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產階級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他們最終會消失么?

社會學 中產階級


美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移民社會,在第一艘移民穿五月花號到達後的短短几十年中,美國東海岸建立起了一批城市,這些城市大部分以商業、航運、小作坊、進出口貿易為主,也充斥著大量律師、醫生、教師、土木工程師等專業人員。可以說,早期的美國(殖民地)就是一個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社會(當然,在南方也形成了類似奴隸制的社會)。

美國,至少從理論上講,是一個具有鮮明中產階級特色的國家,其「建國一號文件」《獨立宣言》就提出,「人人(事實上是白人男性)生而平等」 ,這其實是很具有「中產階級特色」的一句口號。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美國人民勇於探索(西部大開發/屠殺印第安)、勤勞勇敢(一、二戰時期展現的驚人的工業實力),使美國變得無比強盛,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美國人民提供了很多發家致富奔小康的機會,也使美國社會變得穩定。時至今日,大多數美國人依然將自己定義為中產階級。例如,在1939年Gallup做的抽樣顯示:

(數據由上至下分別是:5,11,63,12,6)

如果將中低和中高都合併到中產階級中,86%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

Hout在2008年發布的關於2000-2004年的General Social Survey顯示了相似的數據:

(數據由上至下分別是3,45,49,3)

其中,Middle Class更像是教師、工程師、小私營企業主、商人、政府僱員、醫生、律師、會計等等,而working class則更像是小職員、工人等。

中產階級數量的龐大與穩定與美國社會的整體經濟結構和人們的整體認知有關係。

當今美國以服務業為社會經濟主體,其服務業GDP佔全國GDP的79.6%,工業19.2%,農業1.2%(2011年數據,來自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12.html),對比中國的服務業43.3%,工業46.6%,農業10%。美國經濟中服務業佔大頭,就使得人口中符合中產階級定義的人相對多一些。與美國社會結構相似的英國、德國和日本也有相似GDP數據,不一一列舉了。因為這些發達國家具有先發展的優勢,所以能在較多領域保證高收入和高利潤,如美國的金融服務業,德國的製造業,等等。這使得他們的中產階級在收入上比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級更高,人數也更多。另外再說點題外話,從這些數據上可以反映出,社會制度由經濟結構決定(或者說很大程度上受其影響),在經濟結構差異巨大的情況下盲目照搬社會制度會引發社會問題。

從社會認知角度上講,中產階級是美國的主流形象,美國人也更信賴中產階級。根據Gallup和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數據顯示,75%的美國人認為「中產階級值得信賴」(與之相對的,比如,只有20%的美國人認為醫療保健機構值得信賴);美國人更信賴常見的中產階級職業,比如83%的人信賴教師,小生意老闆76%,教練68%,政府公職人員66%(與之相對的,只有41%的美國人覺得,其他美國人大致可以被信賴;23%的人信賴CEO,25%的人信賴律師,16%的人信賴賣二手車的)(這裡p.s.一下,律師在美國是個公眾形象不太好的職業,總被人認為為了賺錢不顧道德。。。)。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產階級在美國比較受歡迎,尤其在金融危機後,「誠實的中產階級勞動者」這個形象更是受到追捧(與之相對的是「萬人唾罵的銀行家」)。雖然大多數人都想做大富豪,但作為中產階級也沒差到哪去,所以人們對中產階級的生活也比較滿意。

另外,在美國大選中,總統候選人也都極力拉攏中產階級,以此來撇清自己和Upper Class的關係,而撇不清的基本都失敗了,比如新近敗選的Romney the Rich(又黑了Romney。。)。Obama很大程度上贏就贏在他比較中產階級的形象,和他比較中產階級的奮鬥故事。事實上,在上次大選中,類似「你怎麼這麼有錢?」「你他媽才有錢,你全家都有錢!」這種辯論也經常出現在Obama vs. Clinton, Obama vs. McCain之間。所以,一旦總統候選人被劃歸到「高富帥」類別中,就面臨著脫離大眾的風險。這也佐證了在美國,中產階級形象遠比「高富帥」更受歡迎。

綜上所述,我認為,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的中產階級依然會是社會主流,中產階級也依然會是美國人的主流形象。

(部分數據引用自Envy Up, Scorn Down, by Susan Fiske)


美國官商勾結合法(政治獻金制度),有錢人掌握政治力量,從而更有錢。美國窮逼每四年民主一天,結果還只能選一個沒有實權的財閥傀儡,然後四年里天天被洗腦說自己民主,然後在這種假民主的迷魂湯里度過了四年又四年,血被有錢人吸干也不自知。窮人階級被吸血難以步入中產,中產階級被吸血變成窮人,這就是中產階級的走向。


過去40年,美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縮減已成不爭事實。論其原因,我們通常聽到技術革新和全球化這些概念。但概念背後的社會過程又究竟是什麼?

不妨從階級的定義說起,馬克思認為階級基於勞動關係,韋伯在此基礎上認為國家的拓展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因此,我們不妨暫把階級認作市場關係與在其之上的世界格局的產物。

再說美國,其經濟主題經歷從早期商貿業,到產業,再到企業和國際企業的過程。在第二步過渡時,差異性較小技術類的產業工人被層級複雜的服務行業者取代。後者因其非工會化,專業可替代性區別大等屬性在市場機制中呈現更強的兩極化。因此,中產階級的社會經濟資源流向社會兩極。再從宏觀角度看,這也體現國際秩序的重要性。即便作為國際秩序核心的美國都無法脫身的國際權力資源整合與再配置。這從發展中國家的連鎖發展轉型就可見一斑。

這趨勢背後的動因為何?未來如何?值得我們思考。


好有意思,目前只有兩個答案,從結論來說截然相反。

一個認為美國中產階級的形象正面,是社會主流。

一個認為美國中產階級被壓榨,遲早消失。(滿滿的美國藥丸感啊!)

微笑不語。


推薦閱讀:

歐美國家的人起名有象徵美好的含義嗎?
美國為什麼被稱為「燈塔國」,還有其它稱謂嗎?
普通美國人一年花多少錢在醫療上?
為什麼別國對中國的簽證管制嚴?
如何看待美國政府的簽證新政「中國遊客赴美11月起需在EVUS系統登記」?

TAG:美國 | 中產階級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