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莫迪的改革?印度的現代化轉型究竟有沒有可能成功?


印度的問題很多,我們不能大而化之的去看待問題,如果大而化之的去看待問題,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把那些印度眾所周知的問題擺出來,比如說分裂,比如說種姓制度,那不叫「莫迪的改革」,那叫「印度總理的改革」,不管這個總理是不是莫迪,而莫迪有莫迪的困難,其他印度總理有其他印度總理的困難,印度改革不止這一次,往前還有瓦傑帕伊,所以我們要說莫迪的改革,不是說其他人的改革。

既然是莫迪,那就說莫迪的政策,我們知道印度需要工業化,需要基礎設施,需要扒拉扒拉一大堆東西,而這一切建構在什麼上?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工業化,沒有土地就沒有基礎設施,所以第一件事就是什麼?莫迪的土地改革。

問各位一下,土地改革的核心是什麼?政府徵收制度,只有政府拿到了地,政府才能搞一系列的公共工程,才能蓋廠,才能把製造業弄起來,而實際上早在2014年12月,印度政府就制定了土地徵收法案修正條例,並且在2015年2月提交到國會審議,但是很遺憾,沒有在上院通過,結果被擱置,然後政府又根據下院的修改意見修正了這個法案,結果導致農民組織強烈反對,最後印度最高法院宣布條例違憲。

說起來莫迪還是挺不屈不撓的,在屢次被反對後又再次提交第二版修正條例,到2015年5月30日頒布,結果這個修正條例遲遲沒有得到國會通過,導致超過法律規定有效期限失效。

然而莫迪還是不死心,又搞了第三次,結果反對黨依然抗議激烈,農民組織更是害怕土地被剝奪,導致莫迪政府宣布條例沒有強制推行的必要,承認失敗。

那麼莫迪的土地改革內容到底那點遭到反對呢?實際上印度在2013年就有土地徵收法,但是如果按照莫迪的想法,因為公共利益和私有單位的需要,包括國防,農村基礎建設,保障房,工業走廊和基礎設施需要徵收農民土地,那麼可以免於執行2013年土地徵收法規定,而2013年土地徵收法有個特別敏感的地方,就是如果徵收土地用於私營項目,就要獲得8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如果用於公私合營,則需要獲得7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

2013年土地徵收法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規定,例如說社會影響評價之類的,都很纏人。而莫迪政府就是想擺脫這種束縛來獲得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基礎建設,沒有基礎建設就不會有製造業公司,沒有製造業公司就不會有製造業的騰飛,而沒有製造業的騰飛,在一個十幾億的國家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舉個例子,印度向中國大量出口鐵礦石,而中國鋼鐵公司把鐵礦石加工成鋼鐵後又賣給印度,印度網友氣憤的指出這簡直就是殖民主義,難道就沒有其他公司願意去投資印度的鋼鐵業嗎?有的,大把大把的,我們來看幾個新聞

2004年的

韓國浦項千萬噸鋼廠選址 印度勢頭直逼中國

2005年

必和必拓撤出印度鋼鐵項目 韓國浦項單獨承攬

2006年

米塔爾面臨最大挑戰 進軍中印市場困難重重--經濟--人民網

2007年

浦項鋼鐵將於明年4月在印度籌建鋼鐵廠--印度官員

2008年

浦項制鐵印度鋼鐵廠項目可能進一步推遲動工-銀行頻道-和訊網

2009年

浦項對印度鋼廠充滿信心 明年有望動工興建

2010年

浦項制鐵在印鋼廠投資項目遭阻礙_財經_鳳凰網

2011年

浦項印度鋼廠征地面臨新阻礙西本新幹線

印度奧里薩邦農民反對興建韓資鋼鐵項目_新聞中心_新浪網

2012年

印度鋼鐵部將與奧里薩邦政府協商加快浦項鋼廠項目進程 - 商品動態 - 生意社

2013年

浦項印度建廠喜憂參半-新聞頻道-和訊網

2014年

印度政府介入浦項制鐵許可證審批

2015年

浦項尋求與印度鋼鐵管理局合資在印建鋼廠_鋼聯資訊

浦項制鐵印度奧里薩邦鋼廠項目前景堪憂 - 中國鋼鐵新聞網

浦項暫停印度奧里薩邦120億美元鋼廠項目 - 中國鋼鐵新聞網

故事的結局:

2016年

浦項和安賽樂米塔爾終將放棄印度建廠計劃西本新幹線

整整12年的時間,我們見證了一個鋼鐵企業是怎麼雄心勃勃的企圖進軍印度市場,然後鎩羽而歸的。

眼見他起高樓,

眼見他宴賓客,

眼見他樓塌了。

而正如在2015年的新聞

浦項尋求與印度鋼鐵管理局合資在印建鋼廠

裡面寫到

土地收購是浦項鋼鐵公司在印度建廠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在了解到建廠所需土地之後,奧里薩邦政府讓奧里薩邦工業基礎設施開發公司(IDCO)作為代表,負責浦項鋼鐵公司建廠所需土地的收購。經過不斷努力,IDCO設法收購了2772.05英畝土地,供項目一期建設年產能800萬噸鋼廠使用。在總計2772.05英畝土地中,有2193.52英畝土地是森林,578.53英畝是政府土地。其中有1703.56英畝土地以850萬美元的價格交付到了IDCO手中。該公司還在與政府談判轉讓額外的土地。最初,新建年產能1200萬噸鋼廠需要4004英畝土地

所以,你現在能理解莫迪為什麼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甚至不惜得罪農民組織來推動這個法案么?你現在能理解為什麼印度的很多網民幾乎一邊倒的支持莫迪么?

目前莫迪的改革受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不光是土地改革,還有稅制,為此《經濟學人》發了一個文章批評莫迪

《經濟學人》用了「illusion」這個詞,illusion意思就是幻覺,錯覺。

所以我現在非常懷疑的是,注意,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懷疑,所以打個粗體,由於改革阻力過大,莫迪打算在邊境搞一些事端,第一轉移注意力,第二凝聚印度人的共識,讓他們支持政府,這不是莫迪的首創,幾乎每個國家搞改革的時候都會玩這一套,所以我也見怪不怪了,但是這麼搞下來是非常危險的,得走蹺蹺板,只要一個步子踏錯,滿盤皆輸,既要在邊境搞事,又不要讓被搞事的人認為會擴大事端結果導致主次不分,還要在搞事的同時凝聚全印的人心。

玩得好,印度藉由此來凝聚人心,那麼順利推動改革,莫迪會成為全印的大功臣。

玩的不好,記得當年戈爾巴喬夫推動改革受阻後批判斯大林嗎?

而導致這個困局的是英國人留給印度人的整個一套的制度,而如何評價這個制度,就是另外一個宏大的話題了。

各位認為我寫的這篇如何?


@李建秋 老師的回答可以說是擊中了印度所有問題的要害——土地問題是印度最根本的問題。在這個根本問題面前,談什麼宗教矛盾、種姓制度、國家制度、地緣位置都是瞎扯淡。

現代化最根本的前提是工業化,而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根本問題是土地和勞動力問題,而農業國的勞動力又附屬於土地之上,所以這兩個問題都可以歸結於土地問題。

工業化需要大量的土地,而且工業用地總不能是山溝溝里把,用的都是良田。但印度是一個人地矛盾十分尖銳的國家。這一方面表現為平均用地非常少,人均耕地面積2.7畝。一方面表現為土地分配不均,80%的農戶只佔了36%的土地。雖然印度建國的時候規定允許土地私有化,但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糧食安全上,其在土地的徵收、流轉方面設置了非常多的規定,這主要體現在《土地利用法案》上。所以,你要在印度那一塊工業用地非常的難,浦項制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沒見過鋼廠有多大的朋友可以百度下)。很簡單的道理,印度農民佔大多數,農村就是票倉,討好他們還來不及,怎麼會動人家的土地命根子呢?

莫迪修改前的《徵收法案》是這樣:

1、當政府基於公共目的對土地進行直接控制時,無需土地所有者的同意。但在政府基於公共利益為私人企業徵收土地時,應在事先通過知情程序,徵得不少於80%的受項目影響的家庭同意;

2、在公私合作項目的土地徵用中,至少要獲得70%的受影響家庭的同意。總的意思是說,如果對公共項目征地,需70%土地所有者同意,如果是私營項目,需80%土地所有者同意。

2015年,莫迪同志曾經推動過這個《土地徵收法案》的修正案,核心就是針對上面兩條。他要求施行總理特批令,繞開這兩個法令修建工業走廊、大型工業園區什麼的,然後導致了印度農民的抗議。因為農民、窮人佔大多數,國家需要保護農民和窮人,70%和80%是印度的政治紅線,過了這個線,那你就是給資本家帶鹽。

圖為,部分村民聚集在巴爾瓦迪政府辦公大樓前將《土地徵收法案》的提議修正案鋪在地上,在紙上拉屎以示抗議

另外,印度的工業化不光是土地的問題,還要勞動力的問題,這也是一大核心問題。

印度是一個嚴格保護勞工的國家,主要體現《勞資糾紛法案》上:僱傭人數超過100人,企業在未經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不得解僱員工。所以,只要你在印度的大企業中不犯重大錯誤,那政府批准的可能性幾乎為0。這就是印度有名的100人勞動法。

印度是一個十億人級別的國家,這就需要印度國內有吸納眾多勞動力的工廠,主要是紡織廠、服裝廠、製鞋廠、食品廠等輕工業。如果企業要擴大生產,僱傭更多的勞動力是必須的,不過僱傭部分工人的話,企業要背的包袱在上面寫著,非常的沉重,讓企業很難擴大再生產,不得已的出路就是走地下經濟。這些企業會怎麼做呢?一部分企業通過打游擊的方式,將整個企業化整為零,要麼分的七七八八,要麼是藏至深山老林中進行生產,或者是通過賄賂、回扣的形式買通政府官員,把「多餘」的勞動者從賬面上抹去。印度製造業企業中,有84%企業的僱傭人數少於50人。所以,你在印度辦不起大型紡織廠,辦不起大型製鞋廠,辦不起大型食品廠。

莫迪不想修改嗎?想啊。2015年推出來一系列的修正法案,就是要打破這種限制勞工流動的制度,廢除不得解僱員工的條款。不過隨之而來的是「9·2大罷工」,號稱印度歷史上最大的罷工潮,修正案只能作罷。

=============================================

這裡說下,為什麼印度當年的土改沒有成功呢?根本原因是,國大黨作為城市黨,作為資產階級政黨,和印度農民沒半毛錢關係。

毛主席一聲令下搞土改,全國搞得轟轟烈烈,毛主席一聲令下三大改造,只用了三年就完成了,毛主席一聲令下集體化,兩年能夠完成99%,毛主席一聲令下讓知青下鄉,幾千萬城市人口轉到了農村。說到底是,中國革命讓黨組織進了最基層,就像是大腦神經進了末端組織,只要調控好大腦就行了。

印度就不行。國大黨高層都是資本家階層,沒去過鄉村,更別說建立什麼黨組織了。舉個例子,尼赫魯這個牛逼哄哄的人物大家應該知道吧,他老爹是大資本家,所以尼赫魯從小就是優生慣養。跟隨甘地之後,追求印度獨立。1920年得罪了英印殖民政府,迫不得已下,聽從甘地的勸告出走鄉村,一方面英印政府不下鄉,可以保證自身安全,一方面可以了解印度農村。然而這,竟然是尼赫魯第一次下鄉,第一次了解農民的辛苦。你能指望這個黨對印度有多大作用?

所以,尼赫魯搞土改的時候,由於黨組織下不了鄉,只能依靠原有舊官員土改,而舊官員就是地主階級。你讓地主階級分自家的地,這不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嗎?國大黨基層下不了鄉,就像是大腦神經局限在頭部,而進不了軀體。即使尼赫魯這個醫生再怎麼優秀,他手中缺乏手術刀也是對印度這個病人沒啥用的。


不搞土地改革,或者說不搞土地革命,那不管你是莫迪還是老毛,都不可能解決當前印度現代化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土地所有者(地主階級)利用土地所有權來對工業化所進行的抵抗。政府搞土地改革,一來是要把土地抓回來,能讓政府來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利用。二來就是要消滅土地所有者這個集團,不然他們始終不改封建餘孽的本質,一直就是你工業化上前進的阻力和對抗者。就是噁心著你,束縛著你,讓你在工業化的道路上還不得不去和他們周旋。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的概念就是,印度普通農民是沒有多少土地的,真正的土地都掌握在了那些殖民時代就通過土地兼并而擁田擁礦的高種姓人手上(不一定就是高種姓,但性質和高種姓無異)。印度國會也好媒體上也好,對莫迪地產改革提案的反對聲音都是這批人發出來的。

高贊回答已經說的很好了,尤其是那段韓國鋼鐵企業雄心勃勃想進軍結果受印度土地所有者們阻撓而撤資回去的新聞貼稿。印度地主(礦主)們攆走了準備在本國開工的鋼鐵工廠,然後把自家礦里出產的鐵礦石原材料一股腦賣給中國,中國企業再把鐵礦石加工成鋼鐵賣給印度。

這是么精神?共產主義買辦精神嗎?只有殖民地才會放棄自身工業化發展,無條件用原材料和勞動力輸血宗主國讓宗主國快速發展。對土地貴族們來說英國人走了無所謂,反正他們總能為印度找到下一個宗主國的大腿抱。這要有這批人在,印度的農村落後實質上就不會被動搖。

並且更要命的是,只要土地貴族在,他們就會利用自己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擠壓社會內其他成員(哄抬地租,哄抬農業產品價格,哄抬拆遷價格等)。通過哄抬地租讓普通農民淪為貧農。哄抬農產品價格來增高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哄抬拆遷(土地轉讓費用)來讓政府和大企業支付高昂費用,進一步太高政府和企業的運行成本,衰弱本國工業環境。

順便說一下,土地和房產其實是一樣的,不同的土地是用來剝削農民的,房產則是用來剝削城市居民的,包括城市中產階級和准中產階級以及湧入城市的農民工人。只要一樣東西,譬如「土地」被某個階級掌握成為他們能能壟斷和定價的東西,那麼他們就可以藉此牟暴利而剝削除他們之外所有需要這樣東西的人。印度面臨的是農業國到工業國發展的土地貴族,中國遇到的則是城鎮化和現代化時代的攔路虎。前後者本質相同,都是不對社會有直接貢獻,但卻能獲取大量社會資源的地主階級。

———————————————————————————

順便聊一聊比地主階級更要命的英國制度(確切的說,叫英國所留在印度的制度,一種極其低效並且也不民主的制度。)

這套英國制度的特點在處處都「民主」,處處都「自由」。但民主只是土地權貴和買辦資本的民主,自由也只為外國列強在國際商品貿易中剝削印度而自由。印度的議會充斥著大大小小表現形式不一的土地權貴,既有那種正兒八經的土皇帝,也有那種已經收斂夠原始資本,進了孟買控制了媒體和某樣行業的資本家。印度的這套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對私有制的保護基礎上的。也就是說,這套制度保護的就是這批人(曾經幫助英國統治印度的人)。莫迪老仙的政治對手,其實就是這批人。

而且最難的一點是,莫迪老仙又不是共產黨的總書記,他可沒一支軍隊供他把這批人都攆到斯里蘭卡島上,然後他在國內大展拳腳,放開來搞土地改革。莫迪老仙知道問題出在哪,可唯一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的印度毛派卻又是整個印度政府的敵人,我想老仙內心也很無奈吧。

順便添一句嘴,英國人在他所有的殖民地都留下了這樣的一套制度,包括香港,一個買辦資本家的十里洋場。


土改。土地是所有人類社會生產消費活動的第一要素。印度曾經打算在不觸動地主階級利益的情況下,通過IT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結果我們看到了,除造就一小批富人外,整個國家還是一塌糊塗。而且在中國製造業升級和美國製造業迴流的雙重壓迫下,這點可憐的發展成果也變得岌岌可危。

印度早晚還是要面對這個事實,不進行土地改革就沒有未來。然而沒有不流血的土改。

等等,你是不是為tg洗地,美化土改鬥地主?

老實說,把地主抓去批鬥,然後槍斃一些,不管是縱向比還是橫向比,差不多是最溫和的土改手段了。

燈塔國之所以為燈塔國,正是因為在發展中領先全世界。理所當然的,在土改這一點上,也進行得比任何國家都更徹底。

知乎上不是有個問題問為什麼共產主義沒有在美國興起么。美國佬微微一笑,表示:你們畢竟還是太年輕。在不久前,美洲土地上生活著幾千萬個印第安「老地主」,後來……


其實印度最大的毒瘤既不是土改也不是勞工法案,更不是稅改,而是選票政治!!!

之所以說三大毒瘤是因為印度目前其實還處於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階段,而這三個是目前最迫切的的問題。其實印度的工業許可證文化也同樣是個大問題,印度的官僚資產階級都是該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一旦改革深化,資本家就會從莫迪的同盟變為敵人。有人覺得只要莫迪改革成功,印度就一定會崛起,只能說想的太簡單了,因為印度處處都是既得利益集團,工業化的發展是一定會犧牲廣大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利益的,而這些人恰恰擁有最多的選票,所以不管什麼改革到最後發現最大的阻礙都是選票政治。只要選票政治不改,印度所有的改革最後都會無疾而終。

以下為原答案:

——————————————————————————————————————— 印度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三大毒瘤:土地制度,勞工制度和稅收制度。這也是莫迪最核心的改革點,對印度來說,最重要的是第一個,最難的是第二個,最容易的是第三個。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因為勞工法案的改革引發了印度有史以來最大的工人罷工,號稱1.5億人參與。印度是一個民選政府,1.5億人的分量沒有任何人敢去挑戰,所以勞工法案基本可以下結論——莫迪即使連任也改不動。

征地法案本來只跟大地主有關,農民大多沒有土地,是租的地主的地,如果政府真要來硬的,再加上背後有新興資產階級支持(比如塔塔,比爾拉,安巴尼等財團),這些封建地主階級恐怕最後還是要妥協的,問題恰恰出在印度的選票制度上,這些地主無法抗衡莫迪的鐵腕和大資產階級的勢力,卻可以鼓動佃農鬧事,這些地主人數微不足道,但是依附於他們的佃農卻上億,地主只需要對佃農說「莫迪準備把你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強征了」就足夠農民發飆了,這可是上億人口的票倉,誰敢動?所以當改革和選票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就麻煩了。

其實土地改革和勞工改革同樣困難,我之所以把勞工改革難度排第一,是因為印度的工會力量非常強大,而且工人階級主要分布在城市,文化程度更高,多為中等種姓,宗教屬性更弱,組織完備,革命性更強,一旦被反對黨利用,威力驚天動地;而底層農民大多是文盲,多為低種姓,宗教屬性極強,更願意寄望於來生,普遍具有軟弱性,因為大多文盲,基本無組織,自身無法發動有效反抗,只能因選票的價值被地主階級利用,成為地主與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這是中國與印度的根本不同,中國農民革命性是很強的,動輒就寧有種乎了,而工人反而很銼,失去了工會的組織,說下崗也就下崗了。

最後說稅改,其實稅改也很難的,各邦的既得利益集團阻力也很大,但是就看怎麼改了,如果只是形式上的稅改其實很簡單,莫迪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稅改:比如莫迪規定除國家統一稅率以外,各邦可根據情況再加收額外稅,收多少自己看著辦,這也是地方政府幾乎沒有阻力的根本原因,因為毫無影響嘛!而且這次稅改還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負擔,稅改前印度規定營收1.5億盧比以下的企業免稅,稅改以後營收只要超過200萬盧比的都要交稅。這次的稅改意義主要是減少了手續,提高了效率,減少了重複徵稅,減稅的意義還是有的,但是,第一,地方政府在新稅的基礎上再加稅的情況並沒有解決;第二,某種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負擔。第三,具體到行業,有的稅率增加了,有的減少了,相當於一次重新洗牌,短期內也會造成某些行業的震動,比如家電,這次被划到了奢侈品,徵收最高的28%的稅,這對家電行業肯定是沉重打擊。總之對莫迪的稅改,還是謹慎看好吧,聽其言觀其行,還得看看地方政府執行的怎麼樣,會不會走樣


雲石又啰嗦了,分不清主次往上堆砌

印度最重要的是土地所有制!

因為土地私有,所以全民釘子戶,

無法進行基建和融資

莫迪是聰明人,但是印度人民是愚蠢的!

然而失敗了!

魔笛是土地改革失敗了!

魔笛的失敗恰恰是因為:

他們接受了被兜售的「民主」

對數的蠢人拖慢了國家進程

多數想做釘子戶的人毀掉了想搞基礎設施的人!

蠢民的「民主」是印度的禍根

說不定蠢民還會投票做出什麼決定

例如和兔子開戰之類的蠢事!

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什麼種姓改革,已經接近成功了,不用提了。

貨幣改革也算成功

稅務改革還剛開始,需要觀察

印度各邦貨流都互相收稅,跨省就和出國一樣

這在中國不可理解

物流都沒法搞,別說電商了

咖喱藥丸!

歷史上,印度進入現代化進程的機會比中國好太多了,英國,蘇聯,美國,日本等強人都想帶他玩兒,可是他自己爛泥扶不上牆!

印度人民愚蠢,不是靠少數高等級精英就能解決的

相比之下,中國是被人堵截的,機會都是犧牲人權出賣勞動力血汗換來的!稍有機會立馬抓住,稍有機會,立馬反超!


印度不搞土改,不集權工業化的話,我反正只能想到這條路了:

政府提前布局,靠和美國合作,進口高質量的IT產業和大學(而不是玩外包),弄出幾千萬IT工程師,在人工智慧,雲計算,量子通訊等等未來領域彎道超車。

不過,不知道美國願意不願意吐出高端產業的利益,不願意的話,印度自己是追不上的。不能把北大青鳥變成北大,那就毫無意義。而且外流出去的印度人,是印度本土相關產業的競爭對手。真要扶植,只能本地建起一個三星軍火那種東西來。

比如,微軟,EA級別的把重要工作室和部門搬到印度去,以至於能讓全世界用印度本土產的軟體和遊戲。印度政府能從這些高端產業里收稅。同時印度的IT自己無論是創新能力還是研發水平都快速催肥到世界第一梯隊,這才是三星模式。

畢竟,印度要是就想當一億人的國家,再慢慢改善賤民的生活質量,那一兩個爆炸星足夠了。(塔塔集團還不夠)


就算印度土改,幣改都成功了,工業轉移的紅利機遇它也不可能得到預期的成功。中國的前車之鑒使歐美一片哀嚎,美國又想重振工業實力重新偉大,歐洲迫切需要市場,中國不可能再犯歐美國家的錯誤使大量資本和工業轉移給印度做嫁衣。莫迪一廂情願的親美,想納投名狀借美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開拓印度發展經濟的戰略機遇空間,但中美歐俄日各大國誰願意再看到一個類似中國這樣的巨無霸出現呢?總之時間已變,中國走過的復興之路印度不可能再成功複製。印度跟美國勾肩搭背的,美國不過是藉此挑撥中印關係,使兩個大國火拚,使二者兩敗俱傷或玉石俱焚,無論誰輸誰贏都對美國有利,輕而易舉削弱兩個潛力無限的大國那美國做夢都會笑出聲的吧,退一步講,即使中印衝突印度敗北,那中國也會失去印度巨大的市場。否則中國必須出大力撕碎印度使其七分八裂各自獨立建國,但這同時相當於美國借中國之手消滅心腹之患,中國無論於國際國內必元氣大傷,無論怎麼算都是美國獲利,因此這一步也不可能發生。

總之無論印度怎麼改革,世界資本和工業技術大國是不可能給印度帶來大量預期利益的,但是大國會坑發達小國比如亞洲四小龍和日本及其他國家資本入場培育市場,然後中美歐則會順勢分羹搶現成市場和資源。其若不然,不排除未來大國間會聯手教訓印度,總之,印度註定了會是個悲劇。


大國的改革,沒有不流血的。英國的克倫威爾,法國的拿破崙,德國希特勒,蘇聯斯大林,美國林肯,中國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其時都是流過血的。溫和的改革,必須是在大趨勢已經確定的條件下。比如中國鄧公的改革。

印度,要想翻天覆地的發展,必須翻天覆地的革命。推到舊體制,樹立新思想。不然,終究沒用。

就像洋務運動的大清國,有現代化的軍艦,現代化的工廠,國家依然發展不起來。


看了高票答案,很多都談了印度的土地限制,有個疑問

@白白白 答案中列了一個數據:80%的農戶只佔了36%的土地

這也就意味著20%的人佔有了64%的土地,印度的大地主有很多,一個人佔有了大片土地,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大片工業用地的話只需要同一個或幾個大地主談判就可以了,工業用地可能沒有本問題下答案說的那麼難;

至於土地上的農民,確實抗議很多,不過印度大地主們什麼時候把他們當人了

高票答案 @李建秋 舉了浦項鋼鐵的例子,那又如何看待以下這條新聞呢?

富士康、美的、特斯拉等大批外企入駐 印度要成下一個「世界工廠」?

富士康這種企業都去了,它可是一個廠區就幾十平方公里的,不比浦項鋼鐵小

最近外資,包括從中國過去的資本在印度投資大幅增加,這是有目共睹的

印度土地問題可能確實有,但估計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嚴重

~~~~~~~~~~~~~

更新

重慶前市長黃奇帆最近關於房地產有個演講,過去幾十年中國城市土地中工業用地佔比差不多30%,現在我們每年增加用地大約22%給了工業。

所以談到工業化用地,首先一點是並不是要把所有土地都拿過來建工廠。中國差不多20%左右的樣子,印度不想搞中國那麼大的話,10%左右其實也可以了

第二點是土改

很多答案提到了土改,但並不是真的清楚土改是什麼

解放後的土改是把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極度零散化,根本不適合工業化

接著是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把土地收歸國有和集體,這才為工業化打下基礎

印度正是因為沒有進行過土改,有很多大地主的存在,土地反而和中國的國有土地一樣,同樣存在一定的集中性

所以印度工業化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並不是土地問題,而是如何引導這些大地主土豪們轉向工業化

畢竟他們的地還是有的,只是看願不願意拿來建工廠?

這個問題可能更有趣

因為中國的工業化是國家意志推動的,而印度現在,可能需要引導這些大地主去轉變

做為後發工業國追趕先發國家,這種模式有沒有可能呢?

第三點是評論中提到的大地主們要控制佃農選票為自己服務

一是能夠大規模控制選票的這些地主應該屬於最頂層的那撥人了吧

二是誰說工業化就不能控制選票了,除了僱農,還可以僱工啊,反正無產階級沒有生產資料,就是註定被剝削被控制的命

美國選舉的時候,各種行業協會,什麼汽車協會、鋼鐵協會之類的選票是怎麼來的,這不就是工業化控制嗎

最後並不是說印度的工業化一定成功,現在能看到的問題就一大堆,例如現代這種非國家意志推動的工業化能否成功?

很多答案中都提到了土地問題,在此懷疑一下是否是主要問題


文化根植於土地。中國古人講天地人,誠不我欺。

有什麼樣的天,就有什麼樣的地,有什麼樣的地,就有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文化。

四季分明,平原眾多的華夏之地,孕育了華夏文明。儘管我們可以認為三皇五帝,老子孔子很厲害,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把他們視作樹林裡面高的那棵。

極北有松樹,北方有酸枝,南方有楠木,海南有花梨。土地不同,氣候不同,成不同的樹木。

人這種生物,亦是如此。所謂天,假如下雨,人就不得而出;所謂地,假如乾旱,人就無法種菜。天地人三者的聯繫,巨大。儘管人能改變一些地貌,但是仍然非常有限。京杭大運河需要舉國之力,而南水北調也是耗費多年。

而印度的天與地,似乎有一種微妙的違和感。溫度比較高意味著需要吃的東西少,地上出產的東西多。我只能推測,這種氣候給印度帶來的考驗很少,倘若地形又分成小塊,那麼結局大概是分裂而獨立的。民不知有國,亦不能體會到國家存在的必要性,人心難以統一。

中國古代的改朝換代,國家意志的人口遷徙,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這些都構成了國內人口融合的動力。因為人口流動,才有統一的基礎。秦始皇雄才大略,統一了文字度衡量,修馳道,亦構建了華夏的國家的骨架。千百年來各種災禍的考驗,讓這個骨架越發堅實。等到基礎建設已經做好了以後,統一就是大勢所趨。

印度的歷史似乎告訴我們,印度人沒有這種概念,當中國分裂,總有英雄站出來意圖統一天下。印度的統一,是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的。這意味著民族性上,印度可能數千年都沒有這種想法,或是只有少數人有這個想法,多數人沒有統一的概念。

然而華夏意識文明統一的開始,可能要上溯到夏朝。有文字記載的商後期和周朝已經形成了這種民意基礎。後來這種民意基礎被秦始皇所第一次實現,之後的事都是這個意志的重現。

印度統一的實現,可能只能上溯到194*年。或者我們追溯到英國殖民,也不過三百年。印度與中國在統一這件事,可能相差的遠不是一個共產黨,而是整套二十四史。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任何的成功都不是憑空來的。我國的發展史,是有著二十四史作為參考資料的。儘管科技改變了很多,但是現在的科技還沒有到可以改變天道的境地,甚至連移山填海都是基本不可能的。儘管可以填幾個島,但是南海填不出一個台灣;而移山更不用說,頂多打洞穿過去。天地沒有變,人的改變仍然是很小的。

而印度缺乏這樣的積累。類似的國家也有巴西阿根廷等,但是澳大利亞和美國是繼承了歐洲數千年鬥爭的經驗的。憑空成功的國家,應該說是沒有的。任何一個足夠的大國,背後都是幾千年。

儘管印度也有幾千年,但是缺乏鬥爭和融合的經驗,更缺乏轟轟烈烈的大型鬥爭。我尚未聽說有關羽岳飛這樣的人物在印度存在,如果有,我想數量上也遠遠少於中國。我也沒有聽說印度本土有什麼聞名天下的兵法,如果有請告訴我。

這些都是實際的差距,而實際的結果也是印度作為一個整體,影響力大於巴西。然而印度距離一個真正的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至於未來會不會有印度特色的道路,難說,但是我對此持悲觀態度。至於莫迪的改革能不能成功?我覺得背後的積澱差太遠。明治維新,哪怕戊戌變法,背後的歷史和人文積澱,背後的人民的聲音,都是震耳欲聾的。而印度的改革,我只聽到了莫迪的聲音。在《摔跤吧爸爸》裡面特別明顯,只有主角爸爸一人在吶喊,其他人都覺得事不關己。

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土地改革,抗日戰爭…重要的不是事件,也不是誰扛起大梁,僅僅是背後洶湧的人民的聲音,足夠讓山林起風。《摔跤吧爸爸》是印度一個人的事,但在中國,這是幾乎每個80後90後的家庭的共同經歷。以此來說,我覺得印度可能開啟民智的任務任重道遠。

但是我還是祝願每個人都可以過得更好一點,儘管衝突的時候我也會站在印度的對立面。

願天下太平。


很多東西套國內思維不合適。什麼是現代化?也不是中國這種遍地作坊國企主導就是現代化吧。我們是鋼筋水泥森林。人高種姓也不會天天辦報紙宣傳你們得跪著,還是要改革促發展吧。他們跟我們是競爭關係,學中國但是最恨中國。印度國內宣傳,毛比穆對民主威脅更大。西方大國很少這麼直接攻擊社會主義,對中國覺得謹慎中帶肯定。印度覺得我是落後國家,沒民主低種姓更悲慘,所以印度更反華。

我們覺得種姓可悲,他們覺得這個只是傳統,新聞媒體才不會宣揚。你們中國人官方推毛,才是民智未開。

減稅,中國人報紙都是唱讚歌。印度媒體都是主要報導哪些行業會漲價。我們還得罵企業,怎麼營改增酒店會漲價呢。

中印衝突,美國站印度,那我印度就是正義代表。我們記者到了現場,沒越界,你中國連官媒都去不了。不就是挑事么。


成功了也沒用。

印度就是中國的鏡子——一個沒有進行土改、沒有普及教育、沒有砸爛神權、沒有解放婦女的中國。

這就是印度1950年各方面經濟和工業指標超過中國卻混成這個卵樣的原因。人家印度可是自始至終「改革開放」的「民主國家」,然而有個卵用。


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按照雲石的要點回答吧。

1. 分裂不一定是問題。印度一直在學習美國,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就很獨立,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聯邦雖然權力越來越大,但更多的還是從經濟和政策上側面影響各州。所以莫迪廢鈔、打通稅收,也是想中央和地方各管各的,但中央需要強大的稅收,用錢來影響地方。中國九十年代稅改也是這個思路,雖然中國的行政干預能力更強,但經濟上中央轉移支付也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2. 種姓制度也不一定是問題。目前印度底層人民那麼苦,也沒有造反,試想,如果由於經濟的巨大發展,使得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兩倍,而統治階級的財富上升五倍,又如何?人民還是高興的。實際上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社會非常成熟,跨越階層的通道也是極其的罕見,絕大多數人都是無法跨越階層的,但絕大多數人也都是生活在中產階級水平上的,跨越不了階層也沒什麼。比如美國,工廠工人年收入4-5萬刀,也一樣可以住2000平尺的house,家裡也是兩輛車(一輛皮卡一輛SUV),吃穿更不是問題。

3. 內戰。矛盾無處不在,所以內戰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發生,但眾多國家在經濟飛躍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生戰爭,國際原因是一個重要方面,另外國內的利益集團也不傻,如果經濟飛速發展了,蛋糕大了,即使利益分給人民多一些也不意味著統治階級的利益就會少,而戰爭則會大家都別好過。印度只是中央想主導蛋糕的分配權,完全可以拿出一個讓利益階級能夠接受的分配方式,而印度這麼大的市場,如果能像這十年的中國一樣發展經濟,這個蛋糕肯定比戰爭更讓利益階級心動。國際方面更不會希望印度戰爭,這麼大的市場,別說歐美,就是中國都希望他是一個穩定安全開放的市場,這樣阿里的投資、華為的投資、中國電力設備的投資才能賺,中國低技術過剩產能迫切需要一個大而穩定的外部市場,而高技術更是一心走出國門,佔領海外。

4. 種族宗教問題。的確有可能成為阻力,但破壞力如何,主要還是看社會環境的情況,如果社會大環境穩定,經濟向好,生活水平提高,那極端力量就會被壓制住,但如果社會出現動蕩,那極端力量的破壞力就會非常大。多民族國家很多,有內亂的也有穩定的,而內亂的那些國家更引人注目,被剖析,所以種族宗教問題被放大了,實際上經濟原因也很重要。

5. 另外印度的一些優勢確實不容小覷,比如人口多而且結構好,英語能力遠高於亞洲平均水平,國土面積大,海岸線長,地理位置對印度洋航道很優越。當然印度的挑戰也很多,人口素質偏低,法制水平較低等。


很多答主都談經濟,我就聊一聊文化反面吧,印度在文化方面最大的問題在於語言太多了。

如下圖,是印度語言分布地圖:

印度中央政府為了表示對各個民族地區語言的尊重,在貨幣上也印有相應的民族文字。

在Quora上,不少印度人仍舊為自己cultural diversity而自豪(proud of oungs cultural diversity),而這個「cultural diversity」在東方並不存在,並不是一個自古以來就有的概念,中國歷史上講究文化同化,對文化多樣性可以說毫不重視,這也有了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同文這是集權政府的必備要件之一,同種文字這使得中國在歷代王朝中即使疆域廣闊依舊可以中央集權。

然而,印度卻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自從印度被英國殖民以來,就必須學習英國文化,印度的英語學校要求學生學習莎士比亞的戲劇,並背誦,這導致印度能更好地融入西方社會,並接受西方文化中國的cultural diversity。

然而,語言多樣性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非常糟糕的,糟糕到會阻礙經濟發展。

對於中國理所當然的事情,對於印度卻非常困難。比如中國南方北方人可以自由流動,可以在微博上交流,而印度卻不然。馬雲搞了淘寶這個APP,只要求中英兩種語言,而在印度,也要複製淘寶的話,語言十多種語言,一個公司也要僱傭十多個翻譯員,這毫無疑問增加成本。

印度這個自己的語言多樣性而自豪,任何統一語言的提議在印度勢必造成非常大的壓力,比如印度南部的泰米爾邦就發生或很大的抗議印地語的活動。

對於印度今後長期發展而言,維持語言的統一是必行的改革項目之一,這是最困難的。


預言莫迪的改革將來將是改革幣制,用充公的黃金存在美國銀行作為擔保,將印度盧比改革為美元為主,日元次之,歐元為輔的外匯本位制,這是莫迪經濟改革能否真正成功最關鍵的一步,一旦改革成功,印度盧比在國際上成為信譽良好的貨幣而不是廢紙,印度將接受美日歐的資本投資和技術輸出,為印度承接第五次國際產業大轉移奠定堅實的基礎。莫迪的經濟改革如果成功,那麼其在世界經濟史上的意義將和1935民國法幣改革相當,1935年法幣改革的成功最終導致了1937年的77事變……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