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印度不獨立,現在會發展的更好還是更差(社會、經濟、科技、政治、軍事等方面)?


當時可不是印度想留下就留下的。

殖民統治已經不適合時代了。不但印度,連同文同種的澳加新也不能再以舊的形式留在英國體制內。對於越國以鄙遠的印度,時代不再允許明目張胆的掠奪,新的國際秩序格局使得資源獲取不再依賴自己的「地盤」,而印度巨大的國土與人口卻要消耗天文數字的行政成本。英國在二戰後本來就進入衰退期,再占著這麼個體量大的過分的「小弟」,會把自己拖死。

另外,印度人也是有骨氣的。我在國外認識的印度知識分子,就沒有懷念英國的。這才是一個大國該有的精神。我們貧困,我們社會問題很多,但是我們堅信可以靠自己,而不是從天而降的某個「恩主」,來解決這些問題。一個延續數千年、有自己文明體系、有十數億人口和幾百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泱泱大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那是沒有任何外來者可供你去依靠的。


當然是更差。印度歷史上最黑暗落後的時代基本上就是英國殖民時代。因為一個民族把自己民族的命運交給另外一個民族的手裡,有可能得到好果子吃嗎?

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饑荒:

在1857年以前,印度也經歷了一場【空前的浩劫】,這一地區遭遇【毀滅性饑荒】,其中嚴重饑荒紀錄,大約25次發生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北部比哈爾邦、東部孟加拉地區。19世紀後半期,饑荒【奪走了30至40萬印度人的生命】。當代災荒觀察員諸如羅馬什(Romesh Dutt)、研究災荒的學者阿馬爾蒂亞·森指出【降雨的不均衡和英國人的經濟管理政策失誤是導致饑荒的主要原因】。自1857年以來當地人賴以為生的土地向外國人擁有的種植園集中,同時國內貿易受到限制,通貨膨脹導致食品價格飛漲,大宗農作物從印度出口到英國。有些英國人諸如威廉·迪格比(William Digby)對政策改革和賑災措施深表不安,但愛德華·布爾沃-利頓(Edward Bulwer-Lytton)和總督當局反對這種變化。相信如果這樣會導致印度工人逃走,直至印度獨立為止,導致饑荒不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於1943年到1944年孟加拉饑荒奪走了300~400萬人的生命。

在經歷1857年的起義以後,尤其從1870年至1900年的30年間,重商政策盛行,進口猛增,與此同時本土生產和出口極少,導致印度民族工業也銳減,只有得益於全球產業革命的黃麻業是個例外。歷史學家估計,由於次大陸民族工業迅速下滑,其經濟從1800年大約佔全世界GDP總量的25%減至20世紀僅有的十分之一。

經濟: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15]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16]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17]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宏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18][19]

教育:

英國當局通過在倫敦內閣中增設印度事務大臣,改進行政體制。總督(名義上代表土邦或王侯國主權的稱為提督)府駐加爾各答,統管印度事務,下設行政和立法機構;總督之下為省長,省長管理所屬行政區域的地方官員;地方官員即文職人員為地位較低的印度文職機構(印度文官機構,Indian Civil Service)整個群體。數十年來,誕生於英國的印度文官制度一直延續到1910年代。當時的文職人員地位高於諸如醫生和律師等職業,人員構成中土生印度人所佔比例逐年穩步增長,但【土生印度人必須在英國接受教育或者在次大陸英國人開辦的學校接受教育才有可能獲取文官職位】。

政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印度對英國的重要貢獻就是進一步刺激了需求,並進一步回應英國。印度國大黨和全印穆斯林聯盟於1916年12月舉行聯席會議,在真納和莫逖拉爾·尼赫魯的領導下,提倡團結合作、主張包括分區選舉的制憲改革,通過不懈努力和互相讓步,二黨最終達成勒克瑙協定,國大黨承認由穆斯林聯盟提出的分區選舉的要求,與此同時在爭取自治的期間穆斯林聯盟加入國大黨,協定預期的目標是實現永久和憲政的統一行動。

1917年8月,英國政府正式宣布一項政策:逐步增加在每個政府行政部門的印度人協會、逐步發展自治政府,以期逐步實現印度負責任的政府,最終成為大英帝國完整的一部分,憲政改革體現在1919年印度政府法案之中即廣為人知的蒙太古-切姆斯福德改革,這些改革表現了英國作出的最大讓步,英國當局向印度政府中央和省級立法機構充實了印度本地權威人士,但【總督只向倫敦負責】。

省一級發生顯著的變化,省級立法機構的成員大多數經過選舉產生,按照萊昂內爾·柯蒂斯基於二頭政治構想的體制組建諸如農業、教育和工務等政府建設部門,同樣的其他部門設置部長並分別向立法機構負責;金融、財政、稅務和內政則按照英國模式組建,多數情況下委任英國人為主要行政官員,並向總督負責。

蒙太古-切姆斯福德改革未能滿足印度的政治需要,英國當局開始【通過立法措施壓制反對派,限制新聞出版】。如1919年4月,英國殖民當局在阿姆利則和集會群眾對抗中,釀成阿姆利則血案,這次悲劇更加激勵了諸如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聖雄甘地等政治領袖,也喚起了民眾與之共同奮鬥。

軍事:

印軍內部泄露:拙劣指揮導致印度輸中印戰爭

印軍內部泄露:拙劣指揮導致印度輸中印戰爭

-
陸軍論壇

印度兵長期在英國指揮官的指揮下,導致印度指揮官沒有指揮能力。記得看過一條消息說,在戰場上,一個英國指揮官帶著一群印度士兵作戰,一切都很好。忽然英國指揮官中彈死了,一群印度兵呆在原地不知所措,全部被俘虜!不知是一個黑印度的段子還是真有其事。

大概如此吧!


如果他不獨立,英國會跪求他獨立出去

我說的是跪求

==============================

昨天晚上發的,今天寫一點

首先說題主這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英國人怎麼想?12億人口的印度加上2億多的巴基斯坦和6千萬的英國本土組成大英帝國,然後大家都有公民權,然後每年的大英帝國的首相都是印度人,然後代表12億人口印度教徒每天和代表2億人口的穆斯林在議會裡面撕逼大戰,

你六千萬英國白人乾的過14億人口的殖民地?你投票投的過嗎?分分鐘讓你學會什麼叫民主。

你想沒想過,要是這樣,英國本土白人很快就要高呼英倫三島要從大英帝國獨立,要freedom,而印度人則高呼:英倫三島自古以來就是大英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照顧一下英國白人的情緒嘛

還有人拿新疆和西藏來對比印度的,你也不看看新疆西藏多少人,印度多少人。


毫無疑問是更差!

題主看看印度電影《抗暴英雄》就明白了,反殖民,反帝不止是中國才有的,印度同樣存在,英國在印度的統治越往後越不好受,不如實施軟殖民,印度到現在可都還是英聯邦成員啊,讓英國掙去了多少小錢錢,這可比直接殖民要輕鬆愉悅得多。。


推薦閱讀:

中國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印度掐斷海上石油補給線?
為什麼中印對峙時沒有第三國調停?
如何看待CCTV4中出現的勿謂言之不預?
印度哪些方面強於中國?
為什麼中國人均最終消費如此之低?消費佔gdp只有30%?美國70% 印度都有50%?

TAG:歷史 | 政治 | 經濟 | 印度 | 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