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政府和愛國主義相衝突嗎?

為什麼?


我國憲法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

這裡所指「國家機關」不僅包括人民政府,也包括人大、法院、檢察院等。

因此,批評政府對於愛國有三個層次的意義:人民政府更人民,根本法更根本,共和國更共和。

因此,批評政府正是愛國的表現,對這種行為的禁止才是某些人的別有用心。

Ps.我想對那些看見「憲法」二字就嗤之以鼻的人說:「憲法最大的敵人不是妄圖顛覆它的篡逆者,而是那些自以為高明的漠視者。如果憲法的沒落對你沒有一絲好處,那麼請你為它而戰。」


官員精英批評公民個人,怎麼沒被認為是「不愛國」?

假設這個國家的所有權歸全體國人共同且平均所有,政府充其量只是這個國家中的一小部分人而已。

走向共和中的袁世凱說道,人民在哪裡?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人民,我只看到一個個人。

這句話發揮一下,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國家,我只看到過一個個國人。


如果愛國不能批評政府,那在邏輯上就有一個問題。

49年以前,國府是中國的合法政府,根據「不能批評政府原則」可以斷定經常批評國府的TG一定是不愛國的。

那麼,同樣根據「不能批評政府原則」,今日的愛國者就必須對一個不愛國的組織把持中國政權這件事默不作聲。

這……你說到底愛不愛國呢?


堯帝爺宮門外立誹謗木,就是讓大家暢所欲言;歷代言官諫官不就是批評政府批評內閣的。言者無罪 聞者足戒。擱古代濫殺諫官的都要背罵名的。怎麼可能有衝突呢。

愛不愛國,看動機看後果。至於某些人,造謠生事、顛倒黑白、支持邪教、鼓吹分裂、煽動仇恨,你說這是批評政府?你說你是愛國?你說你是因為批評政府獲罪?怎麼恁不要臉呢?


豈有文章傾社稷,從來佞幸覆乾坤


有兩種人,

一種人天天把愛國掛在嘴上,上綱上線,以愛國的名義指責著不同看法的人,從不看負面報道也不相信負面報道。

另一種人關心弱勢群體,針砭時事,跟蹤每一個負面報道,甚至不惜冒著風險挑戰強大的即得利益群體。

這兩種人,誰更愛國?

執政黨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有自由的輿論監督,才能把獅子關在籠子里,從這個意義上說,TG黑不一定愛國,但真正的愛國者,一定不會是TG粉。

話說自干五真的相信自己捍衛的東西,還是覺得暴露出「公知」的低智商低情商能令自己有道德上的優越感??


不衝突

愛國主義是希望祖國強盛,國泰民安

批評政府是為了監督政府,讓政府廉潔高效運轉,從而使國家強盛,國泰民安

兩者目的一致,凡是行為有違此目的的所謂「愛國主義」「批評政府」都是險惡的。

偽「愛國主義」

借愛國之名,對他人進行道德攻擊:

啥,你去日本旅遊,媽的,賣國賊;

啥,你開日本車,你不愛國,我們愛國者要替國行道,把你車砸了;

啥,你居然說國家壞話,媽的,你不愛國,你要被千刀萬剮

……

(太多,歡迎補充)

愛國主義這東西很容易成為攻擊他人的手段,流氓善於把科學問題、學術問題,全部轉化為一個問題「你到底愛不愛國」,你說中醫有些問題,他就是你居然不支持祖國醫學,你是賣國賊;你支持轉基因,他說,你居然支持美帝的陰謀,轉基因斷子絕孫,你是賣國賊……

很多愛國者高舉愛國主義的大旗,宣揚戰爭,打打打,出兵日本,出兵台灣……

這樣的「愛國主義」絕不是愛國主義,很危險,和噁心。

偽「批評政府」

不知從何時起,有了這樣一種風潮——批評即正義。

你不批評一下政府,彷彿你就良心過意不去,整個人都不自由民主了,要是你再說一句政府的好話,對不起,你肯定是萬惡的五毛,要死全家的。

批評政府,本身沒有錯。政府本身不是什麼好東西,它需要得到監督,需要不斷改進自身,權力的行使應該正當合法。

但是,在中國,,很多人批評政府不是為了幫助改正政府錯誤,而是為了煽動群眾仇視政府。

在這些方面,他們可謂也是拼了,造謠、編纂故事、能用的都用上了。

1.群體性事件一旦發生,想都不用想,微博上肯定是:XX地政府打死多少人,屍橫遍野,軍車進駐,救救我們。媽的,拜託每次有點新意行不行,造謠也要有職業道德啊,又是同一副圖片,又是同一段文字,差評。其中很多都是因為反對建「電站」、「垃圾處理廠」、「PX項目」,於是又開始妖魔這些項目,垃圾焚燒/電站/PX斷子絕孫,= = 這不僅是態度問題,更是智商問題。

2.城管以及警察。城管和警察可謂是中槍最多的群體了,跟大姨媽式的,每隔一段時間,微博上的城管又打人了,又是熟悉的配圖。其實,我挺同情城管的,誰不想在辦公室吹空調啊,誰想出來執法然後被人罵啊。現實中,確實有那麼一群人死不講理,違規擺攤還心安理得。

3.造謠一般的手法就是,把以前發生的一些事和圖片重新包裝,又成了一則新聞;編纂歷史,抹黑過去;編纂數據……如果這也算是批評政府的話,也是醉了,自己創造材料,批評政府,真是偉大。馬上從微博上截了一些圖:

這是2011年的老聞,死者半夜失常打砸老鄉房門;次日自稱強姦婦女被帶進派出所審查。錄像顯示其先撞牆,後上吊自殺。

TG本身就有很多黑點,文革三年自然災害都是,可是偏偏有人想法設法通過造謠,來說明這是錯的。

《丁來峰:我就是那場大饑荒的死剩種》Sina Visitor System

PS:其配圖把1926年重慶綦江東溪饑民照片,改為「1960年中國大饑荒」東溪米案前的東溪饑民

文中,他爺爺坐了10牢,1958年才出獄,也就是說他爺爺49到58年在監獄裡面,文中說1958年時他父親8歲,姑姑5歲,叔叔3歲……

隔壁家老王:怪我咯!

體育老師:怪我,他數學是我教的。

這又算是正確地批評么?

=============================================================

批評政府:不造謠,拿事實說話,維護自己權益,批評政府的不作為,檢舉政府人員的貪污腐敗行為,就是這麼簡單。


在別人批評政府的時候,不想著解決問題卻反過來鼓勵他愛國的,一般都是既得利益者。


初一 班裡有男生在空間上發 我愛我的國家 熱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但我不愛GD

看完以後 醍醐灌頂 那是我長大么大第一次知道愛國居然可以和愛D分開

從小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 後面都會跟愛D緊密聯繫起來

我從小就神煩那些所謂的空話套話

所以我一度以為我非常不愛國

長大後我才明白一個道理

每個人都必須愛國

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國

當你的孩子犯了錯誤

你應該批評他 打他

而不是告訴他

你做的真棒

我想這才叫愛吧


熱衷於批評政府的,往往才是真正的愛國者。


謝邀

首先你需要定義「政府」。因為公知特別喜歡混淆「政府」的概念。公知鼓吹疆獨藏獨,也說自己是在「批評政府」,公知支持邪教,也說自己是在「批評政府」,公知要中國被西方殖民300年,也說自己是在「批評政府」,公知否認南京大屠殺,也說自己是在「批評政府」。

批評政府是中國人的權力,人大和政協,以及各種政治或改革的網上網下討論,其實都是在批判政府,意思就是政府做的不好,需要改革了,這樣才是「批評政府」。而不是掛著「批評政府」的政治正確羊頭,賣「反華分裂」的狗肉。


1949年前入黨的都不愛國?

何止批評,他們干翻了國民政府。


什麼是國家?

國家只是一個概念。

國家本質就是吾民吾土。

所以,愛國就是愛人民、愛領土。

政府,是人民授權,服務人民的管理機構。

政府不等於國家。

所以批評政府跟愛不愛國沒有關係。


人家問的是愛國主義和批評政府沖不衝突,滿篇的答案回答的是批評政府和愛國主義是不是一回事兒,還在那扯什麼政黨和國家的關係,我以為穿越到某某新聞評論區了。批評政府和愛國主義不衝突,但是如果覺得批評政府就是愛國主義,那真是呵呵了。


如果政府做的不對,批評政府就是愛國,不批評政府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


不衝突,看用意。不過我對你乎標榜理客中的批評政府表示呵呵。

有一種人叫「專業反對派」。

網路上不缺這種人,他們僅為了罵而罵,僅為了發泄而發泄。

政府不管養狗,遍地流浪狗 —— 要是我兒子因此得了狂犬病,殺你們狗官算賺的。
政府整治流浪狗 —— 狗狗也通人性,當官的是人嗎,怎麼不去死?
政府不管摩托,出事故 —— 交通局上都是豬嗎?
政府整治摩托,快遞效率下降 —— 快遞小哥起早貪黑你們狗官知道嗎?
政府補貼尚未盈利的新項目 —— 勞民傷財,有這錢不搞福利?
該技術全球領先賺了大錢,卻出了事故 —— 停下等等你們的人民吧!


美國獨立運動先賢托馬斯傑斐遜曾說:異議是愛國的最高形式

《常識》一書的作者托馬斯潘恩曾說: 愛國者的責任就是保護國家不受政府侵犯

愛一個國家既要愛這個國家大好的河山和悠久優秀的歷史文化,更要愛組成這個國家的民眾。政府只是民眾納稅請來的國家管家,如若政府做了侵害民權、損害國家利益的事(不論是好心辦壞事還是惡意為統治集團謀取私利),一個對國家負責任的愛國公民都應該站出來大聲發出自己的聲音。批評政府和愛國主義不僅不衝突,相反非常契合。


衝突。

至少在現階段的中國是衝突的。

因為我們從來都將國家和政府混為一談。

但在兩者之間,我選批評政府,而放棄愛國主義。


我雖然笨了點,但好歹還能分得清善意的批評和惡意的嘲諷。


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如果簡單的說,政府不代表國家,所以批評政府不代表不愛國,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你必然會面對接下來一個更簡單,但又極其複雜的問題。

」如果政府不代表國家,那麼誰能代表國家?「

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就是一個終極的問題:國家是什麼?

如果你連國家到底是什麼都不清楚,那你愛的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愛也好,恨也好,都是需要對象的,都是需要情感的載體的,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我愛我的老婆,我恨我的老闆,這是非常明確的,有著明明白白指向的。

但我愛國,或我不愛國,這就讓人費解了,這裡面的」國「到底是什麼?

------------------------------------

國是指960萬平方公里的山川河流大地嗎?

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長江/黃河/泰山等等。

他為什麼要愛他一輩子都沒有見過的某個地區的山川河流呢?

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

-------------------------------------

國是指960萬平方公里上的14億人嗎?

很多人連自家隔壁的鄰居叫什麼都不清楚,連小區門口要飯的乞丐都懶得理,你說他愛14億人,恐怕連他自己都是不信的。

--------------------------------------

國是指生他養他的故鄉的山山水水嗎?

很多人大學畢業寧可在城市住地下室也要離開故鄉,而且他的家人對他這種離開故鄉的行為還紛紛表示支持,甚至希望有條件把自己也接到城市去永遠的離開故鄉,所以這種邏輯也是說不通的。

--------------------------------------
國是指自己的父母家人,親朋好友嗎?

如果是這樣,那直接愛自己的父母家人,親朋好友不就完了?跟國扯什麼關係啊?亂扯關係是會出問題的,否則那一天你的家人犯罪了,你難道要把自己的包庇行為說成是愛國行為?

----------------------------------------

國是指自己喜愛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嗎?

那大家現在都在學英語,學西方的文化知識,同時將四書五經掃地出門,這算不算喪權辱國的行為呢?

--------------------------------------------

我國學校的教科書告訴我們:國家無善無惡,是統治階層統治被統治階層的工具。

所以你看,如果按這個概念來判斷的話,似乎也只有一個具體的」政府「可以來代表了,因為只有「政府」才具有工具的屬性。

否則,你就不得不承認,」國家「是一個」編造出來的但實際上不存在的概念「,是一個「想像中的共同體」,所以,你對這個概念的所有的愛恨情仇,都是建立在荒誕之上的。


愛之深,責之切


先放觀點:批評政府與愛國主義並沒有必然聯繫,批評並不一定是出於愛國,但批評可以作為愛國主義的一種體現

---------------------------------------------------------------

這個問題可謂相當「敏感」,因為很容易掀起群情激憤的口水戰,因為國、愛國、愛國主義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因此,為了更加理性地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定義入手。

從英語的視角看,漢語的」國「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以下是權威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查到的一些詞條與相對應的排名靠前的釋義:

  • country: The land of a person"s birth, citizenship, residence, etc.
  • nation: A large aggregate of communities and individuals united by factors such as common descent, language, culture, history, or occupation of the same territory, so as to form a distinct people.
  • state: A community of people living in a defined territory and organized under its own government; a commonwealth, a nation.

由此可見,country原意指國土(一個人的出生地、國籍所在地、居住地),nation更多指民族(因共同的祖先、語言、文化、歷史或領地等因素而聯結在一起的大量團體與個人),而state是一個政治化的概念(在有主權的領土上生活的群體)。

因此,當我們的領土遭到侵犯,我們奮勇抵抗是愛國;當我們的主權受到干涉,我們堅決抵制是愛國;當我們的民族處於生死存亡之際,我們自強不息亦是愛國。那麼,意在推行君主立憲的戊戌變法,旨在結束帝制、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以反思傳統文化、追尋德先生和賽先生為思想的五四運動,以及推翻了「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不是愛國呢?

如果說愛國是一種行為或表達,那麼愛國主義無疑包含著更多道德準則與思想體系。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愛國主義常常與民族主義相混淆,因而有必要加以區分。潘亞玲在《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辨析》一文中,從四個角度分析了這兩種主義的差別:

概念區分。英語中的「愛國主義」(patriotism)一詞來源於拉丁語中的「祖國 」(patria)一詞 ,而「祖國 」的詞源又是拉丁語中的「父親 」( pater)。在歷史發展的大部分時間中,對祖國或家鄉的熱愛都是一種對土地的情感依附。自17世紀開始,政治內涵開始成為愛國主義的組成要素之一。18世紀的「愛國主義」更多具有一種諷刺意味,往往代表著對政府的反對。到了19世紀晚期,與日益強大的國家權勢和民族主義的興起相對立,愛國主義的話語失去了其原本的重要性,並成為服務於民族國家的工具。……與愛國主義相比,民族主義概念的出現則晚了很多,儘管其源起——民族概念——同樣歷史悠久。「民族」(nation)首先是個文化心理範疇的存在,它指由氏族、部落發展而來,代表一種起初基於血緣關係、而後具有某種共同語言、歷史、文化傳統的相當穩定的共同體。……這種文化心理範疇的民族,在人口日益增多、社會組織日漸複雜化和族際交往與滲透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慢慢地不再是最原始的血緣關係意義上的群體,而更多地演變為一種「想像的共同體 」:血緣關係的意義變得越來越抽象、越來越具有假設性,而共同語言、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由此而來的那種足夠廣泛的認同感逐漸成為民族的基本特徵。進而,民族逐漸從其文化心理範疇轉移到了政治範疇,民族概念開始強調領土和主權——即民族國家——的重要性。……因此,現代民族主義話語是作為對愛國主義話語的一種改良或改編而出現的 ,通過這一改良或改編 ,如「國家」、「熱愛國家」之類的表達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而一些愛國主義先前根本就未涉及或只認為是非核心性的主題,如文化或族群的統一,特別是對他者的界定,上升到了一種核心地位。

本質性區分。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共同點在於,他們對自己的國家有著積極的認同與強烈的忠誠感。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想像——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必然涉及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不可能給自身以明確的定位(identity),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都不例外。根據德國學者穆蒙迪和西蒙的一項研究,確定團體內認同的比較標準主要包括三種:團體間比較、世俗性比較、與絕對標準或抽象標準進行比較。這樣,在確定對一個國家的積極或消極認同時,就有三種比較方法:(1)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2)與該國的歷史或可能的將來進行比較;(3)與一個「理想」的社會原型進行比較。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核心區別在於,它們所採取的比較標準是不一樣的,儘管最終比較結果都達成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的積極認同。穆蒙迪在後來與其他人的合作中進一步對這一比較標準進行了驗證,並證明,愛國主義更多地是與後兩個標準聯繫在一起,而民族主義則更多與第一個標準聯繫在一起。由於追求實現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國家的目標,因此幾乎所有民族主義都必須處理「他者」問題。沒有「他者」——而且往往是敵對的他者——作為參照系,建立本民族的國家的政治訴求就不具備合法性,建構本民族身份認同也就根本不可能。與民族主義相反,如果愛國主義也有「他者」的話,那麼這一「他者」是在自身內部或者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想像的理想社會,比如自身的專制君主、自身的歷史、自身的貪污腐敗、理想社會等等。因此,如果愛國主義有敵對的「他者」,那麼它們都是來自於內部的。愛國主義的這一邏輯後果,是導致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相互混淆或者說是「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化」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為,恐外症或者說敵對的他者印象要求人們高度團結,而真正的愛國主義卻可能導致異議、爭議、不服從、甚至叛亂,因此被認為是對團結的破壞。應該承認,民族主義化的愛國主義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拿破崙的入侵就曾喚起了歐洲各個民族的愛國情緒,促進了這些民族的國家獨立運動,從而塑造出18、19世紀的歐洲政治格局。但是,儘管具有這種一定的合理性與進步性,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化的危害遠大於其益處,德意日法西斯主義就是「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化」的典型。

倫理價值區分。由於民族主義是愛國主義的變種,因此其倫理道德地位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在恐外症的影響下,民族主義往往被界定為「公德」;而不存在恐外症的愛國主義則仍保持其「私德」地位;由於「公德」往往可以命令「私德」服從,結果就是愛國主義經常被民族主義所利用,成為民族主義的工具,「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化」就成為理所當然。由於愛國主義是「個人對祖國的熱愛」,因此愛國主義不能成為一種「公德」,而只能是種「私德」。因為,如果愛國主義成為一種「公德」,那麼它就必然要求人民忠誠,而這是不可能與可撤消的個人同意相調和的。作為「私德」,愛國主義更多是個人的道德選擇,而非必須的道德義務。如果我們忠於祖國更甚於忠於政府且二者發生衝突的話,則會產生兩種情況:或者以祖國是一項事業的名義挑戰政府的合法性,或者簡單地背叛事業與理想而追隨特定的政府。在前一種情況下,愛國主義是一種私人的事務,而非公共事務,因為每個人都仍天然地保留著其「多元」特色,用共享的國家事業的標準來判斷當前政治權威體系。在後一種情況中 ,政治異議往往自動地被貼上不忠的標籤,而權威體系自動地充當了愛國主義的工具,即愛國主義成了一種「公德」。出於對被扣上不忠的帽子的恐懼,有益的政治異議的發展空間大大受限,這明顯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符合真正的愛國主義精神。對結合了愛國主義與恐外症的民族主義來說,為了追求建立、維持或強化民族國家的政治目標,民族主義對內處於開放狀態、對外則處於閉合狀態。這種兩面性使得民族主義在建構敵對他者的過程中被「公」化了:集體對外捍衛民族獨立的自由,是一種地域主義的自由,而不僅僅是為了保障民眾能在內部實現自由。這樣也就消除了人民屬性與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屬性之間在概念上的對立。民族主義以「外部威脅」作為其成為「公」道德的合法性說明,從而要求整個國家、所有公民的集體服從。這樣,授權「公」權威的「私」判斷的作用在這裡消失了,民族主義以「外部威脅」為名獲得了「沒有同意的同意」。泰戈爾曾就此非常正確地指出,民族的概念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最強烈的麻醉劑,「在這種麻醉劑的作用下,整個民族可以實行一整套最惡毒的利己主義計劃,而一點也意識不到他們在道義上的墮落。」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在倫理價值上的區別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化」。由於民族主義的「公德」地位,它可以要求可能導致內部不和的愛國主義必須讓位並服務於這種集體的「事業」。在很多民族主義者看來,由於他們的政治訴求是建立民族國家,因此對於本民族的熱愛就等同於對於祖國的熱愛,對於國家的熱愛。同時,由於民族主義既是一種政治理論,也是一種訴諸於民族情感的意識形態話語,因此愛國主義就變成了相當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主義口號。

表現性區分。由於恐外症的影響,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在對待他者問題上存在根本性區別,並導致了二者的「公德」「私德」區分,使得民族主義往往比愛國主義來得盲目、非理性。這種理性與盲目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區別性關切」和「情感依附」。民族主義的本質是非理性的。這不僅在於其恐外心理往往是沒有合理依據的,也不僅在於它作為一種超越地方和社會階層的廣泛的文化心理現象和政治現象最終是民族大眾性質的;還在於其理論的基石多半是一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假設,只不過經過了理論性的整理和修飾。不僅如此,由於民族主義的首要作用是促進創建民族國家,而這往往必須經歷嚴重的政治、軍事衝突,需要民族大眾儘可能做出物質和精神奉獻,因此它必須訴諸最能激勵和動員大眾的武器,即感情、信條和口號,而非系統精細的理論思想。換句話說,民族主義是一種激情支配的心理狀態,是一種激發大眾愛憎、造就大眾理想的信念。愛憎即以實際和想像中的民族區分為界的認同感和排他意識,理想即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或弘揚其權勢與威望。當然,愛國主義有時也包含著非理性成分;但由於前述的本質性區別,它遠比民族主義來得理性。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這種因本質性區別而產生的理性對盲目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都包含著「區別性關切」的內涵,但又存在著明確的差異。這種區別,最為明顯地表現在對待他者的手段選擇上。一方面,愛國主義的理性使其更傾向於選擇和平,而民族主義則傾向於戰爭。另一方面,由於其常見的宗旨在於通過推翻政治現狀來創建民族國家,也由於其情感色彩和排他性質,民族主義往往具有強烈的暴力衝突傾向。其次,就「情感依附」而言,愛國主義也遠比民族主義更為理性。就本文討論而言,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情感依附」的對象都是民族國家,它既涉及由國籍而來的國家公民身份所導致的忠誠:一個公民要忠誠於自己的國家;也涉及國家賴以立國的基本價值觀或理念。但是,對愛國主義而言,它所依附的特殊地理位置只限於現有的國家領土,儘管可能存在與他國的領土爭端,但不太會將擴張作為目標。而民族主義極有可能追求這一地理目標。當然,就對價值觀或理念的情感依附來說,也存在同樣的區別。當其國家反映或違背了某一套價值觀或理念時,愛國主義可能會表現出自豪、羞恥或內疚等各種感情。愛國主義是與平等、公正、基於對國家價值觀的批判性理解的「批判性忠誠」(critical loyalty)相聯繫的。對愛國主義者而言,他們所熱愛的國家更多是一種事業,其最終目的在於建設一個道德上特殊的共同體。而這一「道德上特殊的共同體」並非特殊的政府或一時流行的政治情感,因此理性愛國主義者認為,對祖國的忠誠是無條件的,「而對特定政府、特定的政府形式或特定領導人的忠誠則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它們要促進祖國的發展,而非阻撓甚至摧毀它。」用另一位研究人員的話說,就是「愛國主義者必須促進國家的經濟與政治變革和進步」,並推動制度和程序的公正。但民族主義話語的主要目的在於,保衛或強化一個民族的文化、語言以及種族的統一性與同質性,其敵人則是文化污染、異端、種族混合以及社會、政治和精神的不團結。民族主義對價值觀的情感依附的非理性使它通常伴隨著對國家安全與國家文化的外部威脅的恐懼。對國家安全所受威脅的恐懼,即對「國家脆弱性」的擔心,在對外國的不信任、提高警戒與加強戰備中得到突出體現。對國家文化所受威脅的恐懼即對「文化污染」的擔心,是以認為外國影響力將會侵蝕國民文化的同一性與特殊性為特徵的。因此,民族主義往往為理想化團體歷史而奮鬥,而愛國主義則更支持理性的分析;民族主義更支持權威——極權結構,而愛國主義則更多與民主原則相聯繫。

至此,我們建立了國與愛國主義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批評政府又是一種什麼行為呢?《現代漢語大詞典》對「批評」一詞的解釋是:1)評論;評判。對事物加以分析比較,評定其是非優劣。2)指出所認為的缺點和錯誤。由此可見,無論採用哪一種解釋,批評都是一種思想的表達。而對政府的批評可以從三個層面去理解:

  1. 批評政府執行的法規與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因此,我們可以將對法規和政策的批評反饋給人大代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修法權以及對政府的監督權。
  2. 批評政府的行政違法行為。《中國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因此,如政府在行政執法中的具體行為涉嫌違法,可依《行政訴訟法》進行訴訟。
  3. 對政府進行批評建議與輿論監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第41條規定:「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 因此,如要對政府及公務員的一些問題進行建議或批評,可藉助媒體或其他渠道進行合法的表達。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批評政府與愛國主義並沒有必然聯繫,批評並不一定是出於愛國,但批評可以作為愛國主義的一種體現。那麼,為什麼許多人堅持認為批評政府就是不愛國呢?我想,主要是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混淆,以及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化所致。正如《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辨析》一文的結論中提到的:

儘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化」的危害遠大於其益處。它不僅導致了二戰時期的法西斯主義肆虐,也導致了二戰後部分國家內部的種族歧視甚至種族滅絕,使得愛國主義幾乎喪失了所有美德內涵,幾近成為一個貶義詞。要將愛國主義從當前的尷尬狀態中解救出來 ,就必須對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進行全面的區分。作為愛國主義的一個變種,民族主義結合了愛國主義與恐外症,對待外部他者採取敵對態度、並被假定為一種「公德」,因此變得極端非理性和盲目。而愛國主義並不包含這樣的態度,其想像的「他者」更多來自於內部,因此決定了愛國主義是種「私德」,是種道德判斷,因此其對國家外交、內政的啟示是理性的、寬容的,而這正是愛國主義的美德內涵之所在。要恢復愛國主義的這一內涵,就必須堅持「私」判斷在授權「公」權威中的作用,不能因為民族主義所謂的「公德」命令而低頭——事實上,民族主義的「公德」本身是存在問題的。只有在大膽質疑民族主義的「公德」權威的合法性的基礎上,愛國主義才可能得以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 潘亞玲. 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辨析[J]. 歐洲研究, 2006(4):84-99.


在古代中國

一般直言進諫的被視為忠君愛國的忠臣,

溜須拍馬,粉飾太平的一般視為奸臣。

現在的標準怎麼跟古代相反了啊


一般在沒有弄清楚問題之前,我覺得隨便評論誰都是不負責任的。

而如果為了批評來標榜自己的不同,這是中二。

而如果為了批評而捏造或者臆測真相的,這是噴子。

而如果表面看起來是批評,但實際上目的是製造社會混亂的,這是敵人。

如果真的是發現問題並了解內情的,批評的同時應該想著怎麼解決問題,整天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浪費時間。

國家需要改進的地方永遠有,因為我們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情況也在不斷變化。批評別人工作沒做好的時候,最好也想想別人是不是也在背後批評你工作沒做好。

看到問題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進步,對比別的國家看看我們的能力和不足。保持正面情緒,保持希望,這是我們發展的動力。


這種事情,得先找到具體的批評政府的言論,然後來評價其是否與愛國主義衝突

而不該先判斷是否衝突,然後再去看批評政府的言論

——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看到城外有個木馬時說道


所謂愛國,就是保護國家不受ZF的侵害


其實這問題很簡單。如果政府做了錯事,你批評政府當然是忠言逆耳,是應該的。如果政府做了對的事,你反而批評政府,這就是股市常見的唱衰手法,是陰謀。

問題是,誰來決定這件事是對是錯?

還有更高明的手法,說「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惡」,政府做的事反正全是錯。

為什麼現在一團漿糊,因為前幾年有不明來歷的資金投到輿論領域。所以政府做的同一件事,到底是錯是對,不知道。話語權被人綁架了。普通人無法知道到底做了錯事還是做了對事。反正公知講「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惡」,不批評政府你就是xxx/xxx/xxxxx咯。

說實話,為政府進忠言提改進措施,本是吾儕從小的願望。後來「批評政府」這件事被公知綁架走,正常的批評架構都無法運作了。吾輩很不滿,這也是我們討厭公知的原因之一。

現在塵埃落定,終於可以做正事了。吳法天以前被看作自干五小粉紅,公知罵他罵得狗血淋頭。現在公知作鳥獸散,吳法天專心做他的維權律師去了。奉旨反腐,問你怕未?

另一方面看,「忠言逆耳」是一個相當中國化的概念,美國人的思維本來就是要搞垮你就唱衰,唱衰你,你股票就跌,你公司就垮。同樣說你的不足,忠言是說給自己人聽,唱衰是說給外人聽。混淆這兩個概念,是愚民手法的一種。

他們愚的就是知乎眾們。你們是「外人」。當然也有他們的「自己人」混在裡面。自己人之間說這些,他們自己能明白意義所在。

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人,建議大家都好好想想。

統治階級自己真正相信什麼,是每個社會最大的課題。

以前闊人的後代眼裡,美國人才是自己人。他們的世界是一片明了,沒有疑問存在。美國那一套他們真的信。

我們反這個反那個,主要反貪官,也不信任皇帝,還要崇拜一下李開複比爾蓋茨,又羨慕嫉妒嘲諷。我們的世界充滿混亂充滿懷疑。馬列那一套固然不信,資本主義那些看著也像忽悠,只能自己開闢路徑。

以前闊人的後代只把懷疑搞成傳單到處散發。他們內心真正相信什麼不會告訴你。

90年代對他們是一個充滿信的,充滿光明的,直截了當的年代。

對我們是一個混沌不清,到處亂撞,失去價值觀的年代。

90年代的事情我們當時看得糊裡糊塗,因為明明覺得是階級鬥爭民族鬥爭,偏偏大媒體都說不是,語文老師校長教導主任也說不是。

但他們看得明明白白,就是「自己人」和「外人」的鬥爭。


仔細想想,古今中外,歷史記住的愛國者除了少數亂世的獻身者,平世哪怕治世的愛國者基本上都是憂國憂民者。

而憂國憂民者一般都是對當時政府或多或少存有異議的。

所以有句話說到:異議是愛國的最高形式。從這種角度上看就好理解,不是異議者都愛國,但是愛國之大者往往都是異議者。

讚美者當然大多也是種愛國情懷和自我認同凝聚,但是老實說這樣做很簡單,不太需要太多深刻的認識和理性地預見,從樸素的感性情感出發即可。

而如果只認同這種形式,那麼這種方式還會顯得很廉價,因為容易盲目。

總之,顯而易見,題主說的兩者不衝突,反而很一致。前提是批評是有針對性的。

針對現實再說點題外話,其實作為一個普通人沒有必要擔心這種異議會泛濫,因為異議作為一種精英話語範式的存在在社會生態上總歸是少數。沒有壓制的必要。

如果批評的聲音真的普遍化,甚至泛濫到社會基層,那麼這種批評就不是理性批判的精英話語這麼簡單,而是一種普遍的利益訴求,那這就真到了體制需要做出調整改變的時刻了,就更不應該簡單地壓制。

當然,作為政府從本身立場和威信出發,從技術層面對批評進行一些削減和壓制,這很好理解。就和一個公司要進行公關維護形象和影響力一樣是必然的。

但是一個普通人也跟著對異議者進行道德層面的打擊…那麼就和很多婦女同志對王菲和謝霆鋒複合捶胸頓足一樣,顯得有些傻。


首先應該達成一個共識,政府是中國這個小區的物業公司,我們每一個公民是住在這裡的業主。

那麼業主批評物業公司和喜愛這個小區沖不衝突呢?

我認為這是兩碼事嘛。儘管小區里小吃不衛生,教育資源差,各種收費多,而且還房價物價貴,但也不妨礙我喜愛小區的環境,喜歡小區里的人,誰讓咱世世代代都生在這兒呢。也有人特別不喜歡物業公司亂打人,濫收費,不作為,而批評物業公司,或選擇住到別的小區里,這也都是個人的理解和選擇。

我以為,愛國不是愛物業公司,也不是為小區爭光,更不是為了為圍牆邊的一棵樹和別的小區爭的你死我活,而是,愛這片土地,這裡的草木,這裡可愛的人,並努力讓他們更好。


斯涅古爾科承認他進行過共產主義宣傳,但是斷然否認他背叛祖國。他說:『我的祖國是波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是的,我是波蘭共產黨黨員。我當兵是被迫的。我一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幫助那些跟我一樣被你們趕到前線的士兵睜開眼睛。你們可以為了這個絞死我,但是我從來沒有背叛自己的祖國,而且永遠都不會背叛。只是我的祖國跟你們的不同。你們的祖國是地主貴族的,我的祖國是工人農民的!我深信,我的祖國一定會成為一個工農大眾的國家,而在我的這個祖國里,決不會有人說我是叛徒。』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只能說明你國非你國。


扯的越來越多,話說,批評這事本身不分對錯啊?對於某些人的「批評」,爭議到底是「應不應該批評」,還是「這個批評是否符合事實、是否有聽取的價值」??

=====原答案=====

首先,看到這麼多人聲明,自己罵政府是為了國家利益,初衷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我很欣慰。

其次,那問題就簡單了。違背你一心維護的國家利益初衷的行為,無論是政府還是非政府,你自然、應該罵;那麼,符合你一心維護國家利益初衷的行為,無論是政府還是非政府,你自然會稱頌了唄?

其三,聽說有個疑罪從無原則來著,為了政府還未犯的錯誤就罵政府,這是符合國家利益還是違背國家利益?

其四,聽說CIA什麼的每年幾千萬費用收買人罵中國政府,敢問CIA是不是一心維護中國利益的啊?

其五,原來罵政府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那你要不也去美日地界罵罵他們的政府去?想必這先進理念,一定會得到美日的支持的吧,他們政府,該給你多少報酬和感謝啊。

其六,如果有人的「罵」,被證明是在損害國家利益,是違背了你那「一心維護國家利益」初衷的,你是不是也會反對啊?

最後問兩個問題:

一個人做一件事是有利於國家還是有害於國家,是看這個人自己如何自稱的么?

批評一個人,如果無中生有、吹毛求疵、不著邊際、言而不當、混淆視聽,該如何處置?該如何處置其言論?


國家、政府、黨派,本應該是三個不同的概念。

以天朝來說,對應的英文應該分別為China (廣義)、State Council of RPC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CPC。

不過目前的輿論宣傳導向是China=PRC=CPC,因此有人會認為不愛黨、抨擊政府就是不愛國。


想一想你爸媽批評你和愛你是不是衝突就知道了


這個問題如何談起呢?

哪怕你認為愛國就是愛政府,批評它,促使它改進也是正確的。

當下語境下的愛國主義,或許可以≈愛政府。因為愛國主義本身,就是政府提倡的,掌控的。它是最大的受益方。愛國的宣傳,標準等,也是政府掌握的。

可以這樣說,擁護政府領導,這就是愛國主義。肯為政府改進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設性的意見。基於此批評政府。這就是愛國主義。

只不過,批評政府,如果超過了一定限度,比如體制啦,黨的領導啦,等等。就是砸鍋黨,無論你再怎麼說己愛國,這也不會得到政府認證的。你做得太多,政府可能會警告你,這就可能轉變為「敵對分子」了。當然,這有些靈活性,就是你的名號太大,名望太高。成了政府認為應該爭取的對象,也就是統戰對象時。你就又成愛國人士了。

當然就這個標準來的話,孫中山等革命黨無一不是賣國賊,裡通外國。接受日本黑幫的金錢,搞了很多陰謀。這未必會對中國好。但是,我們依舊說孫中山等革命黨是愛國者。這取決於——大清亡了,而我們還是孫中山政治路線的繼承者,這樣孫中山就是愛國典範。清政府如果不被推翻,孫中山是沒資格當愛國主義者的。起碼主流輿論會對他進行妖魔化。愛國的群像是政府鼓吹的,

如此,批評政府與愛國主義相衝突嗎?這一切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的轉移而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政府認為的愛國,你認為的愛國,以及社會認為的愛國,都是不一樣的。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批評政府非但不與愛國矛盾,反而是愛國的具體表現,批評的解釋是對錯誤缺點進行評判。

所以批評是愛國的,是健康的是每個公民的權利與責任,詆毀則是需要抵制的,明晰兩個詞的不同內涵,準確把握住詞意,這個問題其實一目了然。


愛國不等於愛政府


原答案果然被刪了 屬於意料之中

節選原答案的一部分

據我個人的觀察 在中國 如果一個人上句「南海台灣釣魚島 下句航母東風殲20 那麼從他的嘴裡不僅不可能再說出什麼自由民主人權法制這一系言論 而且對於社會的負面事件也傾向於漠視和辯護 當然反之也一樣 如果一個人口中常講民主法制和社會陰暗面 那麼從他口中也基本聽不到南海台灣釣魚島這些辭彙 上句航母東風殲20 下句自由民主人權 這樣的人一千個里也找不出一個來 不能說完全沒有 幾乎是不存在的

至於為何崇拜航母東風的人會對批評政府言論嗤之以鼻 有人研究過嗎


他說「說不定我也同樣愛我的國家」。 剛看完《吾國與吾民》,文中這句話感覺很合適回答這個問題。

林語堂在書的自序里這樣寫:

如果只是一味地噴,就不屬於上述範疇,另當別論。


嫌貨才是買貨人

只有想買貨的人才會挑貨的毛病,批評政府才說明我們愛這個國家!我們不願意走,才會想把國家弄得更好


不衝突。

可以理性批判,不要無端指責。

我認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愛國者。


「歌頌我們的國家是愛國,批評她,更是愛國。」————季羨林


不衝突!

有些人覺得衝突,那是因為,TA既不懂「愛國」,也不懂「批評」

愛國,

是指愛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

愛和我一起生活在這個土地上的共享一種文化的人們。

就像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區,我愛這個小區的一草一木,愛我的鄰居們。

因此,我要努力讓小區更美好,讓鄰居們生活更開心。

批評,

我覺得其本身就不是一個褒義詞,我的人生哲學是be the solution not the problem。

所以,每天問自己,自己是解決了一個個的問題,還是創造了更多的問題。

很多人批評政府就像批評自己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一樣。

如果你不喜歡小區的新健身器材,要麼自己買器材自己玩,要麼召集所有人投票來定奪。

而不是天天去物業公司的辦公室的門口罵「你們這些傻逼!」

中國很多人習慣了把政府當「青天」,覺得自己需要什麼,政府就該提供什麼。

其實西方的政治學來說,政府只是「協調關係」的人,有些像黑幫群架時有一個中立的和事佬。或者我們玩殺人遊戲時的「法官」的角色。我們早過了政府有絕對權力的時代。

你玩殺人遊戲的時候,會經常批評法官么?除非法官腦袋進水了犯了明顯的錯誤,違背了預先的規則。

大多數人所謂的「批評政府」,只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就像殺人遊戲,兇手非要法官指出一個警察,好讓自己贏一樣。極少數人,能提出一套完整的,考慮到各方利益的方案,而這些人很多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等。

還有很多人是上綱上線,其實犯錯誤的是政府的一些僱員,比如貪官。而TA批評的是整個政府。

這就像一個人的一個手指生了個膿包,這個人就馬上要死一樣。就像一隻蜜蜂蜇了人,就要把整個蜂群全部消滅一樣。

你如果把政府看成一個抽象的體制,那你批評的是制定體制的人,那就是全體人民。因為現代的政黨都是有人民支持上台的,又不是奴隸時代。

你如果把政府看成「所有為政府工作的人」,那就是千千萬萬的個體人。批判千千萬萬的個體人,有什麼意義呢?你要這千千萬萬的人都聽你的話么?

總之,愛國和批評政府是互不相干。

但是我鄙視只會批評和製造問題的人,沒有更好解決方案的批評都是瞎比比!而方案關鍵還要得到社會其他人的支持。


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黨,和推翻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的共產黨,都宣稱自己愛國。

所以不衝突,有史為證


什麼是主義?

主義,是指人們推崇的理想觀點和主張。主義的概念一方面表示主導事物的意義。如資本主義是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另一方面,主義的概念表示某種觀點、理論和主張。如馬克思主義。 主義是強力推行的主張或學說,具有極強的排它性。

主義是最高理想和準則。某某主義指以某某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比如拜金主義,是把追求金錢作為最高理想和基本原則,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金錢;極權主義,是把追求權力的最大化作為最高準則;自由主義,是把人的自由作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社會主義是把社會團體的價值和利益作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馬列主義就是把馬列理論作為最高理想和行為原則;無政府主義就是把無政府狀態作為最高理想和行為原則。

而愛國主義,就是把愛國作為最高理想和行為原則。

當你明白了這個意思,你就不會輕易說什麼愛國主義了。因為在道德與愛國衝突的時候,根據主義,你會選擇愛國,你就會成為惡魔,納粹就是這樣形成的。

而批評政府永遠都不會讓你成為一個惡魔,所以是不會衝突的。

將愛國作為一種主義來執行,是非常可笑的事,你愛你老婆,難道一定要提升到愛老婆主義嗎?根據愛老婆主義,你老婆要你遺棄你老媽,你也會去做的。


不衝突


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這兩者不衝突,

「國情特殊」者除外。


批評孩子,教育孩子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做的。但那些恨不得整死孩子的家長是愛孩子?我不承認。網上的公知要的就是把原來的孩子弄死,換一個新的孩子,這是愛?我讀書少,你別騙我!


季羨林曾經說過:「對政府滿意,是愛國;對政府不滿意,也是愛國。」可笑的是,殊途卻並不同歸,後者往往被前者斥為「唯恐天下不亂」。


看你怎麼看了


難道沒有聽過「愛之深,責之切」么?批評是幫助政府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減少批評的聲音。

然而更關鍵的是政府對待這些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決心,這關係民心向背。當批評的聲音得不到有效關注和解決,政府行動跟不上,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一些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你懂的。


看了一下前二十個答案,覺得12年到14年的知乎環境真好,那時候還能拎得清國家和政府的概念,沒有小粉紅胡攪蠻纏,只有五毛和自干五這些已經過時的稱謂在回復里蹦噠一下。

在目前嚴厲的審核和政治正確下,這種客觀的環境還能持續多久,很令人堪憂。


愛之深,責之切。


魯迅鞭撻當局,針砭時弊和鞭撻惡習;魯迅痛斥沒有國家、民族尊嚴感的同胞(比如,日俄戰爭時渾渾噩噩、麻木不仁的中國人),對「軟骨病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控訴「友邦驚詫論」……大概就是就這個道理吧。


憑本事生在中國的,為什麼不能罵物業


批評執政黨和政府是愛國的唯一辦法。

如果每個人都天天時時刻刻批評黨和政府,那我們的國家無論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永遠世界第一,成為人類的燈塔!


別看老美罵特朗普政府罵的凶,真國家有難絕對第一個上,愛國所以才會批評政府的不足

別看中國這些周帶魚們天天歌功頌德唱的歡,國家真需要的時候他們只會第一個跑,因為他們只愛自己不愛國,愛國對他們來說是有利可圖的生意

至少在中國,敢於公開批評政府的我都抱有敬意,因為在可見的範圍內這麼做並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好處,換個立場唱頌歌顯然是更為明智的生活方式,但他們選擇使用了自己的監督權

膽小如我就在暗處為他們鼓掌吧


我愛大清國,我怕她完嘍!——老舍《茶館》


「我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


我就想說……政府就算沒了……國家不也還在嗎,這沒有必然聯繫的


批評是行為,愛國是態度。

行為與態度之間的聯繫相當之複雜,以至於在大多數時候,我們不能通過行為判斷態度。

我看見兩口子吵架,並不能推測他們不愛對方了,也可能是愛之深責之切。

我看見老闆責罵員工,並不能肯定老闆對員工不滿,也可能是為了讓員工儘快成長。

同樣,我看見有人批評政府,不能推測出他是愛國還是不愛國,批評政府可能是希望政府更好,也可能是想顛覆政權。

誰能說的准呢?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態度,而在於行為是否正確。一個人愛不愛國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思考,這個人的行為正確嗎?他提出的批評是有道理的嗎?他是否引入了錯誤的論據(造謠)?論證是否符合邏輯?他是否陳述了全部事實,還是只宣傳了一部分事實?

正是因為行為不是總能反應態度,所以,態度也不能為行為辯護。

老師體罰學生,不能用「為學生好」來辯護;

男人偷看女朋友手機,不能用「愛的太深」來辯護;

流氓砸了人家的車,不能用「愛國」來辯護。

批評政府是不是愛國?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言論的自由;

愛國的人有什麼表現?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愛國不能成為流氓的避難所。


批評政府是不是跟愛國主義衝突我不知道,不過根據貴乎的理論,讚揚政府肯定是跟愛國主義衝突的。


你把整個中國歷史翻翻看,沒什麼批評點的政權有幾個?堯舜禹湯?文帝景帝?你再看看值得大批特批的政權有多少?一張紙寫不開吧?

你在細數一下歷史上的愛國英雄,是不是都是一身錚錚鐵骨,仗義執言,反倒沒幾個整天唯唯諾諾,像王剛那樣點頭哈腰:皇上聖明,皇上說得對。


批評政府和愛國主義不衝突。問題是批評和惡意中傷容易混淆。很多人是非不分,就想搞大新聞。


推薦閱讀:

你心目中英雄二字的含義是什麼?
如果把國家擬人化,中國算不算屌絲逆襲成功的典範?
如何評價「烏有之鄉」?
除去選舉和投票權,台灣的民主體現在哪些方面?

TAG:政治 | 愛國主義 | 政治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