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承志的《心靈史》?

大概我知道張承志在完成《心靈史》之後,就沒有再發表什麼重要作品。我不是穆斯林,但是很認真地看了這部反映中國穆斯林哲合忍耶派苦難史的書籍,感觸很多。但是作為非穆斯林,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部像是小說的歷史書,或者像是歷史書的小說。


更新一回:我寫這些東西目的絕對不是為了破壞民族關係。相反,我們是要讓大家通過學習歷史了解現在和平的不易。和平相處首先要學會互相尊重,叫囂殺光穆斯林的。別站著說話不腰疼,出了事第一個遭殃的就是生活在西北的各族人民。

----------------------------------/----/-----

再說一遍:尊重差異是一切的基礎

---------------------------------------------

我家族譜上面寫的被殺乾淨的祖先不會出來跟你解釋發生了什麼。也許清真寺里的某個哲派信徒也有我家的血脈,只是因為來自聖戰者強姦的婦女。幾百年相愛相殺,那這麼容易說得清?

可以說清的是,左宗棠最狠也不過是流放,那伊斯蘭式的屠殺可是男人殺光女人為奴。

匿名是因為寧夏人穆斯林朋友太多。雖然絕大多數本地人也已經忘卻這段歷史,但願永遠不讓這在發生。

故事一個一個講,從我的見聞開始。

我長得像少民,那些祖籍西北的漢族都和少民長得很像,祖上也是被流放來的。

初中的時候我們一幫朋友,還有改信基督教的回族一起去了同心那邊的村子,那個村子就在戈壁上,沒水沒糧,窮得叮噹響。說話有陝西味。我們漢民進了村子,給小孩兒發打蟲葯(打蛔蟲),帶小孩兒做遊戲。這裡荒灘很,一個政府給蓋的教室就是村裡的小學,隔壁村的老師每天騎摩托車來給他們上課,教室里空空如也,啥東西在教室里都被村裡人偷光了。晚上住村長家,講究的家裡湯瓶水壺漢民都不讓碰,嫌漢民臟。一起去的一個女醫生給婦女看婦科病,是漢族,她們也沒覺得怎麼樣。婦科病好多都是因為不注意性生活衛生導致的。

當地太窮太缺水,村子裡全靠挖甘草,漫山遍野挖的都是窟窿,讓沙子更厲害,沒有公廁只有一個清真寺。村子裡小孩兒識字的不多但是都念過經。平均結婚年齡17歲,計劃生育在這裡無效。好多壯年男人都因為去雲南販毒被槍斃,留下孩子沒有父親。

現在過了這麼多年,大家都成人了,有些孩子長大後出去打工,有些在家結婚生孩子,還有些成了社會底層人民,監獄進監獄出,還有幾個被判了死刑。

貧瘠的村里長輩教導孩子不要和漢族來往,但孩子卻想

上上世紀一代人的罪孽現在六七代人還在還,活活被扔在窮山溝子里,生生滅滅,不知生即有了後代,然後四五十歲病死。生生滅滅,債也應該還上了吧。

我姥姥是一個有意思的人,家裡原來是大戶,在回漢雜居的鎮子上,一條街一邊回民一邊漢民,口音也不一樣,漢民叫回民老回回,回民叫漢民老蠻子,一聲。

回頭再更。想了好幾個故事:解放前的土匪;餓死人的60年,漢民幹部給回民村當了一年女阿訇(我姥姥)。慢慢寫。

同治年間的時候,沒有寧夏,一部分算陝西一部分算甘肅,當回民的軍隊打來以後,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屠村,我母親家一百多戶被殺乾淨,村子也被燒了。唯一的一個男孩因為放羊在外幸免於難,最後成了家譜上的一始祖,原來的家譜也斷了,那麼大一家差點被穆斯林滅族。

我自己家的村子,原來40多戶,逃亡後或被殺或沒能回來,最後只有6戶回到了原來的家,一個家庭也元氣大傷。最可怕的事情是,家裡的年輕人大多不知道這段歷史,都淡忘了。

寧夏人也有窯洞,為了躲避回族軍隊的燒殺劫掠,窯洞之間都挖了通往山溝的地洞,無盡的地道裡面藏著水和食物,老幼婦孺期待借著地道能躲過一劫。我們叫它「影子窯」。

回民殺到漢族村子裡後,在壯年男人被殺光後,婦孺兒童藏在影子窯裡面。穆斯林叛軍為了姦殺婦女,就用辣椒和柴禾在窯洞口燒火,用煙活活把那些不願受辱的女人孩子熏死。

現在仍然有許多影子窯,裡面無盡的地道里隨處可見屍骨,但是當地人都不敢進去,因為裡面瘴氣太重,還有人認為裡面有冤魂。

-----------------分割線--------------------

我現在繼續以一個穆斯林的角度繼續說問題。

很多時候民族關係緊張都是因為雙方沒有共識,缺乏相互尊重以及相互諒解。

對於西北穆斯林少數民族來說,民族壓迫以及對自己文化的不安全感也是很嚴重的問題。世居在這片土地上,卻缺乏一種被關懷,和團結的感覺,這與滿族,蒙族有非常大的區別。

當年的動亂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兩方宿怨已久,穆斯林認為自己未收到應有的尊重。


不覺得這是小說,好像就是歷史考據加上一大堆情懷感動,不能感同身受。

張承志的短篇散文還是更加有吸引力一些。


丫今天怎麼歌頌伊斯蘭,幾十年前就是怎麼歌頌文革的


充滿漢語美學魅力的極端民族思潮作品


玷污了神聖高貴的漢語!


這個回答只就張承志這本書寫一些我的讀後感,只代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只談文字的話,他的文字是有美感的。尤其在書中描寫黃圖高原孕育哲合思耶的土地的蒼茫與絕望,寫得充滿力量卻有滿是赤裸裸的悲涼,比如「父親背井離鄉之際,兒子卻偷了那塊饃幾口吞了下去」。我家在甘肅與陝西鄰近的地方,對他筆下的黃圖高原自是感觸頗深,所以看到「他們熱愛的家長永遠是他們的流放地」「他們的流血像家鄉的草木一樣,一枯一榮」。這樣的對於那個60年代的描寫,和家中老人說的一般無二。而在寫到在此地光大的宗教哲合思耶教時,整個文字陷入一種,或者說是他有意塑造出的一種神秘、悲壯、鋒利、直逼人心的宗教肅穆感,(你也可以認為這就是他的浪漫主義)。因此,就文字而言,能把宗教故事寫得壯烈絢麗卻有充滿宗教信仰的沉重和神秘感,讀起來不乏味,他的文字是很有他說的那種「靈性」,能從文字里描述宗教對於他們的心靈的滋養,他自己稱為「陶醉」。

談到內容,他的這本書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吧。但是對於不信教(尤其我這種對宗教持疑的人)的人看起來,很多東西是難以理解的,或者說很難接受,我看的時候有些問題一直在心裡抵觸他說的東西。一是對宗教的刻意的神秘化和對於普通信眾樸素的信仰加上了太多的他的主觀美化。他對馬明心的描寫更是如此,能感覺他的激動,但是如果你拋開或者跳出他營造出的這種宗教神秘感,轉而理性一點看待他的一直句子,就會生出一種憤怒。比如當你看到「爾薩與眾天仙絕不鄙於給安拉為奴」、「當後輩感到他們遭逢不上蘇四十三那樣的大時代的時候,他們的煩躁而孤獨」、「只要你為教捨命,你的血將不會被人洗掉,你的血衣就是你的進去天堂的證明」,讀到這些,恐怕除了教徒,旁人是不寒而慄的,他的文字中始終夾雜著或者說隱藏著隱忍待發的東西,這些東西充滿鋒利,凡是讀過的,大概能感受到,這些東西如果也是今天的我們的少數民族「兄弟」心中隱藏的,只怕也是很大的隱患。這本書中對於俗世文化是很偏見的,尤其是孔孟文化,以至於常出現「中國這片沒有信仰的土地」「孔孟的中國」「俗世的粉飾」之類的話。

書中太過於美化了暴力,歌頌了他們的先師,將蘇四十三作為英雄歌頌,卻對於這場動亂中死傷的無辜漢人,以及和他們教義不同的花寺信徒隻字不提或只用一句這是失去理智的殘酷之類的話帶過,用心實在不良。後面的回漢之亂更是筆法淡化太過,為暴亂屠殺美化太過,太過立場鮮明,宗教情感太炙熱。

張承志的人生經歷可能解釋這麼極端的「皈依」,這本書中也出現「那是一個沸騰騷動的,人民造反的大海」這樣的東西,但是作為讀者,這本書讓我更是對他信生出些疑惑,他們追求的信仰自由到底是什麼,或可以用這本書里的一句話表達「安拉是詛咒不信者的」,他們對於現世的認知如果真的是「活著便是負罪」,將希望寄予來世,我無法理解他們為何不在現世為子女掙出來個天堂,反而更像是讓所有人一起拋下安定,一起整日跪拜,謀取天堂的一塊地方,你能從中看出他所寫的對於信眾生命的看輕,即便是在寫那一場浩蕩的「起義」時,你也無法看出他這樣寫是想反對從而得到什麼,他們所想的並不是推倒一個世俗的封建帝國而建起一個利於眾生的政府,他們是反對所有阻止他們追求「信仰」的東西,這種信仰要求人們恪守禮拜,以求和神接近,那麼,大眾的衣食呢?雖然讀歷史總是對滿清占我華夏憤憤不平,只在這一點卻是站在他書里所謂殘暴鎮壓著這一方的。

像我這種讀者大概是主觀太強,但是也希望讀者可以秉持獨立思考,切勿被這種浪漫主義文風感染(煽動)到只隨著他的思路去了。如果喜歡他的文字,他以前的作品不妨一讀,文字情感張力大,散文尤其很有美感。如果對他寫心靈史很反感的人,就可以選擇不讀了。


對流氓有對流氓的做法,對被洗腦極端份子有對他們的處理方法,這就是幾千年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

好好待著,就好好待著,要有瞎折騰的心思,

誰要欺負到咱頭上,咱就弄死誰!而且是弄的死死的!


作為非穆斯林,看不出任何聖潔的光輝,反而後脊樑冷汗直冒。宗教極端勢力形成原因躍然紙上!


求張承志的《紅衛兵之時代》這本書


以私人立場來說,思潮極端,不想去深入探討宗教這種問題。

不過,清華大學教授葛兆光在09年把此書列入大學生必讀書目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安憶將書作為講義在復旦大學授課 ,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朱星屋推薦,

微博反綠的習五一都為書的作者站街 。所以,我理解為它在文學研究方面有價值。

但出於目前宗教局勢極其敏感,民眾受到驚慌後對任何伊斯蘭文化相當排斥。

總之,題材敏感,大多數人無法理解。作者個人思想頗重。


中國的穆斯林,分老教和新教,老教是溫和的,新教其實就是原教旨主義。

哲合忍耶其實就是信教,老教當時已經開始主動跟中國文化融合,連修建的清真寺都是廟廊式的,而不是圓頂的,老教教眾也是比較溫和的。所以清廷作為政府支持老教是非常合理的。

至於張承志皈依綠綠後三觀倒置,再看看今天,只能說非常可惜,可惜老教,也可惜張承志,本來是一個多有才氣的作家。


愚昧倔強、得失心重、出人頭地的慾望強烈,這是生存艱難之地的普遍人格,酷烈的自然環境和惡化的人際競爭,不照這樣扭曲性格很難生存下來。西北回族也不例外。張承志的歌頌更多是借蘇菲主義澆鬱結受挫的理想主義塊壘,過度審美而少了幾分持平之心。


一個老紅衛兵的輓歌,皈依哲合忍耶之後他幻化出了老的革命形象。然而作為底線,歌頌屠殺者是不可以容忍的。想想看,如果今天有人寫IS的心靈史又會如何?


因為非常欣賞張承志,認為黑駿馬是中國當代最好的中篇小說沒有之一,所以認真讀完心靈史的全文,然後,有種物是人非的感覺,我還是喜歡西烏珠穆沁的張承志,喜歡那個,草原的額吉還在世時候的張承志。

不得不承認,心靈史這本書確實很容易觸動一個人內心的。有張承志的語言功力加持,自然會如此,但其中的觀點很多確實是不能認同,也因此一度對張產生過失望的情緒。

後來看一個訪談節目,知道老張在前幾年曾經募集善款,親自帶隊深入中東貧困戰亂地區,資助貧苦人民。然後覺得,張仍然不失為偉大的作家,他已經留下那麼多不朽的作品,踐行自己「為人民」的諾言,他愛自己的民族,也願意為了自己的民族鼓與呼,儘管這鼓與呼並不見得能為我們外人所理解,但當你想去盡量了解他的民族的時候,其仍不失為一個有用的參考,而對於觀點,你自然會辯證的批判的去理解吧。

我相信他是帶著真情去寫書的,看他以前作品無時無刻不在體現的對草原額吉的感情就能很容易看出來。


沒看過,但是知道這段歷史,反映的是同治年間的事情

這是一個傷疤,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淡忘讓他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是最佳的選擇。

非要將他揭開,去探根尋源,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結果都是用先人流過的血抹紅後人的雙眼,而在民族主義崛起的情況下,發生什麼只有天知道


張承志的作品和立場,曾經是以仇視西方(包括日本)作為噱頭的,但卻把自已女兒送去日留學

這種人品虛偽人,他的作品有什麼價值呢?


一種存在,可作坐標。


偉大的文學作品,一部教派歷史,自己的心路歷程。


推薦閱讀:

大陸有什麼書在台灣是被禁的嗎?
如何評價黃碧雲及她的一生對她的文字有何重大影響?她是否真的和一位法官結婚了?
黃碧雲和她的作品在香港的影響如何?
好用高逼格但鮮為人知的成語?
如何起別號?

TAG:歷史 | 文學 | 伊斯蘭教 | 文學批評 | 民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