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信與英拉翻譯不用中文名?

他信與英拉都是華人,名字是Thaksin和Yingluck,分明就是他們中文名字「丘達新」與「丘仁樂」客家話拼音啊,為什麼中國不直接用其漢字名呢還要拐這麼多彎呢?連澳大利亞前總理官方都能叫中文名陸克文,怎麼這兩個官方就不用了呢?


嘛,先前回答的葛巾姐說的不錯,我就從歷史的角度再說一點為什麼泰國政界那麼多的華裔在正式場合都用泰文名好了。

其實華裔群體在泰國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隨便舉個栗子。川·立派(中文名呂基文)是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上台救火的泰國總理,後來大選時輸給了他信·西那瓦(丘達新)。他信遭到軍事政變下台後,民選上台擔任總理的依次有沙馬·順達衛(李沙馬),阿披實·維乍集瓦(袁馬克)和英拉·西那瓦(丘仁樂)。是的,全部都有中國血統。

但是到了正式場合,為什麼沒有人用中文名呢?

兩個字:泰化

說起泰化就不能不從發生在上個世紀的泰國(古稱暹羅,這裡為了表述方便一律稱泰國)排華運動說起了。簡單來說,20世紀初,泰國經濟的命脈,例如大米和錫礦等等,大部分已經被華僑所掌握。華人實力的增長引起了當地泰族人的不安,民族主義呼聲日起。隨後,一系列對於華僑的壓制和同化政策開始出台,例如嚴格限制華人的政治權利,向華商徵收重稅,嚴禁開辦華文學校等等。1938年上台的鑾披汶·頌堪政府更是同法西斯軸心國結盟,將國名由「暹羅」改為「泰國」,公開聲稱「泰國是泰人的泰國」,推行泰化政策。由於使用中國國籍和中文姓名的諸多不便,而許多政策又只針對沒有加入泰籍的華人,多方壓力之下,當地華僑紛紛選擇加入泰國國籍並改名為泰式姓名以避免成為眾矢之的,他們的身份證上的姓名也均為泰文名,史稱「改姓名運動」。

事實證明,鑾披汶·頌堪政府的泰化政策起到了實際上的效果。這一場泰化運動的影響十分深遠,在現如今的泰國華人中,作為「泰國人」的身份認同是處於首位的。因此作為泰國人的自豪感再加上團結泰族選民的需要,使華裔政治家們在公開場合沒有理由不使用自己的泰文姓名。新華社遵照他們的意願採用音譯,是最妥當的選擇。

————————正文分割線————————

其實在當下的曼谷王朝,每一任泰皇陛下也是有中文名的。現任泰王拉瑪九世陛下的中文名叫鄭固,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w=

另:關於泰王中文名的問題我已經在另一個問題下回答了,有興趣的可點擊→為什麼泰國歷任國王都有中文名呢?


外國人在中國的譯名除直接使用漢字的日本人名、本人或本國政府作特別要求之外,一般以新華社譯名室發布為準。新華社譯名室也是國家認定的唯一綜合性譯名單位。

例如金正恩之妻Ri Sol Ju,曾被譯為李雪珠等,後經朝方更正,定為李雪主。

Nicolas Sarkozy的漢譯名,按傳統翻譯應該是薩爾科奇,但法國外交部要求,改成薩科奇。

陸克文的名字也是類似情況。

一般來說,外國人名字的翻譯首要要求是盡量近似於本民族的發音,這樣在提起此人時,不至於出現溝通不暢的情況。例如,你到澳大利亞去,說要見「LU KE WEN」,只怕沒人知道是誰,只有說Kevin Michael Rudd,人家才知道你要見的是前總理。

英拉在身份證上的名字叫做Yingluck Shinawatra,所以她的全名翻譯過來是英拉·西那瓦。而如果譯成邱仁樂的話,實在與泰語中的發音太大了。在本人或政府沒有特別要求的情況下,新華社譯名室還是使用了「近原音」原則來發布譯名。


推薦閱讀:

泰國的人名/地名英文名里是不是有很多不發音的h?為什麼?
泰語與粵語的相似度大嗎?
泰國留學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泰國曼谷考雅思的攻略?
泰國蘇梅島好玩嗎?

TAG:語言 | 翻譯 | 泰國 | 泰語 |