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院運營該不該市場化?
當今中國醫療資源稀缺,該不該通過市場手段來進行調配
1,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舊衛生部直屬院校的某校旗下附屬醫院,財政撥款占收入的比例在許多年份僅在3%左右,醫院對經營性活動的依賴比西方一些國家日常獲得慈善家捐助的民營醫院都高。當然,我國衛生總費用當中,有68%來自財政撥款和社保。當前一些學者強調國家財政對公立醫院的支持,利用這一數據引申。
2,目前我國公立醫療機構採取了市場化的激勵手段,但不是市場化。市場化完全由價格決定資源配置,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是政府定價,跟人的勞動技能有關的定價普遍偏低。然後公立醫院有私掠執照,可以各種「堤內損失堤外補」,通過引導病人多消費,彌補不合理定價和財政撥款的不足。當前公立醫療機構的廉價和高效的假象,是建立在低勞動定價和鞭策業內人士「多勞多得」的基礎上的。不喪失職業尊嚴就沒有合理回報,這個體制是對業內的剝削。當前業界社會地位低下,新人特別是高素質的新人遠離這一行業,都是業內受到剝削的證據。
3,市場化不是萬惡,萬惡的是資源配置受到扭曲,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定價不合理,醫院的腦筋用在診病之外。管理不科學,醫院效率低下,多花錢辦不了多少事。日本80%的醫療服務由民營醫療機構提供,法律規定民營醫療機構不得盈利。目前日本的人均預期壽命在發達國家當中是一等一的,千人床位數等醫療資源水平在發達國家當中是前列的,但是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例在發達國家當中是中下游。當然,醫院不盈利也有辦法讓投資人拿到錢。醫院不賺錢,醫藥公司、金融和設備租賃公司、勞動派遣公司還賺不到錢么?呵呵厚。
4,天朝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公立醫療機構保基本,多種層次醫療需求由多元辦醫主體舉辦的醫療機構提供。嘛叫基本醫療服務?保障足夠社會穩定的勞動者可以保全勞動力到退休,完成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國家勞動力再生產。
換句話說,不可能給每個人、每個人的親人提供他們認識範圍內最優、次優、甚至體面水準的醫療服務,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將只會看到針對他們這個階層的就醫選擇。
換句話說,現在對一些經濟水平的人來說,傾家蕩產能把病程延長几年的病,直接就跟多年前一樣「回家想吃啥吃啥」了。
當然,現在很多人也沒有體面的醫療保障。我國的公立醫療服務體系,從中受益最多的還是市民階層。收全民的稅補貼日子過得好的成員,這是扭曲收入分配不公。
不是我站著說話不嫌腰疼,醫療本身就是給病人提供一個概率,而高水平的醫療都是邊際效用低下、花費不菲的。現在有條件讓人選擇一個咬碎牙的機會,比連選擇都沒得選強。合理的讓人支付傾家蕩產級的醫療費,是醫療機構水平的體現。
5,市場化也要看資源配置的調整時間。市場化只能在有限程度內盤活存量,帶來增量是十幾年二十年之後的事情了。新建一所醫學院,留校的畢業生能當教授,是建校幾十年之後的事情。新建一所醫院……80年代成立的醫院,現在名氣比較大的一隻手就能數過來:安貞、中日。安貞是中國一流,中日在北京市還是搞不過北醫三大附屬、五棵松、協和,在首醫系面前壓力也蠻大。浙大邵逸夫勉強有些全國級的名氣,湘雅三……長沙人民基本上不把它當湘雅。
自由執業只能給業內帶來一個議價手段,作為勞動者,還是得依靠資本。
6,雖然一些機構在經營上的表現差強人意,但也是在市場化大環境中浸淫了幾十年了,多少該有點應激性,全面市場化之後他們還是能保持一段時間的優勢。有人將市場化手段類比為優步和滴滴。搞一台車好搞,學一個駕照好學;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搞一個醫療團隊,配備設備不容易。通過提高准入門檻(學習美國那套長期做學徒工的培養制度)和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更依賴高資金投入的設備),長期以來形成壟斷的醫院還是能續一陣子命的。
還有一個例子,大東北在前三十年,公有制經濟高度發達,「公家」包辦「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提供了全國前列的生活水平,幾乎是京滬以外全中國社會主義程度最高的地方。反觀東南沿海,因為備戰限制建設,公有制經濟極不發達,經濟水平較差(沒錯,尤其是胡建和廣東,浙江也沾邊)。後來市場經濟興起,國有化經濟程度高的東北雖然企業競爭力有限,但是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對競爭者有排擠作用。而前三十年建設較少的東南沿海,民營經濟迅速發展。30年過後,因為經濟活力不同,東北和東南在經濟版圖中的位置已經對調了。目前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除了廣州以外的珠三角和胡建省全境,往往也是公立醫療機構勢力強大的地區。拋開公立醫院多年來積累的優勢不說,即使公立醫院存在各種不經濟,公立醫院大量佔有市場資源也會讓剛進場的民營醫院很是艱難的搶佔市場的。除非採取政策手段,拔除公立醫療機構從事非基本醫療活動的能力和動力,公立醫療機構的壟斷局面不會結束。先不說該不該,我偷換一下問題,把它分解成以下幾個部分:
(1)中國的醫療機構市場化了沒有?
市場化了,但又不是完全市場化。
從機構上來講,公立醫療機構屬於差額撥款,也就是政府撥一部分,自己掙一部分,實際操作上對於大型機構而言,政府撥款很少,大家的收入主要靠自己掙。這種情況下,說沒有市場化,顯然是不準確的。雖然診療費、護理費、手術費等收入很低,並且受到嚴格的價格管控,比如普通號三塊五、專家號七塊五等等,但使用的藥物、器械等等同時也會有一些返利,一定程度上補足了管控帶來的不合理低收入問題。有意思的是,這條道是管理部門給指的,但卻又是違規的、受到廣大人民唾棄的,有些事就是那麼矛盾。(2)為什麼要市場化?
因為當政府作為完全出資方,必然對醫療的方方面面進行嚴格的把控,醫療要提高,價格就會隨之而提高,政府出資也會相應地提高,而政府的資金來源於稅收或其他類似的形式,這會引起稅負加重。並且政府作為醫療外行,對醫療把控過嚴,不利於醫療自身的發展。說白了就一句,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計劃經濟不利於提高生產力。(3)市場化的好處有何?
開放市場化的好處,一是提高技術、二是吸引人才。隨著科學的發展,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由於我國和發達國家在科學研究水平上的差距,最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藥品,大多是從國外傳入的,這些東東大多價格不菲。人才的吸引也如此,我們暫時把要求人人都有奉獻精神的美好願景拋到一邊,因為研修專業的選擇和職業選擇是自由的,如果當醫生預期收入低,就很難吸引高分考生報考,如果當醫生預期收入低,就很難吸引高學歷人才加盟,當然你可以辯稱高分高學歷不一定能做好醫生,不過,一個好醫生(我指的是技術好)本身如果收入低,也會出現流失的。(4)市場化帶來的副作用為何?
這個也很直觀,那就是變貴了,要引進技術,需要錢,要吸引人才,需要錢,這些錢需要有人來承擔。
(5)我國的醫療會不會繼續市場化下去?
這就很難預測了,提高技術、吸引人才代表著醫療的高端化,而反向的,放棄提高技術、吸引人才,致力於把價格降下來,會提高醫療的普及性。我國的醫療現在大概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市場化的程度不高不低,正常醫療價格的發展滯後,用其他手段來補的策略越來越被更多人看穿,以後將會越來越難實施,並且配合本朝大環境,可能將面臨逐步被取締。接下來可能將會面臨選擇,是承認醫療的市場化,提高正常醫療價格,還是去除醫療市場化的部分,回歸計劃經濟框架?醫療是一個國家民生問題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醫療完全走向高端化,只管疑難雜症,只有少數有錢人看得起病,這種時代是不會到來的。
所以,如果不放棄醫療的高端化,可能高端化的醫療和基本醫療就分道揚鑣了,高端化醫療自主定價,自謀生路,誰有錢誰看。基本醫療保障大家看病的權利,但技術可能會停滯不前。這種策略也有一個問題,兩極分化的醫療體系,不符合社會主義精神,啊,扯遠了。要麼基本放棄高端化,完全回歸可及性,不過這樣的話,受傷最嚴重的應該是醫學博士們。。
==============================幾個難點:1.市場化的進程,不是國家能完全控制的
其他答主提到了,並非今天國家一道紅頭文件,明天醫院就能逆市場化,完全丟失盈利性。公立醫療雖不是完全市場化的,但職業選擇是基本完全市場化的,民營醫院(包括莆田系)也是完全市場化的,多的不說了。即使囿於其他原因不走,如果醫院採用一種消極但合規的工作態度(這個很容易達到),那麼……2.高端醫療和基本保障醫療分開是大概率事件了,那麼難點在哪裡?難點就是分的時候由於待遇差距太大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導致人才全被高端醫療這邊吸走,基本保障那部分承擔不了健康保健任務,某些地方中小學分家的時候已經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屆時人們都還是願意選擇高端的,並且繼續吐槽更加高昂的價格以及這些機構逐利的本質,然而已經並無太大卵用了。比如說,極端點假設,假設9月1日起現在所有的公立三級醫院全部變私立,剩下的公立醫院能不能承擔起大家的健康保健任務?作為一個醫生家屬,我舉雙腳雙手贊成市場化,市場化了價格顯然會比現在高的多的多的多的多,醫生收入自然也會提高。
但是,這樣的後果就是絕大多數人連病都不用看了。因為根本看不起(如果還有保留的公立醫院那麼就是排隊時間超長),這應該不是題主希望看到的結果(後面有說明)
——————————————————————————————————看了下題主的身份信息,我想題主應該是出於關心醫療體制所以才提出了這個問題,雖然很蠢,但出發點應該不是壞的。就我國目前的這個情況,非常奇葩,純粹是靠壓制醫護人員的福利來維持的(超長的工作時間以及超長的培訓期(一個醫生從本科到有編製基本要10+年)),套用我經常評價某些職業的話就是「愛乾乾不幹滾」,現在已經有不少的醫生以及護士選擇離職(轉行去做什麼不太清楚。),我女朋友所在醫院在輪轉完定課時有些人寧可不幹也不要去老年科以外的科室(市級三家醫院,大部分科室都窮,老年科相對輕鬆,也僅僅是相對而言)。兒科醫生缺乏到某組織要求內科醫生去兼任兒科以維持(理論上來說每個醫生只能看一種科室,兒科和內科是不一樣的)。
但即使如此還是感覺看病貴的核心因素是什麼?葯。一個葯,葯代要拿錢,醫生要拿錢,醫院要賺錢,葯代所在的公司要賺錢,國家還要收稅。這不貴簡直都不科學。
現在這種醫療困境,只有以下幾種出路:
1.國家繼續不管,任由情況惡化,醫生護士越來越少,看病越來越難(只有大醫院可以維持住,畢竟生意多,但是工作壓力巨大。)惡性循環。2.採取國外體制,部分醫療市場化,公立醫院排隊。那麼造成的局面就是:公立醫院看病慢如狗,私立醫院看病貴如狗(我在香港工作的朋友牙疼忍忍回大陸看的事情我會亂說?)3.國家加大投入醫療投入。作為國家,反正不會選3
作為民眾,反正不會選2作為醫生,反正不會選1,大不了不幹了。(10年寒窗苦後直接轉行的勇氣我也是蠻佩服的。)那該怎麼辦?反正我也不知道。
———————補充一下醫院的相關內幕————————————————
先說明我說的以下情況只是了解了本市的一些三甲醫院,其他的城市或者醫院可能情況不太符合。以前一直以為醫生的收入怎麼也應該是護士的(3-4倍甚至更高,高考錄取分數線,培養醫生的時間和護士時間對比,醫生現在基本要博士,護士本科就屬於高學歷了(還有專科。。。)),結果發現同一個醫院同一個科室同一個級別醫生和護士的工資是完全一樣的!!!!!!!!(工資+各種獎金)徹底擊毀了我的三觀,醫生的唯一額外收入就是葯代給的回扣。醫院不同收入差距較大(同為三甲醫院市級的和省級的差距很大,還要考慮跟120關係是否良好,如果跟120關係不好會收到大量的坑爹病人(不付錢的),這部
分錢就是醫院自負(轉嫁到科室上就是影響醫生收入))不同科室收入差距較大(有錢科室和沒錢科室,另外醫院的行政人員是取全醫院平均數,也就是說賺錢少的
科室醫生護士累死累活還沒有行政人員收入高。。。。)另外再做個比較:男醫生待遇遠遠好於女醫生待遇,除非是學霸級女碾壓學渣級男,不然男醫生找工作比女生生容易太多。再比較下不同城市的醫院,同量級的醫院,地方越小收入越高(因為管的少,某些三線小城市到現在還有直接索要紅包的,注意是索要,你不給還主動問你要!!!)
吐槽下:當醫生的性價比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低於護士。。。。。
不說當年要多努力才能考上醫學院,單就讀書的時長來看,根本划不來。。。當然,醫生相比於護士唯一的好處在於醫生的上升渠道稍微寬一點,比喻雙方的金字塔,醫生的金字塔還不夠窄(大部分人都能慢慢上去),護士的相對窄一點(但是注意上面說的,同級別的錢是一樣的。。。。)另外工作時間上來看,護士的夜班一般分為一般是前半夜和後半夜分開,分界線好像是1-2點左右,而醫生的夜班一般是下午5點到醫院,干到第二天中午12點。。至於夜裡能不能睡覺,呵呵。。當然,這種也不過就是連續上班區區17小時。。某省級三甲醫院還有更殘酷的。第一天上午8點直接干到第二天下午5點半。。當然,也不過就是連續上班區區的33小時。。。。哦,當然了,第三天肯定是正常上班的,不要想太多。
當然,距離某些人口中的「醫德」要求,還差的比較遠,2天怎麼也得幹個50個小時吧。為了人民群眾一天干25小時怎麼了?少睡一個小時不就行了。大家總以為,一道行政命令就能去市場化。然而這是不可能的,目前的醫療市場很多怪像就是在畸形政策下的自然市場化。比如藥販子,比如廉價藥物停產。你以為現在的公立醫院是誰在養著?是政府嗎?
我是醫療行業的小學生,也想談談自己的想法。
首先,醫療模式肯定要變化。兒科已經崩潰,然後是急診,然後是婦產,這證明了如今的模式走不下去。
第二,市場化的前提是基礎醫療的保障,醫療保險市場的完善和分級診療。就像房地產市場化要配套廉租房政策一樣。
第三,現在的公立醫院就真是公立的嗎?
第四,要醫生做苦力做天使,那就沒有醫生。這很現實,參考第一條。不尊重醫生的價值,那麼就不會繼續產出有價值的醫生。兒科降分錄取就是例子。
最後我想說,在目前的投入水平下,醫療行業國家已經要養不下去了,看看醫保社保的改革方向,醫改的方向。那麼誰來養??那些醫療行業冗餘的官僚,誰來養??能不能不養??
市場化有利有弊。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要麼看病難,要麼看病貴。歸根結底,我只有十塊錢,只吃得起盒飯,非要吃烤全羊?那你再怎麼騙自己,也沒有烤全羊。
謝邀。個人認為,醫院完全市場化,那麼窮人就只有等死。因為我並非醫療系統的專業人員,僅能就我自己粗淺的認識在評論中聊聊。望各位知友包涵,祝安。
謝邀,這種問題,額,若非約稿最近暫時沒時間談,下周一開庭要當代理人,木有時間,理解下
公立醫院是這個吸血的官僚買辦資本主義社會剩下的不多的社會主義福利了,市場化以後,醫患資三方中醫患肯定不會是受利的一方,資本瓜分公有資產,除了一些現在的既得利益者(大教授醫生、主任),醫生不見得會受到多少市場化紅利。 看看現在的醫療行業的資本,除了莆田系這種吸血鬼,優質資源能有多少呢。 現在的三甲里,窮人僅僅是沒有尊嚴,基本的治療攢攢血汗錢還是能應付一下的。 以後真如上面那個所說,只能等死了。
計程車不降份子錢,自有滴滴,優步來倒逼。
滴醫,優醫倒逼國營醫院的日子不遠了。app上各種醫生隨便選,5塊到5000的都有,葯便宜得就像是挂號費的找零。
人們必須明白,醫生的經驗是值錢的,流水線上的藥品要多少有多少(技術專利已開放的)如果通過市場手段調整
北京上海三甲的專家號差不多500-2000一個,其它省會三甲號差不多100-500一個
很多人就真心看不起病了。。。。。。任何稀缺資源都應該用市場化的思路來做配置,醫療自然不例外。談市場化變色的人,有的是傻,有的是壞。傻的覺得我看病就得便宜量又足,就得國家都管起來,將所有的權利都讓度給政府,寄希望於青天大老爺能設計一種對自己最公平同時還最有利的方案:而壞的人就是利用這種想法賺取利益,設租收租不亦樂乎。支持市場化,不是支持有錢人,不是支持窮的就得病死。事實就是資源有限,而你國制度成本高昂,讓市場主導,效率公平能權衡,讓政府主導,效率公平都沒有。
有時候想,大醫院這麼全面幹嘛還要別的醫療資源。當回到山東老家或者路上看到河北三線城市醫院現狀的時候難免感嘆醫療資源的不匹配。不均衡在於醫生群體少,需要幾十年的傳承來達到社會均衡。醫療是國家維穩的重要環節,需要政府來買單。現有收入不匹配不代表就需要市場化運作。現在醫院工作人員薪資低,在於國家不願意給予對等的待遇。醫保這麼多年收的錢和國家補貼去哪了。公立系統適合大量有心鑽研無力運營的醫生來進行看病救人這個職能。而不是在所有人都能為了賺錢拼到你死我活,也不是所有醫生都適合去迎合更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適當的市場化去迎合有更多理念和想法的醫生來根據他們的意願和患者的需求來進行更高端的醫療。但是絕對不能成為主流。一方面趨利性會破壞醫療的公平,一方面會大面積提升民眾就醫成本帶來不必要的社會矛盾。如果國家開放市場就不應該有醫保。有醫保就應該更多的去迎合避免問題,不是等問題出現了再解決。
可以且應當。
說什麼市場化了窮人看不起病。價格高了自然吸引更多資源進入醫療領域,賣家的競爭會拉低價格。其他領域市場都能發揮作用,醫療有那麼特殊?民以食為天可不是以醫為天,餐飲業市場化了怎麼窮人沒餓死啊?
至於協和專家號,市場化之後窮人是買不起。可現在你窮人去協和掛個專家號給我看看?稀缺的資源價格就是高,應該高。你強行壓下來,無非是大家去找黃牛。這還算好的,如果是拼關係,呵呵,有關係的會是窮人?
價格低傳遞錯誤信號,老百姓一窩蜂跑去大醫院。醫生疲於應付,患者一看醫生態度不好就拔刀相向。累死累活掙得少還有生命危險,好好好,醫生總可以不幹吧?現在醫學院招生已經下降了,再玩下去就不是窮人看不起病,而是沒人看得起病了。(但是請相信我,趙家人一定看得起病的)
退一步講,你要幫窮人也不該是現在這爛招。財政補貼醫保,提高報銷比例擴大報銷範圍,國家盡責了醫院之間也有競爭。
聲明:我不認為應該有醫保,只是認為直接補貼患者比現在壓低醫生報酬好。國家加大對基礎醫療投資,高端醫療的就交給市場吧。現在中國優質的醫療資源都被那些報銷比例驚人的老領導,離休幹部佔用,浪費大量的財政補貼。大概那個醫院都有幾十個百分百報銷的住個三四年的老領導。老爺子們一口氣在,兒女們就有退休金拿。所以有一口氣就得全力搶救,什麼葯都用上,反正又不是自己花錢。
咱們國內的糧食可是完全市場化的,農民糧食自由進入市場流通。那,如果糧食都能市場化,為什麼醫療不行?
醫療市場化的問題其實從改革開放之初就一直吵個不停,從鄧公最終決定放開市場到現在逐漸在主流意識形態中形成的「公立醫院必須保持公益」觀念,國內在這個敏感的問題上翻來覆去,沒個定論。
但實際上,國內的醫療始終都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物價局的強勢介入,使得醫院對每項醫療收費都沒有任何議價的權利。這個單位對醫療市場的危害是極其惡劣的。北京市三級醫院專家號14塊的挂號費,天知道是怎麼定的標準,其他費用的制定,估計也沒有什麼深入的調研。更何況醫療收費細節有幾千幾萬項,每年新增的新技術新藥物層出不窮,這種政府定價沒有任何科學性合理性可言。
市場化的好處是什麼?是競爭!
理想狀況下,經過良性的充分的競爭,患者得到的是貨真價實的醫療服務,支付的費用是反映醫生真是價值基礎上的最低收費。當然這個收費可能是很多患者難以承受的。
所以現在醫療方面的問題是,患者認為費用太高了,醫生認為收入太低了;患者認為看病太難了,醫生認為工作太累了。
那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源是什麼?我們中國人有13億,執業醫師(不含助理)僅僅才200萬多,而美國3億人也有200萬醫師;美國的醫師多點行醫,中國的醫師單點行醫,這看病怎麼能不難?我國政府的支付給國民的人均醫療費用排在全世界140多位,更不要說使用過程中在不同地位人群中的「二八現象」,這看病怎麼能不貴?
到現在,都還在否認醫生的價值!
新醫改十幾年,直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才很勉強地提出要改善醫護人員的待遇。
記得鄧公說過一句話,「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可是現在的醫療領域已經沒人提它了。我很奇怪,難道促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不應當是首先解放醫生的生產力、發展醫生的生產力嗎?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都沒了,改革還怎麼能有前途?
輿論總是號召,醫生要「為人民服務」,這句口號是絕對的政治正確。好吧,醫生要為人民服務,那要不要為資本家服務?要不要為階級敵人服務?那些在監獄裡坐牢的罪犯,都是人民政權的專政對象,他們看病找誰去,獸醫嗎?
很多東西只能聽,沒法評,一評都是話題。只是這輿論,今天東邊倒,明天就會西邊倒。今天一股腦的同情患者,明天就會全面同情醫生。我時常會想,如果倒向醫生的那一天來了,那些實在窮得沒錢看病的人會有多可憐!
醫療服務可以市場化嗎?同為城市公共服務領域的交通系統也許能給我們一點提示。
例如北京,政府提供的交通途徑有地鐵、有公交、還有國營計程車。公交慢、地鐵擠,體驗都很差,但便宜。計程車體驗好,但貴。雖然都是物價局定價,雖然都是政府部門,但都叫公司:地鐵公司,公交公司,計程車公司。也許還沒有真正市場化,不過市場化主體已經形成了。而且可以看見區分,人民的基本需要政府財政保障,高層次需要自由選擇。
醫療也是一樣,基礎的社區醫療政府保障。至於高層次的需求,可以政府自建醫院,也可以轉移支付給私立醫院補貼患者。但本質都是要政府拿出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才行。
社區醫療是絕對不能市場化的!
這是政府的基礎性服務,就像義務教育一樣。所謂義務,可以理解成政府有義務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權益,具體表現就是減免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種費用。還有住房、飲食、醫療、國民安全等等等等。這才是政府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不然要政府做什麼?收稅嗎?
至於高層次醫療,為什麼不能全面放開充分競爭?公立也好,私立也好,政府對人民的補貼才是真正的關鍵!
同是專家號,協和醫院14塊,和睦家1000多。這種扭曲的收費體系,也能稱為市場化?要推行真正意義的市場化,公立醫院能活幾天?
一場不以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為基本前提的改革,怎麼可能取得成功?當年起源於小崗村的星星之火,那些農民是首先為了自身的發展,還是為了人民群眾有飯吃?怎麼沒聽說過農民要「為人民服務」?
現階段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僅僅是來自利益集團,更是來源於每個人的意識深處。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從來沒有商業的種子。好多人懂不懂都談醫療市場化,請先回答兩個問題:
1、一個不納稅的流浪漢公民病了,沒錢,國家和醫院該不該給他看病2、一個納稅的勞動公民病了,看病中途錢花完了,國家和醫院該不該繼續給他看病這兩個問題是價值觀問題,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結果!
請再回答我:什麼是醫療市場化?
搞清楚了,再回答問題吧,各位!另外提醒一下,醫生只是醫療服務的提供主體,醫療服務只是醫療的一塊內容!別以為挂號費不限價了就是醫療市場化了!20XX年11月協和醫院xx專家門診號拍賣開始,預計發放門xx專家門診號3623個。警示價10萬3千元,第二輪競價每次加價幅度最多300元。共2291234人參與競拍,最低中標價113600,平均中標價113765.47。本次拍賣結束,想要看病,請下個月再來。
中國人太多,任何事情都需要拼了老命去競爭,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