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海外華人,基本接受了用白話文來替代文言文,卻沒有接受簡化字?

我修改了題目,因為我主要是想有個對比,為什麼華人世界一致拋棄文言文,接受白話文,但是簡體字卻不然。


因為你對海外華人的印象還停留在30年前,今天各國海外華人都是以大陸人為主,早就通行簡體字了。

另外說到文言文,我卻覺得文言文比白話文更加優美、簡練和準確,如今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遍地文盲的時代,應該重啟文言文教育。


問題不成立。

先從官方層面看。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目前以漢語作為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相對應的文字,大陸和新加坡採用簡體字,港澳台採用繁體字。除去大家熟悉的大陸不談,我們來看看其他四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眾所周知,漢字簡化乃至拉丁化是民國時期的潮流,最早推行簡化字的也是民國政府,但是自「大陸淪陷」之後,出於政治的原因,民國政府在台灣未曾推行簡體字,仍使用繁體字。新加坡自1969年進行漢字簡化以來,雖一度有幾個字跟大陸不同,但經過修改,目前使用的簡化字和大陸完全一樣;香港在1974年之後,殖民政府才確定中文的官方地位(香港稱為「官方語文」),但直到90年代(甚至現在),漢語的地位仍然明顯低於英語,要港英政府來主導漢字簡化基本是不可能的,97以後的香港政府也沒有動力來推動漢字簡化,故沿用繁體字;澳門同上。

此外,雖然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只有馬來語,但由於漢語在馬來西亞的准官方語言(之一)的地位,官方也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推行了漢字簡化。

也就是說,凡是聯合國成員國中以漢語作為官方語言(或事實上相當於官方語言)的國家,都採用了簡化字。

再從民間看。

西漢初年就有了紙,但用紙來寫字卻是東漢的事,拋棄簡牘而以紙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更是到了西晉時期才實現的;唐初就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但雕版的大規模使用還是要算到北宋;北宋慶曆年間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一直到清末,雕版都是正式、體面的印刷方式,活字印刷仍然被認為是偷懶、缺錢的表現。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說明,文化行為的變革總是落後於社會生產的變革。

一個人寫慣了繁體字,改寫簡體,需要一個很長的過去階段。比方說在我家,我爺爺到現在還在寫繁體字,雖然他做了一輩子教書先生。在國家的推廣寫,到我父輩,才開始習慣使用簡體字。如果沒有政府的推廣,使用者自發的進行簡化,這樣的簡化必然會造成一些不便,因此簡化這件事只有通過政府全面的推廣才能實現。所以對於缺乏官方指導的海外華人、殖民地同胞,他們也只能沿用長久以來形成的書寫習慣。

可是。。。我見過很多台灣人,把「臺灣」寫成「台灣」的。。。民心所向啊。。。。


我是馬來西亞華人,應該符合題主所說的「海外華人」。

我國自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華文教科書(可以參考下圖)採用簡化字。現在,社會上一般通行簡體,報章正文也是以簡體書寫。考試中使用繁體當錯別字論。

中五華文課本

馬來西亞華語採用簡體主要是為了方便與中國交流。但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仍然到處可見繁體,報章標題也通常使用繁體。一般人都能識繁寫簡。不過,我國華社堅持辦華教不是基於經濟因素,而是為了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

另外,我國政府從未進行漢字簡化(簡化漢字的是新加坡),華語也從來不是所謂的准官方語言,也不可能成為官方語言(華語是官方語言之一的也是新加坡)。從獨立至今有不少人主張且推行單元教育(即使用國語進行教學)。他們認為使用國語能促進團結,也是馬來主權(Ketuanan Melayu)(≠馬來西亞主權)的體現。所以,我國政府是不可能將其他語言列為國語。


看來你不懂「白話文」的定義。「白話文」指的就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口頭語言,文言文是書面語言。清朝的時候,中國人口頭語言已經接近今天的白話了,只是書面還是文言文。所以不所謂海外華人接不接受白話文的問題,他們說的本來就是白話文,而書寫是另外一回事。

另外可以參考巴西。巴西人現在日常口語說的「巴葡」就是他們的白話文,和他們書寫的規範化巴西葡萄牙語非常不同,也就是他們的「文言文」。目前巴西還沒有經歷他們的「白話文運動」。所以口語和書面語差異巨大。


推薦閱讀:

為什麼簡體字中「買」和「賣」字沒有「貝」字旁?
簡體字和繁體字「一」有什麼區別?求詳解?
為什麼中國大陸停用繁體字,推行簡體字?
大陸平民對中文正體的態度是否與官方相一致?
為什麼有的中國人看不懂繁體字?

TAG:語言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