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你怎麼這麼笨?」,還有那些育兒路上的高頻坑娃詞?


作為幼兒教師,小孩子磕磕碰碰哭哭啼啼每天都會遇到,一些大人常對對孩子說「這麼點事哭什麼?沒必要哭,不用哭,不要哭!」

這樣的話,第一個就否定了孩子的情緒。孩子哭,可能是因為傷心、難過、生氣、委屈、煩惱、害怕。。。,這些情緒首先應該被承認,然後再引導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情緒被否定,就沒有途徑去學習辨認和管理這些情緒。

再次,也貶低了孩子。你小,你無能,你才哭,其實沒必要哭的。。。等等。

其實可以用其他話來代替,比如:

「我知道很難過。」 "哭一會兒會好一點。" 「想哭就哭會兒吧。」 「我陪著你。」 「我聽到你哭了。」 等等,承認孩子的情緒,把哭合理化。


謝邀。

一、弄疼了吧,都怪xx,我替你打ta

寶寶摔倒了,媽媽著急扶起寶寶,然後一邊用手打地板,一邊對寶寶說:「都怪這個壞地板,我替你打ta,乖寶寶不哭"

造成的危害:

這樣的話你肯定對寶寶說過,其實,你在向ta傳達非常不好的心態,寶寶以後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都會找借口怪別人,凡事都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並學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正確做法:

寶寶摔倒了切忌大驚小怪,一定要做到態度上不緊不慢,先觀察下ta是否摔的嚴重,如果寶寶可以獨自站起來,就鼓勵ta自己起來,如果ta哭了,並不願自己起來,你可以平靜的扶起ta,然後告訴寶寶下次走路要小心,不要再撞到那裡了,家長如果表現的驚慌,會讓寶寶的情緒放大喲

二、寶寶,打針一點也不疼

你帶寶寶去打疫苗或打針,總是會哄ta:「打針一點也不疼,別怕,打一下就好啦,乖」

造成的危害:

區區這一件小事,就可能造成寶寶對你不信任,時間長了ta自己也學會敷衍。家長不能為了讓寶寶乖乖打針,就哄騙說打針一點也不疼,一次兩次可以,第三次寶寶吃到了苦頭,就會特別抗拒打針這件事了,而且說不疼會讓寶寶沒有心裡緩衝,誰說不疼,寶寶還以為是真的呢

正確做法:

你可以提前告訴寶寶:「打針有一點疼,但堅持一下馬上就好了」,也可以給寶寶打氣:「如果你忍住不哭,一定是個勇敢的寶寶。不過哭了也沒關係,有媽媽在。」

三、你看看,我剛剛說什麼來著!

你告訴寶寶不要跑那麼快,但寶寶非是不聽,然後就摔倒了,你就會說:「你看,我剛才說什麼來著」

造成的危害:

這是一句大人都不願聽到的話,聽到這樣的話不僅不會讓寶寶聚焦錯誤本身,而且會讓寶寶覺得你在幸災樂禍,破壞你們之間的信任感

正確做法:

你應該認真的跟寶寶說不能這樣做的原因,讓寶寶注意到事情本身的道理,而不是媽媽說了什麼

四、別哭了,你怎麼老這麼不聽話?

帶寶寶去商場,當ta因為想要某個玩具而哭,當ta因為某些情緒莫名哭鬧時,你會說:「別哭了,你怎麼老這麼不聽話 ,我再也不管你了"

造成的危害:

「你真不聽話,你太鬧了 」這類的話是給寶寶定性了,這樣寶寶不但不知道該怎麼做,而且會感到委屈而沮喪,時間長了,ta會有可能破罐破摔哦

正確做法:

這時,家長應該蹲下來和寶寶平視,跟ta說:"你還小,這個玩具你暫時還不能玩,等你能玩了媽媽會買給你",一定要明確告訴寶寶,即使哭鬧也不能滿足ta的要求

如果寶寶是突然鬧脾氣,可以輕輕安撫ta,讓ta慢慢平靜自己的情緒,等ta終於不哭了再離開現場,不要一直哄勸

五、表演一個節目,就能給你xx獎勵

過年過節、親朋好友聚會時,你總會要求寶寶表演個才藝給大家看,寶寶如果有點不情願,你就會對寶寶說:"給叔叔阿姨表演了節目,你才能吃冰淇淋/糖果..."

造成的危害:

讓寶寶展示才藝本來是一件好事,這樣可以鍛煉寶寶的膽量和信心,但用物質獎勵來強迫寶寶做不願意的事情就不好了,這樣只會讓ta因為想得到好吃的而屈服,以後就會有「讓我表演節目必須有報酬」的心理,也會讓寶寶產生虛榮心

正確做法:

要求寶寶給親朋好友表演節目時,如果ta是願意的,但有點害羞,可以用言語鼓勵ta,如果ta表現的特抗拒表演,那家長千萬不要強迫寶寶

六、你再鬧,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再鬧,媽媽就不要你了」

「我們家怎麼有你這樣的孩子,你是不是我親生的?」

造成的危害:

遇到寶寶嚎啕大哭的時候,媽媽們總會因為束手無策而扔下這句看似威脅的話,這種說反話的方式一說出來寶寶就不哭了,看似很奏效,但使用不當的話只會讓寶寶覺得你對ta的愛是有條件的,是隨時可以收回的,讓他們內心非常缺乏安全感

正確做法:

你要讓孩子知道你對ta的愛是不會改變的,即使是ta犯錯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寶寶你很愛ta,但是ta做的XX這件事情讓媽媽很不開心,因為...家長越對小孩子的錯誤行為發飆,就越會強化他們的行為,正確的做法是安撫之後轉移注意力,讓ta不要覺得這個哭鬧的行為可以吸引你的注意力

七、你最聰明,你最漂亮

寶寶做好一件事,媽媽總忍不住誇:"寶寶真棒呀,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孩子"

寶寶穿上你精心挑選的衣服,你也會誇ta:"怎麼這麼好看呀,真的是太漂亮/帥氣了"

造成的危害:

爸媽盡量不要用「你真聰明」、「你好漂亮」這種先天的條件,會讓寶寶覺得自滿、驕傲,讓ta尤其注重外在,而忽視內在的品質變得膚淺

正確做法:

你應該誇獎ta後天的品質,比如寶寶會自己吃飯了,你不要誇ta好聰明,你可以誇獎寶寶:寶寶你長大了,可以自己吃飯了,你真的很棒

八、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你怎麼可以把家裡的牆塗成這樣?」

「你怎麼把這個玩具都拆散了?」

「媽媽,我可以養狗狗嗎?」

「不可以,狗身上有很多細菌,不能養」

「你不能把衣服畫的亂七八糟的」

造成的危害:

當寶寶對某些事情有求知慾和好奇心時,那是ta對興趣探索的開始,比如寶寶在自己衣服上亂塗亂畫,可能是ta喜歡繪畫,但因為你的喝斥,有可能讓寶寶失去對繪畫的興趣,從而失去了更多探索和嘗試的機會。家長都喜歡乖孩子,但實際上太乖的孩子,反而會缺乏挑戰和擔當責任的勇氣

正確做法:

當寶寶正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時,可能會破壞你家牆面、拆掉玩具等,這時你不要馬上對寶寶說不可以,你要鼓勵ta,用眼神給ta肯定,但也要告訴ta正確的做法,這樣寶寶才會變得更聰明、更有求知的慾望

九、下次一定... 等以後...

「媽媽,你什麼時候帶我去動物園玩?」

「等下次吧」

「爸爸,說好這周末帶我去遊樂場的」

「乖,寶貝,等以後吧,這周末爸爸出差」

造成的危害:

你總是答應了寶寶無數個下次和以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其實你這是在寶寶一個承諾。如果爸媽不履行自己的承諾,寶寶也會因此變得毫無誠信和責任心

正確做法:

爸媽是寶寶的第一啟蒙老師,你需要以身作則去履行答應寶寶的承諾,如果真的做不到,也要跟寶寶好好解釋,並給ta一個兌現的日期,不要讓寶寶從信任你到對你失望喲,ta會一直把這件事記到成年的。

十、這個你不會,讓我來

當寶寶玩比較難的玩具時,比如玩積木,你會很自然的對ta說:「這樣搭不對,讓我來幫你吧」

造成的危害:

你是出於好心,但千萬不要這麼做,寶寶正在克服難題時,如果家長介入的太早,會漸漸破壞ta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ta會無形中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正別人能幫我

正確做法:

雖然不能直接幫寶寶,但你可以在旁邊提示ta一下,告訴ta如果想解決問題,也許用這個方法能解決,你不妨試試?

更多育兒分享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SK英國皇家成長中心(SK_ECE)


謝邀。因為孩子還小,只能說幾個餵養的關鍵詞

1,寶寶一哭,就說孩子沒吃飽!你奶不夠

其實孩子已經吃多了肚子難受了,完全忽視孩子真正需求,就會說孩子餓

2,餵奶粉吧,你奶沒營養

牛奶憑什麼沒有人奶有營養?

3,我們當初就是把你們這麼養大的

錯了還要將錯就錯?這是什麼邏輯?

4,孩子……就崴了

你們都是親生的,我這個親媽是充話費送的

…太多了,回來再補全


「你看人家誰誰,怎麼就如何如何……」

這句話竟然沒人提。

反正這話在我心裡永遠是那個最深的陰影。

我上學的時候,不如別人家孩子學習好。

我在參與特長班的時候,不如別人努力刻苦。

我工作的時候不如人家掙錢多地位高。

我談戀愛的時候,對象不如別人的帥氣,掙錢多。

可是當自己離開了家,開始獨立生活以後,這句話居然已經成為我自己最深的心理暗示。

我有了孩子,不如別人給孩子提供的條件好。

別人看起來都生活的那麼光鮮,自己過得這麼落魄。

別人怎麼就能出成績,而我自己什麼都做不出來?

好像別人都活比自己好,只有我自己過的這麼失敗。

(當然這些只是我自己這麼覺得)

最深的自卑就是讓你的孩子永遠都覺得他在你眼裡一無是處。


謝邀。我們父母輩經常說的一句話,我都是為了你好


謝邀。

其實和孩子溝通,最重要還是要尊重孩子,在這裡簡單列舉幾個不應該對孩子說的話。

「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給孩子爭辯的權力,培養有主見的孩子,學會與孩子說話,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沉默會更具震撼力。

「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因為我是你爸爸」的威風,懼怕不等於信服,尊重孩子的選擇,學會與孩子商量,聽聽孩子的建議。

「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尊重是最好的辦法,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給予孩子安全感。

「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

物質獎勵刺激孩子學習不好,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別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

只當「參謀」,不當「司令」,接納孩子的缺點,想一想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不要怕孩子吵架。

「你又做錯了!」

允許孩子犯「錯」,失敗後孩子更需要肯定,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一看你就沒多大的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

擺正期望的天平,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做一位自信的父母,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煉,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要因材施教,別讓孩子患上「習得性無助」,告訴孩子:成功不在於角色的大小,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關鍵在哪,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

探索孩子最喜歡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學習,讓孩子適當地玩一玩電子遊戲,不可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在微信公眾號【艾德叔叔】中回復:知乎,送努力學習科學育兒的寶媽酷爸:英國紅十字會25節兒童安全急救視頻課+100節原創安全漫畫課程(8年兩孩父親原創+搜集積累,嚴選精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一定會有「言語鼓勵」或者還可能出現「言語暴力」,如果不得當,就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對孩子造成傷害。可是我們的父母們往往從未察覺,或者後知後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父母。

除了不亂批評孩子,這兩句話也是育兒路上的高頻坑娃詞

誇獎:孩子,你是最棒的……

家長們知道了鼓勵要比批評好後,就出現了「孩子,你是最棒的……」,「孩子,你是最乖的……」,「孩子,你是最漂亮的……」

可是,爸爸媽媽們,讚美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不能隨便誇孩子。

曾經就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關於誇獎的實驗,讓兩組孩子分別去做一系列的智力拚圖遊戲,而且這兩組孩子在拼圖前,會受到不同的誇獎。一組孩子被誇獎「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賦,你很聰明」;另一組是「你一定很努力,所以表現的才會很出色」。

然後孩子們自由選擇進行難易程度不同的智力測試。結果被誇獎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測試任務,而被說聰明的孩子,較多選擇了難度較小的測試任務。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接受挑戰。

我們如果習慣性的誇獎孩子「你是最棒的」,就是對孩子造成一種認知錯誤,孩子就是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長此以往,孩子除了不喜歡接受挑戰外,還會產生攀比心理。一旦那些努力的孩子們超越了他,孩子還會很容易會產生心理問題。

所以,家長們要鼓勵就要誇獎孩子的努力,孩子的進步。而「最」系列的讚美詞,我們還是不要說的好。

託詞:你特別聰明,就是懶……

這句話真的是可以榮登家長、老師常用語第一名了。

當孩子考試沒考好,老師說:「你特別聰明,就是懶,下次稍微努力學一學一定能考個好成績」;當孩子做題做錯了,你說:「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粗心。」;當孩子調皮和小夥伴打架時,你說:「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不好好學。」

這種類型的話,真的不知道影響了多少孩子。

這句話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聰明比努力更重要。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怎麼努力,除此之外,孩子總會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就會看不起平日里那些勤奮用功的孩子,「你這麼努力,才能有這樣的成績,我不怎麼努力只和你差一點點,等我努力了,一定把你甩得遠遠的!」長此以往,不只是學習,還有日常生活、人際交往都會受到影響。

這句話還會讓孩子越來越要面子,就算他們發現自己確實不如別的小朋友,但是也不願意承認並為之努力,因為他們擔心一旦自己努力了,卻還是沒有超過別人,會讓自己處於特別尷尬的處境。過多的思想負擔,導致他們沒有辦法全力以赴!


對孩子不涉及實質的讚美,都是在敷衍!

例如「寶貝,你真棒!」「我孫子真聰明!」"真乖,真聽話"

這些空洞蒼白的表揚詞並不具備激勵作用。

誇孩子時,不妨多描述一些細節,指出到底哪裡做的好,才會讓你覺得他很棒。

「你會自己脫鞋了,真好!」

「寶貝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了,真勇敢!」

「你今天主動和王阿姨問好了,很棒哦!」

「今天打針只哭了三聲,寶貝你長大了!」

盡量客觀的描述現象,加上充滿愛意和讚許的眼神,能給寶寶更多的滿足感。


謝邀。

其實育兒路上,這些詞特別多。

舉個例子吧:

也許很多爸爸媽媽不知道,如果誇孩子的方法有問題,會打壓孩子的興趣!

這是怎麼回事?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過度理由效應。小孩最初喜歡從事某項活動是因為他覺得有趣,好玩兒。

不要小看這個好玩兒,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推動一個人去完成/追求一件事物最有效,最持久的動力。許多成功人士一直堅持做下去的「興趣」「熱愛」和「夢想」,都是內在動機。

但是,如果小孩在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大人們為了表現出對孩子的認可和鼓勵,非常驚喜或者誇張地去誇讚他的作品,這種外界給他的讚美/獎勵就會漸漸把他做事情的動機外化了,變成外在動機。

孩子一旦習慣了每次做事都會得到家長的獎勵或表揚,就會認為這是為了得到讚美/獎勵,慢慢地他會忽略了自己當初喜歡的那種感覺,只在外在動機,也就是外界給他的鼓勵的影響下去做事。

可是你想,即使是天生的戲精爸爸媽媽,也沒有精力永遠對孩子熱情地誇讚。在開始的失落和習慣了不再因為這件事接收到大人的讚美之後,孩子就會認為他不再有理由/動機去做事情了。

一個人在外在動機的推動下去做事,不管是做什麼事情,往往很難堅持,也對心理健康無益,因為他很難從中獲得真正的成就感。

看看那麼多孩子為了拿高分而拚命讀書,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讀書,自然就沒法做到像打遊戲時那樣投入地去學習了,這是一樣的道理。

過度理由效應就是通過家長給了孩子太多外界的獎勵(或者說是家長給孩子提供了太多做事情的理由),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機外化了,從而導致孩子對事情的興趣下降,這樣一種現象。

想要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就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去發現,去感受他做事情的內在動機。

比如說當他畫完一幅畫,很自豪地展示給你看的時候,不要著急告訴他畫得有多棒,而是關心他畫的內容,詢問他的心情。

你可以說:「哇,你畫的這是什麼?是不是一片森林?你為什麼會想到畫一片森林呀?你畫畫的時候開心嗎?你畫完了這幅畫很有成就感對不對?媽媽/爸爸看到你這麼開心,真為你感到高興!」這就比敷衍地說 「哇畫得太棒了,我兒子/女兒以後是要當畫家的人」 要來的有智慧太多了。

更多坑娃詞,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哦~


感覺這種特別多。

  • 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 我說不行就不行
  • 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愛怎麼樣怎麼樣吧


1 做錯一道題,或者成績不理想就被預言以後只能掏廁所撿垃圾……

2 喜歡穿裙子的時候不讓穿,只是因為洗衣服不好洗。

3 為了所謂的客套拚命貶損自己家孩子

4 離婚後為了不讓孩子記恨自己就對孩子說對方的壞話,去恨自己最親的人

5 在外面受了委屈,不問什麼原因就一句「活該」

6 因為愛讓生命來到人間和彼此的生命里,但是只教她恨。


你看看那誰誰家的小誰。

這是對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毀滅之錘。


唱個反調好不好。。。

什麼,「你那麼笨」,「別人家的孩子」,「不乖不要你了」,「都怪桌子碰到我乖乖了」……現在90%的文化人都能盡數家珍一樣和你討論半天。

有這麼誇張嗎?以上語言我身上全發生過,我沒陰影呢……前面那些答主們是不是很多也在你們身上發生過?有陰影?揮之不去?

以後不敢說,起碼到目前為止,中國能寫入歷史的正面名人身上都發生過這些事情吧,中國99.99%的人身上都發生過這些事情吧,沒有一代比一代差呢,說明這不是那麼重要的,空了去研究些對孩子影響更重要的東西吧。

我們注意教育方法是對的,但是,我認為對很多東西的重要性太過強調了,我們只是當父母,不是當教育家,有一個正面,積極的主導的意識就好,不會有什麼大錯。


懷二胎的時候,別人對你家老大說:

「你再不乖,你爸爸媽媽就只要弟弟妹妹不要你了。」

殺傷力指數非常高,不光是坑娃,簡直坑全家!

越是小的孩子對這句話會越敏感,小朋友所擁有的僅僅就是家人而已,這句話相當於是要搶走他的一切。

敏感一點的小朋友當場就會發作,不管是什麼樣的方式,都會在這家人身上留下一刀。

如果最後二胎沒要成,那爸爸媽媽是不是會對老大有所不滿?

如果二胎生下來了,以後未來幾十年,兩個孩子的相處是不是會存在問題?

真的希望那些喜歡嚇唬別人家孩子的人都閉嘴,出了問題你們負責嗎?


把你送給王叔叔好不好……

你是家裡撿來的……

再哭就不要你了……

再哭,警察叔叔/老師就要來了……

你以前多乖啊……

先吃飯,吃完飯了才可以玩手機/電腦……

別看手機/電腦/電視了,你都快變成白痴了……

別哭,哭管個屁用……

被人打了,不能動手,要告訴老師……

別跟鄰居的小寶玩了,媽媽和他們家吵架了……


你再不乖就不要你了!

你媽媽給你生個弟弟就不要你了!

你媽媽(爸爸)是壞蛋!

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聽媽的,媽都是為了你好。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