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帝國整體趨向保守這兩者有什麼必然聯繫嗎?
拋個磚吧,看看能不能引出玉來。
中央集權恐怕和保守沒有關係。大帝國反而和保守有關係。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保守派和改革派。越大的帝國,保守派力量越大,改革派就越難以改變。小國的改革派,往往引入一些其他的力量進來就能把保守派打翻。大國就不太可能。比方說日本明治維新,就是依託在倒幕運動上的。而之所以倒幕運動中四強藩能勝利,是因為這幾個地方長期做海外貿易而積累了不小的財富,因而在武器和軍費上,就比幕府強。對於中國來說,進行海外貿易的力量,是沒辦法掀翻中央王朝的保守力量的。
另一方面國家越大,各個地方的情況就越不同。一個改革,是不是會出現問題,誰也不知道。但是在條件比較單一化的小國里進行改革,總比條件複雜的大國中要更容易。國家越大,一條政策有越可能出問題。那麼人們也就會越傾向於保守。
當然,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就更不容易改革了。相比之下地方自治的大國就要容易改革一些。比方說,美國如果是個中央集權國家,恐怕同性戀婚姻的問題還需要很久才能合法化。但是由於地區自治,所以一些地方能夠先合法化。
那麼針對這樣的問題,中央集權的中國採取了另一條路徑,就是試點。要改革的東西,先拿到一個願意改革的地方進行試驗。把問題改得差不多了,再逐步推廣。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迴避保守的問題。沒有必然聯繫,歷史可以進行樣本分析,而且不同的時間尺度,結論也是有差異的。我姑且將保守的反面定為開放,改革、進步這些詞語文中也會用。而且我要先給個定義,帝國的開放與保守是以對自身制度是否有更新意願和能力為標誌的。
1、較大的時間尺度上(跨朝代)
從春秋到東漢,中央集權指數是個拋物線,秦帝國是這條拋物線的頂點。論開放與保守,秦帝國不是一個保守的帝國,充滿了創新能力,但秦的創新能力也毀了自己。後來的漢從秦那裡繼承了相當多秦的發明創造,當然有些消受不起的發明沒要,所謂漢承秦制也說明了秦是個開創性的朝代。
從魏晉到明清,除了蒙元,中央集權是顯著加強的,越往後的朝代越趨向於保守。魏晉南北朝雖然混亂,但是北朝在制度上是一直進步的,前秦的民族政策、北魏的繼承製度,北齊出現了劃時代的一部《北齊律》,西魏創設了八柱國軍制。這些制度當時具有先進性,並且適應了當時的天下,解決了當時的歷史問題,所以魏晉南北朝雖然血腥黑暗但也是開放的。隋唐是帝國開放的巔峰,但安史之亂之後,當時歷史時期長期存在的問題,始終沒有找到解決之道。中唐的兩稅制改革我們可以看到進行制度更新的意願是有的,但是能力顯然不足。北方邊境的邊患問題要從中唐一直延續到明朝,才得到暫時的緩解,可以說當時的朝代未能完成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明清集權導致的官僚系統和皇權的離心力一直加大到清朝滅亡,而更為棘手的問題是理學、心學等儒學意識形態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這種離心力讓帝國沒有意願和能力參與到大航海時代之後的世界事務中去。
2、較小時間尺度上(一個朝代內部)
下面講概率意義上,一個朝代的集權演化模型。大一統的朝代都可以找到點影子,但又和每一個朝代都不一樣。
一個朝代中央集權的程度有兩個衡量標準,一個是統治集團內部的分權程度;另一個是帝國行政系統對基層的動員能力和控制力。
統治集團內部的分權程度有兩個維度可以衡量,第一個維度是橫向的,體現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消長,另一個維度是縱向的,體現皇權和官僚系統之間的權力分配,也可以稱之為君權和相權的平衡。
一個朝代初期,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是有力的,因為奪權統一的過程中中央政府的武力會及於每一個地方單元。同時,在朝代初期,官僚系統對皇權的限制是比較大的,因為官僚系統中有一個開創帝國的功勛集團。
一個朝代初期,帝國行政系統對基層的動員能力和控制能力是強大的,因為朝代初期都要建立稅收制度和基層統治秩序,要統計人口戶籍、丈量土地,將人口集中起來形成村社治理。在本朝,人口集中後還要對人民進行改造。
一個朝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行政系統對基層的動員能力和控制力是減弱的,每個朝代概莫能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力量也沒有膽量對基層進行重組了,人口在流動、財富在流動,帝國卻在政治鬥爭、戰亂、饑荒、貪腐中一點點被削弱,無力再組織對人口和土地的統計管理,財政危機必然地到來了。唐朝的兩稅制改革和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是為了應對帝國對基層控制力減弱後的財政危機。
而統治集團內部的分權程度和朝代初期也不一樣了,橫向上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力減弱,這種減弱是提高治理效率的需要,畢竟中央政府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一切地方事務決斷於中樞。從這個維度上看,似乎中央集權是在削弱的,但是在另一個維度則是另一番景象。縱向上,隨著帝國功勛集團的退出,皇權受到官僚系統的限制越來越少,皇權日隆,官僚集團對皇權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從此帝國的大政取決於中樞的效率和皇帝的英明程度,這就相當於一個小孩的頭腦指揮著一個巨人的身體,更為歷史增添了不可知性。
這個集權演化模型中帝國的保守和進步程度是怎樣的,我覺得是隨機的,因為地方自治權力的膨脹伴隨著中央政府內部的權力集中,這兩種趨勢的撕扯所建立的是一種混沌模型。關鍵的歷史時刻,外部的刺激來的早一點還是晚一點,皇帝是這位還是那位,歷史可能都不一樣。開放和保守是我們後人的評價,這取決於帝國對當時所遇到歷史問題採取的措施是否得當有力。當時做出什麼樣的決策從已有歷史經驗看,有些決策很正確,但也未改變歷史大勢半分,有些決策確實有改進的空間,但也是事後諸葛了。
所以在較小時間尺度上,一個朝代中央集權程度的變化和保守程度沒有必然聯繫。
3、本國文化土壤、外部環境、歷史大勢和決策者比中央集權程度更能左右帝國偏向保守還是開放。
中央集權的特點當然是權力集中了。權力而言,粗分也就三類,人,事,錢。事錢二者建立在人的基礎上。中央集權,用人是小圈子定的,不論任人唯賢還是唯親出發點都在小圈子的利益,時間越久小圈子越穩固。他們採取的政策也合乎小圈子的利益,能長期實行,自然不願意改變,這大概是集權體制傾向於保守的原因。然而時間越久也就出現另一個問題,利益分配過於傾斜。來自社會底層的壓力越大,那改革的需求自然就出現了,這個時候不能很好的改,就只能等著被革了。雖然是中央集權,但也不是真的就一個人說了算。也需要在各種政治派別中取得平衡。在上述的小圈子裡有各種不同的利益爭端,也有社會不同層級之間的流動,也有因時代變化而新崛起的階層,也就是除了上述趨於保守之外,也有需要新政策需要改變的新勢力上台,這種碰撞的結果可能是改革,這屬於成功取得了平衡;也可能是革命,這就是平衡不了了。依歷史潮流和各國情況而定不同。為什麼民主制度會好一些呢?因為他可以過兩年就配一次平。每次配平都可以釋放一部分壓力。
其實根據集權者的喜好,偏保守或激進都有可能。還記得跑步進入的故事嗎?
考察中央集權是如何加強的,可能更有意義。記號
中央集權和保守與否並沒有必然關係,而且不能推導出保守與否。
中央集權頗有點像所謂的"進化論」,進化論並不一定是生物從低級到高級的變化,中央集權也是,他並不一定的導致一定保守或者一定不保守。中央集權只不過是能更快速的散播「突變」
相對於聯邦制之類的國家,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可以對於好的經驗和教訓進行更快的推廣,一般來說,對於處於上升期的國家,中央集權更好,對於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國家,聯邦制更好。只能說「帝製成功,君權廢墮」,「善群」的地方君主(貴族)轉而被中央委任的官僚取代,處理問題和協調資源的能力降低,民權受到侵害。地方喪失自治的基本存在限度,中央要你保守你不能激進,要你激進你不能保守。
推薦閱讀:
※請問浦東新區是哪一級的政府?
※為什麼美國堅持實行選舉人團制度?
※為什麼體制內那麼多假大空的形式主義,這個國家還是正常運轉,而且還運轉的不錯?
※進入四大究竟需要什麼條件?
※為什麼羅馬帝國晚期會發生戴克里先改革,從元首制更改為皇帝制?
TAG: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