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剃髮易服有沒有改變女子服飾?

在網上查有什麼「男從女不從」,所以當初女子服飾還保留明代款式(漢人服飾),怎麼到了後期完全沒有漢人風格了呢?難道政府又頒布了「女從」政策,也強令女性改穿滿人服飾了嗎?


邀我我也不知道,畢竟我也沒研究清史。

只是依據目前看到的部分有來源比較靠譜的資料,清朝既沒有某些人說的那麼黑暗,也沒有某些人說的那麼聖明……


感覺問出來就是想知道自己想要的答案

清朝女子一直繼承著明朝女性穿著 後期多少滿化 但型制還在 滿人女子也漢化很多


謝邀,簡單回答,這幾乎不是一個歷史題,就是一個邏輯題吧!

1、歷史不存在假設

假如沒有清朝,明朝繼續發展會是個什麼樣子的服飾?
假如沒有清朝也沒有明朝了,換了一個其他漢人王朝,發展會是個什麼樣子?
假如沒有清朝也沒有明朝了,是另外的另外一個漢人王朝,會不會和上面那個問號一樣呢?
……這些問題,只有假設答案,沒有正確答案

2、歷史永遠處在改變之中

剃髮易服會不會對女子服飾造成影響,當然會!
聽過蝴蝶效應吧,一個微小的動作,都可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更何況是剃髮易服這麼大的事件呢!
變化是始終存在的,但是變化也是有發展過程的,不是突變的。

3、這裡才是服飾部分——清代後期的漢女服飾滿化了嗎?

我更加好奇題主是怎麼定義「漢人風格」的?
漢服圈說的那種交領右衽、系帶無鈕么?別搞笑了!明末漢女就已經不這麼玩了!
那又是什麼呢?
題主覺得清代後期漢裝滿化了,我還覺得旗裝漢化了呢!哪還有一點馬上民族的樣子喲~

4、影響永遠是雙向的。

法證上有一個很有名的羅卡定律:凡有接觸,必留痕迹
物質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入主中原、長期混居的旗民,怎麼可能不產生一點點影響呢?
而影響,必然是相互的。

很多人的心態很奇怪,覺得我影響別人、別人影響不到我,我就是很厲害的!
放在民族文化上,這種心態就更明顯的,只能是漢人去影響其他民族,但不能接受漢文化被其他民族所影響。
拜託!這樣一點都不厲害,一點也不酷,一個頑固不化的死老頭而已呀!

有活力、有自信的文明必定是可以接納外來基因的,自卑的文明才整天把自己裹起來,限定食譜,還要別人跟著自己的規則走


就服飾而言,男性服飾受政治和時代的影響往往更大,更具有政治意味。剃髮易服這種政策針對的主要是男性,以女性的地位而言,甚至根本不會去專門在意她們的服飾。

(明至清)

清前期的女性服飾主要以延續明末為主,多是「立領披風、直領披風、馬面裙」這種搭配。

(清初,康熙)

然而在服飾體系和制度全面崩壞的情況下,女性服飾想獨善其身保持正常發展是不可能的,到清中期,女性服飾就受男性影響而異化,逐漸變為大襟樣式。

(嘉慶初,開始轉變,注意大襟上的扣子)

這種受影響而產生的變化與清初的直接易服還是有一定差異的,主要表現在還存有一些自身的特性。比如依舊延續以前上衣下裙的模式(不管上衣多長,裙子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所謂的穿「兩截衣」),這大概也是後來漢族女裝與旗裝的最大區別了(旗裝只穿長到腳的袍,而不會穿裙,唯一例外的大概就是皇后朝服里的裙);另一個就是女性禮服,雖然由於缺乏約束而異化得厲害(比如冠的戲曲化,霞帔馬甲化),但大體上還是鳳冠蟒袍的模式。

(演變過程)


此題其實還是要看題主喜歡聽什麼,自然有一群人給你解答,有些還會自己high起來,或者說題主應該問的更曖昧一點,這樣諸位答主會立場更堅定,肯定有一款是你想要的。


@胖噠二世 君的回答下很多人認為清朝對易服和剃髮一樣,採取了一刀切似的辦法,好像不換衣服就得死一樣。但是明朝服飾在清朝延續了很久,很長時間一直是平民的常服。

選自沈從文的《中國歷代服飾史》

有很多同學認為耕織圖是寫意的,是模仿宋代古畫。但很明顯這都是工筆畫,不但對細節描繪的很清楚,服飾的名稱都寫了。

最後,回歸題意,服飾本來是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硬性措施是行不通的。而且與其說是漢裝滿化,不如說是滿裝漢化了,乾隆表示angry。


先說結論:清朝女子服飾發生了改變

但重點是:清朝女子服飾發生了改變≠剃髮易服改變了清代漢人女子服飾≠所謂的漢人服飾完全消亡

首先大夥確立一個共識:論由史出。即根據我所掌握的史料推出我的結論,而不是我預先設好一個結論,然後從相應的史料里找出我所需要的,然後放大其意義,對我不利的則忽視或者縮小其意義。這一點在討論明清史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托印刷術的福,明清兩朝的文獻數量龐大到常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因此你從前人史料中找出自相矛盾的說法也不足為奇。

那麼在探討明清服飾變化的問題里,我建議大家先跳出一些漢服粉或者一些皇漢預設的滿漢之分,先來看幾點事實基礎:

1.清王朝在入關之後的的確確推行了剃髮易服的政策,而且態度非常堅決,手段也十分殘忍。具體文獻不贅述,其他答主那兒都有。

2.關於「男從女不從」的說法,「十從十不從」是出自《滿清野史》,是多爾袞採納了明朝降臣金之俊的建議。官方史料難以考證,但在《清稗類鈔》的民間史書中亦有相似記載。「生必從時服,死雖古服無禁;成童以上皆時服,而幼孩古服無禁;男子從時服,女子亦襲明服。蓋自順治以至宣統,皆然也。」——《清稗類鈔》

3.參考諸如郎世寧的《羊城夜市圖》,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清朝還是有不少漢人著舊服的。

4.無論清朝政府強迫與否,到清末時,漢族女子的服飾一部分保留了明末立領斜襟,兩截衣的漢人特點,又吸收了諸如大襟、盤扣的滿族特點。

其實上述幾點事實皆有據可查而且其他答主那兒也都有引用。但是各位看官往往會覺得乍一看這些東西都很矛盾,明明清朝嚴令剃髮易服,怎麼羊城的老百姓還穿交領的衣服?既然清朝不管漢人女子穿著,怎麼漢人女子服飾又吸收了滿族服飾的特點?

其實這兒就涉及到了三個實際操作上的問題:

1.清朝皇帝雖嚴令剃髮易服,但清朝皇帝能夠有效控制的其實是大部分的漢軍旗漢人以及入仕清朝的,下至生員上至學士的文人。然而想一些閩粵之地,譬如羊城這樣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平民穿什麼,清朝廷控制的就相對弱得多了。

2.雖然有那麼一些地區清朝廷管控的弱,甚至懶得管,但是當時清代主流群體,上流社會已經滿化,漢人女子裝束受滿化其實是不可避免的。

3.清代想用滿裝完全替代漢裝是做不到的。多爾袞頒布剃髮易服令的時候,就有漢人大臣反對過,認為剃髮易服會導致禮儀制度的破壞。多爾袞不信,然而最終事實還是打了多爾袞的臉。清王朝在制定本朝的禮儀時,還是不可避免地從前朝吸取經驗。所以清代官服還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前朝的影響。如一些紋樣的沿襲,九品補子的使用。

所以總結一句話,清朝的女子服飾相對於明末改變了,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化,但這種改變不是剃髮易服直接帶來的。但至於有些答主糾結的滿化以後的漢裝是不是現在所提及的「漢服」,那麼送大家一句話「中國史不是漢族史,清朝史也不是滿族史。」硬要在清代歷史中給滿漢之間切一刀,那麼終免不了要走進「養四隻雞是社會主義,養五隻雞就是資本主義」的誤區。


確實是改變了啊,交領這種延續幾千年的服飾結構消失了。不是說直接性影響,而是間接性影響。

乾隆嘉慶時期,是明代風格還有一點遺留的最後時期,到了19世紀以後,漢女裝就全面滿化了。


1,婦從夫制。沒記錯滿清的命婦吉服常服禮服這些都是按照命婦等級來的和王朝官員制式掛鉤。那麼參照清朝官服來說「男從女不從」這條在貴族命婦這塊並不行得通。

具體差異:

大萌會典的卷60和乾隆會典卷30的冠服部分應該是有詳細對比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王朝差異,同理會典部分每個朝代的冠服都有差別。

2,至於說民間女姓服飾問題。沒記錯滿清和大萌都對絲織品類有嚴格管制。估計也就結婚時候有待遇享受下所謂的鳳冠霞帔(每個朝代的定義都有變化)。而且還得是小地主以上。平民的棉麻製品湊合過系列。會有什麼發展?本身就算髮展也是貴族服飾的變異。這樣的發展本身就沒傳承性。

3,就滿清服飾來說晚清和清初差異都大的要命,再來拿明朝和清朝加起來快600年服飾演變。來說漢人服飾滿化或者說滿人服飾漢化都是片面的。服飾這東西本身就是和時代掛鉤的,分割開來都是耍流氓。


女裝大致上是受男裝影響間接滿化。


持續更新

關於易服的文獻

有答主拿耕織圖來展示清代百姓穿著情況

畫中頭髮前額都沒剃,竟然還是束成髮髻,這可是按律當斬的。

乾隆cosplay名畫圖像,這才是剃了頭的

晚清老照片,那時候對發量管制已經比較寬鬆了,前半腦袋都是剃的乾乾淨淨的。


誰能告訴我這是哪個時代

以上出自郎士寧給乾隆畫的《羊城夜市圖》,之所以沒辮子,原因是為了方便都把辮子盤腦袋上,而且注意一下,畫中人的頭額都是禿的。服飾方面能看出來,男性平民的服飾和前朝沒啥區別。

再看看康熙時的《御制織耕圖》

《織耕圖》的性質就相當於我朝現在的XX核心價值宣傳畫,大清朝特意畫明朝衣服的宣傳畫,畫師不怕全家被炮決後再犬決?

具體原因在《中國服飾史教程》(孫世圃版)中寫的 很清楚

其實和日本的月代頭一樣,原因是武士的專屬髮式,後來平民向武士學習,這才出現了江戶時代各種流行的平民月代。人總是抬頭看的。等大炮一響,穿中山裝又成了進步的象徵。


轉:來源:十從十不從是否真實存在?_無妹階級_新浪博客

因為有這個傳說,所以有人得出漢族男性的服裝是被屠刀改變的,但漢族女子的服裝是自然滿化的結論,可是這個傳說可信嗎??我認為這個傳說漏洞百出,不可信,這跟大部分史料相矛盾。


一、首先,這只是個傳說,沒有任何的史料記載,作為一個這麼重大的事件,影響長達幾百年,不可能不記載,相反,從一些史料來看,女性也是要易服的。


「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清世祖實錄》卷五 順治元年五月庚寅)。

「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男人不許穿大領大袖,女人不許梳頭留髻。」(《清太宗實錄稿本》卷十四)

「於眾人未剃髮之前,即行剃髮,舉家男婦皆效滿裝。」(將良騏《東華錄》卷五)

二、「十從十不從」中的男從女不從跟「娼妓從而優伶不從」有明顯的矛盾。娼妓不都是女的么?當清軍面對兩條矛盾的命令時會執行哪一條呢?難道娼妓臉上還寫字嗎?也有人說是倡從優伶不從,可是倡在古漢語中是表演者的意思,跟優伶同一個意思,這就重複了。。。


三、現實中「男從女不從」根本就很難實行。因為在滿清時期,任何人家裡都不能私藏一件男子漢服。了解漢服的人都知道,漢服的男裝和女裝差別很小,特別是中衣,都是交領右衽,淺色(以白色居多),哪裡能夠分得出是男還是女,如果沒有中衣,女子如何穿漢服呢?女子的外衣就算顏色花紋鮮艷一點,如果是交領,洗舊了與男子的又如何分別。何況貧苦人家的女子漢服也都是粗布衣裳,誰敢冒著殺頭的危險留著呢?


四、最後兩條「國號從官號不從」、「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明顯與服裝髮式無關。

五、
第七條「優伶不從」,然而順治十年,京師逮捕了兩個因為扮演旦角而沒有剃髮的人處死,清廷因此下詔:「剃頭之令,不遵者斬,頒行已久,並無戲子准與留髮之例。」可見優伶(戲子)亦沒有被允許留髮。


有人認為這是出於明降臣金之俊或者洪承疇的建議而制定的政策,然而這種說法沒有充分根據,也沒有史料證明。「十從十不從」只是民謠,未見於正式命令或明文規定,其中頗有含糊、重複、矛盾之處,對其內容和含義往往有不同解釋。所以,這個傳說根本就不可信。。。


那,為什麼會有這個傳說呢?一種可能是因為清末統治者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故意放出來的,第二種可能是,並無這樣的政策,只是由於女子不常出門、棺殮別人不易見到等原因,所以一些邊遠地區地方能夠保存部分漢族傳統,導致有人誤以為有「十不從」


CCTV葛劍雄教授也對此進行了說明,他的觀點歸結為「天高皇帝遠」和漢人的默默抗爭!


搞笑 清末民初的老照片那麼多 旗女跟漢女服裝差別很大的好么 只要你不是白痴不是瞎子 一眼就能看出來


漢服黨們定義的滿族服裝=清代漢裝+旗裝+宗教服飾,哪怕明末就有的款式,你清朝還穿,那就是滿族服裝。


推薦閱讀:

商鞅變法後,七世秦君皆不為昏君,是不是和商鞅建立的法制有關?
如何評價中國部分網民在8.6對廣島原子彈的評論?
如何看待《歡樂喜劇人》因賈玲的《木蘭從軍》事件而停播?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漢服 | 古代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