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問題經建議已修改。?
首先,西方是哪國?
就我知道的來說,美國很少有18歲就獨立自主趕出家門的。18歲上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全家狂歡,入學全家送,住得近的經常回家吃飯,有錢的家庭都會給孩子支付學費,能幫孩子的都會幫,找工作同理。
美國人處理父母親戚的關係,我個人覺得還挺好。
我老公的父母很早就離婚了,一個在賓州一個在弗羅里達,我和老公在新罕布希爾州。一年見幾次吧,前陣子公公生病了,我們就多去看他。平時節日會互相寄賀卡,老人也會給我們的孩子寄禮物,生日聖誕就給我們全家寄賀卡禮物。
和老公的其他親戚也是一年見一兩次,見面時候相談甚歡,互送禮物。節日寄賀卡。Facebook互相點贊評論。
如果是一家子住得近,那平時聚得更多。老公說,他小時候經常去這個姨媽家過周末,那個姑媽家玩一個星期,要不就是大人們把孩子們都送入老人那,一群孩子玩得瘋。感恩節一起過,聖誕節互相拜訪送禮物。
所以當時我爸威風凜凜地跟我老公說【美國人之間沒有親情,非常冷漠】,我老公一臉不解。
基本上不會和公婆同住,但是公婆或者自己父母幫忙帶孩子,抑或是其他親戚幫忙,一點也不少見,小兩口都要工作啊,daycare 又貴。
婆媳問題全世界都有,Reddit 上的JUSTNOMIL 板塊全部都是精彩絕倫的婆媳大戰。不過目前看來好像國外的男人在婆媳問題上更加支持自己的妻子,女的也更加敢破口大罵甚至不惜離婚。我自己也有婆媳矛盾,老公因為婆婆對我口出惡言而和她大型撕逼,斷絕聯繫了好長時間,最近婆婆寫信給我們道歉。
成年人的話,短時間和爸媽一起住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人的境遇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長時間的 I live with my mom 簡直是被嘲笑的標準對象。
不過!單親媽媽或者爸爸在家裡住是完全被支持的。
養老方面,我公公還在工作,有存款,有可觀的退休金在那,有房子。婆婆有房子,還在工作,存款比不上公公可是也過得滋潤。老人照顧的問題暫時沒遇到,公公再婚了,他老婆對他很好,照顧得也好,他說我們偶爾去看他就行了。婆婆嘛,她小兒子跟她一起住,沒錯he lives with his mom. 所以說我也是幸運地避開了養老問題。養老靠養老金
通常一般大部分情況下,注意我指的是一般情況,是的。大部分西方人沒有特別的給父母養老責任意識,或者說沒有東方人的「孝」這種理念,這和西方歷史傳統文化有關吧。當然具體的事還是要看人,有些人會更注重family value,有些人則不會,只能從總體上來說,沒有東方人這麼強烈的孝順概念吧
從我認識的西方人來說,還真沒聽過誰會跟父母一起住的,因為一說I still live with my parents 會被認為長不大的小孩或者沒責任沒能力窩囊的表現,想想big band里的Howard跟他媽住就經常被別人笑話。
父母養老嘛,401k pension住老年公寓之類的自己解決了
文化不同,習慣就好在法國上學時,有個鏡頭是一位中國婦女臂上綁了黑紗,中間有個「孝」字,法國同學問我那個字是什麼意思,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去解釋,甚至讓我用中文我都解釋不了。
後來回想慢慢發現,這就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間的三觀差異吧,在西方社會父母與子女之間更多的是用「愛」來維繫。你不來看我,但我收到了你的賀卡,知道你心理有我,我就很滿足了。
西方社會老人養老問題是交由政府和社會去做的,兒女給予的更多的是心理慰藉,而不是以所謂的道德去綁架到子女身上。同意第一個答案,老公美國人,沒工作的時候也會賴在家裡,不過他媽媽因為他那段時間太頹廢憤怒的把他趕出了家門,結果在外流浪了一段時間沒錢了哭著喊著又被他媽媽收留了,不過很乖的迅速找到工作了就搬出去了。學費又貸款但是是他爸爸媽媽在還,他弟弟的學費也是一樣的,這次買房他爸爸媽媽也準備贊助一點。
最近他住家裡,因為前段時間舊公司被賣了所以他失業了,所以就搬回家住節約錢,現在又找到工作了而且我和兒子馬上準備過去和他團聚所以又自己搬出來了,有一點是和中國不一樣的結婚了不太可能和父母住一起,他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他父母感情很好,兩個人又都有退休金,他媽媽還在工作所以我們沒啥養老任務,我和他媽媽還算相處融洽的,她媽總教育他要對我好些,要多負責,他成家了,不再是一個人了等等。現在因為有兒子了,所以他們希望我們能住的近一些,這樣方便照顧,平時周末他們也很願意幫忙照顧兒子我們就可以兩個人出去浪一會。親戚經常走動,住的近的。他媽媽還蠻重感情的,之前他uncle癌症他媽媽每周從南加州到北加州去看他uncle直到去世。家庭成員相處比較隨意,偶爾一起聚餐,你不去也無所謂,節假日大家會走動一下,送點小禮物,比如這次兒子出生就有送小鞋子的,嬰兒床的等等。至於說小家庭和大家庭的問題,很明顯老公是維護小家庭的,在兒子取名字的時候,他爸爸媽媽都給過建議,他說你要是不喜歡可以不用啊,兒子是我們的,應該由我們來決定。他爸爸媽媽不會幹涉我們的生活,他媽媽偶爾會建議一些事情,比如我們想買柜子啊之類的,他媽媽會說家裡有舊的,可以先用著不要浪費錢,他會告訴我,但是決定權在我們自己。
嗯,所以我還是很認可這種家庭關係的。咱們講孝順;他們講愛差別好像很大
我說說美國。不愛住在一起是真的。別說結了婚不住一起,就是沒結婚的成年子女,如果一直和父母住,也是會被人笑話的。
不過不代表人家親情淡薄。如果子女需要,也是一樣會幫的。比如我大姑的女兒離婚了,就搬回家和他們住了好久,其實她工作收入都不錯,只是需要熬過精神低谷,恢復好了就又搬出去了。
還有我老公父母家,典型的中產家庭,就是孩子多了點,八個。從中學開始都送到私立名校,八個孩子的學費是巨額的,他們也都很爭氣,大學多多少少都有獎學金,再打打工。我老公就是波士頓大學的全獎。等老八上大學時,前七個孩子都供完了,經濟一下寬鬆多了,所以老八享受到了父母給買車、買電腦等各種待遇。
然後帶孩子也是會幫的,因為子女太多,所以不可能長期幫一個帶,都是應急式的帶半天一天這樣。但是有的小家庭是親家長期帶,不過也不會住一起。
所以只要有條件,中國美國的父母對子女都差不多的,只是相比而言更注重個人的獨立空間吧。
再說說對待父母吧。這種大環境下老人們也習慣有自己的空間,不會要求兒女守著自己。我公婆退休後就很自得其樂,每天種種花,去教堂,出去吃飯,有時候旅個游。雖然家裡很多空房間,但外地的子女回來還是住旅館。我老公有一年自己飛回去住公婆家,要提前徵得同意,事後還寫了封email感謝他們。
儘管如此,每年重要節日、父母生日,大家都會老遠趕回來聚會。幾個住得近的也經常去探望。前幾年婆婆病了,幾個子女輪流陪她看病、幫忙做家務,我們雖然遠在國外,但每年老公休假就一起回去看她,然後有小長假就老公單獨飛回去。去年帶著兩個孩子一起飛回去兩次,老公又在五一、十一自己飛回去兩次。每次就三五天,也幫不上什麼大忙,就是去陪陪他媽。
所以我的感覺正常的家庭(奇葩家庭也不少,這裡不在討論範圍內)相處時相對獨立,但感情一樣親密。坐標紐西蘭 生活了幾年 工作的地方也經常接觸老年患者 談談自己的感受 簡單地說吧 一個老人如何有充足的養老資金 充實的私人生活 以及相對健康的身體 那親子關係或婆媳關係大概率是會和諧平靜的 如果社會氣氛又偏向包容平等 那更是錦上添花
紐西蘭有面向全公民的養老金制度 養老金足夠老人擁有體面的日常生活 更多有遠見的老人會在退休前把養老院的錢存好(一般是賣掉房產換來的錢)和國內相比 這邊養老院明顯資源更充足 且有各種檔次可以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 大部分正常人都會傾向選擇入住專業私密的養老院而不是和子女孫輩擠在一間房裡
另一方面 親子之間經濟交往較國內少且清晰 以上大學為例 私以為國內上大學及留學的費用是對兩代人共同的綁架 首先大部分中國父母無法拒絕孩子上大學的要求 則必須負擔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 否則很可能受到周遭的壓力 對於大部分中國家庭 這4至8年不等的支出 實在不算一個小數目 比如一位我認識的中國婆婆就認為要不是當初送孩子出國讀書 她那筆錢本可以投資上海淮海路的房產 可見這樣的教育投資是不能單純按實際金額計算的 我可以確定這種稍顯奇葩的想法一定不是孤例 另一方面 國內孩子似乎也不能規劃自己的大學教育 不上大學是沒臉面沒前途的事情 同樣會受到周遭的壓力 而不得不在成年後繼續接受父母的全面資助 相比之下 紐西蘭的父母和孩子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 首先無論家境如何 學生都可以向政府申請助學貸款和生活補貼 也有不少年輕人選擇先打工幾年再靠自己的積蓄上學 父母如果無法提供教育資助也不會受到來自周遭的批評和孩子的埋怨 也有不少父母借錢給子女用於學習或購房首付 子女也會自覺提供借條並按時還款 雙方都不會覺得有任何壓力或尷尬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這邊一個kiwi男生惹了官司 花了5萬刀請律師平事 這5萬刀是他媽媽掏的 但是需要他每周還的 據說前一陣他剛把錢還完 他和他媽媽的關係依然很親密
撇開這個大寫的錢字 還是有很多不差錢的華人家庭依然受到婆媳親子關係緊張的折磨 比如公婆明明有足夠的錢買房自己住甚至買很多房 但依然堅持要和孩子同住 我總結這其實是生活無聊頭腦空虛的表現 我觀察紐西蘭這邊的老人生活比較充實 可以看到不少60歲上下的老年人依然在工作 和老朋友聚會出行聚餐這種不需贅述 很多老人喜歡園藝手工繪畫 在公共圖書管能看到很多老年人讀書 一部分甚至會選擇重回大學校園學習感興趣的學科 對於這些老人每周恐怕也只能拿出一兩天用於家庭聚會照看孫輩 揪其根本至少在這個年齡段上 紐西蘭人的教育程度普遍高於中國人 所謂城會玩啊
另外 在紐西蘭五六十歲的人群 無論男女 依然可以有比較自在的感情生活 夫妻感情和睦的自不必說 離婚 戀愛 同居 都不會受到任何judge 比如我同事一位50多歲的姐姐 已經是做祖母的人了 前幾天聊天 她笑著說 她新認識了一位聊的投機的男士 搞得她老公很是吃醋 說到底對於人類來說 直接來源於異性的關注和愛慕 永遠更有吸引力
綜上 個人認為西方的親子婆媳關係對於大部分中國家庭確實簡單和諧 但!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哈哈哈哈哈哈在英國。
我先生家是BBC家庭,我也有幾個朋友是嫁給了純粹的英國家庭。
最大的感受是和公婆交集不多,儘管在同一個城市。可能一兩周去吃一次飯,逢年過節發個信息送個禮物。從最基本的生活層面上他們根本不管我們,是那種「小事隨便你們,大事我們提建議,但采不採納你們自己決定」的態度。就像大多數人理解的,他們覺得孩子成年以後他們就不會過多干涉了。在家裡經濟條件完全允許的情況下,我先生的大學學費是向政府貸款的,現在還在還。所以擇偶這種事家長也不干預,最多人品方面把個關。我從第一次見公婆到現在結婚了一年多,全程感覺他們從沒judge我,且和我先生私下裡從不議論我。我就剛接觸他們的時候跟著他們全家一起旅遊過一次,後來他們度假就把我們小兩口排除在外了。他們的價值觀里,一個家庭是以「一對夫妻加自家的孩子」為單位的,絕不能好幾家沒邊界感地生活在一起。
當然他們干涉少,支持也少。當初我父母覺得他們家還算是中國人,按傳統觀念來說孩子結婚買房的時候應該會給經濟支持(他們條件完全允許),但人家就完全沒有這個預期。後來溝通過後雙方家長共同買了一套,但人家覺得這只是因為尊重我們的習慣,而不是他們本該做的。平時也是,有需要的時候叫他們幫忙他們也會幫,但不會主動大包大攬(我父母如果在身邊肯定會)。裝修房子那會兒公婆有一次來幫忙看著,公公就說了一句「這個台板有點尖,可能會危險,最好做成圓的」,婆婆馬上跟著說「又不是你住,人家自己喜歡就好」。各種不干涉。
我的一個英國老師的原話是,兒媳婦或者女婿,如果相處得來就當朋友那樣接觸,一起參加家庭活動,相處不來就少見面。總之孩子擇偶,跟他們關係不大。坐標山東。
我父母就跟我和我老公說: 願去哪裡發展去哪裡發展吧,我們有養老金,以後自己去養老院。公公婆婆以前沒怎麼想過這個問題,兩家一起吃飯討論過幾次,現在表示: 四個人一起去養老院打牌,挺好的!(涉及了一點個人信息,匿了)推薦閱讀:
※西歐國家的人會不會反感美國肌肉車?
※天主教和基督教之前,歐洲的信仰是什麼?
※英國社會有哪些外人無法熟知的人情世故和潛規則呢?
※在西方禮儀中親臉頰應該注意與拿捏哪些方面?
※有沒有什麼中世紀很感人的歷史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