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呆了,為人孩子氣,不成熟,常常發現與周圍的人思維方式不同。怎樣更好地融入人群?

書呆一個,怎樣融入周圍的人群。


謝邀。

首先,【你是讀書讀傻了吧】這種話只是一種委婉的說法而已,類似的客套還有【這麼小就戴眼鏡,肯定是特別愛學習】、【最近是不是經常加班壓力大啊,電話都不往家打】、【你們學理科的男生就是不浪漫】、【北方人嘛就是粗心沒辦法】——如果是針對特定的某個人的話,說話者想表達的核心意思只是那個評價,理由啊所屬群體啊什麼的只是順帶掛上的,為了讓這些指責聽起來沒那麼刺耳——你別當真啊。

情商低就是情商低,老老實實承認,找個台階小心點兒滾下來,回來該讀書接著讀書,該觀察人類好好觀察人類。

不過呢,讀書多,或者自認為讀書多的年輕人,確實是會有一些「常見病」的。

我也有。在這裡說幾個犯起來比較嚴重的,自黑就黑到底吧……

  • 信息優越症

「我看新聞說……」

「你才知道啊,這不是前天微博熱門話題嘛。」

「我看朋友圈有人轉……」

「假的,知乎和果殼上已經闢謠好幾遍啦。」

「我媽給我講過一個小竅門……」

「我初中就在科普書上看過了!」

這對話熟悉么?

對,有些人就這樣,但凡覺得自己在得到信息的時間媒介上優於對方,就立刻迫不及待地要表現出來。倒也不是故意想讓對方難堪,更沒有任何惡意,只是「我知道我知道!」這事兒能激起他們極其難得一現的表現欲。發展嚴重一點的,就是在聽人興高采烈地說著什麼好像不太靠譜兒、但自己也不清楚的事情的時候,還得暗挫挫地掏出爪機上個百度,證實了自己對其不靠譜的判斷是正確的,就要得意洋洋地來拆穿一下。

然後對話就進行不下去了。給人留下的印象就只有「真不會聊天兒」。太可憐了,明明是想分享信息來著。0.0

知道的比別人多、比別人早,能不能有優越感?當然能!要是有人指著篇你所在領域頂級期刊上的文章說嘖嘖嘖這個寫的太牛了啊,你掃了一眼說,您再瞅一眼一作的名字拼音?這是我寫的!那你怎麼優越都行。

什麼新品發布啦歷史趣聞啦科普常識啦之類的,就算了吧。人家說了你就聽著,要有啥想評論的,嗯一聲接著人家話茬兒說下去就可以了,除非是特別特別熟的人,「我早就知道了」/「你怎麼連這都不知道」這個態度,是萬萬要不得的。

  • 這個世界太混亂了只有我是善良守序的正常人(中二病分支)

特別「講道理」,過分追求「自由平等」,經常覺得別人「沒有邏輯」、「不可理喻」,經常「包容」別人。

做出一副很客觀很理性的樣子,喜歡說「為什麼」、「憑什麼」,而且無法接受對方說「還能為什麼啊我樂意唄」這種回答,認為一定有什麼深層原因。

想太多。簡單問題複雜化。

在把書本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上的時候遇到挫折,總覺得是因為環境無法達到理論中的條件,而不是自己的方法出了什麼問題。

認定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看問題視角不一樣、思維方法不一樣、知識背景不一樣、文化底蘊不一樣,看外表好像都是人,其實連物種都不一樣。有時候是鶴立雞群,有時候是鴨立雞群,和周圍的小朋友們就是沒有共同語言,真是太孤獨了。

這個好治也不好治。想找共鳴就在瀏覽量大的網站上發發帖子,看能湊來多少人,跟這些人聊聊。想試圖化解就從身邊找個你認為最普通的人,然後你再覺得自己特立獨行的時候立刻在腦內把自己想像成那個人,對自己說「他可能也是這麼想的」。實在不行就大嘴巴抽自己吧。多大的人了,還擰巴這種事情,丟不丟人。

  • 慫+事後諸葛亮

嗯,就是慫。有道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上面剛說了書生們自我標榜講道理,且要求他人也一樣講道理,但是碰到真正不講道理的,就——束手無策了。甚至連自己的原則、自己的立場也都丟了,瞬間說都不會話、坐不穩站不直了。

受欺負的時候軟包子一個,但是等回過神兒來了,往往又能想出好多絕妙的回擊點子。「其實我知道……」 「其實我當時想說的是……」 誰管你啊!

偶爾慫就認慫吧,要是真想到了什麼有效的解決辦法,下次遇到類似情況再用。千萬別解釋。

  • 社交功利化

一方面鄙視帶功利性的社交,覺得特別虛偽做作,另一方面自己對待社交尤其是沒有明確目的的社交的態度又極其功利:社交有什麼用,我又不擅長這個,有那點時間,不如回家看書,投入產出比好得多了

對不含多少信息量的對話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是浪費時間。

發現了自己社交能力差這一事實,卻不肯去到那些自己看不上眼的社交場合積極練習提高,還奢望能在更加高大上的地方能不明則已一鳴驚人。

都沒見過多少人,沒跟多少人好好說過話,就斷定自己無法理解他人的想法、無法融入群體。還有不給別人了解自己的機會,就認定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等等。

先入為主,拒絕嘗試。對社交帶有強烈的破罐兒破摔情緒,認為反正我努力也沒用,反正我就是不行,我都這麼努力了,還被人說情商低——等等,你努力在哪兒了?

這個社交上的問題也可以延伸到戀愛關係上,不願投入「無用功」,這在感情發展中無疑就是死亡宣言。要知道所謂戀愛基本上也就是倆人在一起互相耽誤時間的過程,重要的是耽誤著也開心。

心態放平穩一點,多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見見不同類型的人,真誠地和不同類型的人討論和閑聊,或者用心去聽別人討論或者閑聊。會有收穫的。

再說一遍,這些個毛病跟讀書多少沒任何因果關係,只是自我定位是「讀書人」屬於多發人群,故總結出來備參考。其實還有很多,暫且先說這幾個,以後想到再補充吧。


·

情商目前我覺得是一個有待商榷的東西。

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很少出現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很多高冷的牛B人士,有人評價說他情商不高,原因是和周圍人相處的不合群,這標準就有點不知所謂了。

情商高,不代表必須和周圍人打成一片的。反過來說,打成一片也未必情商高。

典型例子,一個人很聰明,刻意和周圍人保持距離。其他人有什麼事想不到找他幫忙。他也極少遇到有求於人的情況。那他和其他人打成一片就是一種很不划算的行為。

某些不踏入社會的聖母覺得這種人自己一個,好裝逼哦,好看不起普通人哦。其實進入社會就知道了,很多人真是臉皮厚,無恥,和他結交,大事幫不上,小事用不著,他還能天天占你便宜,給你捅簍子。就仗著混個臉熟。這種人多了去了。

從這個角度講,我認為和大部分人保持冷淡並不是什麼太失敗的策略。還很有可能非常明智呢。

反過來說,有的人,自來熟,和誰都無話不講,仗義,打成一片,好像情商不錯。但是面子好看,里子難受。今天幫這個明天幫那個,自己有難未必有人管。結交的人質量太差。這種情商也高不到哪去。

所以,從事後結果來看,一些普通人認為的情商高的表現,未必是好的結果。

並且,我還沒見過有人智商極低,情商反而極高的。頂多是人單純,實在點。可見智商不高,情商也很難高。或者說,很多時候情商不高,出昏招,是一個人低智商的體現。

我個人覺得,所謂情商,應該是『洞察人心的能力』。

就是對方想什麼,你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對方透露一點點信息,你就能大致了解他的意思。人有多少種,大概分幾類,有什麼特點。怎麼說話或表示,才能讓信息正確傳遞,不誤事,甚至提高成功率等等。

如果你真的智商不低,這些都是可以學習的。也許很簡單呢。誰知道呢?畢竟你沒看過高數你也做不出來題目呀。情商需要練習。需要學習其他人。需要看書。需要去和真人對練。不要對自己定性成『書獃子』『情商差』。


首先你的歸因有問題。我也呆,不會講話,為人幼稚,但我呆不歸咎於讀書,讀書不會讓人變呆,只會讓人變聰明。

就我而言,這一方面和從小環境養成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更可能的是我只讀書,並把讀書當做最重要的大事,覺得別的都無關緊要,而自己能在書中或解題中又找到滿足,從而便漸漸沉在自己的舒適區中,形成習慣。另一方面不愛去自己掌控不了的聚會,見不熟的人,干不熟悉的事。從而只和自己的小圈子內的人交往。

他們是我最熟悉的人,也是時間長河裡淘汰剩下的最能包容我的人。就好比我不會因為和他們無話可說而感覺彆扭,因為我可以直接什麼都不說,我不會因為一些幼稚的行為讓他們覺得unbelievable,因為他們早已習慣。

在一片新的試驗田裡進行幼苗種植都要保持基因多樣性,以抵抗大自然複雜的病菌侵害。而那些『』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也在我一直處的「理想環境」中的半躲半閃下,離我越來越遠。

問題找出來了。舒適區。

雞湯熬好了,勺子在那裡?

1.理解普通人的想法,從對方角度出發

2.模仿那些「滑頭」的處事方式

3.獨自去社會幹些事情,沒有後援

4.去要妹子電話號碼

總之,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去適應外面的世界。


有思考能力的人靠思考生活,沒有的人靠本能生活。但思考使人軟弱本能使人堅強


喝酒,更一群老油條喝酒。從看開始,然後慢慢入場。剛開始,酒場如戰場,遍體凌傷。現如今,酒場如情場,情意綿綿。不過會傷身,我現在肝有些不好了。就我經歷的來看,我只發現了一個方法讓你快速的融入人群,那就是在不觸犯自己原則的情況下,讓對方心理爽,我一個朋友給我說的原話是這樣的,好話當錢使!!!


雖然我讀書不多,但是早就放棄融入人群這個想法了


兩個選擇,1、改變自己融入人群,不讀書了。

2、改變自己讀能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書。

但在這之前,你要自己搞明白你為什麼讀書,搞明白了就能選擇了。

一條路的路途中是孤獨痛苦但目的地是「成功」。

另一條路的路途中是快樂和幸福,但目的地是「平凡」

但我建議走自己的路讓他們說去吧,因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成熟和不成熟,相同與不同都是你自己的選擇,沒有人能幫你選擇你自己的人生。

當你真正懂了我說的,你會發現其實自己其實已經在人群中了。


多看多想多喝少說


讀書能力與學習情商的能力是對等的,

不會可以學嘛,

咱先不裝逼,看會兒別人裝逼慢慢的就會裝逼了。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為反對而反對「的人?
月收入少於 4000 ,該怎麼投資自己?
你用思維導圖有哪些技巧或者心得可以分享?
英國議會制辯論怎麼準備 ?
人生中你經歷過哪些頓悟?

TAG:思維方式 | 與人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