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動漫音像製品可以形成一整套產業鏈?


我個人認為,

一個是唱片渠道鋪開得早,播放機普及率高,這樣就導致在盜版幾乎做不了的時代(70年代中期之前)人民就養成了買正版音像製品(最初是模擬唱片,後來有了CD和磁帶)的習慣。

二個是動畫版權方重視得很早,學習電影和電視劇版權方的經驗,60年代前半日本第一批TV動畫 鐵人28號 和 鐵臂阿童木 就發行了主題曲集,70年代的動畫有一些開始發行歌曲集,70年代末開始就出現包含插曲音樂在內的原聲OST了。這些和日本電影、電視劇等其他影視作品音樂的製品化發展基本同步,到了80年代出現了VHS和LD,影視作品馬上跟進出影碟和錄像帶,音樂集也從模擬唱片過渡到了CD,這個和其他音樂界也是同步的。這樣,動畫音像製品的產業鏈就和其他影視作品同步發展起來了。

你如果想問中國大陸為什麼這個一直沒發展起來,其實就是80年代末之前早期國內影視作品音樂優秀的時候就沒太重視發展原聲音樂製品,甚至都沒幾個人有唱機和CD機,磁帶錄音機都是「大件」電器,即使有原聲音樂製品也只是質量參差不齊的磁帶而不像主流音樂界那樣發行模擬唱片和CD(這裡要說一下,大陸第一張CD是1986年發行的)。舉個例子,86版 西遊記 的音樂在整個大陸電視劇音樂史上是一座豐碑,不管是歌曲還是樂曲都有無數經典,所有音樂加起來至少有2CD的長度,但其原聲音樂製品非常混亂,原聲音樂磁帶是許多個不同的音像企業發行,音質參差不齊,有些歌曲已經沒有音質特別好的版本流傳,很多樂曲根本就沒有出現在任何原聲帶中。大眾化的國產電視劇尚且如此,何況一直定位低齡化的國產動畫呢?我記得國產動畫出過原聲音樂的就上美的那些劇場版動畫,其他就非常少了。


看《曉說》,口述歷史系列之吳森宇,談到翻拍《追捕》,日本方版權就是不讓,後來只能改編原著。雖然聽說拍得挺爛但吳導的名氣都促成不了翻拍,可見對版權的重視。

版權觀念是基礎,其次是,動漫音樂做得好啊!

雖然《喜羊羊》唱起來很可愛呆萌沒毛病,但如果國內的動漫歌曲和配樂都能像《秦時明月》那樣認真些,出音像製品也能夠格了。


推薦閱讀:

是否值得放棄家裡找好的工作去日本讀研?
日本漢詩中有哪些可以媲美唐詩宋詩的佳作?
抗戰中為何幾個日本兵就能管理一個村子、一個鎮子?在抗戰時,國軍的戰鬥力單兵作戰能力與日本兵的比例是怎樣的?
日本人失業了怎麼辦?
如何理解「我樂苦多」?

TAG:日本文化 | 日本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