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成長邊緣》這部電影?
海莉·斯坦菲爾德主演,講述一對死黨娜丁與克莉斯塔原本是關係最鐵的好友,然而克莉斯塔忽然成了娜丁哥哥的女友,讓她們的關係瞬間變得彆扭起來。而娜丁和她的哥哥幾乎是仇人的關係。很有誠意的青春成長片。
謝邀。
《成長邊緣》是美國年輕導演凱莉·弗萊蒙·克雷格自編自導的處女作,在去年年底發行後受到普遍好評,榮獲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處女作。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女孩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自卑、孤獨和任性。在女孩娜丁的成長過程中,當一切支離破碎,卻正是她重生的時機。
孤零零的一個我,
自卑又自負
娜丁,17歲,高中在讀。她在學校里不合群,朋友很少。她在小時候就覺得這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像她的哥哥,天生就自信陽光,充滿活力,而另一種人像自己,孤僻寡言,似乎一無是處。娜丁覺得媽媽更喜歡哥哥,常常拿自己與哥哥對比,但又比不上。
在學校里,娜丁常常被另外三個女孩子欺負。她一個人躲起來吃飯,結果還是被她們追上,被推倒在地,被她們罵道:沒人會喜歡你。因此,娜丁更加孤僻。
這些年,娜丁被負面情緒糾纏時,父親總會在一旁用心地關懷,鼓勵著她,讓她不要沉入更消極的狀態中。但令她傷心的是,父親後來意外去世,她的生活因此變得更加黯淡。
娜丁唯一的朋友是小時候認識的克麗絲塔,一個玩毛毛蟲的怪異女孩,這兩個被孤立的孩子可謂是惺惺相惜。克麗絲塔的生活也不完美,父母時常吵架,娜丁更覺得彼此在一起是同甘共苦。
即便有朋友相伴,娜丁依然會流露出強烈的自卑。有一次,她喝多了酒,抱怨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甚至自我厭惡得懷疑克麗絲塔為什麼會喜歡自己。她似乎覺得只有那些自信的「強者」才值得被別人愛,自己則要孤獨終老了。
但消極的娜丁有時也非常自大。比如,她在學校里偶爾會找歷史老師說說話,吐吐槽,雖然歷史老師一副不願搭理的樣子。娜丁自信滿滿地痛斥同代人的愚蠢,說他們離不開手機,天天曬吃了什麼,不用表情包就不會交流。
她覺得自己之所以沒有什麼朋友,只是因為她不屑於和這樣頹廢的同齡人交往,自己更喜歡老歌、老電影,做人的底線就是不願和外面的人有共同點。
而在這春心萌動的年紀,娜丁同樣心生情愫。她暗戀學校里的一個小痞子尼克,覺得他很個性,不拘一格。娜丁也有追求者,班上的亞裔學生歐文沒事就搭訕幾句,但歐文靦腆斯文,娜丁覺得他太過溫柔,沒激情,對他的愛慕報以諷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娜丁是如此自卑,因此她陷入了這樣一種悖論式的困境里:當她喜歡一個人,她所喜愛的人是如此的「好」,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被這些人看重;而當一個人喜歡她,會喜愛她的人一定十分的「不好」,他們一定是比自己更加不具備價值的人,因此根本不配得到自己的重視。
而這個小小的悖論,足夠把這個年輕的女孩困在孤獨的地獄裡。
當過去的一切支離破碎,
可能正是重建一切的時機
雖然娜丁時常陷入消極,但這樣的生活算是早已熟悉。萬人迷的哥哥在外面繼續風風光光,母親在父親去世後開始對自己嘮嘮叨叨,有閨蜜克麗絲塔陪她一起開心、沮喪,不敢向小痞子表白就繼續暗戀,心情不好了會找歐文聊聊天。
然而對於那些運氣不好的人來說,生活好像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一天,娜丁帶克麗絲塔來家中玩耍,她喝多了酒,醒來後摸摸索索尋找克麗絲塔,結果看到她正和哥哥在床上恩愛,讓她難以接受。第二天,她和克麗絲塔聊起這件事,還擔心克麗絲塔是不是對自己生了氣,用這種方式實施報復。
原以為這是哥哥和克麗絲塔的一時衝動,結果兩人開始了認真交往。娜丁很是憤怒,覺得這是哥哥和自己爭奪好朋友,絲毫不為他們兩人祝福。克麗絲塔試著緩和關係,帶娜丁一起參加聚會。娜丁有些社交恐懼,不懂如何與別人聊天,看著娜丁得心應手,又突然感到強烈的自卑。
即便娜丁自我鼓勵,來到人群中依然不敢說話。終於鼓起勇氣找了一個人聊天,結果對方又拿她和哥哥對比,嘲笑了一番。沮喪的她覺得克麗絲塔其實和自己不一樣,自己好像也比不上她。當娜丁看到克麗絲塔和哥哥恩恩愛愛時,她逼著克麗絲塔必須在自己和哥哥之間選擇一個。克麗絲塔覺得這是無理取鬧,兩人不歡而散。
娜丁回到家中找哥哥出氣,責備他奪了自己的朋友,但哥哥根本不理會她的胡鬧,覺得她只是在逃避。兄妹兩人吵起來,媽媽趕來勸架。媽媽擔心情緒不穩定的娜丁,就將她帶到自己的辦公室看管,媽媽嘮叨不停,談起曾關愛自己的爸爸,娜丁又和媽媽吵開了。
娜丁奪門而出,這下子算是和整個家庭都鬧翻了。情緒激動的她豁了出去,發了一條大膽露骨的私信給暗戀的小痞子尼克,發完又非常後悔,只能聽天由命。結果,尼克真的回復了,還約她出來。娜丁喜出望外,偷偷跑回家,洗澡、換衣,興奮地迎接心中美好愛情的到來。
尼克開車將娜丁帶到一個幽靜的地方,兩人剛要親熱,娜丁突然覺得不對勁,覺得這不是她想要的,便連忙推開。尼克很詫異,問她怎麼回事。娜丁解釋說,自己想多了解對方,想談戀愛。尼克聽了很生氣,他以為那封私信是為了約炮,於是將娜丁訓斥一頓,開車離開。
娜丁滿心的期待就這樣落空了。單戀失敗,唯一的閨蜜輸給了最「恨」的哥哥。媽媽用曾經「唯一愛自己」的爸爸刺激自己。站在這個關口,很容易總結出自己一無所有,人生黯然無光,未來沒有希望的結論。
生活沒想像中那麼好,
但也沒那麼糟
傷心的娜丁不願回家,只能聯繫歷史老師尋些安慰。其實,娜丁常去找歷史老師攀談,很重要的原因是她覺得歷史老師是個loser,而她和這樣的人聊天比較輕鬆。有一次,她和老師爭吵幾句,她如此形容老師:人到中年,禿頭謝頂,整天死氣沉沉,上課弔兒郎當,活該結不了婚。
當時老師沒辯解,也沒生氣。後來,他將娜丁接到家中。娜丁進了老師的家,大為吃驚,因為她看到老師有著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小孩子很可愛,妻子溫柔大方,一家人其樂融融。
與此同時,媽媽因娜丁失蹤精神緊張,哥哥帶著克麗絲塔到處找她。最後,他們得知娜丁在歷史老師家中便過來接她。娜丁看到哥哥後不願和他一起回去,又爭吵起來,她覺得哥哥只是裝作愛自己,為了討媽媽歡心而已。
這無疑令哥哥非常傷心、生氣。他根本不像娜丁假想中活得那麼輕鬆自在,那麼爭強好勝。他成績優秀,但不得不就讀附近的學校,因為他擔心自己離開後家裡出差錯,他要照顧情緒時常波動的媽媽,還要天天面對以自己為敵的妹妹。
哥哥憤恨地說出這一切,讓娜丁震驚中又若有所思。哥哥轉身離開。後來,歷史老師將娜丁送回了家。她回到家中,敲了哥哥的房門,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道了歉。
娜丁說出了自己從小到大面臨的糾結。她一直討厭自己的樣子,痛恨自己的一言一行,不知道如何改變。但她又覺得,自己是這個家裡唯一一個有著嚴重的問題的人,因此她是特殊的、特別的。她從這種「我很特別」中獲得滿足,儘管這種「特別」是「我很憂鬱,我很痛苦,我一無所有」。這種痛苦,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自卑的她自我價值感唯一的來源。所以她更願意沉浸在痛苦中。
娜丁說完後,道了晚安就轉身走回房間。哥哥喊住她,給了她一個擁抱。這讓娜丁不知所措,卻真實感到了來自哥哥的溫暖,陌生,恍惚,伴隨著一點兒恍然大悟。
娜丁似乎迎來了新生活,但一切並非那麼容易,需要她慢慢適應,從一件件的小事做起。比如,她在出門前祝哥哥和克麗絲塔一天順利,她說得那麼僵硬、不自然。
對這樣的改變不習慣還不止娜丁一個人,哥哥和克麗絲塔也不太習慣,他們和娜丁說話也怯生生的。而娜丁的媽媽更是擔心,沒等娜丁出門多久,她就想打電話詢問,即便娜丁發消息報了平安,媽媽仍舊不放心,斟酌了半天才放下手機,決定讓女兒把握自己的生活。
經歷了與小痞子尼克的事,娜丁更理解自己喜歡的是靦腆而溫柔的歐文。她去參加學校的電影節,會展放映歐文的一部短片。放映結束,她拿著花主動找歐文,兩人的關係更進一步,走上正軌。歐文還將娜丁介紹給自己朋友。
這是娜丁第一次開心地融入人群,但不知道以後她會不會覺得厭煩,也不知道她這剛開始的新生活如何繼續下去,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已經主動嘗試從過去的生活里往外走一走,去親身感受不一樣的狀態,去努力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很多人和娜丁一樣,在沒有懂得自己該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之前,總不自覺地去觀望別人的樣子,希望從別人那裡找到一些做人的建議和方向。看著別人,我們又難免拿別人和自己比較一番,結果往往讓人失望,發現自己的虛弱和無用,變得沮喪和自卑。
為了掩藏自卑,我們裝出一副遺世獨立的樣子,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表面上自負驕傲,實際上活得膽小,活得懦弱,不敢與那些看似「成功」的人進行接觸。就像娜丁,她和克麗絲塔交往有很大的原因,是她覺得克麗絲塔和自己同病相憐,她愛找歷史老師聊天也是因為她覺得老師頹廢落魄,不會感到太大壓力。
在經常和哥哥的比較中,娜丁慢慢有了一種認識,覺得像自己這種失敗的人不值得被愛,所以她將別人對自己的關愛視為有所預謀,不敢去接受別人的真情,將別人拒之千里,自己回到孤獨、糾結的狀態中。因此,她對親密關係非常陌生,也就不懂得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了,一心暗戀著和學校的小痞子,最後才發現喜歡的是歐文。
生活並非娜丁想像地那麼簡單粗暴。當她看到歷史老師的幸福家庭,當她聽到哥哥真實的心聲,她才開始懂得,無論看上去多麼成功和失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虛弱,也都可以有自己的幸福。
我們本來是將別人的生活作為參考,尋找自己的人生,不小心卻在比較中把二者本末倒置了。我們總是看著那些並不是自己的人,然後因為得不到他們的人生痛苦不堪。雞湯會說,我們每個人總有些別人沒有的東西,雖然也都會沒有一些別人有的東西。但雞湯可能不會告訴你:有的人生來就是有的比另一些人多。有的人生來的模式就是比另一些人更難。但即便這樣,你也還是無法看著別人的生活然後讓自己變得更快樂。
那個成長的邊緣,可能就是你停止活在別人的生活里的一刻。你不再在意自己是否出眾,無論是以表現優異的方式,還是以古怪病態的方式。你的生活回歸到關於你自身。你接納自身的不足,甚至接受它們中的有一些可能沒有機會改變。然後你停止攀比式的奮進,也停止讓你感到「特別」的疾病。
是在那一刻,你重新擁有了你自己,也有了更加平靜的可能。而只有你自己的更加快樂,才是「成長」最需要發生的理由。
你不需要為別人成長。以上。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錯位的齒輪咬合成功的過程,就是成長
文/楊時暘
娜丁氣鼓鼓地走進教室,坐在椅子上,對著面前斜靠在椅背上正在午休的老師說,「我要死了,我準備自殺。」那位老師——由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一位沉默寡言的男人,對於青春期一驚一乍的學生們有著自己獨到的判斷和應對方式,他表情倦怠地應付了幾句,讓娜丁的發泄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他知道,娜丁說的不是真的,這個孩子只是像青春期的很多同齡人一樣總有些戲劇化的言行。那些話,更像是想引人注意。這個場景,成為了《成長邊緣》中最具象徵意義的一幕——一個孩子站在成長的邊緣,面對周遭突然降臨的愈發劇烈的變化,不知所措。
其實,校園青春片是一種很難把握的類型,雖然它被認為是一種討巧的設定,被大規模製作和販賣,但實際上,這種類型的作品很難拍得令人稱道。因為青春期的那段時間,一切都顯得過於微妙,稍縱即逝的情緒與情感,如同漾起的水波,難以抓取和描摹,更何況,所有人都曾經歷過那段時期,我們在其中掙扎,然後穿牆而過,電影的敘述就太容易露出破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成長邊緣》難得地顯示出了一種妥帖和得當。
像幾乎所有青春片一樣,它有著固定的「套路」:娜丁從小就是個有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內向又倔強,克里斯塔是她唯一的朋友。很小的時候,娜丁的父親意外去世,這讓原本就不願與人交往的娜丁更加變得自我封閉。但娜丁有一個開朗又陽光的哥哥。進入青春期之後,娜丁原本覺得一切都會這樣一成不變的走下去。但卻發現,周遭的一切都開始抖動,那些隱隱的變化,讓她深感不安。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唯一的閨蜜克里斯塔和自己的哥哥走到了一起。她瞬間覺得這世界已經不復原樣。
在此之後,娜丁開始與「全世界」交惡——當然,她的全世界也不過就是那個唯一的閨蜜。在娜丁單向度的內心世界中,閨蜜和哥哥之間的戀情是一種對自己的「背叛」。從成年人的視角去審視,這觀念可笑又滑稽,但對於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她覺得這意味著自己被拋棄了。從本質上講,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種從小內心惶恐的女孩如何建立自信的故事。她如何從自認為安全的心裡堡壘中走出來,闖入真實世界。這足以激起廣泛的共鳴,這幾乎是從青春期跨越到成熟的一種原型。
《成長邊緣》中的人物設定和關係設定非常有趣。娜丁雖然內向又有些古怪,但她絕不是那種令人討厭的女孩,她幽默、風趣又帶有一點無害的刻薄,她嘲諷周圍那些裝腔作勢的女孩,也嘲諷自己那個大眾情人般的哥哥。漸漸地就會發現,娜丁的這些「攻擊性」不過是一種策略,她用否定他人來反向肯定自我。她的攻擊性並非出於真正的自信,而是因為虛弱——那種處於變化的前夜,蠢蠢欲動卻又不知所措的狀態。
而娜丁的哥哥,他是那種可以在成長過程中切換自如的早熟者,看起來他在女孩之中左右逢迎,但實際上他一直是那個承擔責任的人,相比於單親母親,他更像是家長,母親每次手足無措都會下意識地給他打電話,無論如何,他都會去救場,直到有一天,他大聲質問「你為什麼每次都要給我打電話,你才是家長啊。」一個真正缺席的父親,一個身體在場,但身份缺席的母親,一個不得已時刻越位的哥哥,這就是娜丁的生存環境。而娜丁的那位老師,某種程度上說,成為了她精神上的父親,娜丁每一次不知所措都會找到那位老師發泄,其實,那樣的發泄更像是一種撒嬌的變體,從小缺失被父親寵溺的環節,老師成為了她的情感投射。他每次都坐在同一個位置上做著幾乎同樣的事——那成為了一種象徵,一種安穩的,可以依靠的,永不會缺席的「父親」。
娜丁對於原生家庭的接納,對於愛情的尋找——從對一個渣男不明就裡的愛到真的喜歡上一個陽光男孩,再到最終,接納了閨蜜與哥哥的戀情。這是一個與世界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的完整過程。你彷彿能看到一個一直錯位的齒輪,終於咬合了合適的位置。中途那些疼痛與尋找,就是成長。
女主娜丁從小就很喪,還喪得很莫名其妙,與其說是因為別人不喜歡她才那麼抑鬱的,不如說是因為她太喪了其他人才不喜歡她的。優秀又招人喜歡的同胞哥哥達里安更把娜丁襯托得像個神經病一樣。
唯一有耐心開導她陪她玩的爸爸也在一次車禍中去世,娜丁就變得更喪了。
克里斯塔改變了娜丁的生活,兩人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直到有一次,娜丁宿醉醒來之後,發現克里斯塔和哥哥上床了。
本該是親上加親的好事,但是在娜丁看來卻是雙重暴擊,她要求克里斯塔在她和哥哥之間選一個,不幸的是,克里斯塔選了達里安。
於是她開始放飛自己。處處找人茬,不完成作業,向看起來酷酷的但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的男生表白,結果差點被騙炮,夜不歸宿,賴在收留她的老師家不走……
天吶,敢不敢更喪一點。
都搞成這樣了好尷尬啊該怎麼收場啊,沒關係,還有強行插進來的降雲備胎——一個亞裔高富帥,還灰常有才華,真搞不懂他喜歡娜丁什麼,可能是她的無情無義無理取鬧吧……
講真這個高富帥是除了尼基塔之外Summer見過最不帶種族偏見的亞裔角色了,不僅家世背景好,又有才華,並且和同學相處融洽。
最後,一個神轉折娜丁就重新振作了,她接受了被他暗暗拒絕了好幾次的高富帥,開始了新生活(攤手)。
女主由海莉·斯坦菲爾德飾演,在《大地驚雷》和《安德的遊戲》里都有很精彩的表現,當年《大地驚雷》一出簡直驚艷好萊塢。這次飾演娜丁也很到位,真的喪到想罵人,尤其開場的一通獨白,台詞功底真是好極了,不由想起國內那些給配音找麻煩的演員,幾次爆發也恰到好處,真的灰常膩害。
查資料的時候Summer發現海莉小時候也特別喪,小學就換了三個學校,最後實在上不下去了就回家自學了。怪不得她每個角色都有點苦大仇深的感覺。不過妹子笑起來還是挺可愛的,有點像歐陽娜娜。
伍迪·哈里森飾演了一個不太努力安於現狀的高中老師,但是非常關心娜丁,經常給她排憂解難。不過娜丁最喪的時候他也嗆回去了,揭穿了並非是娜丁不喜歡其他人才產生矛盾的,而是她本身就不招人喜歡。
其他演員也都非常活靈活現,所以片子在可看性上還是可圈可點的。
和很多沒流過產就白活一趟的國產青春片不同,《成長邊緣》瞄準了青春期一些非常小的細節,小到一邊看一邊讓人反思「這TM不就是我嗎?」。
娜丁不喜歡哥哥,認為哥哥健身、維繫社交圈子的行為非常虛偽;也經常和媽媽拌嘴,明明有能力獨自上學卻懶於考駕照,導致每天都要讓媽媽開車送自己上學;閨蜜的戀愛對象是自己哥哥,她就像信仰崩塌了一樣氣急敗壞,非要閨蜜選邊站;高富帥追她,她卻對對方有著極大的偏見,只有在自己喪到不行的時候才想起自己還有這麼個備胎。
所以這一切都是她作的啊,她為什麼還這麼有理的反過來報復社會。
但畢竟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切都推到她頭上也未免太冤。
其實達里安是個大暖男啊!娜丁出了事他的關心是打心眼裡流露出來的,如果哥哥能把對妹妹的愛表達出來,而不是整天裝得酷酷的,就好像妹妹不存在一樣;
如果媽媽能多點耐心對待女兒,而不是動不動就說出「我恨你」、「我警告你」這樣的話,也不要成天抱怨成為一個寡婦有多艱難;
如果克里斯塔能坐下來和娜丁好好聊聊,同時成為她的好朋友和嫂子並不衝突;
再如果亞裔高富帥能直接說出來他喜歡娜丁,而不是每次都問她周末過得好嗎,最後只能收到「不太好」這樣尷尬的回復,這一切可能就沒那麼尖銳了。
這確實就是我們都會遇到的問題。溝通不暢生活理念有差異的父母,有了芥蒂卻難以開口調解的好朋友,喜歡卻又不能大膽說出口的男神或者女神,在中國可能還要加上升學和就業壓力,構成了我們的青春。
成長邊緣,矛盾重重,成長需要跨越這些矛盾,影片給人一種感覺就是跨越這重矛盾之後人生就能平平順順穩穩噹噹的了。
其實並沒有啊!
影片結尾,娜丁接受了克里斯塔和哥哥在一起的事實,學會了和媽媽和平相處,和高富帥在一起,並且進入了新的圈子。
看起來很美好,可這樣一來,娜丁不就變成了之前自己討厭的那種人了么?她看不慣克里斯塔和哥哥在一起,就是因為不喜歡他們和並不相熟的朋友假裝熱絡的樣子;她和媽媽發脾氣,也是因為恨鐵不成鋼,見不得媽媽的喪氣樣子。
雖然和高富帥在一起了,但是高富帥比娜丁優秀太多,他們會面臨觀念不同,面臨分手;今天忍受了歇斯底里的媽媽,明天大姨媽來了就能保證同樣不發脾氣嗎;哥哥和閨蜜在一起,若是慢待了娜丁,她又會作何反應。
一切都是未知數,明天會更好嗎?一定不會。
只能說經過這一番折騰,娜丁就像渡了一個劫一樣成長了一截,但卻不能保證她日後都能心想事成。
但是這就是生活啊,今天怎麼樣都要過去,不想面對的也終究會來,解決了這個問題不代表以後也會一路綠燈,誰不是跌跌撞撞,一邊說著「好氣哦」一邊掄起裝備打怪的呢。
文 | Summer
看這麼一部少女電影是因為聽說女主表演超贊,沒想到影片也很有誠意,品質在同類型片的水準之上,非常寫實的表現了現下青年的思想狀態。雖然談不上多麼有趣,但看起來蠻輕鬆,還是推薦女性朋友看看,這電影講的真有可能就是你真實的17歲……另外,女主海莉.斯坦菲爾德表現相當出色,一人撐起一部電影,而且氣質獨特,非常看好這年輕演員,不信走著瞧。
作者:腹黑電影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24588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很長時間沒有看過這麼棒的青春片了。
《成長邊緣》
豆瓣評分7.7(7254人評價),好於78%喜劇片,好於58%劇情片。
IMDb給出了7.5的分數。
本片將圍繞著一名17歲女孩娜丁的生活展開。
17歲,對於阿布來說是多麼奢侈的東西啊。
17歲代表的,是青春、活力、熱血,當然,還有叛逆。
片中的女孩娜丁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叛逆,而且很幼稚。
幼稚到身邊所有的人都在遷就她,而她卻總覺得身邊的人對她不夠好。
這可能也跟她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娜丁小的時候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因為媽媽看上去似乎只喜歡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哥哥。
而且在學校,娜丁也經常被同學欺負,她沒有朋友和她一起玩。
還好父親很了解娜丁,而且經常與她玩鬧。
某天,娜丁一個人在操場發獃的時候,一個叫克里斯塔的女孩湊了過來並與娜丁分享自己的寵物——一條黑色的毛毛蟲。
慢慢的,兩人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娜丁以為快樂的日子將會這樣一直走下去。
但是當她十三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卻因為突發性疾病去世了。
娜丁的世界瞬間就陷入了黑暗。
就這樣渾渾噩噩的又過了四年,娜丁已經長成了17歲的大姑娘。
每天和閨蜜克里斯塔討論學校里某個帥氣的男生。
她的媽媽也早已經從丈夫死亡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當娜丁回家的時候,她的媽媽正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要去和一個牙醫約會。
與此同時,娜丁也獲得了一個追求者。
鄰桌的歐文(一個自帶話癆屬性的小男生)。
但是娜丁似乎對這個主動示好的男生並不感冒。
而且還有一件讓她感到很不爽的事,那就是他的哥哥依舊像小時候那樣優秀,高大帥氣,成績好,談吐幽默。
看到哥哥與朋友有說有笑。
娜丁開始惡語相向,「天啊,看看我哥穿的那是什麼蠢T恤,乳頭都凸出來了。」
而讓她更想不到的是,她的閨蜜即將要和他的哥哥談戀愛了。
事情的起因就是媽媽要出去和牙醫約會,兩天之後才回來。
娜丁得到這個消息之後興奮不已。
她馬上約了克里斯塔來家裡嗨皮,兩人一邊喝酒一邊打鬧,結果哥哥也帶人來家裡開派對了。
娜丁醉倒在廁所里不省人事。
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卻發現克里斯塔和自己的哥哥睡在了一起。
娜丁對此事顯得異常憤怒,她不能接受自己最好的朋友和自己的哥哥上床。
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其實兩人真的互相愛上了對方。
克里斯塔也主動的找娜丁聊天,並想取得娜丁的原諒。
而娜丁非但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而且要挾克里斯塔「在我和我哥之間,你只能選一個!」
克里斯塔再也無法忍受娜丁的無理取鬧了,娜丁以為克里斯塔聽到她說如果跟她哥哥交往就絕交這句話之後會放棄,沒想到克里斯塔選擇了她的哥哥。
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克里斯塔沒有做錯什麼,她喜歡娜丁的哥哥,這與娜丁沒有關係,與兩人之間的友誼也沒有關係。
我個人認為,本片中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娜丁自己搞砸的。
本身讓她不太滿意的成長史加上17歲的叛逆期,使得她為人處事的方法不太能被大家接受。
而且她總是像刺蝟一樣,抵禦著她覺得所有對她不利的人。
她的哥哥,她的老師。
她曾經向他的老師抱怨,身邊的人對她多麼的不公平。
而老師一句「也可能是你不招所有人喜歡」說出了所有事情的原因。
其實就是以為娜丁的性格導致她現在變成了這種樣子。
娜丁一直不願意承認這點,所以當老師說出那句話之後她徹底的暴怒了。
她開始瘋狂的語言攻擊她的老師,嘲笑她的老師工資低,禿頭,沒有老婆。
而且在家裡她也不理解她的母親對她做的一切。
其實娜丁的母親和哥哥為了她都付出了很多,他們不斷地遷就著娜丁的任性。
娜丁卻渾然不知,她始終認為她的母親和哥哥都不愛他。
隨著事情的發展,娜丁逐漸的發現自己對所有人的認識都是錯誤。
首先就是她的老師,她的老師不僅有一個溫柔體貼的妻子,而且他們還剛剛生下一個寶貝。
並且,她的老師的薪水並不像她想像的那樣只有45000刀。
她一直討厭的哥哥也為了她為了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
他們的父親去世這件事對他的哥哥影響很大,他成績優秀,原本他可以去更好的學校,但是為了照顧母親照顧妹妹,所以他只能選擇附近的學校念書。
當哥哥憤怒的把這些事情告訴娜丁之後,娜丁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多麼的任性,多麼的不懂事。
之後她才能及時的改正自己的缺點。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阿布想說。
沒有為了愛情尋死覓活,沒有墮胎,沒有車禍的青春片真的讓人看的很爽。
片中娜丁的愛情線阿布沒有說,你們可以去片中看看自帶話癆屬性的亞裔小哥真的很棒,不少人都被他圈了粉。
說真的,這樣的青春片我很喜歡,全片講的都是少女青春叛逆期的各種苦惱,還有圍繞在她身邊的所有人。
很多小細節都可以看出導演真的很用心的在做這部電影。
影片最後,娜丁和媽媽大吵了一架之後開著媽媽的車跑了,媽媽被氣的語無倫次。
結果第二天看到娜丁沒在房間還是非常擔心的給娜丁打了電話。
娜丁給媽媽回了簡訊「我很好」。
媽媽看到之後,長舒了一口氣,編輯了一條「快給我回電話」的簡訊。
猶豫了半天沒有發出去,可能覺得語氣太過強硬,怕娜丁再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考慮再三之後,只回了「OK」。
娜丁媽媽的這一串動作神態對於我來說太熟悉了。
我就曾親眼目睹了某位親戚對於青春期摔門而去的孩子的這種糾結的心態。
我只能說,導演的這些地方做的真的很到位。
片中還有很多出彩的地方,阿布在這裡就不劇透出來了,朋友們還是去電影中仔細尋找吧。
或許在這部電影中,你們可以找到當初的自己。
青春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美好的,但是在美好之前,我們都要經歷一段叛逆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無形中其實傷害了很多人。
好多事情其實當我們走過之後再回首,才能看到對與錯。
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葯的,時間也不會倒流。
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力的補償當初自己傷害過的人。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種獨屬於青春期的孤獨和失落,影片中的女主娜丁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清楚知道五娃到現在才明白的道理「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能激發自信並純真自在活著的人,另一種則是希望第一種人立即原地爆炸的人」。本片中不再有國產青春片中的白富美亦或是傻白甜設定,女主甚至在母親偏愛「完美」兒子的過程中成功淪為第二種人,甚至不再頂著主角光環反而出盡洋相。
比如在公共場所上完大號後發現沒有紙,穿黑絲搭配運動鞋再隨便套個一周沒洗的運動服,自信滿滿地痛斥同代人離不開手機以及不用表情包就不會交流的愚蠢,而自己則在喜歡老歌老電影老人外加不願和同齡人有共同點的做人底線下跟滿臉不屑的歷史老師「打情罵俏」。
幸運的是女主尚有兩個安慰足以成為其童年時代最重要的依靠:父親的寬厚和幽默經常能夠讓動不動就豎起臉蛋的女主多雲轉晴,而由毛毛蟲結識的好閨蜜克麗絲塔更是無話不談形影不離甚至在其醉酒撒潑時仍舊不離不棄的喜歡她,但比較殘忍的是電影的前半部分就是講她如何失去這兩個人的過程。
父親在女主9歲那年突發心臟病猝死,而最讓女主吐血的事實是閨蜜跟自己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哥哥相愛了。於是自卑的她徹底陷入了悖論式的困境里:她所喜愛的人如此的好以至於自己根本不值得被這些人看重,而會喜愛她的人一定比自己更加不具備價值也根本不配得到自己的重視。可以見得這個悖論足夠把處於17歲叛逆期的少女困在孤獨的地獄裡無可自拔,以至於對愛慕自己的埃爾文報以諷刺。
可怕的是對於那些運氣不好的人來說生活好像沒有最壞只有更壞,鼓起勇氣找人聊天卻被對方拿她和哥哥對比嘲笑了一番,逼迫閨蜜必須在自己和哥哥之間選擇鬧得不歡而散,回到家責備哥哥奪了朋友被視為無理取鬧,又因趕來勸架的媽媽用爸爸刺激自己奪門而出,而自己暗戀的小痞子尼克則只對大膽露骨的約炮感興趣並非想談戀愛。
然而生活雖然沒想像中那麼好卻也沒那麼糟,被嘲笑為「禿頭謝頂活該結不了婚」的歷史老師其實有著溫馨美好的家庭,被視為「裝作愛自己討媽媽歡心」的完美哥哥原來也有「照顧情緒時常波動的媽媽還要面對以自己為敵的妹妹」等難言之隱。最終,女主在交心般的道歉中換來了哥哥久違的擁抱,在主動的搭訕中迎來了好閨蜜的微笑,又在鮮花的幫助下與靦腆而溫柔的埃爾文走上正軌。
影片其實講述了女孩如何轉換視角看世界的曲折歷程,在十七歲以前她自始至終都認為世界上所有人都過得比她滋潤,自己承受了比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要多的委屈;而在十七歲以後她終於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操蛋人生,而對待這樣的人生唯一辦法就是敞開懷抱接納這一切,促使她開始接納一切的則是一個又一個幻想的破滅。其實女主的幻想無非就是對周圍每個人美和丑以及善與惡一廂情願的預判,比如以為夢中情人是溫情浪漫的白馬王子豈料卻是只追求一夜歡愉的花花公子,以為老師是冷淡孤僻的禿頂男人豈料卻是擁有溫馨家庭的丈夫,以為哥哥是爭寵奪愛的馬屁精豈料卻是默默承擔家庭責任的暖男。所以當標籤脫落真相揭曉,才從構築的世界裡走了出來並找到了打開人生的正確方式。
很多人都能在主角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年少懵懂的時候也是這樣敏感脆弱外加不屑與人群為伍,跟女主一樣因深知沒有驕傲的資本而內心極其缺乏認同感卻又無力改變也不知道怎麼改變。於是總會不自覺地希望從別人那裡找到做人的建議和方向,在觀望的過程中又難免會比較一番但結果往往讓人失望,而為了掩藏沮喪自卑便繼續裝出遺世獨立的樣子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比如女主在與哥哥的比較中得出「像自己這種失敗的人不值得被愛」的結論甚至將別人對自己的關愛視為有所預謀,跟克麗絲塔交往有很大的原因是覺得和自己同病相憐,愛找歷史老師聊天也是因為其看起來頹廢落魄不會感到太大壓力,以至於一心暗戀學校的小痞子最後才發現喜歡的是埃爾文。
所以,本來將別人生活作為參考的我們不小心卻在比較中把二者本末倒置了,而所謂的成長邊緣可能就是不再以古怪病態的方式在意自己是否表現優異成績出眾,而是接納自身的不足甚至接受可能沒有機會改變的事實。當然本片並沒有雞湯文式的深情感人反倒穿插青春片所特有的喜劇風格,比如小蘿莉故意鎖門不下車的調皮勁,大談特談對男生的性幻想且對葷話百無禁忌,而最精彩的幽默場景要屬女主和伍迪老師的對話了。女主每次去搭訕伍迪老師的時候都飛揚跋扈的出難題,但每次也會被老江湖三言兩語的冷幽默目瞪口呆,比那部同樣講述美國高中生成長的青春片「美國派」多了幾分調侃。
更多內容請移步:黃暴又清新的R級青春喜劇片「成長邊緣」,誰說女主必須傻白甜?
青春都是自私的,直到你理解了他人。
《成長邊緣》
難怪這部電影備受好評,看過之後我也要給它一個大大的贊。
劇情節奏輕鬆緊湊,不落俗套。而且幾乎完美地貼近中學生的叛逆和成長過程中必將經歷的情感變化。
看完後你會不禁感慨,正是擁有了年輕時的叛逆和受挫,笨拙的愛與被愛,我們才能夠真正的成長,真正的看到和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就像這部劇中一樣,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會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
你認為那開車耍酷的少年很酷,很帥氣;以至於看不到身邊有才幹,有思想,成熟溫柔的愛慕者。
你認為禿頭不修邊幅的老師是生活的失敗者,卻不知他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事實證明這個老師幽默,善良,擁有著人生的智慧。)
你認為所有的人都是愚蠢和庸俗,卻不知道這或許只是你想要一味地證明自己特立獨立有個性。
當你不喜歡所有人的時候,也沒有人會喜歡你。當你自認清高的時候,你以為自己要丟棄身邊操蛋的一切,其實是你一直無法融入這個世界,看不到也享受不到這個世界的美麗,面對即將被拋棄的恐懼而自己騙自己。
要問我這部電影中最喜歡誰,那絕對要算那個可愛到爆的老師。
看似隨性、不修邊幅,不上進不積極的人,實則深諳人生哲思,是少有懂得生活真諦的傢伙。
他幽默不羈,妙語連珠。
當女孩以父親死去為由希望拿到不用做作業的通行證時,一般教師至少會打個同情分或是要顯示自己關愛學生的形象而虛偽的安慰幾句。這位大叔可就牛逼了。
他說:」你這個借口還可以免費用一年,況且以後還有機會,畢竟你的爺爺奶奶也不可能一直活在這個世界上。」
聽完這些話,我都感動了。這麼良心的教師真是沒處找了。
再看這段話:「雖然這個時候我該說些東西讓狀況緩解,且更好過些兒,但是我覺得還是該把一些東西更加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會更好。所以,從車上下去。」
哈哈哈哈~~~這種離經叛道恰到好處的幽默,我不喜歡他喜歡誰?
還有好多細節我還想說說的,無奈太晚了。以後有緣再聊聊這部電影吧~
處於青春期的時候,機長是很鍾愛青春電影的,尤其是那些刺激荷爾蒙的熱血、放肆、性…
隨著年歲的增長,現實的輪廓越清晰,幻想逐漸褪去虛化。撩青春片,都帶著緬懷過去的情緒,看多了漸漸就覺得沒勁了。
記憶就那麼多,經不起耗。
再加上國產片不爭氣,墮胎、撕逼、說教、裝逼…青春如果都像這樣,早不成人形了。
所以能看到有感觸的青春電影,真的很難得。這部如果放在國產片里,絕對是一股清流。
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5%。
主角就是海報上那個喪逼的十七歲妹子。
說它是一股清流,不做作不說教不墮胎只是其一,女主的成長煩惱引起多數人共鳴才是重點。
這要歸功於本片的導演加編劇凱莉·弗萊蒙·克雷格,估計也只有女導演才能把一個十七歲少女心刻畫的如此透徹。這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始出手就有了不俗的成績,此片獲得了第82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處女作獎。
女主海莉·斯坦菲爾德則憑藉片中渾然天成的表演提名第74屆金球獎 電影類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這位1996年出生的妹子真的把一個十七歲的高中生少女演活了。她飾演的娜丁,身上集合了污妖、嘴欠、頹喪、脆弱、發情等所有青春期大膽少女該有的性格。
可是這樣一個看似早熟實則幼稚的少女往往也是很容易沒朋友的,成長的煩惱比同齡人只多不少,這些煩惱的來源不外乎身邊的幾個重要角色。
哥哥
哥哥是個全能型,父母的掌上寶,這也是導致娜丁把他看成假想敵的主要原因。如果你也是有哥哥的妹子,對兄妹兩的互懟日常應該不陌生,就是污了點。
父母
母親偏愛懂事哥哥,所以娜丁從小就通過任性來找尋她的存在。爸爸會呵護她的小任性,視她為掌上明珠。可是幸福在一場車禍中全部化成泡影,父親的離世讓娜丁的孤獨感更甚。而母女的關係卻越發疏遠,連威脅都污的一塌糊塗。
閨蜜
從小就不合群的她,因為一隻毛毛蟲和女二成了閨蜜。少年人的感情建立就是如此奇妙,不論是一場傷感還是一次歡樂,都能成為友誼的助推器。從此無話不談的她們,感情一直延續到了高中。直至在一次醉酒醒來,發現閨蜜和自己討厭的哥哥正在床上做不可描述的事。那種感覺就像是溫養了十幾年的絕世秘寶最終落入了壞人之手,還是心甘情願跟人跑的。一切的變扭由此開始。
夢中情人
失去閨蜜的娜丁,空虛寂寞冷,連飯友都找不到。集小流成大海,母親習慣性的不理解使得逆反心理恰到好處的來臨,憑什麼你們都甜蜜如斯,我卻沒人疼沒人愛。衝動戰勝了妹子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嬌羞,一怒之下娜丁給心心念念的夢想情人,發了一條黃污到不忍直視的約炮簡訊。漢子被「打動」了,只是和想像出現了偏差。我想先和你談戀愛,而你卻只想著上我。漢子有漢子的慾望,妹子有妹子的幻想。當兩人的幻想和慾望沒有達成共識的時候,結果可想而知,一拍兩散。妹子終於奔潰。
良師
這裡的良師,並非粘著你苦口婆心說教的套路。相反,他和娜丁一樣「酷」。娜丁屬於不鬧事同時不懂事的差生,對這位歷史老師很是不以為然。她的眼中,其貌不揚的禿頭老師絕對是低工資的大齡老光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禿頭老師也時常拿話懟她。當然,量級比娜丁高多了,他可以一句話就讓娜丁暴走,再一句話又讓她起死回生。
在娜丁被夢中情人「打臉」之後,無處可去的她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禿頭老師。沒曾想來到禿頭老師家,繼續被「打臉」。禿頭老師收入比她想像的高多了,家庭更是幸福的一塌糊塗。也許這位老師沒有說教什麼大道理,但是他的寬容和善意就是最好的課件。他不僅打臉女主,還打臉了一票「為你好」的教師。備胎暖男
暖男同學其實和娜丁很像,荷爾蒙佔據上風。搭訕的時候會有點不知所措,接到妹子電話會開心到語無倫次,約會妹子時也會想著十八禁的單刀直入。不同的是,他不頹喪,很陽光,多才多藝。在國外電影中,不刻板的華裔形象還是不多見的。這位被娜丁稱之為「小老頭」的備胎終究還是不出套路的轉正了。
相對於說他是娜丁的備胎,機長更偏向於說他是娜丁成長邊緣的臨門一腳,因為他同樣也在「打臉」娜丁。娜丁自認為比身邊的同齡人都成熟,看不慣他們的行為舉止,所以才會視暖男同學為好友,疏離別人。可是暖男同學與她想像的不同,住豪宅卻很低調,多才卻不炫技,他擁有娜丁認為的成熟,卻沒有娜丁那樣的格格不入。沒有打臉就沒有成長。
最後,娜寧和所有身邊人都和解了。
片名成長邊緣很好定義了這個似是而非的青春節點,或許當時我們的經歷不盡相同,但是我們的思想驚人的相似,更別說如果有著和女主一樣喪逼經歷的妹子們了。
自以為是的成熟,在一次次打臉中皮開肉綻,然後結疤成長。
無時不刻的躁動和不安,就是我們共同的青春。我剛拿到《成長邊緣》的時候,簡單瀏覽了一下陣容和劇情介紹,以為是一部很普通的青春電影。因為導演和女主看上去似乎都是名不見經傳,演員表裡除了伍迪·哈里森沒叫得出的名字。故事也沒有太大的新意,跟其他青春片的路數差不多,也就是一個青春期少女的叛逆並最終跟世界和解的故事。
但就是憑這樣一部電影,導演拿了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新人導演獎提名,女主拿了金球獎和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兩個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看到這些獎項,我才饒有興趣地翻看一下女主海麗·斯坦菲爾德的資料。原來,女主並非我所想像的那樣籍籍無名,6年前就憑科恩兄弟的《大地驚雷》拿到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什麼?就是《大地驚雷》里那個深沉內斂、精明老練的硬派蘿莉?怎麼也跟眼前那個敏感多心、瘋瘋癲癲的高中女生聯繫不起來啊!
相反,女主剛出現的時候,我馬上聯想到的卻是法國電影《敢愛就來》的女主瑪麗昂·歌迪亞,不僅容貌有些神似,那股瘋狂大膽的叛逆勁真是不遑多讓。
當女主娜丁還是一個幼兒園蘿莉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滿懷敵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她不肯去上學,經常在幼兒園門前跟媽媽上演車裡車外的拉扯大戰;她痛恨她的哥哥,因為哥哥總能夠輕易成為所有人的寵兒;她在幼兒園受同伴欺負,忍受著無論是行動還是語言上的霸凌。以至於她把自己的童年描述成垃圾站和噩夢。
幸好,她有兩個安慰——一個是她的父親,一個是她的好朋友克麗絲塔。這兩個人成為了她童年時代最重要的依靠。但比較殘忍的是,電影的前半部分就是講的她如何失去這兩個人的過程。
她的父親寬厚而幽默,經常能夠讓動不動就豎起臉蛋的女主多雲轉晴。所以女主會對他說:「多希望你也是小孩啊!」但是就像所有偏偏跟你作對的命運一樣,父親不僅沒變成小孩,還猝死在車裡。
她跟克麗絲塔無話不談,形影不離。但再好的朋友也會有一天滋生出對另一種朋友的渴求,那就是男朋友。而最讓女主吐血的事實是,她好朋友的第一個男朋友不是別人,正是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哥哥。
從此,她就走上了一條尋找新安慰的路,也是一條通往成長的路。
這其實是一個女孩如何轉換視角看世界的曲折歷程。在十七歲以前,她自始至終都認為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過得比她滋潤,而自己承受了比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要多的委屈;而在十七歲以後,她終於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操蛋人生,對待這樣的人生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敞開懷抱接納這一切。
促使她開始接納這一切的,是她一個又一個幻想的破滅。她的這些幻想,其實就是她對周圍每個人美和丑、善與惡一廂情願的預判。比如,她以為她的夢中情人是溫情浪漫的白馬王子,結果卻是一個只追求一夜歡愉的花花公子;她以為她的老師是冷淡孤僻的禿頂中年男人,沒想到他卻是一個擁有溫馨小家庭的丈夫;她以為她的哥哥是一門心思跟她爭寵奪愛的馬屁精,沒想到他卻是一個默默承擔家庭責任的顧家暖男。
這些人並沒有故意隱瞞自己的真面目,只是女主自己為是地給自己身邊所有的人貼上標籤,也不管這些標籤是不是對應著貨真價實的商品。
當標籤脫落、真相揭曉,女主才終於從她給自己構築的世界裡走了出來,找到了打開人生的正確方式。
韓裔可愛男生的出現並沒有帶來太多的戲劇衝突,但無疑給這部片子的溫馨色彩添上了濃濃的一筆。他是一個合格得不能再合格的高帥富,卻沒有一點風流浪蕩氣,只是喜歡一個人在家安靜地畫畫的宅男。他追求女孩子的時候有些小心翼翼不敢出手,卻異常坦率真誠。他拍的那部動畫短片絕對是宅男意淫的傑作。
說到這裡,你可能以為這是部電影的基調就是細膩溫柔深情感人,但青春片所特有的喜劇風格卻穿插始終。
女主在小蘿莉的時候故意鎖門不下車的調皮勁就已經讓人忍俊不禁了,她老爸叫她「在他們背包里放屁」更是讓我笑出聲來,到後來女孩間的閨房對話就更加神經搞怪無下限。
美國青春片這種對青少年葷話的百無禁忌讓我聽得極其痛快,尤其是讓女生公開大談特談對男生的性幻想,這在中國簡直是無法想像的。青春期的最大特徵就是性的成熟和對性的好奇,沒跟同學討論過性話題恐怕算不上擁有完整的青春期吧。
本片中最精彩的幽默場景當要屬女主和伍迪老師的對話了。女主每次去搭訕伍迪老師的時候都努力做出一副尖酸刻薄的樣子給老師出難題,但每次都會被伍迪老師的冷幽默冷冷地擋回來。女主的個性是張揚衝動,一腔熱血,說話總是連珠炮似地叫人應接不暇;但伍迪老師不愧是老江湖,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不疾不徐三言兩語就讓小女生目瞪口呆無話可說。他那一本正經綳著臉講笑話的表情,還有在氣急敗壞飛揚跋扈的學生面前的忍讓態度,當真讓人覺得擁有這樣一位老師是何其幸也。
當然,回到影片的成長主題,需要長大成人的不僅僅是青少年,還有很多成年人。這個世界上很多人三十而立不能自立,年過不惑依然困惑,知天命時依然怨命,像最近的一本暢銷書說的一樣,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還是嬰兒。本片中最典型的角色就是女主的母親,對女兒從小到大都有極強的控制欲,只要女兒做出離經叛道的事情就歇斯底里,壞情緒不可遏止。她老公在世的時候需要老公來穩住場面,老公不在的時候還需要兒子來收拾殘局。
電影的經典一幕,是在女主把家裡弄得一團糟以後她打電話向兒子求助,兒子回來以後跟她起了爭執,她說「在這裡我是家長,不是你」,兒子就反問「那你為什麼老是要打電話給我」,她這才醒悟過來。這才有了影片接近結束時的她那幾條欲發還休的簡訊——她終於收起了對女兒控制欲,肯放手讓她追求自己的人生了。
電影如此清晰而真實地展現了一個少女成長的陣痛,但各種一幕幕溫情的場景和一個個幽默的橋段又絲絲入微地散發著正能量,最後人物間的各種和解也是基於他們間的互相理解和寬容。所以,這不僅僅是一部拍給青少年看的電影,也是一部拍給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們看的電影。每個人都需要相互扶持、而不是你推我搡地走出那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圓,包括孩子,包括大人,包括我們自己。
發現男神是渣男,轉頭備胎還沒走,要是所有姑娘都有這運氣就好了。
另加:女主一邊說喜歡老的音樂老的電影老的人,一邊對亞裔小哥說你好像待在老人院的那種……. 真?24K?顏狗好久沒看到這麼清新,沒有狗血的青春片了
本片的主角是娜丁,是一個自卑又自負的高中生,她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像他哥哥一樣,天生贏家,一種像他一樣,一事無成,他覺得所有人都更喜歡她哥哥,除了她爸爸,讓她可以得到一些安慰。
直到有一天,娜丁的爸爸去世了,這對娜丁的打擊非常大,不過還好,他還有一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克麗絲塔,她的存在讓娜丁生活還不至於那麼糟糕
然而,在娜丁十七歲那一年,他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居然和她最討厭的哥哥躺在一張床上。
憤怒的娜丁一邊質問哥哥為什幺要勾引自己的朋友(其實他們是真心相愛的),一邊強迫她最好的朋友只能在她和哥哥當中選一個,娜丁的無理取鬧讓克麗絲塔很無奈,最終,她失去了這個最好的朋友。
失去唯一的朋友讓娜丁的情緒十分不穩定,在一次和媽媽的談話中她徹底爆發了,他在情緒激動中給她的男神尼克發了一封露骨而大膽的表白信息,發出後她又十分後悔,覺得做了一件傻事,但卻沒想到尼克回了簡訊想約他出來。
這樣的回應讓娜丁興奮不已,他精心打扮了一番滿懷期待的去和男神約會,卻沒想到男神只想和她約pao,並不想和她談戀愛,直到真相的娜丁徹底崩潰了,她無助地跑到一個街上大哭起來,並打電話叫班主任來接她。
娜丁的班主任是個和藹的大叔,每次娜丁遇到什麼事情都會找他,她一開始認為她的班主任是個無趣的禿頭大叔,一定沒人喜歡,沒有朋友,就像她一樣,卻沒想到班主任的家裡十分溫馨,有個體貼的老婆和可愛的孩子,這讓娜丁深受觸動
這時,娜丁的哥哥來接她,娜丁當然不願意跟這個搶走了她一切的哥哥回去,哥哥也受夠了娜丁的恣意妄為,他衝到娜丁面前說出了他的心裡話,希望娜丁能跟他一起回家,而娜丁最終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傷害到了身邊的人。
娜丁是自卑的,因為小時候的哥哥那麼聰明,那麼光芒四射,集萬千寵愛一般,但自己卻那麼不堪,沒有朋友也沒人喜愛,她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於是她用自負來偽裝自己,她覺得其實別人都很low,只有自己是最獨特的,以此來掩飾自己糟糕的生活。
但其實她的生活一點都不糟糕,他有聰明又有擔當的哥哥,在爸爸去世後照顧著媽媽撐起了這個家,他有天使般善良的閨蜜,總在她失落的時候陪著她,他還有溫暖的班主任老師,用他自己的方式開導著娜丁,讓她不至於越陷越深,最後他還有一個愛他的陽光大男孩(由於不想太多劇透,有些角色沒有細講),在默默地喜歡著他。
娜丁從沒意識到這些,他一邊討厭這樣的自己,一邊卻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卻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也許娜丁最後也沒意識到他的生活有那麼多美好,但她選擇開始接受這個世界,融入這個世界。
娜丁就像是我們許多人曾經的樣子,叛逆而固執,覺得世界那麼不公平,家人、親人都不理解我,迷茫又矛盾,看到別人那麼出色,不自覺有些自卑,卻又不知道怎麼樣去改變,為了掩飾這種自卑,於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認為自己是獨特的,拒絕與別人接觸,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當我們開始跳出自己的世界,開始接納這個不完美的自己,開始接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不再追求讓大家眼中的完美生活,而是尋找自己內心的快樂,這才是成長的邊緣
成長,從來不是教會你怎樣堅強,怎樣成功,而是教會你怎樣掌控自己,掌握快樂
~~多圖預警~~~且有劇透~~因為被很多人安利電影《成長邊緣》,便抽空看了,後來細細想著時鼻子酸酸的,我們啊,大多數都不是神眷顧的幸運兒,總要自己走過去給自己開一扇門,好讓涼爽的風迎面而來。女主娜丁從小生活在不被愛的家庭里,所有的愛都傾向了她的帥氣優秀的哥哥身上,至少,娜丁是這麼認為的。
她認為,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能散發自信且純天然的活著,另外一種則是希望第一種人立即原地爆炸的人。她和她哥哥各屬一種。
娜丁的爸爸是唯一能讓她感覺受到一點點重視和關愛的人,每當看到哥哥像一個聚光點一樣聚集了所有人的愛時,她就急需爸爸的安慰。
但娜丁的爸爸卻在她十三歲的時候出車禍去世了。
「我的童年已經成為一團燃燒著熊熊烈火的垃圾站,我無法在這樣難以忍受的噩夢一般的生活里多待一秒。」
不過,還沒那麼糟,在她感覺無愛而且被欺凌的童年裡,她遇見了當時所認為的天使,也是她人生中交到的第一個朋友。這算是她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支撐她...嗯...還不算那麼糟糕的成長。
然而,在娜丁十七歲時,此生最好的閨蜜跟最討厭的哥哥在一起了。她不懂為什麼她的哥哥把所有的愛都得到了還不夠,現在連她唯一的好朋友都要搶走。
她更想不懂,難道她和閨蜜十幾年的陪伴和感情,居然抵不過那可能兩個月就分道揚鑣的愛情嗎?某一瞬間,她感覺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
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頂頂可憐又可悲的人,她渴望得到哪怕是一點點全心全意的愛。
她跟她哥哥說,「就是爸爸去世那晚,我去衛生間時,看到你哭得很傷心,真的非常傷心,哭到枕頭都濕透了,那讓我很難過。我回到我的房間,我拿起我的枕頭給你,把你哭濕的枕頭給自己用。我希望你也能那麼愛我。」
自從父親去世後,娜丁的班主任成了他最能說心裡話的成年人。或許選擇他的原因是,她認為至少老師,對她是有關愛的責任的。娜丁班主任也是個可愛的大叔,總能在娜丁頹廢喪氣又任性時給他一劑治癒良藥,比如,掰開一半的曲奇。在一次情緒大爆炸後,娜丁一氣之下搶走了媽媽的鑰匙,開走她的車在大馬路上橫衝直撞,你能想像一個幾乎沒有開過車的人在全是人的街道上飆車嗎,內心恐懼緊張,卻始終敵不過硬著頭皮的倔強。她停下車,拿出手機,趁著激動的情緒一口氣在和男神的私信框里打出了一大段敞露心扉且露骨的表白。打完這一大段話後,她突然冷靜下來,同情自己是那麼可悲,就像個神經病一樣,剛想刪掉卻手誤按了發送鍵。一向保持自傲的娜丁,男神恐怕是她唯一的軟肋,如果說這一生能有什麼事讓娜丁害怕,這一刻怕是當之無愧。
但事實並沒有娜丁想像的那麼糟,當娜丁還在苦苦煩惱她的舉動是有多丟臉時,男神卻對她發出了邀約。我的天,男神居然約自己!光是想想你就能知道娜丁有多興奮。在男神面前的娜丁,不,小娜丁,簡直是換了個人,女孩子該有的樣子她都有,她覺得幸福來得太突然了。但是,她心中純潔無暇的男神,認為這不過是一炮之約, 但對戀愛經驗為零的(我猜的)的娜丁來說,她接受不了剛見面就不可描述的發展。或者說,她接受不了這樣的幸福會這樣無端端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太快了,太容易了。
缺愛的孩子總會把傷心在第一時間用憤怒來表示。但這一次,傷心欲絕的娜丁跑到路邊大哭,她叫了自己的班主任來接她,在班主任家裡,他溫馨的家庭讓娜丁動容。隨後,她的哥哥趕來接她回家。
她當然是不肯,這個總是扮乖搶走父母的愛的哥哥。她哥哥也氣得不行,本想開車一走了之,想了想,又氣憤的把車門關上,走到娜丁面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她回家。
其實在一個外人看來,娜丁的生活並沒有她自己想像的那麼糟,她有一個性格很好,善解人意的閨蜜,她的哥哥也真的是個懂事的好哥哥,在爸爸去世後更是有責任地護家,娜丁的媽媽其實對她也很關心和包容。雖然她泡不到男神,但正被一個超級陽光有趣的高富帥喜歡著。只是娜丁一直都沒有意識到,她終究還是個被慣壞的任性小孩。那你呢,你了解你自己嗎?單是認識自己並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部分對很多人來說就已經是困難的一步,娜丁一直在逃避她本來的樣子,花了十七年才走出自我糾結放過自己。這一系列的自我說服有點痛苦,但一切都值得,當娜丁決定張開手懷抱世界的時候,身邊的一切美好都會變得愈發明顯。娜丁內心叛逆,源於她小時候只有在鬧脾氣的時候,父母才會把目光轉向她身上。她自負又自卑,自我中心又厭惡自己,渴望愛卻又拒絕被愛,愛鑽牛角尖,內心矛盾,無法認清自己,困在自己打造的小黑屋裡怨天尤人等待救贖。
這大概是現在很多青少年多少都帶有的糾結,殊不知人生所有的困境靠的不過是一場自我救贖,社交恐懼症,自我封閉,不願與他人交往,自欺欺人地感覺良好,甚至感覺自己沒有被完完全全地愛過,然而這些潛意識帶給自己的信息都未必是真的。
美好的事情一直悄悄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邊,能不能抓住,靠的不過是自救一場。
每個人的內心都彷彿住著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暫且稱他們為小小人,其中一個小小人住在可以完完全全看得到的表面,你可以感受到他與別人相處時帶給你的快樂,你感受到他的勇敢,自信,合群,積極向上,他是你與外界溝通的載體,這可能是大部分人眼中的你。
而另一個小小人鮮有人知,他多數只在獨處時被發現,他膽小怯弱,孤獨,內向,憂傷,他除了你自己以外很少有人發現,但每次他的出現卻更能讓你感受到真實的自己。
其實那兩個都是真實的你啊,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完美的。千萬千萬千萬不要被潛意識給騙了,你不需要很完美,就可以被某個人喜歡的啊,無條件喜歡,不需要你付出,還是會繼續喜歡的那種喜歡。
你身邊就正有著很多這樣的人陪伴著你。
你需要的,不過是好好放過自己一場,才能空出位置接受別人的愛。
一千個觀影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喜勿噴~~溜走咯~~~首答,今晚剛看完。第一次寫的不是很好,語言不太通順,請諒解。
我們看過太多講愛情的青春片了,然而看完之後就會覺得很虛無,因為有愛情的高中生活,那都是幸運兒才有的。大多數都是像女主這樣,不會交際不會打扮的loser。 The edge of seventeen最讓我感動的是,導演把焦點對準了那些學校里的outsider,那些一般人都懶得去搭話的loser們。這些人的生活的確缺少戲劇性,缺少浪漫情節。但是他們的生活才是最具有現實意義的。不堪但真實。電影的結尾,kim小哥帶女主去見他的朋友們,女主像往常一樣站在人群外,而此時,kim把她拉進了人群,向朋友介紹她。所以女主並不是社交恐懼症,她那麼能說話,和老師侃侃而談,她只是缺少一個能帶她進入這個圈子的人,現在她有kim了。也不能說女主的閨蜜不好吧,但是閨蜜和kim的的行為立刻就產生鮮明對比了。很多人說女主作,可是我看得她心疼。她明明知道自己在發瘋,可是她停不下來,因為她的生活大概真的很糟糕。她只是需要發泄。她一切道理都懂,可是情緒怎麼可以用道理來解釋如果我們身邊有她這樣的孩子,真的別對他/她太苛刻,寬容對於他們來說就是莫大的幫助了。我16歲,我不是學校里的popular girl,但是我知道自己是獨特的,所以我會珍視自己。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愛自己,你是獨特的。?這是一部成功的電影。結局是喜劇,但我們都知道,生活不會那麼美好男神實質上是個渣男,好多女生就這樣躺下去了,留下一生的遺憾。沒有那麼好的老師沒有那麼好的備胎。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澀。
一部不矯揉造作的青春電影,可愛真實不做作,看完之後心情會超級好
沒有國產青春電影的墮胎撕逼和酒瓶,也沒那麼多狗血劇情,是校園青春片當中的一股清流,故事真實平常,情感很足。Nadine從小性格比較奇怪,不受大多數人喜歡,周圍的人都喜歡自己的全能哥哥Darian,在Darian的各種bilingbiling光環之下,Nadine顯得更加一無是處,意外結識了好閨蜜Krista但是暖心幽默的爸爸意外身亡讓Nadine備受打擊,長大後,有一天閨蜜和一直看不對眼的哥哥約會戀愛了,在一起去參加聚會的時候,Nadine看著Krista能交到那麼多朋友,很快的融入圈子之中,而自己卻只能一個人還受到了別人的嘲笑。Nadine覺得全世界自己最孤獨,不受人喜歡,處於崩潰邊緣,一時腦熱給「男神」發了曖昧簡訊,結果見面之後「男神」只想啪啪啪
最後幡然醒悟,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重新接納家人和閨蜜,也認識到了身邊人的可貴,有一種一夜長大的感覺。—————————————————————————很喜歡片中的老師啊,幽默風趣,在關鍵時刻以自己的方式安慰Nadine。當Nadine發現自己心中的男神形象破滅之後,打電話給老師讓來接,老師什麼都沒問,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安慰Nadine。接到家裡之後,Nadine發現自己的禿頭老師根本不像是自己想像的那樣,而是家人幸福溫馨。(或許老師家裡的溫暖場景大概也讓Nardine體會到了家人和閨蜜的珍貴之處吧)還有片中那個不得不提的亞裔小哥啊,身材超贊,也許是因為華誼兄弟是出品商之一,所以才有這麼正的亞裔男配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