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俞孔堅與高曉松的張家界「大小腳之爭」?

俞孔堅提出,張家界文化旅遊要發展,但絕不能被「城市化」所累。俞孔堅認為,城市化把大自然所賦予的自然和尋常變為變態和無常,把綠地草原變為人工草坪,把野花野果變成只開花不結果的桃樹,把金鞭溪的小魚變成魚缸里的金魚……為了保持張家界的「大腳」之美,俞孔堅認為應該把金鞭溪兩岸的石頭敲掉,「城市化是小腳的、扭曲的,新農村的部分建設也是刻意的小腳,張家界也應當回歸大腳之美。」因而俞孔堅提出要「拆除河堤,炸掉水壩,在城市裡都種上水稻」。

  對於俞孔堅該觀點,曾在全世界多個國家遊歷和生活過的音樂人高曉松表示不敢苟同,作為清華大學高材生的高曉松強調他對俞孔堅的觀點提出異議並非出於「清華北大之爭」,而是他以一個普通社會公民的視角認為俞孔堅該觀點不可取,「一小部分精英階層可以有條件按照他們自己的藝術構想來構建自己的生活,但不要企圖影響所有社會階層都按照他們的方式生活,國外的許多國際化大都市也沒有幾個『在城市裡種上水稻』」。


俞老師在今年的教育大會上全程用英文又陳述了一遍他的大腳美學,放了很多光腳丫子的和一張裹小腳的圖片,配上土人項目照片,說:這是大腳美學。

借楊銳老師話說,」通過俞老師配圖可以看出,俞老師所謂大腳指的基本上是天然狀態的光腳,而光腳對立面是穿鞋。而人在正式場合默認必須穿鞋,在平時多數時候也要穿鞋,在睡覺的時候光腳。也就是說人要在需要光腳的時候光腳,在需要穿鞋的時候穿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也同樣是這個道理。因此大腳美學是偽命題。」

」地宜」二字是北林風景園林專業學習從入門開始就在強調的,也是北林一直在傳承的重要理念之一。不尊重不考慮地宜的設計再那啥也不高級。


美不美的我不多說

不過我真的求求各位景觀大神,不要動不動就拆堤炸壩好么?

洪水位你看過?暴雨量你算過?徑流分析你做過?

洪水位高於城市地面,不建堤難道把整個城市抬高?

不設水壩,上游洪水和本地暴雨如何錯峰?旱季灌溉用自來水?

提防拆不拆,水壩炸不炸,都是要根據具體項目來的,雨洪管理作為系統工程,不是靠喊口號來做的,麻煩尊重那些話語權沒你們大的工程師


高曉松的意思大概是說,你的大腳美學已經小腳化了。


兩個賣藝的在嘴炮,其中一個出口轉內銷貼上專家的標籤專門忽悠領導。

-------------

說句正經的,對老俞賣了十幾二十年換湯不換藥的「大腳之美」時至今日還賣得出去我是服氣的。老俞是個好商人。他的所謂生態一沒數據二沒證據,天南地北不分青紅皂白都上水稻田……誰TM跟你講水稻田是原生態?農耕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第一步好嘛?!


1,老俞沒有說張家界全部種水稻,除了張家界還要種水稻,也國外有的很多可食城市,只是不是旅遊觀光城市。

2,站點不同。老俞要引領城市發展方向,著眼到往後的幾十年著眼到給其他城市做示範。城市擴張,耕地減少,食物安全,氣候變化,交通堵塞,是不是比石頭美不美更重要?

3,再來說美的問題。什麼是美呢?古典園林的疊石假山的美局限在一定的空間屬性中,不要套用。審美,關係到城市的性格,特色,市民的生活,普通人如果認為豐產是美的,自然的過程是美的,這種理念潛移默化的滲入到生活中,這是改變國民習慣,認知,走上綠色低碳之路的一步棋。

4,所謂大腳之美是一場革命,美,這種美關注人真實的感受,看到稻穗熟了,聽見蛙鳴聲了,人油然而生的美和喜悅。

而不是別人或者書本告訴你的


說實話從大學那會起就特別不待見土人那一套,雖然初見"紅飄帶"還是有一點點心動的,但是看多了土人的濕地公園會發現他們真的就那麼幾招,幾乎每個公園都造點概念整點紅色構築物,燕尾洲公園整了個橋硬是套了個"板凳龍橋"的文化概念,結果回頭當地人怎麼叫的?人家叫彩虹橋~遊客體會不到的文化概念有意義嗎?

雨虹管理本來算是賣點,結果飽受詬病,再拿燕尾洲舉例:每年一下暴雨,淹了,土人說淹的好,就是設計好了讓它淹,淹了我的濕地植物才長得好。可實際上這種說法無論當地新聞報紙還是老百姓都無法認同,反而當負面新聞看。

離題了半天講講老俞的大腳革命,沒錯,有一定道理,但落實到張家界真的合適?人家來張家界是來玩的,自然風光固然要有,但是登山道要不要?棧道要不要?休憩的亭廊?飯館要不要?真以為每年這麼多遊客是來做野外探險的啊,都帶著帳篷坐在地上啃麵包就行?

我承認對自然景觀的開發要適度,但絕對不能因此滑入另一個極端。純粹的自然環境不是理想的人居環境,而是理想的猴居環境。


一個會忽悠的商人能忽悠住一些學生、員工和不懂設計的領導和甲方,一個不懂設計但書讀的多的賣萌大漢從另一個角度真相了俞的蹩腳理論。


國內城市規劃大多歸在建築學的範疇內,考慮問題多從美學和人文視角出發。

急需大量熟練數學建模的人才進入該領域,不要成天美了美了美了,然後醉了醉了醉了


首先得肯定俞孔堅的出發點是好的,大腳之美或野草之美或反規劃理論或雨洪管理多少給景觀行業帶來過一股清風、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但是,在這些美麗的名詞和構想後面,俞孔堅和土人有沒有真正去因地制宜的去落實。我接觸過的土人設計師和土人的項目,往往是在這些華麗詞藻後面把主觀的設計理念強加於業主和場地之上。與場地的結合度那是極其的差。往往是是而非。以張家界哈利路亞音樂廳為例,土人說是取了張家界石山的褶皺機理為元素做的設計、與自然石山背景融為一體,然並卵,有興趣的可以去度娘一下。土人一直在做的野草之美,強調生態、強調本土物種,懂植物的都知道他們種的都是園藝品種或外來品種,騙騙領導和外行而已。追究土人千篇一律設計風格的本質,其實是想將工業時代元素、手法與自然生態雜交,從中山岐江公園開始就是這樣(雖然岐江公園也不是北京土人抄刀的),越往後走越極端。評論里有人在說Asla大獎怎麼怎麼著,了不起啊?也不看看評委是哪些人,俞在裡面是什麼角色?真正了不起的是張唐等人,正兒八經在細分領域做出了自己的創意與特色。土人與俞孔堅走到今天這一步,與土人公司程序化、工業化的設計流程有很大關係,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千篇一律,不是「反規劃」而是反設計。


一群外行人或者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對一個專註本行業做了幾十年研究的專家評頭論足,雖然多年來俞孔堅緻力於雨洪管理和生態保護的口號沒有變,但對於目前國內的整體生態環境而言一點都不過時。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


張家界門票為什麼那麼貴,其中也是它本身的自然美,自認為俞孔堅的不要城市化觀點當然方向是對的,但是炸掉水壩等是不是又太過了,現狀是這樣,在現狀的基礎上改進,對自然最少干預的同時,也要做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不就行了,全盤否定,然後要求做到自然,自然有它的規律,怎麼炸掉水壩等,多種水稻就能自然了?景觀景觀,還是要人去觀!

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哈!


人類喜歡胡說,胡說久了就會亂來。大自然啥都不說,只會胡來。都是胡來,沒啥大腳小腳的區別。


我就想知道老俞跟矮大緊撕這有啥意思嘛… zf能聽他倆的?


首先...高曉松搞藝術的什麼事情都要去插一腳

其次,老俞的ASLA獎是白拿的嗎?高曉松有景觀方面的資質和獎項嗎?


1.許多高級玩意兒不就是先從一小部分精英階層開始的嗎?

2.木匠跟廚子爭論糖醋排骨該放糖還是放辣椒,請問該聽誰的?


推薦閱讀:

哪些有趣的細節可以從側面反映 1949 年後中國社會的變遷?
為何人類社會衍生出一種「殺熟」行為?
當年的「知青下鄉」究竟是怎麼回事?後來怎麼結束的?發起這個運動的目的是什麼?
00後和前輩們有多不同?
如何評價老外告訴你,中國人並不愛家?

TAG:城市 | 自然 | 城市規劃 | 社會學 | 景觀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