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爺爺快死了?

我親爺爺快死了,但我爸包括他們家人給我的印象都不好,我爺人還行,我內心是想去的,因為我還是有點信因果,但是同樣因為之前我爸因為一些事沒幫我以及那家人和我有矛盾,我小叔子屬於做人做事道德感都缺失的人所以我們之前鬧翻了參與人有我爸,然後就想你們勸勸我,我這個人壞習慣不少唯一的一點就是好說話吧,但是如果等我自己化解開可能時間來不及,我主要不是不想去而是對我爸和小叔子的怨念困擾著我。 @普波居士 。


謝邀,朋友,可以惡補《吉祥的選擇》一書,臨終關懷不要耽誤大事。

在臨終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回憶起之前做過的善事,千萬不要在房間里吵鬧和哭泣,破壞氣氛,應該以祥和為主,也不要表露悲傷,應該阻止有可能會氣到老人的親戚接近老人,千萬不可讓老人回憶起後悔的事情,或者他有什麼交代的一定要儘力幫他了結心愿。

投生將會直接影響一整個時期的生命形態,非常重要。

建議最好迅速的看完這本《吉祥的選擇》一書。


很簡單。

去看你爺爺,跟別人有什麼關係?

是你爺爺重要,還是別人重要,還是你重要。

欲成佛先成人。

不能心外求法。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佛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竟想美事。

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您好,謝邀。

末學試說一下。

反覆看了幾遍題主的問題。裡面有小叔子,這裡面的『我爸』指的是您的『公公』?這個『我親爺』是您丈夫的爺爺?

好吧,是誰不是重點,咱們來聊聊關於產生怨念幾個問題。

一、矛盾的來源。

產生衝突的問題雖然家家不同,可是究其理不出兩個方面。

1、見解不合。

2、利益糾葛。

說白了,不是爭論就是爭利。

二、一個巴掌拍不響。

既然涉及到爭,就一定有爭鋒相對的雙方。如果任何一方有包容,矛盾就不會產生。

三、我對他錯。

君子爭非,小人爭是。肯包容的人遇事總是想我哪裡做錯了,心量小的人遇事總是找對方哪裡做錯了。

四、不斷地回放別人的不足。

人總是習慣回放故事,然後仇恨隨著回放逐步遞增。越想越生氣,越想越委屈,然後把怨氣發泄到身邊的人。

五、分不清得失。

得理不饒人,失和;無理攪三分,失義。

合法爭利益,失親;非法爭利益,失德。

家庭是講親情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見解和合,近而親之;見解不合,敬而遠之。

總結一下,您怨念的產生來自於講理,來自於合法。

是不是有些奇怪?講理和守法不對嗎?這不是社會提倡的嗎?

合理合法對,但是對方必須是陌生人。家庭講謙讓,不講道理;家庭講分享,不講合法。

如果家庭失去謙讓和分享,親情又怎麼建立呢?

再來聊一下回不回家的問題。這個問題末學連建議都不敢提,這是您自己的事情。

末學只能按照邏輯推理一下結果。

一、如果君肯回頭找自己在矛盾中的問題,不再關注別人的過失,怨念自消。

您的爺爺看到的是——家庭和睦。

二、如果君依舊將目光盯住別人的缺點,怨念依舊存在。回家很難達到表面和諧。

您的爺爺看到的是——家庭不合。

三、如果您放下了怨念,而對方沒有放下。

1、假如您能包容,您的爺爺看到的是——家庭和睦。

2、假如您不能包容,您的爺爺看到的是家庭不合。

末學不懷疑您對爺爺的敬愛,但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做決定之前,您要衡量一下心中的天平。對爺爺的敬愛到底是大於還是小於您的怨念?

畢竟,我們遠涉千里是圓滿孝道的,不是臨終前插一刀的。

最後介紹一個方法,無論回不回去都能幫助您的爺爺。

從現在開始為爺爺念佛誦經。君有幾分誠意,爺爺便得幾分。

趁爺爺還活著,做些真正對他老人家有益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結婚後兒子自願給媽媽每個月打一點錢,媳婦不高興怎麼辦?
恨父親恨到骨子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奶奶要去世了,而我卻並不是十分難過,甚至稱不上是沉重?
親人離世為什麼我卻一點悲傷都沒有?
面對親人的死亡你們真的有你們所表現的那麼難過嗎?

TAG:親情 | 心理健康 | 佛法 | 家庭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