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布袋戲的口白聽起來為什麼和台語歌,台語電影的發音不一樣?


謝邀。

首先 ---

臺語/閩南語, 特別是在常用字詞當中的頗多字, 有保留了很多 文讀音 跟 白話音(或稱 讀音 跟 語音)兩併存的這個現象。亦即, 同一字, 有文/白兩種字音併存, 包括已經有同一字的文讀音跟白話音(後者有可追溯到隋唐中古漢語之前的古漢語音層次者), 各分開在不同的慣用語詞裡面使用, 且分開演變成稍有不同字詞義的這種現象。自然的日常口語, 是文讀音跟白話音融合使用。

在閩南語母語人士, 這是自然獲得的母語本能, 而自然習慣運用在日常口語上。甚至有由於太自然, 又因為至今絕多數仍配合政策推普, 推行跟使用單一漢語的學校裡邊, 不教閩南語, 以致多有母語人士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習而不察且無從得知, 而不知自己母語的日常口語裡面, 頗多(文白)異音的字詞, 是同一字的。

而只要是通用漢字, 在韻書上跟比如《康熙字典》上所收錄的漢字, 反正只要有反切注音的

韻書跟字典所列的漢字, 閩南語皆有文讀音。但是, 並非每個字都有白話音/語音。

以閩南語唸詩詞古文, 則是要全用文讀音。

這種文白併存的現象, 在各地漢語都有, 多少而已。

即便是以北京話這支漢語為底, 經過委員會逐一篩選(也是裁汰, 用以盡量讓各字僅單一標準音, 使簡單化, 方便因而較易於推廣), 經過標準化的程序之後, 所制定的國語/普通話, 也可以看到這種文白異讀的現象。要不, 就在國語/普通話標準辭典上的詞目裡, 尚可見到原本的文白兩音仍保留併列同用; 要不, 因為制定跟保養這套語言標準的時間有前後(大致以1949年為界), 且各自獨立不同的標準委員會成員有不同的考量不同的選擇, 以致在這同一語言, 在兩岸於某些字音的標準音以及實用上, 有因為文/白音的不同考量不同選擇, 各選定其一, 而有不同(這也是網路上常見, 何以這套語言在兩岸有同字異音問題的原因, 之一); 因而在將兩岸的標準音拼合之後, 仍可得見那些字原本文白兩音的蹤跡。 僅舉幾字為例(前文/後白):給jǐ/gěi; 削xuē/xiāo; 薄bó/báo; 液yì/yè; 血xuè/xiě; 柏bó/bǎi; 露lù/lòu; 色 sè/shǎi。

我除了閩南語跟國語(普通話)之外, 對其它漢語不熟, 難以比較。所以只能引用

周長楫先生所述:閩南語該是所有漢語當中, 保留文白音併存的字音最多者。

-------------------

好, 以上是介紹在漢語系語言, 特別是在閩南語裡邊, 跟題主問題直接相關的文讀音跟白話音併存

的現象跟概念。(卻尤其因須藉學校有教學的國語/普通話為例, 似乎寫得字數/份量多了些。抱歉)

來到布袋戲的口白 ---

您所觀賞聽到, 現在的布袋戲的口白, 是用了太多臺語/閩南語的文讀音, 照閩南語唸詩詞古文的

字音, 在唸口白裡面的字音, 卻有不分是詩詞古文, 或是口語語句。

以致有您也意識到了, 從現在普遍的布袋戲所聽到的, 有跟臺語歌, 以及您在臺灣的臺語電影

和電視劇上所聽到的那些使用日常生活口語語言, 使用閩南語文讀音跟白話音自然融合的

生活口語語言, 有所不有, 原因在此。

雖然舞臺/戲劇語言, 尤其背景若非現代, 多少會跟日常口語不同; 然而現在較普遍可見的布袋戲

視頻上所聽到的口白, 雖仍是臺語/閩南語音, 但用了太多文讀音(甚至口白稿有使用了非閩南語

慣用, 但卻是國語/普通話白話慣用語詞句法者), 較為不自然, 較非自然生活口語的閩南語/臺語。

這方面, 您若剛巧碰上, 可跟黃家班的上一代, 黃俊雄先生那個時期的電視布袋戲作比較(網路上

仍可找到錄影視頻)。黃俊雄的口白, 是視戲中場合、語句, 跟角色的不同, 該用口語就使用

文白融合的口語音; 在該全文讀的詩詞語句文句時, 就全文讀。各作分配。那是聽起來很自然

而且很合宜的臺語/閩南語。


其實還好文白異讀主要表現在念詩古代文章里,最具代表性的黃俊雄三國演義里出師表這段,很多字詞他都用了文讀


其實這個不得不從布袋戲的劇本開始說起。

可以說,布袋戲的劇本是從五洲園的黃海岱才開始出現的。

最早的閩南傀儡戲,都是以閩南方言為基礎,由於表演者大多文化不高,沒有自己編劇的能力,故此劇本中夾雜著大量的閩南土俗俚語,可以說,這種最原始的布袋戲,和如今我們看到的布袋戲,在文字語法上是完全不同的。

到了黃海岱時期,由於黃海岱有較深的文化修養,世人贊曰:善文筆,精漢文。

所謂「腦中真書藏萬貫,掌握文武半邊天」,最早是人們稱讚黃海岱的,當然現在那是素還真。

黃海岱開始著注重布袋戲劇本層面上的改良,有了劇本的文字傳承,和其他文學作品的改編劇本化,比如黃海岱「可能」是最早改編金庸小說為布袋戲的,他將《倚天屠龍記》中的一些片段,改編為了《秘道遺書》《孤星劍》。而後來開創一個時代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就是改編自清代小說《野叟曝言》,當然史艷文真正意義上的出現,應該是黃俊雄完成的,這是題外話,但可以這麼認為,到了黃海岱時期,布袋戲由傳統戲碼的口耳相傳,轉變為有文字記載,文學改編的新時期。

之後的劇本由閩南土俗俚語,逐步向閩南語漢文過渡,到了黃俊雄和黃文擇的時代,已經完全過渡到了國語閩南語(特指口白)的層面。

所謂閩南語漢文:

以「漢文」的語法結構做為創作基礎,以閩南語漢文的讀音做為韻律標準,在這兩個基礎之上創作的劇本。

所謂的「漢文」,指的是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白話文的語法結構,閩南語漢文不同於生活中口語化閩南語,更接近於官話。其實最早的布袋戲,儘管夾雜了很多外人難以理解的土俗俚語,但一旦涉及詩詞成語等,所採用的念白一律是閩南語漢文。

到了黃俊雄,黃文擇時代,則大力推廣所謂的「國語閩南語」口白,就是在發音和腔調上,向國語做一些靠攏,在表演理論上,也顯得不那麼「傳統」,這在當時是被行業內批判的。但黃文擇認為,如今的很多年輕觀眾,自小都是受國語語文的教育,很多人已經不會說閩南語了,如果布袋戲口白不加以改良,那麼將會失去年輕觀眾。

事實上,台灣的布袋戲流派很多,不同地方出身的藝人,念出來的口白都不會一樣。

布袋戲從本質上說,還是戲曲,念白要講究上韻,本身就不可能等同於日常生活,就好比,京劇的韻白是「中州韻,湖廣音」,京白也不能等同於日常生活里的北京話,這是一個道理。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黃童超中國人確實吃不起茶葉蛋的言論?
台灣的茶葉蛋和大陸的茶葉蛋有哪些區別?
如何評價黃安在微博上為林宥嘉辯護,聲稱林並非台獨分子?
台灣離掌握核武器有多遠?
蔣介石在台灣演講時,台灣人聽得懂嗎?

TAG:台灣 | 閩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