,這份工作給了她一個離開那時男友的理由,5年過去了,她現在是博物館特殊活動的策劃者,她謹慎的選擇了她的丈夫,她熱愛它的新事業,愛她的新家庭,在她寄給我的卡片上,她說:「現在那個空白的緊急情況聯繫欄沒那麼可怕了」。艾瑪的故事聽起來簡單,但這是我喜歡和20多歲的人在一起工作的原因,幫助他們很容易,20多歲的人們就像是一架剛從洛杉磯國際機場起航的飛機,向西飛去,剛起飛時,航道上一個小小的改變導致目的地的不同,有如阿拉斯加和斐濟之間的差別。30對不是一個新的20歲,所以認清你的成年期,獲得一些身份資本,利用你的不那麼直接的關係(弱連接),選擇你的家人,不要被你不知道的或是沒有做過的事所限制,生活的決定權在你。
日復一日,想你或者你們的兒子和女兒一樣,聰明、有趣的20多歲的人來到我的辦公室,說這些話「我知道我的男朋友不適合我,但是這段感情不作數,我只是在消磨時間」或者說,「每個人都說只要我能在30歲的時候開始我們的事業,就沒問題」,漸漸地,開始變成這樣,「我都快30歲了,我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我大學畢業時候的簡歷比現在都好」。
再然後就變成這樣,「20多歲的時候談戀愛就像玩搶椅子,每個人都東奔西跑的玩樂,但是在30對左右時音樂停止了,每個人都開始坐下,我不想只有我站著,所以有時候我想嫁給我丈夫,是因為他是我30歲時離我最近的椅子」。
很多人不得不面臨他們30歲時會有巨大的壓力,從而迅速開始一個事業,選一個城市,結婚,然後再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有2個或者3個孩子,這些事很多事不相容的,並且研究開始表面在20多歲的時候一下子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很困難、壓力很大的。千禧年後的中年危機不是買一台紅色跑車,是意識到你不能擁有你現在想要的事業,是意識到你不能擁有你現在想要的孩子,或者不能給你的孩子一個姊妹。太多30多歲的人和40多歲的人看著他們自己,看著坐在房間另一端的我,回憶他們的20多歲「我那會在做什麼?我那會在想什麼?」。
20歲以前的你或許由於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環境、你的知識視野、你的無知幼稚所做的任何荒唐的、幼稚的的、錯誤的選擇,或著說20歲以前你的所有「被選擇」都是無可厚非,都是可以理解的。
而20歲以後的人生是你自己選擇的,是你自己決定你以後的生命軌跡,你以後的生活狀態,你以後的人生境界,由此20歲這個黃金時代顯得尤為重要,不可揮霍。二十多歲不要去尋求身份認同,而是增加自身的價值。新事物來源於我們的弱連接,不要拘泥於自己的圈子。
TED 的那個講座只是個提綱契領的內容,所以很難說你能靠這個視頻有什麼實質性改變。因為講座性質的問題,她並沒有提供改變的方法,就會變的雞湯那樣,看得時候很感動很有道理很棒,後面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而實際上,作者就她的這個演講著有一本內容相當豐富又很好讀的書,不僅給她的說法提供了各方科學研究上的依據。中文版名為《20歲,光陰不再來》(感謝評論中吳新宇指出)。整本書的質量類似於《自控力》。
The Defining Decade (http://www.drmegjay.com/)
《20 歲,光陰不再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17021/)
跟很多類似《20 歲應該做的XX件事》不同,這本書,或者這個講座的出發點並不是告訴年輕人「你應該成為怎麼樣的人」而是幫助年輕人「找到你真正想要做的事」並「如何達成你想做的事」。凡是書中的例子(她的客戶),存在的問題也都是「他們不滿於自己的現狀,但卻沒有或不知怎麼改變」。所以並不是一個無聊的老姐姐滿世界輸出自己的價值觀逼著一群年輕人就範。
至於 Meg Jay 博士本身的演講技巧,則可能跟她從事多年心理輔導有關,並不像互聯網界那些演講那麼激情和剛強。相反,顯得溫和柔軟,能感受出她是對著「你」在說的。即便台下的大多數可能已經超過了 20 歲,但我想這場演講依舊可以給他們內省,所以掌聲不多就不多吧。20歲光陰不再來(筆記整理)
前言: 我的20多歲已經過了一大半,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履歷,沒有能帶得出去的愛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這座城市能做什麼。20多歲就是「實時」,實時過日子。愛和工作
「不確定」分散人注意力,它讓很多人焦慮。
「希望」,是一份不錯的早餐,但卻是一頓糟糕的晚餐。
長時間的苦思冥想,對於20多歲的人非但起不到效果,還可能害了自己。
身份資本:隨著年齡增長而積累的個人技能資源,
大部分沒有技術含量的打工,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沒有半毛錢的用處。生活在繼續,而你在倒退,
你要先有一個好的身份資本積累,好的工作機會才從天上掉下來。
回首反觀自己的內心,積累,規劃,你會捏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你腔子里的這口氣, 渾身積攢的本事,就是你最好的資本。
送你熱湯的朋友,送不了你未來。
在找工作、找對象等等機會的面前,與我們交情最淺的人,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最大的轉變。
每當我們換工作、搬家、換新的合租室友、周末去閑逛的時候,正是認識新朋友、接觸新觀點的時機,不要只把時間花在和同一群人聊天上,抱怨「我的前任是極品」
或者「我的老闆是奇葩」這樣的話題,真的一點用也沒有…
不做選擇一點也不安全。只是現在還看不到後果,等你到了三四十歲,那些後果就噼里啪啦地全來了。
若我們只想要幸福,這很簡單:但是當我們要比別人過得幸福,卻難於上青天—因為我們總是把別人想像得比他們實際想狀況快樂的多。當我們的所見所聞都是「理想狀態」,我們反而越來越看不清眼前這個真實的自己和世界。
安頓下來接受平淡,並不代表平庸,而是讓你從現在開始做好準備。
你現在有青春,賣得了力氣可以隨便折騰,一年也用不了兩個藥片,可是30歲以後呢,到時候還像2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做著最辛苦的工作,拿著最低等的工資?
社會不斷的告訴我們:好飯不怕等,好婚姻不怕晚。然而真正的事實是,魚翅等太久了也會涼,美人魚等太久了也會老。
結婚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然而恰恰是這一項,別人卻沒多少資源可以幫你。
20多歲的夫妻,雙方人格都還在成型階段,可以一起成長。相較之下,晚婚的配偶人格已經趨於定型,加上低承諾以及消極的感情關係會造成壞習慣,侵蝕彼此忠誠的愛。
同居效應:先同居再結婚的夫婦,在婚姻滿意度上比沒同居過的夫婦更低,也更容易離婚。
那些和一個明顯配不上自己的「爛桃花」糾纏不清,或是在一個明顯大材小用的崗位上低成就的男男女女,通常都有未說或是未經編輯就說出的故事。這些故事全部由舊的對話和經驗組成,因此,如果想改寫這些故事,就必須藉助新的對話和經驗,
若太常把自己的苦惱轉付他人,我們就永遠無法學會獨自面對人生的悲慘。因為面對困境時,大腦處於最佳學習狀態,如果我們不能趁此時試著安慰自己,大腦就學不會新的技巧。如果不學會安定自己的情緒,我們的自信只會日益減弱。
什麼是自信?自信是用一萬個小時換來的。科學家多年研究發現,那些在專業領域相當熟稔,甚至做到爐火純青的人,是因為他們注入了更多的時間。大多時候,「天生就是做這行的料」,只不過是努力成功後,說給旁人聽的鬼話。
什麼都不做只會滋生恐懼和懷疑;行動則能產生信心和勇氣,知識不是技能。知識運用上千次才能變成技能。能帶來自信的工作多半是有挑戰性的,而且它要求人們不過多地求助他人,儘可能地獨自完成。而且,它們絕對不是一勞永逸的工作。長時間做簡單的工作,享受輕而易舉而得的成功只會生成一種脆弱的自信。這樣的人一旦遭受首次失敗,信心就會被打碎,他本人也會一蹶不振,然而有回彈的自信不僅來源於成功,更來源於失敗後的一次次復甦。
我們在工作和愛情上的投資有利於人格上的成熟。做一個有合作精神的同事或滿意的伴侶能促使我們的人格發生改變。安頓下來會讓我們感覺更有歸宿感。
人的大腦很難長時間、毫無停頓地記錄時間。我們會壓縮沒有做標記的時間。
未來並沒有刻在星星上,也沒有任何保證。你該做的,就是宣告自己已經成年、用心過日子、找份認真的工作、挑選自己的家人、精算你的未來,創造你的確定感。別讓那些你沒了解或沒去做的事註定你的未來。
你現在的每一秒,每個動作,都在決定你的人生。第二遍生活在繼續,而你在倒退。你在這樣的工作上所花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變成這樣的人。20多歲一直在做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跑龍套」工作的年輕人,就算只有9個月也足以令他們比其他同齡人-甚至比失業的同年齡人,更壓抑,更缺乏積極性。若我們只想要幸福,這很簡單;但是當我們要比別人過得幸福,卻難於上青天-因為我們總是把別人想像得比他們實際狀況快樂的多 社交圈上天天上演著人氣血拚,越多的贊才代表著越高的境界。所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表現出你最完美的一面。在這裡,另一半要「長得好才是真的好」,不性好不好是其次。就連「誰先結婚誰先生娃」也要比一下,曬完婚紗曬寶寶照才是亮點。總之,我們必須實時曬出日子最光鮮的一面,然後把」光鮮「透過濾鏡的修飾上傳新鮮事。社交上不是用來呈現真相,而是展現」表相「的場所。大格局是來自對自己既有才能的投資並將眼前的事兒全力做好。我們在工作上對自己這麼高標準,為什麼一遇到感情就這麼沒底線?越是成長背景艱辛的孩子,通常越不知道如何獲得理想的愛情。然而,他們比別人更應該倍加謹慎,更需要一個好的伴侶陪伴。或許你覺得,以後有孩子了,自然就有家的感覺了。但這很難做到,連你自己都沒得到過的東西,你怎麼給你的孩子?你要知道,一個好的另一半可以讓你重新找到家的感覺。挑選你的家人,有時候的確讓人心裡沒底,它一點都沒有愛情的浪漫。但你不能什麼都不做,只苦等著真命天子的出現。你必須很清楚,你所做的這個決定,會關係到你的下半輩子;你必須明白,你選的人不僅僅要跟你走完20多歲,還要能陪你度過未來幾十年的瑣碎人生。在20多歲的年紀,他們隨時都可以挑選自己的家人,創造自己的家庭,擁有一個改變人生的家庭,一個徹底影響下輩子的家庭。為什麼越試婚,越離婚同居就像是玩流沙。從開始的一個擁抱,到不小心多了一 個吻,到上床,到過夜,到經常過夜,到同居。。。滑進去是那麼自然。然而,若是同樣能輕易地滑出來,問題也不大。然而,大部分人最後像陷在流沙里,看起來沒有任何硬性阻礙,可就是讓你動彈不得。20多歲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選擇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生活,一待就是好幾年。到了30歲,卻發現人生被卡住了-就像是申請了一張首年零利率的信用卡,一旦一年期限一到,利率就猛然飆升到23%。一時之間自己還不清卡費,又發現沒時間和精力早點把這些轉移到另一張還款利息低的卡上,不知如何是好。同居效應:先同居再結婚的夫婦,在婚姻滿意度上比沒同居過的夫婦更低,也更容易離婚。許多研究結果指出,訂婚前就同居的情侶,對家庭的奉獻程度比較低,不論是婚前婚後都一樣-尤其是男生。建立在「沒準我們會結婚」上面的生活,比起」我願意「的婚姻和」我們就要結婚啦「的訂婚儀式,牢固性固然要少得多。顧客鎖定:指一旦投資了某樣標的,便不太想尋求其他選擇或者換到別的標的物。通常準備成本越高,我們之後越不想換到其他選項,即使比原來的選項略好也不想換。錯誤的是,過了30歲,趕快嫁人變成了主要矛盾,嫁了人是否幸福倒變成了次要矛盾。每個人都必須非常清楚:我們會和那個人結婚,是因為真心相愛,而不是因為在一起很方便或者分手很麻煩才結婚。斬斷爛桃花,因為你值得 有些事兒必須要挑,比如價值觀、人生目標、個性是否相符、你們愛不愛彼此。。。。這些都是影響你20多歲時婚姻的大事。而有些事不必太計較,比如送花之類的,它不過是任何感情里必定會出現的尋常差導。用理性回應情緒20歲出頭剛入職場的人,總感覺自己像是風中的落葉。遇到今天活兒少下班早,就美得飄到天上去;遭遇老闆數落,又一下子把自己打擊到了地面。當工作或愛情上的批評把我們颳得滿天飛,我們只會覺得好事兒都不會降臨。你得找到自己的根,挺立在風中。隱藏自己的感受-這並不是所謂的根。這跟慢性擔憂沒有什麼區別。抑制自己的感受只會讓你的身體和大腦更加緊張不安,會損害你的記憶,讓你如墮五里霧中。打電話給別人的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借用別人的自我「。她有需求時,向外求助,讓別人的額葉替她運作,每個人偶爾都有這樣的需求,然而若是太常把自己的苦惱轉付他人,我們就永遠無法學會獨自面對人生的悲慘。因為面對困境時,大腦處於最佳學習狀態,如果我們不能趁此時試著安慰自己,大腦就學不會新的技巧。如果不學會安定自己的情緒,我們的自信只會日益減弱。什麼都不做只會滋生恐懼和懷疑;行動則能產生信心和勇氣。如果你想克服恐懼,別只坐在家裡擔心。走出去讓自己忙起來,會有意料不到的驚喜。用成長心態看待事物的人相信人是能夠改變的,成功是可以靠努力取得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重要人物,但在一定的參數範圍內,人們是可以學習和成長的。對那些有成長心態的人來說,失敗確定會讓人痛苦,但它同時給人提供機會自我提高,做出改變。自信並不是由內向外生髮的,它是由外向內的。從外邊來看,人們不會因能做好的事情而感覺焦慮,能做好某件事讓他們自信。假自信來自對自我懷疑的藏掖。空洞的自信來源於午飯時間的陳詞濫調。真正的自信,來自掌控經驗,尤其是掌控困難時才是活生生的成功時刻。不管我們談論的是愛情還是工作,壓倒不安全感的自信都是來自經驗,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和過去的自己,說聲再見別聽那些」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的撫慰類文字和鬼話,淡定地跟你說」人生不用著急「的人,是因為他不用為你的人生著急!女性的生育能力會在20多歲末期達到頂峰,然後迅速走下坡路。你可能說,新聞上的女星不都是40多歲才生孩子嗎?可是新聞里沒說的是,這些女星背地裡都做過價值不菲的半打子生育保養啊! 科學調研對40多歲的生育情況表示,絕大部份女人這時候想要孩子卻生不出來。只不過,這些不會成為報紙頭條罷了。可得性捷思是一種心理捷徑,它是指人們會根據一類事物中的事例或一個事件發生情況容易回憶的程度,評估該類事物或該事件的發生率。如果你在22歲時要了孩子,你就得去完成開了頭的、明顯註定了的任務。沒有人會擔心的。比利:我實在不能理解,甚至感到難過,為什麼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花了那麼多年做了那麼多事,和一群人鬼混,但全都不值得回憶。究竟為了什麼?我20多歲的確過得很開心,但是有必要花八年的時間做那些事嗎?要是早點成熟的話,我就可以用泡吧的五年,或耽擱在咖啡店裡的五年,換取我和兒子多相處五年的時間。為什麼當初沒有人教我這些事,跟我說我只是在浪費人生?人的大腦很難長時間、毫無停頓地記錄時間。我們會壓縮沒有做標記的時間。當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去時,我們會問:」時間到底去了哪裡?「。20多歲的人特別容易受」偏愛當前「的影響。他們的大腦還在發展用來預測後果和規劃未來的前瞻性思維。當他們就生活上一些神經質的問題向親密的朋友,或者年紀稍大的人求助時,得到的常常是一些老套的話:」事情會解決的,你有的是時間。「與此同時,在20多歲取得一定成績的時候,總會伴隨著一些熱情的陳詞濫調,比方說」人生就只有一次年輕「或者」及時行樂「。這些迅息都在鼓勱人們冒險,鼓勵人們做實際上並不會讓我們長久幸福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事:外出聚會、擁有多個性夥伴、逃避責任、懶惰、沒有實實在在的一份工作。20多歲年輕人總是聽人說他們有無盡的時間去做那些令人畏懼的成人的事,而對做那些據說是很好的事情卻總是以」沒有時間做託詞。當雷切爾說「人們比以往做事更晚些」時,她並不明白那對她的20多歲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一旦她想要使自己的30多歲變成個什麼樣子,那20多歲時的所作作為就顯到更加緊迫,更有確定性了。一個時間期限表可能不是一間虛擬真實的小房間,但它能幫助我們的大腦真正認識到時間的本質:有限。凡事都有最後期限,這是鞭策我們早上起床工作的好理由。20多歲是我們開始自己認識時間、規劃未來歲月的時候。不清楚自己該什麼時候,怎樣開始我們的事業,什麼時候組建我們的家庭,很容易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從而把一切都拒之於千里之外。美好的人生並沒有公式可套用,也沒有所謂正確或錯誤的人生。但是人生充滿選擇與結果,20多歲有必要知道未來會面臨哪些選擇或結果。如此一來,當你終於到達未來時,才會有美好的感覺。隨著年紀漸長,最棒的就是知道你的人生是如何成功的,特別是當你早晨醒來總是開心面對每一天。只要在20多歲用心經營你的人生,像這樣真正喜悅的日子遲早會到來。你現在的每一秒,每個動作,都在決定你的人生。
回到那句「失去過才懂得珍惜」,時間尤其是,這是一個必須犯的錯誤 ^^
很久之前看過這個視頻,僅僅是有印象看過,但前幾天偶然再看一次的時候,真的會有aha的一種感覺。然後重複看了三四遍,每遍都有新的體會。不知道是否跟我最近臨近畢業很多事情焦慮有關吧,她的這個講座真的使我有了一些釋然的FEEL。
20多歲的自己真的要警惕,這樣青春美好的時候,轉眼即逝,不能拿來揮霍,不要說什麼現在還年輕,有些事情可以晚些考慮晚些著手還來得及。其實,真正到了那個時候,就真的沒有選擇了,就好比人生中面臨的每個岔口,每一條路都不同,當30多歲走到路的一半的時候發現走錯的時候,已經不能回到原來的岔口,只能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直到遇到下一個路口。
有些跟自己以往的觀點不同,但又覺得被說服的地方:
1. 婚姻戀愛觀(這個印象最深)...因為本人單身20多年...一直覺得相信緣分,寧缺毋濫,總覺得最後自己會等到或者遇到情投意合的Mr.R,但看完視頻就覺得演講者Meg Jay說得對,我這樣下去,是等不到的!結果就如她所說,到三十歲的時候,當音樂停止的時候,我覺得我不應該成為異類,很可能我就直接嫁給了一個離自己最近的男人。婚姻的經營是在結婚前的。所以毛主席的語錄是正確的!!任何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
不要弔兒郎當。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尤其是女生。所以,我開始改變觀念,主動pick my family。選擇愛情要像選擇工作一樣積極。去尋找去靠近吸引自己的那一類男性。別等對方找到自己了,姑娘們2.利用微關係。以前對利用人際關係去得到工作什麼的感到不屑,覺得若有實力何必去走後門。但是可能真的到了要找實習找工作的時候,才會發現,有人際關係可以利用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這裡不是說有認識什麼內部人就一定能得到職位,而是說,有這樣的人可以給你提供重要的信息,比如說這裡有職位空缺,你可以投簡歷試試,這些信息對外是很難得到的,是比海投簡歷要來得更有效率,尤其是那個你嚮往工作的行業。問問朋友,問問朋友的朋友,再不濟就問問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3.Meg Jay所講的身份資本。為你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準備 identity capital。這裡多少減少了我對未來的迷茫,減少現在的我該做什麼的迷茫。首先,你要學會想像。想像自己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即使與現在相差十萬八千里,別喪氣,開始準備資本,總會有慢慢靠近理想的一天。這裡的關鍵其實是,行動。減少無謂的探索、徘徊、猶豫。你以為自己還在思考人生,其實只是拖延症發作。
4.20多歲是改變自己的最佳時段,其中包括改變自己都不喜歡的性格。這個我不知道是否真的,但由於害怕錯過這個改變的時間段自己就定型了,所以,我還是寧願相信,在這個年齡段里,努力去改變自己沒錯。
知道這些意義不大,只有真正執行起來,結果才會不一樣。
You are deciding your life right nowThank you,Meg Jay.一生的光陰都不可揮霍
講的都是我們知道的,卻又好像不知道,反正看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看完又忘了,就是這樣
我是看了作者在TED的短暫分享之後,然後馬上去看了這個本書,感觸很深,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在這樣「心靈雞湯」盛行的時代 在這樣「心靈雞湯」盛行的時代。我們多少被影響的心有了一種僥倖。這是一本「只說事實不說故事」的,我希望大家能夠跟我一樣,能夠去思考,我們的20多歲,到底在做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現在的你是20歲?25歲?30歲?
【24歲了,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年紀,突然間心力交瘁,希望和熱鬧都是別人的,自己什麼都沒有。】現在的我是24歲,是一個標準的90後。如果你跟我是同樣的年紀,你是不是還會因為自己是90後這個年紀而感到驕傲,因為我們還「年輕」,所以我們可以有很多的「自由」和「選擇」?是不是身邊朋友或者書上的內容都在跟你說要慢慢來?因為你才20多歲?85後,90後,非主流,腦殘,這樣的字眼還是經常可以在別人嘴裡,在各種小報和網路上能看到和聽到的對我們這個年齡層的評價和形容。只是因為20多歲的我們,有了更好的環境,更好的條件,可是卻沒有達到上一代人的「成就」,我們是別人眼中,口中的「大小孩,小大人……」。我們還沒有成家,還沒立業,我們當中的很多人甚至還是「啃老族」,也難免會被別人說。這樣的窘境並不是中國獨有的,而是整個世界對年輕人都更加嚴苛了,20多歲的年輕人中,有25%的處於無業游民的狀態,另外25%的年輕人是臨時工,歐美的年輕人很多必須無薪實習,日本游176萬找不到全職工作的年輕人。由於我們的父輩,我們的兄長,因為物質條件,教育條件都很緊張,所以沒有太多的選擇和困擾,他們的人生會由舊社會價值觀給出直截了當的答案,他們的人生會面臨的是轉變,而不是選擇。到了我們的時代,社會越來越多元,有更多的機會和訊息,讓我們思考自己適合的方向,於是,那些我們眼裡「成功」的上一代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是,年輕人的生存環境的確變得嚴苛了,而且最麻煩的是,從表面可能看不出端倪,現在我們要面對的不再只是經濟上的外在困難,更多的是內在心理層的掙扎。【「我有一種置身於大海的感覺,我可以游向任何的地方,但是我看不到陸地,我不知道該朝哪個方向開始游。"不確定感分散人的注意力,它讓很多人焦慮,是21世紀的「大眾鴉片」。】20多歲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20歲的你在讀大學,23歲的你大學畢業,24歲的我們剛剛大學畢業2年,有的人甚至還在繼續讀書。20多歲的我們急於離開父母,迫不及待想要成為真正的成年人,做我們認為的成年人應該做的事情。在經歷了各種看似束縛的學習生涯之後,終於到了遠離了父母之後的大學生活,我們開始抓緊每一次的機會來狂歡,來慶祝。我們很少看書,我們很少寫字,我們上網是為了玩遊戲和看電視,我們去圖書館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就在這樣「歡樂」的氣氛中,我們畢業了。於是,後知後覺的我們開始感到害怕,我們開始感到迷茫,我們開始頻繁做選擇,我們找著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只為能夠呆在學校久一點。而如今社會的學歷越刷越高,但是真正在畢業後找到工作的上班族越來越少。20多歲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階段,我們美麗,我們年輕,我們有無限的可能。所有的新鮮事物都在誘惑和吸引著我們,我們同樣享受在這樣的環境里。但是20多歲的我們卻忽略了更多的東西,慢慢變得冷漠的親情,濫交的友情,隨便的愛情。這樣20多歲的我們,沒有一份拿得出手的簡歷,沒有一份帶得出去的愛情。甚至不知道在這座城市能做什麼,20多歲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20多歲的我們應該有的樣子?20多歲的我們應該是積極的奮鬥的狀態。不能總是在一個圈子裡尋求安全感,而是要大膽的走出去,去認識更多的人,讓自己能夠有更多的見識,讓生活變得更加地豐富多彩。我們應該學會積累我們的身份資本,身份資本是由我們的的學歷+工作經驗+解決問題方式+講話方式+長相+出身構成的,而我們的身份資本能夠讓我們買到我們想要的職位,婚姻,生活。天上不會突然掉下餡餅,所以首先要有好的身份資本積累,好的工作,好的機會,好的生活才會從天上掉下來。
20多歲時要問自己的問題應該是:如果沒有富二代的命,如果沒有中彩票的運氣,我該怎麼安排自己的人生,為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現在應該做些什麼?
【錯以為20多歲的人生無關緊要,但事實上這是我們成人生涯里最重要的十年。】20多歲的我們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思考,我們有的是時間,各種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我們沉浸在它帶來的新鮮刺激中,很難想到這十年歲月會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兒,於是,大多數人任意揮霍這段成年生涯中最重要的轉型期,渾然不知到數十年後,等待我們的是年少光陰虛度的代價。我們以為,現在不做決定,以後再做的話會有更多選擇,然而我們卻都忘了,不做選擇本身也是一種選擇,很多人的青春就栽在了這裡。有些事,不要拖到30歲?為什麼不能從30歲開始,為什麼一定要在20—29歲?難道不是「只要肯努力,一切都來得及嗎?」讓我們來看看20多歲的我們面對著的是什麼樣的事實。智力:20—29歲時期, 我們的大腦會有第二次關鍵的成長期,過了29歲,我們的大腦沒有機會產生無數的新連接,我們再也無法這麼容易就成為我們理想中的人了.(生理的發展,錯過將不再來)性格:20—29歲時期,會出現人生的「閃光燈記憶」的最高峰,協助我們完成個性的可塑性,塑造性格從而改變命運幅度最大也是最後一次機會,不是幾歲,不是十幾歲,而是20—29歲時期,錯過此生不再來。(這個時期是我們經歷最多的時期,我們會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我們會從中知道我們的性格有哪些缺陷,我們也能努力去完善。)婚姻和生育:在20—29歲期間同居經歷越多的人,婚姻質量越差,離婚率越高,人的生育能力會在20多歲末期達到高峰,一過30歲,立刻下降為原來的2分之1,逐年驚人遞減。(在這種隨意戀愛,輕易同居的年代,我們應該慎重地去選擇我們的伴侶,未來的家人。)人脈,工資和事業:送你熱湯的朋友,送不了你未來,你此生的貴人並非死黨,反而是20—29歲中和你矯情最淺的路人,而一生工資的增長,有3分之2發生在工作的頭十年,20—29歲經歷過失業的人,日後更容易遭遇「中年抑鬱」和「中年危機」。(一張胡亂拼湊的簡歷曾是20多歲洒脫不羈的象徵,但是30好幾的人拿出這樣的簡歷不僅難以讓人信服,還會讓自己尷尬。)以上這些是由權威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神經學家和生育專家已經知道的事實。生活不是勵志雞血劇,現實證明,延遲出發的人,很難追上那些提前上路的人。日子就是「一步錯,步步錯」,失落會導致悲觀,進而選擇破罐破摔的人大有人在,酗酒,抑鬱……這些不良後果都會在中年之後接踵而來。所以,20多歲絕對不是無關緊要,隨意揮霍的時期,而是發展過程中一個關鍵時期,一旦錯過就不會再出現。現在有青春,賣得了力氣可以隨便折騰,一年也用不了兩個藥片,可是30歲以後呢,到時候還像2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做著最辛苦的工作,拿著最低等的工資?換句直白的話說:你的20多歲時既簡單卻極具變化的時期之一,它決定了你的失業,愛情,幸福甚至整個世界。這本書就是教我們應該「在哪裡拚命」,「如何拚命」,我們應該知道,20—29歲期間,在事業,愛情,大腦和身體的各個角落,都應該如何既腳踏實地人懂得技巧地,一步步走下去。感謝分享(*ˉ︶ˉ*)
看完後我印象比較深的:
1、找對象要像找工作一樣積極,戀愛不是為了打發時間。謹慎選擇。 2、有一些所謂的探索不是探索,而是拖延。去做能實現自我價值的事情,增加身份資本。 3、弱連接是走入另一個圈子的途徑。看著二十歲的自己這樣一天天晃蕩著,嘚瑟著,拖拉著,以後絕對有的哭。很贊同講者提到的兩個觀點:1. get some identity capital. 20多歲時黃金時期,此時各方面的狀態都處於最佳。這個時候不應該被外界局限,不應該一味地尋求外界認同,而是開發自己的興趣點,嘗試新鮮的東西,多多體驗這個世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增加自身的能力和價值。20多歲所積攢的才能和知識,在日後的人生中,都會受益很多。2. Use our weak ties.從人與人溝通的強度來看,有強連接和弱連接。強連接除了親人外,一般是經常一起hang out的朋友,這些人所處的身份地位還有見識想法和自己都差不多,圈子裡的信息都是重複的,而弱連接能提供我們新的訊息,創造新的機會。
剛好看過這個演講不久逛到這個題目,因為這篇演講對我衝擊挺大的,那麼我就來水一下吧。 本人接近30了,然而確實現在才真正覺得人生太短暫了,你相不相信,一個人到了接近30才發現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我信啊,因為我就是這樣,所以演講中所提到的非常擊中我內心。一個人只有清楚自己想做什麼的時候,當他試著規劃他的人生時才會發現人生短暫的,這就好像你籌劃一次旅行一樣,你連自己最想去的目的地是什麼都不知道又怎麼知道自己要帶什麼,要花多少錢和時間來達到這目的?中國教育最可悲的就是壓抑自己的天性,沒有鼓勵過孩子或者問過孩子你到底想要什麼。所以90後的個性鮮明其實是很好的發展,青春本來就迷茫,但是如果能讓這個迷茫期結束得早點,相信三十歲回首也是會覺得幸運和感激的。 無可厚非,二十多歲是人生最美好的十年,這十年的你是最健康的,這十年的你是最能熬通宵的,這十年的你是最好奇……從生理角度來說這年輕的十年是最動蕩的十年也是最旺盛的十年,十年代表著無限可能,所以處在這十年里的人群們,打桶雞血,爭取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和愛人和朋友,畢竟以後那麼長的歲月里,你每天將與你的工作每天相對8小時之多,你每天將與你的朋友和家人共度工作外的時光,責任會推著你做好工作,做好家人和朋友,但興趣和真正對的人才能讓你走得更遠。 以上都是廢話,該努力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