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流行小說是否對自身提高有益?

有個困惑,都在說讀書好,我也承認,但是讀什麼樣的書才會有益,最近總在看流行小說(不是網路上的小說)國內類似於張嘉佳啊,孫睿啊,韓寒這種,歐美的話像是《孤單的質數》《別相信任何人》這種。看這些小說也會對自身提高有益嗎,還是必須要看那些所謂的名著才好


更新一下

發現回答里似乎有人特別不滿我這個回答,所以多說兩句。

先貼個我在此回答下的回復:

我從來沒有強硬針對過某個觀點發表過言論,因為我一直覺得:存在即是合理。只是既然賦予了人的自由意志,那麼就有選擇某種合理而不選擇某種合理的權利。

我只能表述我自己的觀點,並不代表反對其他的觀點。

貴乎最近瀰漫著一片浮躁與喧囂的氣氛,好像抓住誰大聲吼過去,貶低一番就能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感一般。這種叫病態攻擊性,謝謝。

我說不看《XXX》某書,前提是它的經濟欲求大大拉低了他的可讀性。這句話的潛在含義請問真的懂么?

三千世界不是這樣來看的,我也懶得撕

你覺得好,那就好。

拉黑了事

貴乎藥丸

瀉藥,剛好這個問題我前段時間也想過。簡單說說個人看法

首先說明一件事,國內某些暢銷書堅決不看!堅決不看!堅決不看!什麼《xxxx么么噠》、《你的xx與我xx》等等。這些書的經濟欲求已經將其可讀性拉低到一個無法容忍的地步。

其次,我相信這麼一件事。讀書實際上是一個人自我哲學體系的完善與發展,說白點就是三觀的成長。你看過什麼書,將要看什麼書,喜歡看什麼書,討厭看什麼書都取決於此。或許有人會問,那我看網路修真,霸道總裁是個什麼三觀?就我的理解,這說明我們日常生活壓力過重,潛意識裡或許有想通過看這樣的小說來逃避現實,讓自己相信世界還有這樣那樣的幻想。

話說回來,所以看什麼樣的書,取決你有什麼樣的需求。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譬如某種某類里。

然後,再說個事兒。我覺得閱讀也存在理論指導實際,實際驗證理論。如果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先看看該領域的經典著作,再去跟著前沿熱點走。如果你想看看小說散文放鬆下,我建議也能帶著更深一些的探究眼光去閱讀和思考。

好啦,三件事說完。看在手機打那麼多字上是不是可以給個贊?還是照舊安利一發。

托馬斯·福斯特

托馬斯.福斯特的《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寫得很有意思,通俗易懂。而且說的比較中肯全面。他還有本《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我還沒看過,就不妄言了。

熊貓愛你 ^ω^


首先不知道你說的對自身有益是指代的什麼。就我個人而言,讀小說給我以下幾個「好處」:想像力的拓展,情感的共鳴,對社會加深了解,審美需求得到滿足,帶給我新的社交話題。

再有,我想知道你所謂的流行小說具體指代的是什麼?就創作時間而言,是不是一定要是兩三年內創作的?就反響而言,是不是到了人手一本的程度?是不分人群地在社會上廣泛傳播還是在一個小圈子裡特別火爆?

以我個人的揣測,我認為題主流行小說的含義指的是:在兩三年內創作的不分人群地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小說。

那這樣的小說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反映了當前社會、尤其是近些年來的社會現實,有可能包含有社會巨變;裡面往往包含了近年來社會價值觀的一些轉變,甚至可以說是突破;貼近近年來大眾的心理需求;文筆往往較好,但不會拮据聱牙;情感比較複雜,但是並不燒腦;在社會上被廣泛的討論。

由此說來,就我個人而言,除了第一條好處並不確定外,讀「流行小說「至少可以帶給我其餘四個方面好處。但是,應當注意:可以帶來,並不是一定會帶來。讀小說,是讀者和作者的共鳴。就算作者的文字發出超新星般的光芒,讀者自身是個盲人,也感受不到那一瞬間綻放的美麗。所以,讀流行小說,是否對自身提高有益,還要看讀者自身。

讀者在讀流行小說的時候,從了解社會和情感共鳴的角度來說,如果跟著主角走馬觀花般地過劇情,最後真的相信」公主和王子就這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沒有任何思考,那讀這樣的小說,最多也就是情感上的淺層共鳴,甚至僅僅是情慾在想像中的滿足,那樣幾乎沒什麼益處。讀這樣的小說,從社會角度:你如果在角色每一步的行動中進行深入的思考,比如這樣的行動的原因,社會背景,反映出的角色的性格潛質,行為特徵,這樣行動的利弊以及後果,如果不這樣行動是否有別的選擇更加趨利避害,最後甚至能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獲得完整的邏輯鏈條,或者找出作者的一些邏輯漏洞或者邏輯潛台詞;從情感角度,你如果能將心比心的站在角色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將自己的情感和角色的情感相融合,在角色感到絕望時,你能深切的體會到那種面對王屋太行般的窒息感,在角色感到成功的快樂時,你能感到如唐僧四人歷經磨難終到西天的那種滿足,甚至最後獲得角色的某種有益的特質,這樣的話,即使是讀如霸道總裁愛上我這樣的小說,仍然是有益的。

審美這件事非常個人,就我的體驗而言,如果一本小說有一兩句我能記個兩三年,念出來的時候仍然有脊背發涼的感覺,那這本小說就算沒白讀。

就社交貨幣而言,我們周圍,總有一些我們喜歡的人,仰慕的人,欽佩的人,關心的人,如果我們能通過我們對一兩本流行小說的談論,能夠獲得他們的注意,那也是很好的。但是,這就需要讀者自己的思考加工或者記憶轉述能力。總之,讀一本小說有沒有好處,除了看小說本身,還要看讀小說的人。

——————————————————分割線——————————————————

另外以下兩點值得注意:

我個人理解,現代人所謂的每一本經典小說,在作者創作的年代,都有可能是流行小說。但是,受到那個時代所限,有些時代的小說現在讀起來就是淡而無味,有些時代小說反映的價值觀放到現在就是令人憎惡,而有些時代的小說,卻能歷久彌新,如《復活》《巴黎聖母院》等。因此,如果這個時代是個衰亡的時代,比如那十年,還有最近之前的一段時期。那這樣年代創作的小說,長期而言可能就沒有意義。小說,既有時代的特性,又有基於人性本身的共性。如果某個年代抑制人的天性,限制自由,壓抑人性,那這樣的時代的小說,除了專門研究那個時代之外,長期來看,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

還有一點我要提醒一下,你所謂的流行小說,並不一定是真的是流行小說,就算你們班因為某種原因(比如老師號召,班花推薦等)人手一本,或是每個人都讀過,那代表的仍然可能只是小圈子。因此,與其去讀你認為的流行小說,不如想想自己想進入什麼圈子,看看這個圈子裡的人讀些什麼。可能,這樣讀書,比起所謂的流行小說,更加有益吧。


我看書只有一個標準,好書

但如果某個類別的書 里好書的數量太稀少,我會直接放棄這個門類

沒有別的原因,人生苦短,書海無涯


一個東西要流行,它是有條件的,最重要的是要簡單易懂,符合大眾審美。還有一種比較特殊,它並不好懂,但是人說它好,於是出於從眾心理,別人都看,我也看,比如莫言獲了諾獎,他的書開始流行了。

當然,大部分都是第一種。

世人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也就是有個大眾審美。既然要提高,那就是去到一個非大眾審美的層次,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你去讀流行的東西明顯不可能把你拉到非大眾的層次。提高,當然就無從談起。

但是,讀流行的東西毫無用處么,當然不是。讀流行的東西,可以增加談資,可以快速的和陌生人打開話題,因為它流行嘛。

流行的東西我幾乎沒看過,但是我會關注這些流行的書,看下梗概,翻下吐槽什麼的。這樣省時間,而且真心不止一次讓我能迅速跟別人開啟聊天模式,如果恰好遇見書粉也沒事兒,因為她會滔滔不絕的試圖安利你。

以上。

個人認為,還是看些過去的經典吧,真心比目前流行的強得多。


我覺的並非看名著就好,雖然名著裡面確實蘊含很多哲學道理。但是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石頭屋很結實,但是如果一個人住在黃土高原,就不能單純的去模仿建造石頭屋的建法,而應該學習窯洞的建造。

就好像每個人的心靈,我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有差異的,而且適合發展的方向的方面差異很大。自己的心靈適合吸收什麼樣的營養,就去學習什麼樣的書。

所以我並不認為流行小說就看不得。

但是也並非所有的流行小說都適合看,還有很多心靈雞湯類的書我個人是不喜歡看的,但是我對其他人看沒有反對意見。我覺得讀書大部分是讀情懷,文采是前提。

所以只要是適合自己心靈發展的,文采不錯,很有情懷的書,不論是流行小說,還是名著都值得去看。


修正一下,本回答最後所說的「傻白甜」,有一部分進化了。至於究竟進化為什麼還求教於各位方家。

==========================

首先,「開卷有益」是沒有錯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並沒有強調哪個是臭皮匠哪個是諸葛亮。

重要的不是你讀了什麼書,而是讀書方法!讀書方法!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好,雖讀金瓶梅亦有益,方法不好,讀石頭記也無益。

教材給人以骨架,經典給人以血肉;哲學給人以靈魂,小說給人以情感。

所以看教材要紮實,骨架才不會散;看經典要反覆咀嚼,才能消化的好;看哲學要博覽,靈魂才會完整;看小說要挑自己喜歡的,情感才能得以抒發。

先講個故事:銀行是怎樣訓練櫃員辨別偽鈔的呢?答案是只讓他們接觸真鈔,這樣一旦工作中遇到偽鈔,他們就會本能地感覺「哪裡不對勁兒」。

初讀書,最好讀所謂「名著」,也就是公認的好書。這些書經過了時間的檢驗,也值得在上面花時間。好書讀多了,就有了分辨能力,有了對「壞書」的免疫力。這時候就可以放開約束,博覽群書。

遇到「壞書」,或者說「庸書」,也就是那些一看就感覺「哪裡不對勁兒」的書,也不一定棄之不顧。首先自然不要這上面花太多,其次要著重於批判,嘗試找出這本書究竟是哪裡不好,因何而「壞」,為何而「庸」。把這個功夫做到了,人的層次便上升了一階,便是讀「壞書」之益。

書如人生,哪有那麼多的名著高大上啊。芸芸眾生不過就像你並不在讀的網路小說一樣,看了別人走的路,再由著性子自己蹦跳一番,於是偶爾有幾個跳得比較好看的被人談論一陣,而大部分依舊湮滅在時間中。混知乎的人層次高一點兒吧,也就是你所謂的「流行小說」的水平:獲得編輯的承認,把成果包裝出來,以期賣個好價錢。

讀了這些「庸書」,甚至於其中的一些「壞書」,便是把目光從光艷的太陽轉到陽光下的三千世界,以至於陽光背後的鬼蜮陰霾,便是剝開真實的包裝,看到了被包裝的真實。把「庸書」「壞書」讀懂了,才算把書讀到了地方。讀不懂這些,尤其是那些叫嚷著堅決不看《XXX》《XXX》的人,文言叫做「書獃子」,俗話叫做「傻白甜」。


在我看來大部分流行小說都是被人吹出來的,並無過多營養,真正的好書能看下去的人不多,讓人收穫頗多甚至讓人有醍醐灌頂的感覺的書並不流行(在中國如此,國外不清楚。。)


就像樓上幾位所說,小說終屬於消遣讀物,沒事的時候打發時間罷了,但無論「三國演義」也好還是「愛上霸道男總裁」,只要能一直讀下去總會有一兩段佳句或是令人深思的評論值得學習,一本書能學到一點就說明沒白讀。

人們都說紅樓夢好,可我一看見那晦澀的文言文就腦袋疼,並不是我古文功底不好,而是很難集中精神讀下去;或者是百年孤獨,四個字真是膾炙人口,可讀了幾章西班牙文的名字記不住,導致屢不清脈絡,又失敗了。話說回來,多好的名著讀不下去,對自己也沒什麼用。

希望自己的淺見對你有幫助


小時候老師告訴我們,開卷有益。哪天碰上老師,我得告訴他,現在不要這麼教學生了,真的。


看書很大程度上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我愛看民國時期作家的書,也會在手機上下載bl小說看,最主要是你願意看喜歡看。例如我就是完全看不進去科幻小說的,但也對自己看書這事有什麼影響。看自己真正喜歡看得進去的書很重要。


開卷有益,但盡信書不如無書。不管是流行小說還是什麼書。重要的是要保持獨立的思考。作者可能只是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總結多年經驗或者等等,書的類型內容可以說是無邊無際,沒有上限。就好比,有一把劍,你用他保護自己,獵殺動物生存;還是用他打家劫舍,損人利己,這就看你怎麼用了。有的書,刻畫的是黑暗的世界,到處都是心機,隨時隨地都有人算計;有的書刻畫的是美好的世界,隨時會遇見美麗的女主角並發生一段你嚮往而沒發生,書中有的事等等。我們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借用《三打白骨精》唐僧一句話,人生是多麼的奇妙。任何書不假思索的去相信,都是片面的。我們看科幻,欣賞作者的奇思妙想;我們看喜劇,歡笑中感受作者的幽默;我們看歷史,了解過去借鑒過去的事迹。讀書,讓我們了解了跟多,認識了更多。再說簡單一點,讀書就像小馬過河一樣。松鼠總是認為這條河深的足以淹死同伴,當然,他說的一點沒錯,因為發生過。老牛總認為這條河水,淺的剛剛沒過膝蓋不用擔心。可是是事實上呢,小馬的情況和所有的都不一樣。只有自己試了才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河水有多深。

也許有人說,那些迷信書籍就沒用,什麼招魂之類的。當然,目前科技認為是錯的,我們不學怎麼招魂,屠龍之技。我們起碼可以了解當時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可以了解作者是什麼心理。

最後舉個簡單的例子,做為一個廚師,看那些哪些菜一起吃對身體不好,哪些容易讓讓人軟弱無力,有用么?要去加害別人才這麼做么?當然不會,我們知道了,就不這樣做了。恰逢某一天,被綁架,劫匪還讓你給他做飯。那此時用這種方法再好不過了。(最後一段意淫之作,大可不必認真)


白話文剛興起的時候,多少白話作者遭人恥笑,沈從文都因為這個自殺過,可是後來呢?後人可也恥笑過沈從文?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潮流,每個潮流又有存在的理由,膾炙人口,簡單易懂,無法否認它還是文化現象一種吧!


當然有益。

市場主導的通俗小說是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可能算得上當下最出名的哲學家齊澤克最愛看爛俗小說和好萊塢電影,從那裡分析資本主義和文化現象。


推薦閱讀:

你們看書是怎麼消化的?
為什麼買完kindle之後覺得並沒有什麼卵用?
為什麼在電腦上看電子書看不下去,拿著實體書或者Pad,甚至是手機卻能耐心的看呢?
Kindle為什麼會熱銷?
Kindle 翻頁閃屏太嚴重的問題有解嗎?

TAG:小說 | 閱讀 | 自我提升 | 世界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